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她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终于讪讪开口:“就……就想问问你的腿,好些了没。”
“隔了这么久,已经好多了。” 耿星语的音色,就像今夜洒满庭院的月光,清冽而柔和。
“那就好。” 黎予点点头,努力寻找着话题,“我们还挺有缘的,这都见过……好几次面了。”
“我是文体部的嘛,这些都是我的分内事。” 耿星语的回答听不出什么情绪。
原来在她看来,这几次或远或近的照面,都只是职责所在。黎予心里掠过一丝难以言说的尴尬,还夹杂着点莫名的失落,她迅速找补道:
“是吗?不过没关系!我是435班的,你以后要是有什么学习上的问题,随时都可以来找我哦!”
耿星语滑动按键的指尖停了下来,头也抬了起来,目光落在黎予带着些急切和真诚的脸上。
我知道。
这三个字在舌尖滚了一圈,终究还是被无声地压回了心底。
她只是轻轻颔首,应道:“那就,先谢谢你了。”
黎予见状,像是得到了某种许可,瞬间开朗了许多,话也溜了起来:“这有什么好谢的!毕竟我也算是你学姐嘛!”
耿星语听完,脸上浮现出一丝极淡的、几乎难以察觉的神秘表情。
“是吗?” 她语调平缓地反问,“你今年多大了?”
黎予一脸疑惑,但还是老实回答:“17啊,怎么了?”
耿星语将相机轻轻放在冰凉的石头桌面上,然后站起身来。
“我已经满18了。” 她看着也随之站起来的黎予,慢条斯理地宣布,“所以,严格来说,你不算我的学姐。”
黎予满脸写着不解,也跟着站了起来:“你18了?!” 声音里满是惊讶。
耿星语不再多言,转身缓缓向书院门口走去。黎予下意识地跟在她身后,见她蹲在了老旧的门槛前,便也顺势在她旁边蹲了下来。
“对啊,前几天刚过的生日。” 耿星语像是看穿了旁边人的疑惑,自顾自地开口,解答了她的疑问,“我小时候身体不太好,家里就让我晚了一年上学。初二的时候,又因为一些事情休学了一年,所以现在才读高一。”
“原来是这样……” 黎予恍然大悟,这点简单的算术对她来说自然不在话下。
“好神奇啊,” 她忍不住感叹,声音里带着点发现新大陆般的雀跃,“你晚一年读书,我早一年读书。这么算下来,你比我还大一岁呢!”
“我小时候啊,” 黎予接过话头,用一种半是玩笑的口吻,试图化解那些童年往事的涩意,“妈妈要上班,姐姐要上学,家里没人照顾我。她们索性就直接把我塞进学校了,哈哈哈。”
她接着又问,带着点小心翼翼的试探:“那你……也是秋天出生的吗?”
“不是。” 耿星语摇了摇头,目光望向院落中那棵婆娑的老树,“我妈妈说,我出生那年,阴历九月二十六,刚好在立冬后一天。” 她顿了顿,转而看向黎予,“你呢?”
黎予突然感到一丝无措,手指无意识地抠着门槛上的旧痕,但还是选择了交换这份信息:“我是阴历七月十五。我妈妈说……那是中元节,说我是家里的祸害。” 话音落下,她的头不自觉地又低下去几分。
耿星语迅速察觉到了对方情绪瞬间的低落,立刻用一种带着毋庸置疑的、坚定的语气岔开话题:
“怎么会呢,新时代的社会主义青少年,怎么还能信这些呢?” 她侧过头,看着黎予低垂的侧脸,声音放得轻柔却有力,“我们想什么时候过就什么时候过,好不好?”
黎予闻言微怔,“祸害”二字常年带来的涩意,竟因这句干脆的反驳松动了一隙。有人能如此不假思索地否定她近乎认命的标签,这认知本身,就像一颗小石子投入沉寂的湖面,漾开微澜。
未及深想,脚步声便由远及近。“可找到你们了!”那两位学生会的记录员提着水小跑过来,“还以为你们先回去了。”她们递过水瓶,黎予接过,指尖传来冰凉的触感,瞬间将她拉回现实。
“该回教室了。”她起身,语气恢复平日的温和。耿星语也随之站起,淡淡应了声,转身去拿起被放置在石桌上的相机。
四人沉默地走在回教学楼的路上。月光拉长身影,两位记录员在前低声交谈,黎予和耿星语跟在后面,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
行至分岔路口,记录员挥手道别:“我们先回班了!”
