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曹丕笑道:“名不符实者多矣,勿要多言,进城。”曹丕见过的美人车载斗量,对于他而言,美貌不值一提。
说着就要走,侍从忙追上道:“这甄宓自幼便有贤名,其父早亡,昔年河北饥荒,她尚年幼,便劝家人出粮赈灾免祸,又劝母亲待寡嫂如亲女。袁绍闻其贤名,为次子袁熙聘之。”
曹丕闻言赞道:“是个明白人。”她的女王身处逆境,竟能保全自身,抓住机会跃出泥潭,居高位之后,遗惠天下,且负雅志于高云。
侍从见曹丕不为所动,遂上前,小声道:“传言有相士为甄氏相面说,‘此女贵不可言’。”
什么女子贵不可言?是皇后。
曹丕听了,心中一震,只听侍从又道:“甄氏女青春貌美,有贤名,且命格贵重,公子何不自取之?”
曹丕见过大汉那位天子,觉得他像一条濒死的鱼,时不时跳动几下,但终为案上鱼肉,早已没了敬畏。
如今天下纷争,前者袁术窃取玉玺称帝,曹丕心中早有所思。
半响后,曹丕笑着自言自语道:“我与女王,是夫妻而知己,知己而主臣也,凡女岂可共论乎?”
说罢,他身心轻松,笑着想道:女王外柔内刚,是个悍妇,若纳人回去,说不得就要后院不宁了。
更重要的是两人志存高远,愿尽平生之力结束乱世,还天下太平。女王是女子,不能涉政,她将会以妻子的身份,甚至母亲的身份,施展才干。
她知我意,我知她想,志同道合,义气相投,引为知己,缔结盟约,为万世太平,虽千夫所指,亦其往矣,岂可以虚无缥缈之言毁诺?
设使女王是男子,她早就投父亲帐下,建言献策,一施抱负,最后被父亲托以后事,辅佐子孙。
女王之不幸,是他的大幸,曹丕摸着鼻子禁不住感慨,自己的命真好啊。
女王选择了他。
侍从不解,再催道:“公子三思啊!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曹丕笑道:“昔年许负为薄姬看相,云当生天子,魏王豹宠之。及至魏王豹兵败,薄姬没入织室,恩宠稀薄,然一夕之恩,便生下了文帝。
若有缘,即便千山万水,道路阻长,总会相见;若无缘,见面亦不相识。尔等勿复再言。”
侍从讷讷不能言,曹丕驱马笑道:“走,进城,看有谁要试吾剑锋利。”
进城之初,曹操便命众将士:“休得伤害袁氏一门老小,投降者免死。”
及至进城,许攸得意之态更胜曹操和诸将,他自负才智,先前雪中送炭,献计火烧乌巢,扭转乾坤;现今众人束手无策之际,又添一计,拿下邺城。
外人传言,荀彧王佐之才,荀攸贾诩算无遗策,郭嘉谋若范蠡,程昱能断大事,然而区区一邺城而不能破,在许攸看来,皆徒具虚名尔。
谋士将军不相于言,在许攸看来,只不过是妒忌自己的才能罢了。
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却说曹丕见邺城内降者极多,与将士们厮杀过一圈,便去找曹操。上次家书来言,丽奴已会翻身,玉雪可爱。可怜他一面还未见着,抓心挠腮,见邺城此景,料无大事,便想回后方探看妻儿。
于是,他逢将士便问,一路寻来,来到袁绍府前,正见几个蓬头跣足的妇人惊惶地上马车,问兵士:“此何人?”
兵士为:“回公子,此乃袁家女眷。”
曹丕听了,转头瞥了一眼,回头又问:“父亲可在里面?”
兵士答了,曹丕进了宅院,寻得父亲,跟在左右,听其议事,待众人都走了,才上前道:“父亲。”
曹操看他铠甲上有血污,便问:“可有受伤?”
曹丕回道:“些许小伤,没有大碍。”
曹操指着案上堆积如山的竹简缣帛,道:“你知这是何物?”
曹丕回:“昔年汉高祖入关,诸将皆奔向府库瓜分金帛财物,唯有萧何先收秦之文书档案图籍,后来高祖能得天下,多赖于此。儿以为,这些都是冀州的户籍图册。”
曹操道:“既知户籍,还不来帮为父?”
曹丕忙坐下来,一边看文书,一边心里想着妻儿,数次抬头看父亲,欲言又止。曹操见他心不在焉,道:“有话便说,支支吾吾成什么样子。”
曹丕不敢隐瞒,忙道:“儿随军数月,前日家书来说,丽奴已会翻身,自他出生,我尚未见一面,心中思念,想回禀父亲,待这边事罢,回去一趟。”
曹操闻言笑起来,道:“我已派人护送家眷过来。丽奴如何了?”
