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秦念:大宛认为两国之间距离极远,就算汉朝想要攻打也鞭长莫及,于是不肯交换。】
  【刘彻:哼。】
  这应该是反应过来之前不小心穿帮了。
  秦念如此猜测道。
  刘彻这次的反应对了。
  换作对历史不太了解的人扮演刘彻,这时候可能会嚷着要攻打大宛。
  但元狩四年的刘彻完全不了解大宛的情况,不会轻启战端。
  刘彻刚登基的时候搞建元新政,被窦太后阻止。
  那时陈阿娇骄妒无子,馆陶公主借着拥立的功劳贪得无厌。
  可以说后宫与朝堂都不顺心。
  但王娡劝他刚登基不能得罪窦太后和馆陶公主,刘彻就假装沉迷狩猎和微服私访,还对馆陶公主和陈阿娇“复稍加恩礼”。
  等到窦太后去世,刘彻立即处置忠于窦太后的臣子。
  显然刘彻虽然报复欲旺盛,但也极会隐忍。
  【刘彻:大宛不肯交换,朕当如何取之?】
  刘彻不认为秦念会无的放矢。
  秦念主动提起汗血宝马,则必然有取宝之道。
  甚至这取宝的方法,都极有可能是未来的自己所为。
  所以刘彻问起话来理直气壮。
  【秦念:由于大宛不肯卖马,汉使车令就破口大骂,还把金马给敲碎了。】
  【刘彻:……?】
  “秦念是在为大宛说话?”
  刘弗陵很是不解。
  在他看来,就是因为大宛截杀大汉使者,阿父才会派兵攻打大宛以扬国威。
  可秦念却只说车令之举,这就像是在指责汉使所为不妥。
  “臣以为秦念意不在此。”
  意在讥讽先帝。
  后半句刘病已没说,因为这只是“经验之谈”,并没有依据。
  ………
  刘彻当然也很疑惑。
  毕竟就目前得知的情况,就是他命车令以千金与金马换取汗血宝马,但大宛不想卖。
  这虽然会让刘彻感到极为不满,但既然距离极远、国威不能及,也只能暂且作罢。
  怎么车令就把金马给敲碎了?
  那是他的金马!
  谁教的买卖不成,就损毁交易用的货物?
  ………
  不仅他不理解,刘邦和刘启也无法理解。
  刘邦不解,可以询问萧何。
  萧何:“……臣亦不知。”
  他再怎么有才能,也不可能推测出数十甚至百年后的汉使为何有这种举动。
  简直就像在挑衅大宛国。
  【秦念:是吧,你也觉得这是汉使在挑衅吧?】
  【刘彻:……】
  刘彻继续沉默。
  ……这原来是挑衅吗?
  不对,为什么要挑衅?
  如此挑衅,岂不是之后也没得谈了?
  没错,此时刘彻的想法还是汗血宝马太过珍贵,千金与金马亦不能购得。
  如果秦念给不出可行的建议,他会考虑以更高昂的价格去换取。
  ………
  秦念对汉使的作死行为有自己的看法。
  按照《史记·大宛列传》的记载,张骞因凿空西域而功成名就,于是很多人都请求出使西域。
  汉武帝认为西域太过遥远,不是多数人愿意去的地方。于是不仅答应这些人的请求,还允许他们自行招募随行人员,且不问出身。
  于是这帮良莠不齐的汉使出使西域,不仅经常会侵吞财物,还会“及使失指”——即做出一些使者不该做的事情。
  汉武帝也是个天才,因为这些人熟悉西域,就动辄重判罪行来逼迫他们再度出使西域。
  这些人也习惯了犯罪,反正再次出使赎罪就行。
  于是就形成了出使西域-犯罪-重判-出使西域的抽象循环。
  汉使们在西域动不动就犯罪,可想而知他们在西域是个什么作派,又是个什么名声。
  甚至大宛事件的最初,就是汉使们在胡说八道。
  “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大宛在贰师城有好马,藏起来不肯给汉使。
  听听,这是人话吗?