黎予转向耿星语:“那我上去了。”
“嗯。”
她转身踏上台阶,走出几步又回头。那道清瘦身影正走向另一栋楼,月光在身后铺成一片朦胧的背景。方才那点触动,也如这月色般,轻柔地沉淀下去。
她们各自汇入灯火通明的教学楼,像短暂交汇的溪流,又沉默地奔向各自的航道。
第19章 沉溺
日子水一样流过,源江一中通过一级三等完中评审的消息传遍了校园。喜讯被精心装点成红色的喜报,张贴在校园里最显眼的公告栏上。旁边新设的专题展板前,总是围着三三两两的学生。
展板中央最醒目的位置,正是黎予带领检查组参观时的那组照片——她正侧身讲解,阳光勾勒出她专注的轮廓,眼里有光。
图片下方,清晰地印着"学生代表:高三(435)班黎予"。而在文章末尾的致谢栏里,摄影人员的名字同样清晰——学生会文体部部长:高一(484)班耿星语。
这是第一次,这两个名字被印在同一块展板上,隔着几行文字,却又近在咫尺。
大多数学生对这些行政喜讯并不太在意,瞥一眼便匆匆走过。但许知州不同,她总是拉着耿星语和程彩,一次又一次地"路过"那块展板。
"星语,你拍得真的特别好!"许知州指着那张最出彩的照片,声音比平时高了半度,带着刻意的兴奋,"把黎学姐拍得特别有神采,她本人好看,照片里更好看!"
她说这话时,目光紧紧胶着在黎予的影像上,指尖在校服口袋里不自觉地蜷紧。
只有她自己知道,每一次这样热烈地烘托黎予与耿星语之间的“默契”,都是在用最笨拙的方式,掩饰心底那份无法言说、也无处安放的悸动。
耿星语站在人群稍后的位置,目光轻轻掠过展板上并排的名字。晚秋的风带着些许凉意,吹动她额前的碎发。她没有说话,只是微微抿了抿唇,眼底深处仿佛有涟漪轻轻荡开,又迅速归于平静。
徐乔乔难得出现在这个小团体中,作为她们几人中唯一的住校生,她总因为这样那样的琐事错过许多热闹。
此刻她听着许知州热切的介绍,轻轻戳了戳耿星语的肩,目光在展板上的照片与身边的挚友间流转,声音温和却笃定:
"原来这就是你们最近常提起的黎予啊。"她微微歪头,仔细端详着照片中神采飞扬的少女,"确实生得好看,眉目间都是光亮。"
话音稍顿,她的视线转向耿星语,唇边泛起一丝了然的笑意:
"不过比起被拍摄的人,我更佩服掌镜的人。星语,你这组照片的光影和构图,才是真正把魂儿拍出来了。"
她的点评不似许知州那般热烈,却像秋日里一道沉静的光,精准地照进了画面最深处的秘密。
许知州笑嘻嘻地用胳膊肘轻轻碰了碰耿星语,努力让语气听起来轻松自然:
"这下好了,全校都知道你们俩是'最佳拍档'了。"
她故意把"最佳拍档"四个字咬得很重,仿佛这样就能证明自己的"坦荡"。
耿星语闻言,眼睫轻轻颤动了一下。她终是没忍住,又抬眸望了一眼那两个名字,随即迅速收回视线,转身轻声道:"走了,快上课了。"
许知州最后深深看了一眼展板,将黎予含笑的模样刻进心里。她小跑着跟上两人的脚步,嘴里还在不停说着:"星语,你说黎学姐会不会也喜欢这些照片啊?要不我们......"
……
耿星语不再刻意躲在壁柱后、墙角边、树荫下。她开始期待与黎予的每一次"偶遇",就像期待一场不期而遇的春雨。
黎予那些小心思太过明显,或许能瞒过别人,却逃不过她的眼睛。
食堂里不经意的一瞥,文印室门口的擦肩,图书馆书架间的偶遇,阶梯教室走廊的相逢......她们默契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编织着这些看似偶然的相遇。
黎予变得贪婪。从最初只是想知道她的名字,到如今渴望了解她的一切。
这份贪婪纯粹而炽热——想知道她的过往,了解她休学的原因,懂得她的喜怒,为她抚平眉间的皱,与她共享心底的欢。
或许有一天,她们真能逃离世俗的目光,像那个“荒诞”的梦一样,并肩走在铺满鲜花的路上。
周六的夜晚总是格外令人期待——少上一节课,九点五十分就放学。住校生们三三两两在操场上散步闲聊,走读生则可以早早回家。黎予却一如既往地留在教室自习。
“隔了这么久,已经好多了。” 耿星语的音色,就像今夜洒满庭院的月光,清冽而柔和。
“那就好。” 黎予点点头,努力寻找着话题,“我们还挺有缘的,这都见过……好几次面了。”
“我是文体部的嘛,这些都是我的分内事。” 耿星语的回答听不出什么情绪。
原来在她看来,这几次或远或近的照面,都只是职责所在。黎予心里掠过一丝难以言说的尴尬,还夹杂着点莫名的失落,她迅速找补道:
“是吗?不过没关系!我是435班的,你以后要是有什么学习上的问题,随时都可以来找我哦!”