曹丕听了心中一喜,道:“阿母说丽奴活泼健壮,玉雪可爱;郭氏说丽奴气性大,嗓门洪亮,是个天魔星。我都不知该信谁了。”
曹操又笑:“健壮好,嗓门大也好。”
说罢,曹操忽然想起一事,转头对曹丕,道:“你与任氏恩情日薄,眼下冀州新降,我欲与你们兄弟在河北世家中择一佳妇,何如?”
曹丕愣住了,思绪纷乱,一头是父亲威严、妻族势力、幼弟威胁,一头是女王与丽奴,如在天平两端,此起彼伏。
曹操的眼睛盯着曹丕,没有说话,却如山岳压来。
曹丕的血涌到一处,似欲烧起,额头冷汗直冒,后背汗出如浆,脑袋轰鸣,眼睛里皆是血色。
他想起了光武帝的阴皇后与郭皇后旧事,当年光武帝尚且如此,更何况他呢?
刚要开口,脑海中却浮现女王那双眸子,两片唇就像黏住一般。
女王以身家性命相托,为了他,不存半点私心,殚精竭虑讨舅姑欢心,九死一生诞下孩儿,难道他要教兰枯柳衰,此言相负?
再说,士族联姻不止步于嫁女娶妇,还有生男立嗣,这样双方的利益才能保证,否则便只有虚名而无实利。
若逐利,女王当如何?丽奴当如何?
即便如光武帝废郭立阴,又立明帝为储君,然夫妻父子离心已成,复何乐哉?
曹丕渐渐冷静下来,道:“任氏乃乡党名族,嫁来不过三载,若休弃,另娶高门贵女,恐惹人耻笑。彰、植二弟已长成,彰弟勇武过人,植弟文采斐然,当娶佳妇,以全阿翁阿母之慈心。”
作者有话说:
第20章
曹丕记不清当日的情形了,只记得父亲深深看了他一眼,他鼓足的勇气便没了,登时满面赤红,浑身发热,仿佛被看得透透的。
那日他或许错失了机会,但是人生很长,不能计较于一时。至此,曹丕也将自身处境看得明白,他没有妻族助力,父亲又是唯才是举,只能靠自己了。
曹丕日夜思索,下定决心,严于律己,以恩义待人,奉行孝道友悌,时政军务竭心尽力,读书不辍。
此事只存在他心中,不足为外人道也,说出去,倒显得他儿女情长。
却说曹操攻下邺城,腾空袁绍府邸,接来家眷居住。卞夫人收拾两三日,又逢秋雨连绵,耽搁三五日,直至八月中旬,举家才搬到邺城。
曹丕曹彰在城外相迎,接到人,便簇拥着来到袁绍府邸。大门正开,侍从奴婢站了一地。
这日秋高气爽,微风习习,卞夫人从马车上下来,两兄弟过去扶。卞夫人对曹丕道:“去见见丽奴。”曹彰听了,对他一笑。
曹丕心中急切,嘴上道:“我扶阿母入堂,不急于一时半刻。”
卞夫人笑说:“你把丽奴抱来,我想念得很。”
曹丕这才领命去了后面,就见郭柔提着大竹篮,里面铺着锦绣褥子,周边系着五彩丝绦,又用锦缎盖了,笑得明媚,不由得快走几步,来到近前。
他心中激动,四目相对,身子一滞,复又上前,如常道:“阿母要见丽奴,他在哪里?”
郭柔道:“乳娘在后面给丽奴喂奶,喂完就送来。你把这篮子提过去,里面盛的是点心,君姑要用,切记缓行慢步,千万小心,不要磕碰。”
她又补充了句:“我正是怕她们手笨,才亲自提着。”
说完,便将竹篮递来,曹丕素知郭柔手巧能做各色精细点心,闻言便信了,小心接在手里,提着转身向卞夫人去了。
孰不知他转身后,郭柔、几位夫人和侍女们掩口而笑,纷纷加快步伐,追上卞夫人。
曹丕提着竹篮,走到卞夫人身边,道:“阿母,你要的点心。”
“点心?”卞夫人吃了一惊,两只眼睛看得准,这竹篮分明是丽奴的婴儿床,道:“你掀开看看,是什么点心。”
曹丕听说,掀开粉蓝锦缎,露出个粉妆玉琢的婴孩来,双手抓着布老虎玩耍,见人来,也不怕,黑葡萄似的眼睛往上看,双颊圆鼓鼓的,小嘴巴一开一合,双脚用力蹬着。
曹丕惊得呆了,木在那里。卞夫人忙道:“抓紧些,别掉了。”
曹丕下意识用力,手上青筋爆出,众人见他笨拙模样,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卞夫人将丽奴抱在怀里,见曹丕仍一动不动,笑斥道:“一个两个都不省心,丽奴乖,大母疼你。”
说着就要走,侍从忙追上道:“这甄宓自幼便有贤名,其父早亡,昔年河北饥荒,她尚年幼,便劝家人出粮赈灾免祸,又劝母亲待寡嫂如亲女。袁绍闻其贤名,为次子袁熙聘之。”
曹丕闻言赞道:“是个明白人。”她的女王身处逆境,竟能保全自身,抓住机会跃出泥潭,居高位之后,遗惠天下,且负雅志于高云。
侍从见曹丕不为所动,遂上前,小声道:“传言有相士为甄氏相面说,‘此女贵不可言’。”
什么女子贵不可言?是皇后。
曹丕听了,心中一震,只听侍从又道:“甄氏女青春貌美,有贤名,且命格贵重,公子何不自取之?”
