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宋朝的工商业明明极为发达,其兵刃弓弩原本也该胜于异族,宋军的战斗力绝不应该这么差。
  可惜宋朝的士大夫阶级, 太贪了。
  宋朝的皇帝, 更是沉浸在士大夫的赞颂声中找不着北。
  丝毫没有意识到越是优待士大夫, 越是给他们各种免于刑罚的特权,其贪腐程度就越严重。
  【秦念:儒家鼎盛,重文抑武。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换来的就是这么个结果。】
  秦念是在褒赞汉朝, 刘彻却笑不出来。
  毕竟秦念还补了句“儒家鼎盛”。
  ………
  历朝历代的儒生皆羞愧欲死。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是儒家的理想中的君臣之道。
  儒家鼎盛, 更是儒生的梦想。
  可当真有一个朝代,儒家达到鼎盛,君王也当真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重文轻武、刑不上大夫、有八议之善——
  其结果竟是四十汉不如一胡,竟是神州陆沉!
  ………
  “儒家改史改得好啊。”
  朱元璋面色极其难看。
  他是后世之君, 本该清楚宋朝是怎么亡的。
  但在儒家史官的书写之下, 他却以为宋以吏治松弛而亡, 是对贪腐惩治不利所致。
  却丝毫没有意识到问题就在“儒臣”本身。
  朱元璋同样是皇帝,他不会将政策的失误归咎于宋太祖。
  身为君王,所见所及都有限制。
  儒臣本该是君王的耳目,辅佐君王治理天下。
  可当秦念以非儒家的视角解读宋朝的历史,朱元璋看到的却是儒家欺君。
  从上到下皆在欺君!
  儒史却不是这么写的,儒家的史书只是将责任归咎于臣子“违背孔孟之道”,归咎于“儒道不兴”!
  是了。
  官吏清廉就是儒家治国的功绩,贪官污吏就是违背孔孟之道。
  儒家哪里会有错?
  【赵匡胤:朕甚悔之!】
  赵匡胤心中极为沉痛。
  他曾以为必须重文抑武,才能防止重演五代十国的频繁改朝换代。
  他曾以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就会对大宋尽心尽力。
  君臣同心,大宋怎么会亡?
  可现实却是贪欲无极。
  这些士大夫不会认为自己获得了好处,就该像助家族兴盛一般辅佐宋帝。
  他们只会嫌贪污得还不够多。
  即便国破,他们的家也不会亡,他们还可以侍奉其他朝代的君王。
  君臣一心只有个例。
  故而唐太宗才会对魏征爱之甚极,纵有私授史官之事,也不忍将魏征墓移出昭陵。
  君王与臣子就是不同的阶层,是他过于自以为是!
  【秦念:朕知道你为什么抑武。你处在一个礼崩乐坏都不足以形容的时代,是华夏史上最惨无人道的时期。】
  【赵匡胤:……】
  宋朝之前的诸帝都皱起眉头。
  李世民更是忧心忡忡。
  秦念曾说“五十多年整出十几起篡位事件”,加上赵匡胤的商税“治的就是你朝羁縻之策的遗留问题”。
  可见宋朝就在唐朝灭亡的五十多年后建国。
  他本以为频繁篡位就足见唐宋之间是何等乱世,甚至将其与五胡十六国时期并论。
  可如今秦念说的竟然是“华夏史上最惨无人道”!
  唐宋之间,究竟乱到什么地步?
  【秦念:其他时期的吃人,是“岁饥,人相食”。但你所在的时期,却是不饥也食人,将食人视作平常,甚至以食人为乐。人肉被与猪肉一同售卖,价格还更为低贱。】
  史书上的记载远比秦念描述的更为黑暗。
  秦念原本想复述原文,但打字的时候不由得想到“天幕”的设定是面向所有人。
  真将五代十国的史书原文放出来,极有可能给小孩造成心理阴影。
  出于扮演的沉浸感,秦念没有发原文。
  【赵匡胤:朕是因此以为武将之害高于文臣之害。】
  【李世民:这是……朕的过错?】
  李世民声音颤抖。
  这十日以来,他将秦念提及的所有大唐亡国之因都熟记于心,无数次推演大唐如何因这些弊端走向亡国。
  可李世民怎么也没想到,大唐留给后世王朝的,竟是如此惨烈的局面!
