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133节
转运使早就知道陆荣在种新作物,此刻闻到香味,已然食指大动,抓起穿入玉米芯的筷子问:“直接啃吗?未免有碍观瞻。”
陆荣说道:“也可剥粒食之。”
转运使于是不顾微烫,剥下十多粒玉米放进嘴里。
虽然不是“甜玉米”,但依旧甘甜可口,口感糯糯的,可谓唇舌留香。
“此真仙粮也!”转运使大赞。
剥着实在太费劲,转运使吃了一会儿,干脆直接上嘴开始啃。这感觉又不一样,比刚才爽多了。
在座之人,纷纷品尝,都被煮玉米的味道折服。
一个乡贤问道:“敢问学官,此物亩产几何?”
陆荣说:“据西乡县朱先生所言,若净种在肥田之中,玉米亩产该有四石以上。但最好是间种豆子、红薯,亩产至少也有两三石。而且此物不择地,贫瘠山地也能种,亩产一两石左右。”
转运副使惊叹:“如此高产之物,当推行于天下!”
另一个乡贤问:“老朽冒昧,能否求得一些种子?”
陆荣笑道:“既是仙物,有才德者可先种。今日鹿鸣宴,吾也不送金银,只送每位举人三斤玉米、十斤红薯。在座的乡贤,每家可购得十斤玉米、二十斤红薯。另有西乡朱先生所作农书,写明了玉米红薯种植之法,诸位可誊抄回家。”
“提学仁义!”乡贤举人们喜出望外。
陆荣又说:“红薯收获之际,已经入冬了,距离现在还早得很。各位可以先来誊抄农书。”
众人品尝到煮嫩玉米的美味,还以为这是啥好东西,猜想磨成玉米粉也很好吃。
估计两三年之后,等新鲜劲过了,有钱人就只吃嫩玉米,不会再去吃玉米粉做成的食物。太过粗糙,口感不好。
又有乡贤好奇道:“传闻那位朱先生,从海外得来仙粮,可真有遇到过神仙?”
陆荣笑答:“吾也不知。”
李含章说道:“晚辈却与朱家父子有交情,朱先生学究天人,万物之理无所不通,那君子茶便出自朱先生之手。便连江南名儒陈先生,还有修道高士薛真人,都被朱先生的学识人品折服。如今二人留在山中,日夜请教朱先生学问。”
“果真是世间高士!”转运使不禁赞叹,“陈知默(陈渊)与我同乡,陈氏一族在百年前,曾经父子十登科,家学源远流长。陈知默又拜大儒为师,学问更是精进。他甘愿留在山中,向那位朱先生请教,可见朱先生的才德何等广博高远。恨不能当面请教!”
有一曹官说:“此等高士,漕使应当荐举。”
转运使摆手道:“不可打扰高士修行治学,其子朱成功都已辞辟,难道朱先生会接受征辟吗?此等世外高人,荣华富贵在其看来,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
陆荣说道:“然也。吾与朱先生交往,他闭口不谈经义,就连诗词都藏拙,显然是不想做官。但朱先生也并非避世,他所言所行,皆注重民生。不但在海外求来仙粮,还精于农学一道。听说他为乡下地主管理的水田,亩产能增加两三成,此法也写进了农书里。”
在场的乡贤闻言大喜,迫不及待想要誊抄农书。
陆荣反正就是可劲儿的吹,把朱国祥吹得名头越响,玉米红薯的推广就越顺利。
鹿鸣宴结束之后,转运使单独拜访陆荣:“那玉米和红薯,能否匀些与我?”
陆荣笑道:“漕使乃有德之人,自可耕种仙粮。”
转运使说:“玉米一百斤,红薯一百斤,我让家仆带回乡里(福建)。”
“等红薯收获之后,便给漕使送去。”陆荣心头大乐,新作物可以传到南方了。
转运使对朱家父子兴趣大增,回到漕衙之后,又把李含章招来,问道:“陈知默真在西乡山中?”
李含章回答:“已住下数月,每日皆随朱先生治学。”
转运使好奇道:“陈知默已是名儒,朱先生有何可教他的?难道也是传授农学?”
