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耿星语回到了杭城,但心境已截然不同。她不再是孤身一人。她加入了那位国美毕业老师在杭城的工作室,开始了高强度的封闭式集训。
  画室里永远弥漫着松烟墨与宣纸特有的气息,耳边是笔尖与纸面摩擦的沙沙声,眼前是永远临摹不完的古帖和需要反复推敲的创作稿。
  手腕因长时间悬肘而酸痛僵硬,对自我笔力的怀疑时常在深夜袭来,同期考生带来的无形压力也如影随形。
  但这条复读的隧道,不再像去年那般黑暗冰冷。黎予是那束始终亮在前方的光。她们的联络不再频繁到随时报备,却沉淀得更加厚重。
  有时是深夜一张刚刚完成的字稿照片,有时是黎予发来的设计图草稿请求“耿老师指点”,有时仅仅是凌晨时分一句“刚画完,睡了,晚安”或者“还在写?记得吃药”。简单的字符,跨越几百公里,传递着无需言说的懂得与支撑。
  耿星语严格遵循着自己的规划,专业课全力以赴,文化课精准补弱,周末的少儿书法教学成了她沉淀思绪、反观初心的绿洲。
  她按时吃药,定期复查,将情绪的稳定视作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修行。她知道,她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那个在沪城同样为了她们共同未来而拼搏的人。
  与此同时,黎予在沪城也进入了大学最为关键的时期。保研的竞争异常激烈,绩点、毕业设计、竞赛项目像三座大山。
  她常常在图书馆熬到深夜,咖啡杯沿留下无数个唇印,眼底偶尔浮现淡淡的青黑。但她的心是满的,是定的。
  她知道杭城的那盏灯也为她亮着,她们在不同的经纬线上,朝着同一个方向并肩奔跑。这种确信,比任何即时热烈的陪伴都更有力量。
  冬去春来,当盛夏的蝉鸣再次响彻杭城时,耿星语站在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的录取公示榜前,看到了自己的准考证号。
  那一刻,周遭所有的喧嚣仿佛瞬间被抽离,她只是静静地站着,像一株终于穿透厚重泥土、接触到阳光的植物,内心是一片经历过狂风暴雨后的、难以置信的平静与丰饶。
  直到手机在掌心疯狂震动,屏幕上黎予的名字跳跃着。电话接通,两边都是长久的沉默,只能听到彼此压抑着的、激动的呼吸声。然后,黎予带着浓重哭腔却又无比雀跃的声音爆发出来:
  “看到了!耿星语!你真的……你真的做到了!” 那声音里,是比她本人更大的喜悦和骄傲。
  耿星语仰起头,杭城湛蓝得没有一丝杂质的天空透过稀疏的树叶落入她眼中,明亮得让她几乎睁不开眼。她笑了,泪水却无声地滑落,滚烫地烙在脸颊。
  这一年所有的艰辛、忍耐、自我怀疑与不为人知的挣扎,在这一刻,都化为了值得,融入了这片属于她的蓝天。
  九月,秋高气爽。黎予成功保研本校,成为了学弟学妹眼中能力出众、气质沉静的“黎学姐”。而耿星语,拖着行李箱,踏入了无数艺术学子梦寐以求的国美校园。
  象山校区里,山水与建筑相映成趣,艺术的气息流淌在每一个角落。她走在其中,感受着脚下这片土地的厚重与灵性,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她们的生活,终于驶入了一条崭新、平稳而广阔的航道。物理上的距离缩短到了咫尺,黎予从沪城到杭城,高铁只需一小时。
  她们不再需要精确计算着时差和行程才能见面,不再需要依靠冰冷的屏幕传递思念。
  国庆前的傍晚,黎予没有提前打招呼,直接出现在了耿星语的宿舍楼下。她看着耿星语抱着一摞厚厚的字帖和书匆匆跑下来,脸上还带着刚从书法室出来的专注和一点点墨迹,却在看到她的瞬间,眼睛像被点亮的星辰,绽放出毫无保留的惊喜。
  “你怎么来了?”耿星语的气息因小跑而有些急促。
  黎予笑嘻嘻地接过她怀里的一部分书,歪着头,眼神狡黠又温柔:“我保研了,姐姐,来找你一起庆功。而且,”她顿了顿,声音放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我这一年基本没什么课业压力了,就在你学校附近租了个小套间。你要是不想住宿舍,随时可以出来,那里是我们的家。”
  她们牵着手,走在杭城灯火初上的街头。晚风温柔,吹拂着她们的发丝和衣角。路边的奶茶店飘出香甜的味道,街头艺人的吉他声悠扬飘荡。