  羁縻之策、藩镇割据、战乱不止、武将篡位、以人为食……
  李世民已是悲痛万分。
  【秦念:不是,唐朝该为这事负责的皇帝有很多,远远轮不到你。真要这么追根溯源,那就得追溯到孔子的“柔远人”。】
  【李世民:朕是皇帝。】
  孔子提出柔远人,那是一家之言。
  李世民不愿将自身的过错归咎于古人。
  错在身为皇帝的自己不该采用儒家的柔远人。
  【秦念:追溯皇帝?刘彻?】
  【刘彻:朕只管得到在位时期的事,此后的皇帝如何治政又与朕何干?朕又没有要求后世尊崇儒术!】
  【秦念:这才叫高配得感。二凤,多跟刘小猪学学,心态好才能像他那么长寿。】
  【李世民:……】
  【刘彻:哼!】
  【秦念:正如刘彻所说的,你又没有留下祖训去逼迫后世皇帝沿用你的政策。仅羁縻之策最多也就是异族皆反,回到大唐建国之初的状态。】
  【朱元璋:……】
  看到自己被迫发言,朱元璋就知道秦念在点他。
  他确实留下了祖训,认为按祖训治国大明就能得以长存。
  可事实却是大明亡于异族。
  那他留下的祖训……
  【秦念:恶化到赵匡胤所面临的局面,是因为后世皇帝作出大量错误的决策,跟二凤你的关系真不大。】
  【赵匡胤:朕亦认为乱世至此为后世唐皇之过,与唐太宗并无多少关联。】
  【李世民:……】
  李世民还是为唐末的百姓而深感悲痛。
  更是下定决心,将竭尽所能革除大唐的各种弊端。
  【秦念:赵匡胤,武将过盛的时候,是应抑武兴文。你也确实终结了那个最惨烈的时代,让华夏百姓重新有了身为人该有的尊严,这是你最大的功绩。】
  【赵匡胤:朕为帝王,这是朕应该做的事情。】
  赵匡胤的民心骤然跃升,直入前十。
  距离五代十国的乱世只过去了十五年,大宋的百姓们还记得那个时代。
  原来是陛下让他们不再为人食!
  【秦念:但文武不该对立,而应互相促进。你觉得军队过于野蛮,就应该去塑造一支文明的军队,去教导将士们善待百姓,而不该是以文抑武。】
  【赵匡胤:朕受教。】
  武兴文废,是五代十国的伦理皆丧。
  文兴武废,是大宋亡于异族,神州陆沉。
  赵匡胤已经明白自己错在何处。
  【秦念:现在本该继续说三冗的问题。但朕突然想起了一件事——王继勋这个畜生,为什么还活着?】
  王继勋怒视天幕。
  这秦念凭什么如此辱及他!
  他曾参与平定岭南,于大宋有大功,他的同母姐姐是皇后!
  【赵匡胤:……】
  赵匡胤当然知道秦念为什么骂王继勋是畜生。
  王继勋被部下告状,赵匡胤就解除了他的兵权,降其职为彰国军留后,需要定期朝见。
  结果王继勋在家以切割奴婢的肉为乐,前后有多人被害。
  直到一日下雨把墙淋坏,一群婢女跑到宫门诉冤,赵匡胤才知道此事。
  但他毕竟是孝明皇后的弟弟。
  孝明皇后是赵匡胤的第二任妻子,孝明皇后所生的子女三人皆早夭,她自己也年仅二十二岁就崩逝。
  赵匡胤削夺王继勋官爵后想将他流放登州,但顾念与皇后的旧情,最终任命他到西京洛阳任职。
  后世秦皇是要为死去的奴婢伸冤?
  【秦念:“继勋残暴愈甚,强市民家子女备给使,小不如意,即杀食之,而棺其骨弃野外。女侩及鬻棺者出入其门不绝,洛民苦之而不敢告。”】
  【秦念:“继勋具伏自开宝六年四月至太平兴国二年二月,手所杀婢百余人。”】
  【赵匡胤:!!!】
  赵匡胤震惊地望着天幕。
  王继勋竟敢强抢百姓的子女,稍不如意就将其杀死食人?!
  杀婢女上百人?!
  【秦念:赵光义在这事上办得可比你像个人:“乃斩继勋洛阳市及为强市子女者女侩八人,男子三人。长寿寺僧广惠常与继勋同食人肉,令折其胫而斩之,洛民称快。”】
  【赵匡胤:河南府尹,立即彻查此事!朕要斩了他!!!】
  王继勋恐惧得瘫倒在地。
  当死亡轮到自身时,他才知道恐惧。
  【秦念:此前这个畜生“以脔割奴婢为乐,前后多被害”时,你放过了他。此后这无辜被杀食的上百人,死于你对他的纵容——后世都记着呢,宋太祖赵匡胤。】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