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有时,她们也并不需要持续不断的对话。只是开着视频,各自忙碌着。
  黎予在平板电脑上写写画画,构思她的设计草图,耿星语则在另一端安静地刷题,笔尖划过纸张,发出稳定而令人安心的沙沙声。
  或者,她们什么也不做,只是隔着屏幕,静静地看着对方在光影里专注的侧脸。
  耳机里传来彼此环境中细微的声响——亭子外偶尔经过同学的谈笑,铅笔滚落桌面的轻响,远处城市模糊不清的车流背景音。
  这些声音奇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超越空间的、温暖而实在的陪伴,仿佛彼此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她们在不同的经纬度上,看着不同的日落,走着各自注定要攀登的山路。
  黎予的设计稿在一次次修改和与耿星语的隔空讨论中,越发显得成熟而富有想法,她开始在设计小组里承担更核心的任务。
  她们确实如那枚戒指上“0180”的寓意,在各自的轨道上,努力成为更好的、能够相互辉映的个体。
  她们分享每一次微小的进步,也坦诚地分担偶尔袭来的焦虑和自我怀疑。在每一次视频通话结束时,那句已经成为肌肉记忆和心灵锚点的话,总会如期而至:
  “我爱你。”
  “嗯,我也爱你。”
  ……
  然而,某种不对劲的苗头,在连续两周的稀疏联系后,终于无法被忽视地浮出了水面。
  黎予那些原本密集如雨的消息变得断断续续,视频时的笑容也似乎蒙上了一层勉强的阴影。
  『你最近很忙吗?』耿星语放下笔,直接敲过去一行字,打破了两人间惯常的节奏。
  消息几乎是秒回,带着一股压抑不住的烦躁:
  『对啊,快被一个大作业逼疯了!』
  紧接着,一大段文字涌了进来,『是一个概念装置模型,主题是“韧性与新生”,我的初稿被导师批得一文不值,说我的意象过于直白,缺乏深层的情感穿透力!』后面跟了一连串抓狂的表情。
  『唉,卡了好几天了,一点头绪都没有,烦死了!』
  耿星语看着屏幕上那些充满挫败感的文字,几乎能想象出黎予在另一边抓头发、愁眉苦脸的样子。她没有任何犹豫,直接拨通了视频请求。
  铃声只响了一下就被接起,屏幕里出现黎予蔫头耷脑的脸,背景是堆满草稿纸的书桌。
  “给我看看你的初稿。”耿星语开门见山,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黎予瘪着嘴,像是展示罪证一样,把电脑屏幕转向摄像头。
  那是一个用破碎瓷片刻意拼接成新芽造型的草图,技术表达没有问题,但正如导师所说,意图过于明显,反而失了味道。“老师说太刻意了,像命题作文。”她的声音闷闷的。
  耿星语安静地审视着屏幕上的草图,目光专注,没有立刻评价好坏。片刻后,她忽然抬起眼,看向黎予,问了一个似乎毫不相干的问题:
  “你还记得,我妈妈去世后那段时间,你第一次来我出租屋,看到窗台上那盆绿萝时说的话吗?”
  黎予愣了一下,思绪被强行拉回那个沉重的冬日,她努力在回忆里搜寻:
  “我说……‘它看起来很有生命力’?”