耿星语滑动按键的指尖停了下来,头也抬了起来,目光落在黎予带着些急切和真诚的脸上。
我知道。
这三个字在舌尖滚了一圈,终究还是被无声地压回了心底。
她只是轻轻颔首,应道:“那就,先谢谢你了。”
黎予见状,像是得到了某种许可,瞬间开朗了许多,话也溜了起来:“这有什么好谢的!毕竟我也算是你学姐嘛!”
耿星语听完,脸上浮现出一丝极淡的、几乎难以察觉的神秘表情。
“是吗?” 她语调平缓地反问,“你今年多大了?”
黎予一脸疑惑,但还是老实回答:“17啊,怎么了?”
耿星语将相机轻轻放在冰凉的石头桌面上,然后站起身来。
“我已经满18了。” 她看着也随之站起来的黎予,慢条斯理地宣布,“所以,严格来说,你不算我的学姐。”
黎予满脸写着不解,也跟着站了起来:“你18了?!” 声音里满是惊讶。
耿星语不再多言,转身缓缓向书院门口走去。黎予下意识地跟在她身后,见她蹲在了老旧的门槛前,便也顺势在她旁边蹲了下来。
“对啊,前几天刚过的生日。” 耿星语像是看穿了旁边人的疑惑,自顾自地开口,解答了她的疑问,“我小时候身体不太好,家里就让我晚了一年上学。初二的时候,又因为一些事情休学了一年,所以现在才读高一。”
“原来是这样……” 黎予恍然大悟,这点简单的算术对她来说自然不在话下。
“好神奇啊,” 她忍不住感叹,声音里带着点发现新大陆般的雀跃,“你晚一年读书,我早一年读书。这么算下来,你比我还大一岁呢!”
“我小时候啊,” 黎予接过话头,用一种半是玩笑的口吻,试图化解那些童年往事的涩意,“妈妈要上班,姐姐要上学,家里没人照顾我。她们索性就直接把我塞进学校了,哈哈哈。”
她接着又问,带着点小心翼翼的试探:“那你……也是秋天出生的吗?”
“不是。” 耿星语摇了摇头,目光望向院落中那棵婆娑的老树,“我妈妈说,我出生那年,阴历九月二十六,刚好在立冬后一天。” 她顿了顿,转而看向黎予,“你呢?”
黎予突然感到一丝无措,手指无意识地抠着门槛上的旧痕,但还是选择了交换这份信息:“我是阴历七月十五。我妈妈说……那是中元节,说我是家里的祸害。” 话音落下,她的头不自觉地又低下去几分。
耿星语迅速察觉到了对方情绪瞬间的低落,立刻用一种带着毋庸置疑的、坚定的语气岔开话题:
“怎么会呢,新时代的社会主义青少年,怎么还能信这些呢?” 她侧过头,看着黎予低垂的侧脸,声音放得轻柔却有力,“我们想什么时候过就什么时候过,好不好?”
黎予闻言微怔,“祸害”二字常年带来的涩意,竟因这句干脆的反驳松动了一隙。有人能如此不假思索地否定她近乎认命的标签,这认知本身,就像一颗小石子投入沉寂的湖面,漾开微澜。
未及深想,脚步声便由远及近。“可找到你们了!”那两位学生会的记录员提着水小跑过来,“还以为你们先回去了。”她们递过水瓶,黎予接过,指尖传来冰凉的触感,瞬间将她拉回现实。
“该回教室了。”她起身,语气恢复平日的温和。耿星语也随之站起,淡淡应了声,转身去拿起被放置在石桌上的相机。
四人沉默地走在回教学楼的路上。月光拉长身影,两位记录员在前低声交谈,黎予和耿星语跟在后面,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
行至分岔路口,记录员挥手道别:“我们先回班了!”
