北宋穿越指南 第134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令孤许继续阐述家乡改造计划,他指着西边说:“那边也可兴修水利,能灌溉数千亩地,与俺家没有半点干系。但建造堰坝,同样需要淹没王家的良田,还要从王家的田地里经过。这王家的主宗和小宗,几乎把金沙河的水源全部霸占了。”
  此时谈这些没用,朱铭问道:“令孤兄懂水利吗?”
  令孤许说:“学过,但都是自己胡乱看书,并无任何实际经验。朱先生的数学,于水利一事大有裨益,俺也有认真在学。农为天下之本,水利又为农之本。哪天若能金榜题名,俺每到一地做官,必将当地的水利修好!”
  朱铭又问:“你对当今朝廷怎么看?”
  令孤许说:“奸相误国,不铲除朝中奸臣,社稷就难以振兴。”
  “为何朝堂奸臣众多呢?”朱铭问道。
  令孤许说:“官家被奸佞蒙蔽。”
  朱铭忍不住发笑:“为何不是官家想做某些事情,那些奸臣只是投其所好呢?”
  令孤许默然。
  朱铭也不再说话,认认真真钓鱼。
  拉杆一看,饵料已被吃光。
  令孤许也拉杆换饵,盯着浮标看了半天,忽然来一句:“若有昏君当道,就该从太子着手。”
  朱铭撇撇嘴,那位太子,连他爹都不如。
  “朱家哥哥,你这里却是凉爽。”郑元仪扛着鱼竿过来,还给朱铭带了些小点心。
  朱铭躺在青草里,用一片树叶盖住眼睛,遮挡光线开始打盹儿休息。
  这日子,着实惬意。
  郑元仪坐在旁边,将鱼钩抛入水中便不管,脸上带着微笑看朱铭睡觉。
  令孤许却是有耐心的,静静盯着湖面,不多时便钓上一条草鱼。
  傍晚便在湖边生火,仆人们忙来忙去,将鱼获打理干净还穿好竹枝,士子士女们架火烤鱼便是。
  又在洋州游玩半月,还去拜谒了知州和通判。
  等郑家的商船,前往大明村装运秋茶,朱铭、白崇彦才搭着顺风船离开。
  郑元仪一直把他们送到江边,那依依不舍的样子,把朱铭看得有些心软。
  郑胖子站在船头,吹着江风,踌躇满志。
  他那位大哥太不着调,昨晚祖父下定决心,要把郑胖子当家族继承人培养。
  喜欢耍乐的郑泓,莫名有了责任感,连做事都积极许多。
  此去大明村,不但要运回秋茶,还要运回一些玉米。等事情办妥,他将全权接手绿茶生意,慢慢再接手整个家族业务。
  “两位告辞!”白崇彦在上白村下船。
  商船继续前行,一直到大明村外围靠岸。
  这趟船还有上百个洋州贫民,拖家带口登陆,被安置在废茶山与大明村之间垦荒。
  许多粮食和生活物资被搬下船,换成玉米和秋茶。
  大明村为啥要购买粮食呢?
  因为玉米紧俏啊,一斤玉米可以换十五斤稻谷,兴元府和洋州的大地主,都在高价求购玉米种子。
  吃了多可惜,当然要卖掉。
  今年村里的玉米丰收,如果全部换成杂粮,粮食简直多到吃不完!
  但也就一锤子买卖,明年玉米便能传播开来,玉米种子将不再稀缺值钱。
  一筐筐玉米抬上来,还有不少秋茶,把商船装得满满当当,郑家靠卖粮赚差价也能捞一笔。
  同样赚钱的,还有老白员外,他今年也种了不少。
  看着搬运货物的村民,朱铭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悦。
  而且,一个个都健壮了许多,不像去年那般面有菜色。
  见到朱铭,村民们都主动停下问候。畏惧减了几分,敬意增了几分,那是发自内心的拥戴。
  郑泓身上有了责任感,朱铭的情况也差不多。
  他必须对这些真心拥戴自己的村民负责,不能瞎搞胡搞,稍有不慎,便是一条不归路。
  朱铭仰头望天,秋风飒爽,万里晴空。
  第131章 古代也有硬笔
  太阳毒辣,陈渊和薛道光没去外边,全都待在屋里研究数学。
  朱铭捡起桌上一只竹笔,笔尾是封闭的竹节,笔尖为双瓣合尖构造。除了没有橡胶吸管,这支竹笔的结构功能,与现代钢笔一模一样。
  “朱院长,你弄出来的?”朱铭觉得很有用,自己也想搞一支。
  “老陈和老薛自己做的,”朱国祥又拣出两支硬笔,说道,“这是苇管笔,跟竹管笔的构造一样。这是木笔,无法储存墨水,需要一边蘸墨一边写。他们的硬笔书法都不错,肯定早就练习过。”
  朱铭感觉自己被刷新三观:“也就是说,至少在宋代,就已经有钢笔雏形了?”