曹丕见过大汉那位天子,觉得他像一条濒死的鱼,时不时跳动几下,但终为案上鱼肉,早已没了敬畏。
如今天下纷争,前者袁术窃取玉玺称帝,曹丕心中早有所思。
半响后,曹丕笑着自言自语道:“我与女王,是夫妻而知己,知己而主臣也,凡女岂可共论乎?”
说罢,他身心轻松,笑着想道:女王外柔内刚,是个悍妇,若纳人回去,说不得就要后院不宁了。
更重要的是两人志存高远,愿尽平生之力结束乱世,还天下太平。女王是女子,不能涉政,她将会以妻子的身份,甚至母亲的身份,施展才干。
她知我意,我知她想,志同道合,义气相投,引为知己,缔结盟约,为万世太平,虽千夫所指,亦其往矣,岂可以虚无缥缈之言毁诺?
设使女王是男子,她早就投父亲帐下,建言献策,一施抱负,最后被父亲托以后事,辅佐子孙。
女王之不幸,是他的大幸,曹丕摸着鼻子禁不住感慨,自己的命真好啊。
女王选择了他。
侍从不解,再催道:“公子三思啊!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曹丕笑道:“昔年许负为薄姬看相,云当生天子,魏王豹宠之。及至魏王豹兵败,薄姬没入织室,恩宠稀薄,然一夕之恩,便生下了文帝。
若有缘,即便千山万水,道路阻长,总会相见;若无缘,见面亦不相识。尔等勿复再言。”
侍从讷讷不能言,曹丕驱马笑道:“走,进城,看有谁要试吾剑锋利。”
进城之初,曹操便命众将士:“休得伤害袁氏一门老小,投降者免死。”
及至进城,许攸得意之态更胜曹操和诸将,他自负才智,先前雪中送炭,献计火烧乌巢,扭转乾坤;现今众人束手无策之际,又添一计,拿下邺城。
外人传言,荀彧王佐之才,荀攸贾诩算无遗策,郭嘉谋若范蠡,程昱能断大事,然而区区一邺城而不能破,在许攸看来,皆徒具虚名尔。
谋士将军不相于言,在许攸看来,只不过是妒忌自己的才能罢了。
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却说曹丕见邺城内降者极多,与将士们厮杀过一圈,便去找曹操。上次家书来言,丽奴已会翻身,玉雪可爱。可怜他一面还未见着,抓心挠腮,见邺城此景,料无大事,便想回后方探看妻儿。
于是,他逢将士便问,一路寻来,来到袁绍府前,正见几个蓬头跣足的妇人惊惶地上马车,问兵士:“此何人?”
兵士为:“回公子,此乃袁家女眷。”
曹丕听了,转头瞥了一眼,回头又问:“父亲可在里面?”
兵士答了,曹丕进了宅院,寻得父亲,跟在左右,听其议事,待众人都走了,才上前道:“父亲。”
曹操看他铠甲上有血污,便问:“可有受伤?”
曹丕回道:“些许小伤,没有大碍。”
曹操指着案上堆积如山的竹简缣帛,道:“你知这是何物?”
曹丕回:“昔年汉高祖入关,诸将皆奔向府库瓜分金帛财物,唯有萧何先收秦之文书档案图籍,后来高祖能得天下,多赖于此。儿以为,这些都是冀州的户籍图册。”
曹操道:“既知户籍,还不来帮为父?”
曹丕忙坐下来,一边看文书,一边心里想着妻儿,数次抬头看父亲,欲言又止。曹操见他心不在焉,道:“有话便说,支支吾吾成什么样子。”
曹丕不敢隐瞒,忙道:“儿随军数月,前日家书来说,丽奴已会翻身,自他出生,我尚未见一面,心中思念,想回禀父亲,待这边事罢,回去一趟。”
曹操闻言笑起来,道:“我已派人护送家眷过来。丽奴如何了?”