“非也,”李含章说道,“陈先生获朱氏父子点播,数月之前便有所悟,欲开宗立派发扬儒学。”
“开宗立派?”转运使惊骇。
李含章说:“此派承自《周易》,百姓日用即为道。缘用求仁,以道化用,造福天下百姓而利国家。又有‘我本之论’,以我为矩,以家国天下为方。我之方也,则家国天下方也。此我非小我,万民皆为我。万民若方,家国必方,则国泰而民安。”
转运使仔细体悟,又开始问细节,李含章尽量解答,但也有些东西说不出来。
转运使心里藏了无数疑惑,干脆写一封亲笔信,派人送到西乡县大明村。
他是蔡京的人,至少明面上是,在趋炎附势、贪赃枉法的同时,也还有一些学术上的追求。
就不许贪官上进啊?
第130章 令孤许的水利梦想
鹿鸣宴是官方举办的,士子们自己也要庆祝一下。
保送生王昶做东道主,邀请众人前去游湖——后世洋县的金沙湖(水库),如今面积要小得多,王家的祖宅便在那附近。
“二哥,嫂嫂,你们快点!”郑元仪已在催促了。
“来了,来了。”
郑胖子其实不想去,今天赴约的都是高材生,他又没有吟诗作对的才华。
朱铭对此无所谓,就当游湖散散心。
众人出得州城,来到汉江码头,登上郑家的一条客船。
横渡汉江往西行驶,便进入其支流金沙河。
金沙河两岸,皆为水田,稻谷大部分已经收割了。
郑泓介绍说:“这些都是王家的田,世代经营百余年,只论水田就有近万亩。”
“大地主啊。”朱铭发出感慨。
自己的大明村,虽然也有几千上万亩地,但水田才区区两三百亩,剩下的绝大部分属于山地。
逆流而上数里,便到了金沙湖所在。
朱铭忍不住问:“这金沙河、金沙湖,以前难不成可采金沙?”
郑泓说道:“王家祖上,就是靠采金沙发迹的,出了进士才变成书香世家。如今已无金沙可采,王家却站稳脚跟,攒下那许多田产做富家翁。”
果然,地方大族多有黑历史,王家的祖宗想必是开采金沙的“金霸”。
湖里已经停了十多艘小船,全是士子带着家人来游湖。
另有一艘大船,属于王家的湖船,时不时就要请读书人来游船聚会。
上得湖船,王昶热情迎接。
一共有二十多个士子,大部分都没考上举人,他们纯粹是来免费玩耍的。
美酒美食已经摆好,一边游湖,一边聊天。
渐渐的开始行酒令,女眷们也参加,个个都是酒中高手,就连郑元仪都举杯畅饮。
或许是认为朱铭的诗词水平太牛逼,大家懒得跟他攀比,居然省去了现场赋诗环节。
耍得酒酣耳热,王昶开始说正事:“省试在二月初,过年之后再走,紧赶慢赶也来得及。但去年有大雪,听说东京积雪八尺厚,开春了郊外积雪都没化完。”
“所以,我等商量提前出发,最好赶在大雪之前抵达东京。”闵子顺说。
一个家境稍微贫寒的士子说:“若如此,恐要在开封逗留三月以上,食宿花销未免也太大了。”
王昶说:“闵王二家,尽量资助,食宿无须担忧。”
这是因为洋州的举人名额少,互相之间乐于帮衬。
杨知州和李通判,额外举荐两个保送生,也并非全是在收钱办事。八个举人,外加两个保送考生,到了京城刚好十人联保,否则他们连考试的保人都不好凑齐。
也就是说,即将赴京赶考的十人,彼此互为保人,资助点生活费再正常不过。
“什么时候出发?”朱铭问道。
王昶说:“九月正好,最迟十月初。”
郑胖子凑热闹说:“取个中数,九月底出发。”
“可以。”
众人都赞同这个建议。
谈完正事,再次耍乐,正午时分上岸吃饭。
下午便在湖边钓鱼,朱铭对此不感兴趣,在湖边的村庄瞎溜达。
转了一圈,朱铭登高望远,见到东北边有大片旱地。他转悠着回到湖边,问道:“为何东北方皆旱田,不可修引水渠过去吗?”
王昶解释说:“那边的几万亩地,中间高,四面矮,引不上去水的。”
引不上去才怪了!