  随后汉武帝心动,派车令携千金与金马去换大宛马。
  这车令有可能就是说出“匿不肯与汉使”的神奇使者,秦念有理由怀疑他跟汉武帝打过“必带回大宛马”这样的包票,才会交易不成就气急败坏。
  其实秦念不认为他是故意挑衅,认为他更像是恼羞成怒。
  如果是想碰瓷,车令就不会在砸了金马后离开大宛国。
  不过不影响秦念为了迫害刘小猪,故意把这事说成是挑衅。
  【秦念:车令的挑衅卓有成效,大宛命令东边的郁成国在路上截杀汉使,抢走了财物。】
  【刘彻:……他为什么要挑衅?】
  刘彻虽然愤怒于大宛国和郁成国竟敢截杀汉使,但他还是不能理解车令的所作所为。
  这时候他想到了那些官居丞相的“人才”。
  难道他派出去的汉使也是这种“人才”吗?
  ………
  看到汉使被杀,刘彻不应该先斥责大宛吗?
  又偏离人设了?
  秦念很快就在记忆中的史书记载里找出了合理的解释。
  大宛截杀汉使一事传回长安,汉武帝大怒。
  但他会派兵攻打大宛,是因为出使过大宛的人说大宛军事薄弱,三千汉军就可破大宛。
  加上赵破奴领七百骑俘虏楼兰王的先例,汉武帝这才决定对大宛动手。
  在“三千人”“七百骑”这种极具诱惑的数字面前,他给了李广利几万人。
  可以说相当谨慎。
  元狩四年的刘彻不可能因汉使被杀就要贸然进攻大宛。
  因为他不清楚大宛的国力。
  加上“汉使被杀”事件尚未真正发生,问“为什么挑衅”确实是更合理的反应。
  【秦念:太初元年,也就是十五年后,你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领六千骑与数万“郡国恶少年”攻打大宛,两年后因粮草不足败归,兵力只剩十之一二。】
  【刘彻:废物!】
  秦念答非所问,但刘彻清楚秦念的答非所问往往是在为后文铺垫。
  见李广利大败而归,又想起七万汉家儿郎被其葬送在匈奴,刘彻对他当然不会有什么好脸色。
  【秦念:重点是“贰师将军”啊,你是演都不演了,发起这场战争就是为了得到大宛马。】
  【刘彻:……】
  刘彻的沉默,不是因为“想要大宛马”被揭露。
  早在得知大宛马的优点时,他就丝毫没有掩饰对汗血宝马的势在必得。
  他的默然,是将秦念此话与“挑衅”联系起来后,似是在指车令所为是受他指使。
  交易不成就刻意挑衅,随后派兵攻打?
  然后大败而归?
  【刘询:不击破大宛,无以立国威,西域诸国将倒向匈奴,此为非战不可。】
  刘询本是想等刘弗陵辩言。
  但刘弗陵迟迟没有说话,刘询迟疑片刻后还是出言辩解。
  “你真的为阿父辩解了!”
  刘弗陵欣喜不已。
  没错,他正是询问刘病已后,得知只要他不说话,“刘病已”就会说话。
  果真如此!
  刘病已:“……”
  他对不起长大后的自己。
  ………
  见刘询之言,刘彻就知道大宛终究是为大汉所破。
  所以大汉到大宛的距离,并没有那么遥远?
  刘彻征战之心蠢蠢欲动。
  但想到卫青和霍去病都需要修养,已经来到未央宫拜见的李陵年仅十五岁。
  这心思也只能暂歇。
  三年之后,李陵就有十八岁了。
  【秦念:第二次攻打大宛,从敦煌出发的汉军就有六万人。以举国之力为李广利保障后勤,这次成功击破大宛,得马而归,威震西域。】
  【刘彻:你是想说先攻破大宛,才能获得汗血宝马?】
  刘彻狐疑。
  他本该因“威震西域”而喜。
  但秦念既然提了车令挑衅大宛一事,就必然有其后文。
  秦念究竟想说什么?
  【秦念:不先把人打服,人家为什么要把国宝给你?】
  【刘彻:……】
  此次的沉默,是刘彻发现车令所为的确有可能是受他指使。
  那就只能说幸好第二次出征打赢了。
  李广利虽然是废物,但还没有废到一无是处。
  【刘弗陵:车令所为,不是受阿父指使。】
  霍去病去世之后,霍光先后担任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
  刘弗陵询问他之后,得知车令所为是他擅作主张。
  汉使被截杀,阿父才被迫出兵。
  至于“贰师将军”……
  阿父确实想要得到汗血宝马。
  但车令挑衅之举就是与阿父无关!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