黎予转向耿星语:“那我上去了。”
“嗯。”
她转身踏上台阶,走出几步又回头。那道清瘦身影正走向另一栋楼,月光在身后铺成一片朦胧的背景。方才那点触动,也如这月色般,轻柔地沉淀下去。
她们各自汇入灯火通明的教学楼,像短暂交汇的溪流,又沉默地奔向各自的航道。
第19章 沉溺
日子水一样流过,源江一中通过一级三等完中评审的消息传遍了校园。喜讯被精心装点成红色的喜报,张贴在校园里最显眼的公告栏上。旁边新设的专题展板前,总是围着三三两两的学生。
展板中央最醒目的位置,正是黎予带领检查组参观时的那组照片——她正侧身讲解,阳光勾勒出她专注的轮廓,眼里有光。
图片下方,清晰地印着"学生代表:高三(435)班黎予"。而在文章末尾的致谢栏里,摄影人员的名字同样清晰——学生会文体部部长:高一(484)班耿星语。
这是第一次,这两个名字被印在同一块展板上,隔着几行文字,却又近在咫尺。
大多数学生对这些行政喜讯并不太在意,瞥一眼便匆匆走过。但许知州不同,她总是拉着耿星语和程彩,一次又一次地"路过"那块展板。
"星语,你拍得真的特别好!"许知州指着那张最出彩的照片,声音比平时高了半度,带着刻意的兴奋,"把黎学姐拍得特别有神采,她本人好看,照片里更好看!"
她说这话时,目光紧紧胶着在黎予的影像上,指尖在校服口袋里不自觉地蜷紧。
只有她自己知道,每一次这样热烈地烘托黎予与耿星语之间的“默契”,都是在用最笨拙的方式,掩饰心底那份无法言说、也无处安放的悸动。
耿星语站在人群稍后的位置,目光轻轻掠过展板上并排的名字。晚秋的风带着些许凉意,吹动她额前的碎发。她没有说话,只是微微抿了抿唇,眼底深处仿佛有涟漪轻轻荡开,又迅速归于平静。
徐乔乔难得出现在这个小团体中,作为她们几人中唯一的住校生,她总因为这样那样的琐事错过许多热闹。
此刻她听着许知州热切的介绍,轻轻戳了戳耿星语的肩,目光在展板上的照片与身边的挚友间流转,声音温和却笃定:
"原来这就是你们最近常提起的黎予啊。"她微微歪头,仔细端详着照片中神采飞扬的少女,"确实生得好看,眉目间都是光亮。"
话音稍顿,她的视线转向耿星语,唇边泛起一丝了然的笑意:
"不过比起被拍摄的人,我更佩服掌镜的人。星语,你这组照片的光影和构图,才是真正把魂儿拍出来了。"
她的点评不似许知州那般热烈,却像秋日里一道沉静的光,精准地照进了画面最深处的秘密。
许知州笑嘻嘻地用胳膊肘轻轻碰了碰耿星语,努力让语气听起来轻松自然:
"这下好了,全校都知道你们俩是'最佳拍档'了。"
她故意把"最佳拍档"四个字咬得很重,仿佛这样就能证明自己的"坦荡"。
耿星语闻言,眼睫轻轻颤动了一下。她终是没忍住,又抬眸望了一眼那两个名字,随即迅速收回视线,转身轻声道:"走了,快上课了。"
许知州最后深深看了一眼展板,将黎予含笑的模样刻进心里。她小跑着跟上两人的脚步,嘴里还在不停说着:"星语,你说黎学姐会不会也喜欢这些照片啊?要不我们......"
……
耿星语不再刻意躲在壁柱后、墙角边、树荫下。她开始期待与黎予的每一次"偶遇",就像期待一场不期而遇的春雨。
黎予那些小心思太过明显,或许能瞒过别人,却逃不过她的眼睛。
食堂里不经意的一瞥,文印室门口的擦肩,图书馆书架间的偶遇,阶梯教室走廊的相逢......她们默契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编织着这些看似偶然的相遇。
黎予变得贪婪。从最初只是想知道她的名字,到如今渴望了解她的一切。
这份贪婪纯粹而炽热——想知道她的过往,了解她休学的原因,懂得她的喜怒,为她抚平眉间的皱,与她共享心底的欢。
或许有一天,她们真能逃离世俗的目光,像那个“荒诞”的梦一样,并肩走在铺满鲜花的路上。
周六的夜晚总是格外令人期待——少上一节课,九点五十分就放学。住校生们三三两两在操场上散步闲聊,走读生则可以早早回家。黎予却一如既往地留在教室自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