正在钓鱼的令孤许,默默走到朱铭身边,示意他单独交谈。
两人借口换钓点,选了处偏僻所在。
令孤许说:“俺家就住那边,家里有两千多亩地,却只寥寥数十亩水田,全靠自己挖塘蓄水灌溉。此次解试考时务策,俺的文章便是江坝水渠,州官们虽然颇为青睐,却永远不可能真正挖渠。”
“为何?”朱铭好奇道。
令孤许说:“江坝之地三四万亩,两面挨着汉江,一面挨着金沙河,取水却极为困难。其实,想要修渠非常简单,但须依托金沙湖修建堰坝,湖边水田会被淹没一些,被淹掉的全是王家水田。”
朱铭问道:“需要淹没多少水田,又能灌溉多少旱田?”
令孤许说:“俺家请懂水利的先生来看过,只需淹没王家数百亩水田,所修出来的堰坝和水渠,就能灌溉三万多亩旱地。甚至,可以把一万多亩旱地,改造为能种稻子的水田!”
“果然很难。”朱铭摇头叹息。
金沙湖周边的数百亩水田,全是肥沃的上田,王家怎么可能答应筑坝?
说什么水利修好之后,补偿王家的损失,那全都是虚的,难免要出现扯皮和意外。
此处的水利,直至大明嘉靖年间,才由罢官归乡的水利专家李遇知,凭着自己极高的影响力来推动。
而且还是当时遭灾,官府处理不了灾民,李遇知说服官府以工代赈。但阻力还是太大,草草修了一段渠便作罢,仅能灌溉几千亩地。
再下一次兴修水利,就得等到新中国成立了,彻底解决那几万亩地的灌溉问题。
朱铭把此事记在心上,这关乎他未来的军粮。
令孤许又说:“俺家的田产,大概占那里的十二分之一,兴修水利自是最大的受益者。但还有无数乡邻可以得利啊,几十年来,一直与王家沟通交涉,却连半点法子也没有。俺家甚至承诺,淹了王家多少地,等改造出水田之后,便补偿他家多少地,再多赠送五十亩水田。还请知州作保签订契书,给足了诚意,王家根本不听。”
朱铭只是笑笑,设身处地的想,如果他是王家人,也肯定不会答应,因为期间的变数太多。
必须靠武力强行推动!
陆荣说道:“也可剥粒食之。”
转运使于是不顾微烫,剥下十多粒玉米放进嘴里。
虽然不是“甜玉米”,但依旧甘甜可口,口感糯糯的,可谓唇舌留香。
“此真仙粮也!”转运使大赞。
剥着实在太费劲,转运使吃了一会儿,干脆直接上嘴开始啃。这感觉又不一样,比刚才爽多了。
在座之人,纷纷品尝,都被煮玉米的味道折服。
一个乡贤问道:“敢问学官,此物亩产几何?”
陆荣说:“据西乡县朱先生所言,若净种在肥田之中,玉米亩产该有四石以上。但最好是间种豆子、红薯,亩产至少也有两三石。而且此物不择地,贫瘠山地也能种,亩产一两石左右。”
转运副使惊叹:“如此高产之物,当推行于天下!”
另一个乡贤问:“老朽冒昧,能否求得一些种子?”
陆荣笑道:“既是仙物,有才德者可先种。今日鹿鸣宴,吾也不送金银,只送每位举人三斤玉米、十斤红薯。在座的乡贤,每家可购得十斤玉米、二十斤红薯。另有西乡朱先生所作农书,写明了玉米红薯种植之法,诸位可誊抄回家。”
“提学仁义!”乡贤举人们喜出望外。
陆荣又说:“红薯收获之际,已经入冬了,距离现在还早得很。各位可以先来誊抄农书。”
众人品尝到煮嫩玉米的美味,还以为这是啥好东西,猜想磨成玉米粉也很好吃。
估计两三年之后,等新鲜劲过了,有钱人就只吃嫩玉米,不会再去吃玉米粉做成的食物。太过粗糙,口感不好。
又有乡贤好奇道:“传闻那位朱先生,从海外得来仙粮,可真有遇到过神仙?”