  她们讨论着耿星语新开的课程里那位有趣的老教授,规划着下个小长假可以去附近哪座古镇写生……琐碎而真实,充满了人间烟火的踏实感和对共同未来的具体想象。
  过去那些沉重的、冰冷的、令人窒息的东西——病痛的阴霾、家庭的裂痕、异地的思念、升学的压力——仿佛真的被时光软化,成为了垫在脚下、让她们站得更高的基石。
  她们像两棵曾经各自在风雨中挣扎的树,终于将根系深深缠绕在一起,枝叶在共同的阳光下自由舒展,共同抵御未来的任何风雨。
  在一个慵懒的周末午后,阳光透过白色纱帘,在租住的小套间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黎予盘腿坐在地毯上修改设计稿,耿星语则在书桌前临帖,房间里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偶尔敲击键盘的轻响,安宁而美好。
  忽然,黎予放下数位板,伸了个大大的懒腰,目光落在窗外明媚到几乎有些晃眼的阳光上。她转过头,看向书桌前耿星语沉静而专注的侧影,一个念头毫无征兆地冒了出来,带着无限的向往和纯粹的冲动。
  她站起身,走到耿星语身边。
  耿星语刚好力透纸背,写完最后一个字,正欲搁笔,察觉到她的靠近,抬起头,投去一个温柔询问的眼神。
  黎予没有立刻说话,只是弯下腰,伸出手,轻轻握住了耿星语还带着墨香和微温的手。她的眼睛亮得惊人,像盛满了整个夏天的阳光和银河,带着一种挣脱所有束缚的、纯粹的自由和热情。
  她看着耿星语有些疑惑却全然信任的眼睛,嘴角扬起一个无比灿烂、甚至带着点“坏”和挑衅的笑,清晰而缓慢地问道:
  “时间到了。”
  “你看,接下来,再也没有考试,没有分离,没有谁能阻挡我们了。”
  “耿星语,”
  “和我走吗?”
  她的声音带着笑意,尾音微微上扬,却异常郑重,像一个开启新世界的咒语。
  “我带你去追逐夏天。”
  耿星语怔住了。她看着黎予眼中那熟悉的光芒——那是当初在江边怂恿她放烟花的光芒,是无数次穿透她阴霾将她拉回人间的光芒,是承诺带她看遍世间所有美好风景的光芒。
  随即,她明白了黎予的意思。
  这不是一次计划内的旅行,而是一场即兴的、彻底的奔赴,是向过去所有桎梏的告别仪式,是去往任何一个有阳光、有风、有彼此的地方的勇气宣言。
  她低头,看着两人紧紧交握的手,她的指尖还沾染着墨色,黎予的指尖则带着画笔和键盘的印记。再抬起头时,她眼底所有的沉静克制都化为了同样炙热、甚至更加汹涌的火焰。
  她没有丝毫犹豫,反手紧紧回握住黎予的手,力道坚定,随即利落地站起身,声音清越而斩钉截铁:
  “走。”
  一个字,落地有声,充满了义无反顾的决心。
  两人相视一笑,无需再多言。黎予兴奋地欢呼一声,拉着耿星语就开始行动。她们像两个默契的共犯,快速而利落地收拾了几件简单的行李,塞进同一个背包。
  耿星语小心地卷起刚刚写完、墨迹未干的那幅字,黎予则顺手抓起了桌上的相机。
  没有详细的攻略,没有固定的目的地。她们只是打开手机,查了一下离杭城最近的有海的地方,然后手指轻点,订了最早一班南下的高铁票。
  当列车驶出站台,将城市规整的棋盘和喧嚣的声浪远远抛在身后,窗外的景物逐渐被不断延伸的田野、静谧的村庄和蔚蓝无垠的天空取代时,黎予和耿星语靠坐在窗边,手依然紧紧牵在一起,十指相扣。
  阳光透过洁净的车窗,温暖地洒在她们身上,仿佛为她们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
  耿星语看着窗外飞速倒退又不断涌来的风景,感受着身边人传来的稳定温度和心跳,还有掌心真实的触感,忽然觉得,过去所有的苦难与等待,或许都是为了兑换此刻以及未来无数个这样自由、明亮、充满无限可能的瞬间。
  黎予凑到她耳边,低声笑着,气息温热,带着海风般的清新:“看,夏天就在前面等着我们呢。”
  耿星语转过头,对上她盛满星光与大海的眼眸,唇角弯起深深的弧度:“嗯。”
  她知道,从今往后,她的每一个夏天,每一个季节,每一天,都将与身边这个人紧密相连。
  她们将一起追逐日出日落,追逐海浪与山风,追逐生命中所有未知的、炽热的、美好的可能。未来不再是一个需要艰难抵达的彼岸,而是就在她们脚下,在她们紧握的双手中,在每一次心照不宣的奔赴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