  “嗯。”耿星语的目光似乎透过屏幕,看到了更远的地方,声音也变得有些悠远,“那时候,屋子里的我,和那盆绿萝,状态其实很像。外表看起来或许还算完整,甚至带着点绿意,但内里是空的,是冻僵的。是靠着你后来一次次送来热汤饭菜、一次次耐心陪伴、一点点把我和绿萝都挪到有阳光的地方,才真的慢慢活过来的。”
  她顿了顿,指尖在屏幕上黎予的草图上虚划了一下,仿佛在勾勒某种无形的联系:
  “‘韧性’不一定要通过展示‘破碎’和‘修补’的过程来体现。有时候,它恰恰隐藏在那些看似寻常、甚至有些孱弱的存在内部,体现在它们是如何被那些看不见的力量——比如持续的阳光,比如细水长流的水分,比如沉默却坚定的陪伴——悄然支撑着,最终从内部孕育出爆发性的生命力。你可以试试,不去刻意强调‘裂痕’本身,而去思考和刻画那种微妙的‘支撑’与‘被支撑’的共生关系。”
  黎予彻底怔住了。
  耿星语的话语,像一把淬了冰又裹着暖意的钥匙,精准地插入了她思维锈死的锁孔,轻轻一拧,枷锁应声而开。
  她猛地看向屏幕里那双平静却深邃的眼睛,又低头看向自己那苍白用力的草图,一股豁然开朗的激流瞬间冲散了连日来的阴霾。
  “我明白了!”她眼睛骤然亮起,像是被点燃的星辰,一把抓起触控笔,在数位板上飞快地画了起来,语速也因为兴奋而加快:“我可以……可以这样!用透明的、有承托力的结构,去‘包裹’或者‘承托’一个看似脆弱但内在蕴含生机的形态,不去表现破碎,而是表现保护下的生长……”
  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视频通话变成了一个激烈而高效的“线上学术”。
  黎予激动地阐述着不断涌现的新构思,耿星语则从视觉语言的纯粹性、空间构成的张力以及情感隐喻的层次感等角度,给出冷静而精准的建议。
  一个感性发散,思维跳跃,一个理性收束,逻辑缜密。她们的思想在无形的电波中碰撞、融合,最终诞生的方案,连黎予自己都感到惊喜和振奋。
  “星语!你真是我的缪斯!我的救命恩人!”黎予对着屏幕欢呼,脸上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耿星语只是浅浅地笑了笑,仿佛刚才那段深入灵魂的启发只是随手为之,她重新拿起桌上的笔,低声说了句“快做吧”,便低头继续演算她的题目。
  但黎予知道,在她最困顿迷茫的时候,她的爱人总能以最独特的方式,穿越距离,给予她最坚实、最温暖的力量。
  三月,沪城的春天来得急切而烂漫,大学校园里的樱花几乎是一夜之间盛放,云蒸霞蔚,如烟似霞。
  黎予和同学路过那片粉色的海洋,忍不住拍了好多照片,精心挑选了光线和角度最好的几张发给耿星语。『看!我们学校的樱花大道,是不是很好看?像不像漫画里的场景?』
  过了一会儿,耿星语回复了一张照片。一张实景拍摄——昆城某条老街的灰墙黛瓦间,一树梨花恬静地探出头来,洁白的花瓣在深色背景映衬下,显得格外清雅脱俗。『好看吗?』她问,语气平淡。『这里的梨花,也开了。』
  黎予看着那张照片,心里微微一动,像被柔软的羽毛轻轻拂过。
  她忽然意识到,不知从何时起,她们分享生活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转变。不再仅仅是“我在做什么”的汇报,而是变成了“我看到这个,想起了你,或想起了与你相关的某种感觉”。
  她的世界里,开始处处投射着耿星语的影子,无论是专业知识上的启发,还是审美趣味上的共鸣。
  而耿星语那片相对寂静的天空,似乎也在以同样的方式,回应着她的每一次投递。
  这种无形的、精神上的交织与渗透,比单纯的地理靠近,更让人感到亲密和安心。
  第91章 契合
  爱的联结,早已超越了每日“早安”“晚安”的仪式和密集分享的生活碎片。它以一种更深刻的方式,渗透进她们认知世界的维度里,悄然重塑着她们感知事物的角度。
  那场关于古典建筑结构的讲座,黎予本是抱着完成选修课学分的心态去的。
  可当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在黑板上画出优雅的拱券曲线,用沉稳的声音解释“两个独立的弧,相互支撑,才能构成一个稳固而能够承载重量的结构”时,她的心像被什么轻轻撞了一下。
  她下意识地摩挲着中指上那枚素圈戒指,内壁刻着的“0180”仿佛在发烫。耿星语那个关于经线圈的、理性又浪漫的比喻,与眼前这个古老的建筑原理奇妙地重合了,却似乎更添了一份工程学般的坚实感。
  她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将这个“更坚实”的发现分享给屏幕另一端的人。
  耿星语听完语音,那头沉默了几秒。黎予几乎能想象出她微微偏头思考的模样。然后,回复来了:『嗯,比我的比喻更坚实。』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认可,却像一股暖流,让黎予一整天都忍不住嘴角上扬,连窗外沪城惯常的阴天,在她眼里都变得可爱起来。
  这种被理解的喜悦,催生了一种奇妙的动力。
  她开始下意识地在逛博物馆、看艺术展时,不再仅仅停留在“这幅画真美”的感叹,而是会更主动地去留意画面的构成、色彩的运用、光影的处理。
  她会对着莫奈的睡莲,试图理解那种模糊边界的光影魔法。她会站在抽象画的面前,努力感受色彩与线条本身的情感张力。
  这一切,只为了在耿星语偶尔聊起相关话题,提到“互补色”、“空间张力”或是“笔触情绪”时,自己能不再是那个只能回以“哇,好厉害”的单纯倾听者,而是能稍微听懂那精准评价背后的逻辑,甚至能笨拙地、尝试性地回应一句自己的浅见。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