陆荣笑答:“吾也不知。”
李含章说道:“晚辈却与朱家父子有交情,朱先生学究天人,万物之理无所不通,那君子茶便出自朱先生之手。便连江南名儒陈先生,还有修道高士薛真人,都被朱先生的学识人品折服。如今二人留在山中,日夜请教朱先生学问。”
“果真是世间高士!”转运使不禁赞叹,“陈知默(陈渊)与我同乡,陈氏一族在百年前,曾经父子十登科,家学源远流长。陈知默又拜大儒为师,学问更是精进。他甘愿留在山中,向那位朱先生请教,可见朱先生的才德何等广博高远。恨不能当面请教!”
有一曹官说:“此等高士,漕使应当荐举。”
转运使摆手道:“不可打扰高士修行治学,其子朱成功都已辞辟,难道朱先生会接受征辟吗?此等世外高人,荣华富贵在其看来,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
陆荣说道:“然也。吾与朱先生交往,他闭口不谈经义,就连诗词都藏拙,显然是不想做官。但朱先生也并非避世,他所言所行,皆注重民生。不但在海外求来仙粮,还精于农学一道。听说他为乡下地主管理的水田,亩产能增加两三成,此法也写进了农书里。”
在场的乡贤闻言大喜,迫不及待想要誊抄农书。
陆荣反正就是可劲儿的吹,把朱国祥吹得名头越响,玉米红薯的推广就越顺利。
鹿鸣宴结束之后,转运使单独拜访陆荣:“那玉米和红薯,能否匀些与我?”
陆荣笑道:“漕使乃有德之人,自可耕种仙粮。”
转运使说:“玉米一百斤,红薯一百斤,我让家仆带回乡里(福建)。”
“等红薯收获之后,便给漕使送去。”陆荣心头大乐,新作物可以传到南方了。
转运使对朱家父子兴趣大增,回到漕衙之后,又把李含章招来,问道:“陈知默真在西乡山中?”
李含章回答:“已住下数月,每日皆随朱先生治学。”
转运使好奇道:“陈知默已是名儒,朱先生有何可教他的?难道也是传授农学?”
“非也,”李含章说道,“陈先生获朱氏父子点播,数月之前便有所悟,欲开宗立派发扬儒学。”
“开宗立派?”转运使惊骇。
李含章说:“此派承自《周易》,百姓日用即为道。缘用求仁,以道化用,造福天下百姓而利国家。又有‘我本之论’,以我为矩,以家国天下为方。我之方也,则家国天下方也。此我非小我,万民皆为我。万民若方,家国必方,则国泰而民安。”
转运使仔细体悟,又开始问细节,李含章尽量解答,但也有些东西说不出来。
转运使心里藏了无数疑惑,干脆写一封亲笔信,派人送到西乡县大明村。
他是蔡京的人,至少明面上是,在趋炎附势、贪赃枉法的同时,也还有一些学术上的追求。
就不许贪官上进啊?
第130章 令孤许的水利梦想
鹿鸣宴是官方举办的,士子们自己也要庆祝一下。
保送生王昶做东道主,邀请众人前去游湖——后世洋县的金沙湖(水库),如今面积要小得多,王家的祖宅便在那附近。
“二哥,嫂嫂,你们快点!”郑元仪已在催促了。
“来了,来了。”
郑胖子其实不想去,今天赴约的都是高材生,他又没有吟诗作对的才华。
朱铭对此无所谓,就当游湖散散心。
众人出得州城,来到汉江码头,登上郑家的一条客船。
横渡汉江往西行驶,便进入其支流金沙河。
金沙河两岸,皆为水田,稻谷大部分已经收割了。
郑泓介绍说:“这些都是王家的田,世代经营百余年,只论水田就有近万亩。”
“大地主啊。”朱铭发出感慨。
自己的大明村,虽然也有几千上万亩地,但水田才区区两三百亩,剩下的绝大部分属于山地。
逆流而上数里,便到了金沙湖所在。
朱铭忍不住问:“这金沙河、金沙湖,以前难不成可采金沙?”