曹丕听了心中一喜,道:“阿母说丽奴活泼健壮,玉雪可爱;郭氏说丽奴气性大,嗓门洪亮,是个天魔星。我都不知该信谁了。”
曹操又笑:“健壮好,嗓门大也好。”
说罢,曹操忽然想起一事,转头对曹丕,道:“你与任氏恩情日薄,眼下冀州新降,我欲与你们兄弟在河北世家中择一佳妇,何如?”
曹丕愣住了,思绪纷乱,一头是父亲威严、妻族势力、幼弟威胁,一头是女王与丽奴,如在天平两端,此起彼伏。
曹操的眼睛盯着曹丕,没有说话,却如山岳压来。
曹丕的血涌到一处,似欲烧起,额头冷汗直冒,后背汗出如浆,脑袋轰鸣,眼睛里皆是血色。
他想起了光武帝的阴皇后与郭皇后旧事,当年光武帝尚且如此,更何况他呢?
刚要开口,脑海中却浮现女王那双眸子,两片唇就像黏住一般。
女王以身家性命相托,为了他,不存半点私心,殚精竭虑讨舅姑欢心,九死一生诞下孩儿,难道他要教兰枯柳衰,此言相负?
再说,士族联姻不止步于嫁女娶妇,还有生男立嗣,这样双方的利益才能保证,否则便只有虚名而无实利。
若逐利,女王当如何?丽奴当如何?
即便如光武帝废郭立阴,又立明帝为储君,然夫妻父子离心已成,复何乐哉?
曹丕渐渐冷静下来,道:“任氏乃乡党名族,嫁来不过三载,若休弃,另娶高门贵女,恐惹人耻笑。彰、植二弟已长成,彰弟勇武过人,植弟文采斐然,当娶佳妇,以全阿翁阿母之慈心。”
作者有话说:
第20章
曹丕记不清当日的情形了,只记得父亲深深看了他一眼,他鼓足的勇气便没了,登时满面赤红,浑身发热,仿佛被看得透透的。
那日他或许错失了机会,但是人生很长,不能计较于一时。至此,曹丕也将自身处境看得明白,他没有妻族助力,父亲又是唯才是举,只能靠自己了。
曹丕日夜思索,下定决心,严于律己,以恩义待人,奉行孝道友悌,时政军务竭心尽力,读书不辍。
此事只存在他心中,不足为外人道也,说出去,倒显得他儿女情长。
却说曹操攻下邺城,腾空袁绍府邸,接来家眷居住。卞夫人收拾两三日,又逢秋雨连绵,耽搁三五日,直至八月中旬,举家才搬到邺城。
曹丕曹彰在城外相迎,接到人,便簇拥着来到袁绍府邸。大门正开,侍从奴婢站了一地。
这日秋高气爽,微风习习,卞夫人从马车上下来,两兄弟过去扶。卞夫人对曹丕道:“去见见丽奴。”曹彰听了,对他一笑。
曹丕心中急切,嘴上道:“我扶阿母入堂,不急于一时半刻。”
卞夫人笑说:“你把丽奴抱来,我想念得很。”
曹丕这才领命去了后面,就见郭柔提着大竹篮,里面铺着锦绣褥子,周边系着五彩丝绦,又用锦缎盖了,笑得明媚,不由得快走几步,来到近前。
他心中激动,四目相对,身子一滞,复又上前,如常道:“阿母要见丽奴,他在哪里?”
郭柔道:“乳娘在后面给丽奴喂奶,喂完就送来。你把这篮子提过去,里面盛的是点心,君姑要用,切记缓行慢步,千万小心,不要磕碰。”
她又补充了句:“我正是怕她们手笨,才亲自提着。”
说完,便将竹篮递来,曹丕素知郭柔手巧能做各色精细点心,闻言便信了,小心接在手里,提着转身向卞夫人去了。
孰不知他转身后,郭柔、几位夫人和侍女们掩口而笑,纷纷加快步伐,追上卞夫人。
曹丕提着竹篮,走到卞夫人身边,道:“阿母,你要的点心。”
“点心?”卞夫人吃了一惊,两只眼睛看得准,这竹篮分明是丽奴的婴儿床,道:“你掀开看看,是什么点心。”
曹丕听说,掀开粉蓝锦缎,露出个粉妆玉琢的婴孩来,双手抓着布老虎玩耍,见人来,也不怕,黑葡萄似的眼睛往上看,双颊圆鼓鼓的,小嘴巴一开一合,双脚用力蹬着。
曹丕惊得呆了,木在那里。卞夫人忙道:“抓紧些,别掉了。”
曹丕下意识用力,手上青筋爆出,众人见他笨拙模样,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卞夫人将丽奴抱在怀里,见曹丕仍一动不动,笑斥道:“一个两个都不省心,丽奴乖,大母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