  何止是宋代,这玩意儿至少能追溯到唐代,甚至汉代都有可能出现了。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就鉴别出2万多页的硬笔书法写本。各大遗址的硬笔,也不止出土一支两支,分为竹管笔、苇管笔、木笔、骨笔等多种类型。
  朱国祥说:“他们在学习数学和物理时,嫌毛笔画图太麻烦,就自制了一堆硬笔。后来干脆不用毛笔了,就连写文章都用硬笔。其中苇管笔数量最多,制作方便,消耗也快,老陈已经写秃了十多支。”
  “这两人现在学到哪里了?”朱铭问道。
  朱国祥说:“我不晓得21世纪的教材怎么编的,按我那个时候的教材,陈渊已经把初中数学、物理学完,薛道光可能是初中一二年级的水平。当然,电学这些没教。”
  “牛逼!”朱铭赞道。
  朱国祥问:“什么时候走?”
  朱铭道:“九月底,去洋州跟他们汇合,我估计九月二十号就要下山。”
  “那快点训练村兵吧。”朱国祥说。
  朱铭道:“已经安排了,明天就开始练。”
  朱铭拿着那支竹筒笔做模板,抄起小刀去屋子后面,那里堆放着用剩下的制笔材料。
  选了一根香烟粗细的竹管,然后慢慢削笔尖,还把笔尖破为两瓣,经典的钢笔笔尖结构。再慢慢磨笔尖,磨得光滑了便搞定。
  “这个笔怎么加墨?”朱铭跑去问陈渊。
  陈渊说:“有小勺。”
  朱铭用小勺舀墨水,一点一点倒入笔管,挺费劲的,还不时要抖几下,没有橡胶吸管方便。
  装完墨水,还塞了笔舌。
  朱铭问道:“陈先生经常用竹笔吗?”
  陈渊说道:“文吏经常用,硬笔写着更快,和尚道士也用于抄经。”
  “先生可知,这竹笔有什么道理?”朱铭随时随地传播物理。
  陈渊却说:“充入墨水,抖掉里面的空气,笔管内的气压就小于外面的气压。再加上墨水表面的张力,笔尖朝下时,就不会大量流出墨水。写字时,笔尖、笔舌通过毛细现象,可以持续吸收墨水。如果因气压、震动、重力,打破了笔管内的平衡力,笔舌便如堰坝将多余墨水拦住。”
  好嘛,朱院长已经传授了气压知识。
  陈渊感慨道:“万物皆有其理,这竹管笔亦然。元璋兄学究天人,无论拿着什么东西问他,他都能鞭辟入里的解答。”
  朱铭说:“晚生九月底出门,前往东京赶考,先生是留在村里,还是一起过去?传播道用之学,总不能一直留在山上。”
  陈渊想了想:“一起去吧。洋州太小,东京才是传道之地。”
  如果是传统的儒家学派,随便挑个村落结起草庐,就能吸引读书人过来求学。
  但他们的主张是“百姓日用即为道”,初创时受众为中下层士子和市民,这就必须前往大城市讲学。
  开封,无疑是最大的城市!
  薛道光终于画好一条辅助线,抬头说:“贫道也去东京。”
  “道长不是从东京遁走的吗?”朱铭问。
  薛道光说:“风头过了,可以回去。”
  紫阳真人的徒弟有上百人,得到真传的仅一人而已,那便是薛道光的师父石泰。
  对了,石泰医术高超,薛道光也有近十年的行医经验,他最近还将许多方子传给村里的小赵郎中。
  石泰属于日子人,对传道并不热衷。他当初叮嘱薛道光,让薛道光前往东京,依附权贵,广收门徒,振兴他们这一派。
  怎奈薛道光的性格差不多,到如今一个徒弟也没收,更懒得通过道术攀结权贵。
  但师命难违,薛道光也想收徒啊,他觉得朱铭就挺有悟性。既然朱铭不愿拜师,那就另择弟子呗,跟着陈渊去东京转转,一边学习数学物理,一边物色有潜力的弟子。
  确定好一起走,朱铭翌日便开始练兵。
  算上张广道等头目,一共训练七十五人的保安队。
  从村里的青壮当中挑选,不给兵饷,而是赐予他们新开的荒地——新来的村民开荒,开出十亩地,要拿出一亩卖给村里做公产,这些新开垦的土地用于赏赐。
  因此大明村的保安队,有点像隋唐的府兵制!
  张广道被任命为都头,田三做副都头,邓春等人做十人队长。
  至于白胜、石彪,朱铭要带去东京。
  朱铭把保安队组建完毕,并不亲自训练,他只在旁边监督,让张广道负责练兵。
  张广道建议:“可以再买几把弓,配置在鸳鸯阵中。”
  “明年托郑家送来。”朱铭说道。
  北宋中后期的普通弓箭,七八百文就能买一把弓,二十多文就能买一支箭,南方的竹箭还更便宜。
  以上,属于市场价。
  如果是军队采购,总得让官吏吃回扣,价钱大概在1200文到2000文之间。
  大规模作战的时候,弓反而开销不大,箭才是最大的消耗。一万支箭射出去,两三百贯就没了。大型战役,动辄射出数十万支箭,打胜仗还能回收一些,败仗能打得军需官心头滴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