郑泓说道:“王家祖上,就是靠采金沙发迹的,出了进士才变成书香世家。如今已无金沙可采,王家却站稳脚跟,攒下那许多田产做富家翁。”
果然,地方大族多有黑历史,王家的祖宗想必是开采金沙的“金霸”。
湖里已经停了十多艘小船,全是士子带着家人来游湖。
另有一艘大船,属于王家的湖船,时不时就要请读书人来游船聚会。
上得湖船,王昶热情迎接。
一共有二十多个士子,大部分都没考上举人,他们纯粹是来免费玩耍的。
美酒美食已经摆好,一边游湖,一边聊天。
渐渐的开始行酒令,女眷们也参加,个个都是酒中高手,就连郑元仪都举杯畅饮。
或许是认为朱铭的诗词水平太牛逼,大家懒得跟他攀比,居然省去了现场赋诗环节。
耍得酒酣耳热,王昶开始说正事:“省试在二月初,过年之后再走,紧赶慢赶也来得及。但去年有大雪,听说东京积雪八尺厚,开春了郊外积雪都没化完。”
“所以,我等商量提前出发,最好赶在大雪之前抵达东京。”闵子顺说。
一个家境稍微贫寒的士子说:“若如此,恐要在开封逗留三月以上,食宿花销未免也太大了。”
王昶说:“闵王二家,尽量资助,食宿无须担忧。”
这是因为洋州的举人名额少,互相之间乐于帮衬。
杨知州和李通判,额外举荐两个保送生,也并非全是在收钱办事。八个举人,外加两个保送考生,到了京城刚好十人联保,否则他们连考试的保人都不好凑齐。
也就是说,即将赴京赶考的十人,彼此互为保人,资助点生活费再正常不过。
“什么时候出发?”朱铭问道。
王昶说:“九月正好,最迟十月初。”
郑胖子凑热闹说:“取个中数,九月底出发。”
“可以。”
众人都赞同这个建议。
谈完正事,再次耍乐,正午时分上岸吃饭。
下午便在湖边钓鱼,朱铭对此不感兴趣,在湖边的村庄瞎溜达。
转了一圈,朱铭登高望远,见到东北边有大片旱地。他转悠着回到湖边,问道:“为何东北方皆旱田,不可修引水渠过去吗?”
王昶解释说:“那边的几万亩地,中间高,四面矮,引不上去水的。”
引不上去才怪了!
正在钓鱼的令孤许,默默走到朱铭身边,示意他单独交谈。
两人借口换钓点,选了处偏僻所在。
令孤许说:“俺家就住那边,家里有两千多亩地,却只寥寥数十亩水田,全靠自己挖塘蓄水灌溉。此次解试考时务策,俺的文章便是江坝水渠,州官们虽然颇为青睐,却永远不可能真正挖渠。”
“为何?”朱铭好奇道。
令孤许说:“江坝之地三四万亩,两面挨着汉江,一面挨着金沙河,取水却极为困难。其实,想要修渠非常简单,但须依托金沙湖修建堰坝,湖边水田会被淹没一些,被淹掉的全是王家水田。”
朱铭问道:“需要淹没多少水田,又能灌溉多少旱田?”
令孤许说:“俺家请懂水利的先生来看过,只需淹没王家数百亩水田,所修出来的堰坝和水渠,就能灌溉三万多亩旱地。甚至,可以把一万多亩旱地,改造为能种稻子的水田!”
“果然很难。”朱铭摇头叹息。
金沙湖周边的数百亩水田,全是肥沃的上田,王家怎么可能答应筑坝?
说什么水利修好之后,补偿王家的损失,那全都是虚的,难免要出现扯皮和意外。
此处的水利,直至大明嘉靖年间,才由罢官归乡的水利专家李遇知,凭着自己极高的影响力来推动。
而且还是当时遭灾,官府处理不了灾民,李遇知说服官府以工代赈。但阻力还是太大,草草修了一段渠便作罢,仅能灌溉几千亩地。
再下一次兴修水利,就得等到新中国成立了,彻底解决那几万亩地的灌溉问题。
朱铭把此事记在心上,这关乎他未来的军粮。
令孤许又说:“俺家的田产,大概占那里的十二分之一,兴修水利自是最大的受益者。但还有无数乡邻可以得利啊,几十年来,一直与王家沟通交涉,却连半点法子也没有。俺家甚至承诺,淹了王家多少地,等改造出水田之后,便补偿他家多少地,再多赠送五十亩水田。还请知州作保签订契书,给足了诚意,王家根本不听。”
朱铭只是笑笑,设身处地的想,如果他是王家人,也肯定不会答应,因为期间的变数太多。
必须靠武力强行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