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正副本之说,是出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很显然,书里肯定有很多当时不能公示的内容。
  司马迁的女儿将《太史公记》传给她的儿子杨恽,杨恽举报霍光的儿子霍禹谋反有功,被封为平通侯。
  此书这时候才被杨恽献给汉宣帝刘询,得以广泛流传。
  但即便是这样,《史记》也缺了重要的《汉武本纪》,现在流传的《史记·孝武本纪》属于后世补写,里头全是汉武帝到处搞祭祀的神神鬼鬼。
  秦念一直都很好奇司马迁到底是怎么写汉武帝的,才能让他把书藏得跟间谍传情报似的。
  可惜了,这最重要的一部分还是遗失了。
  秦念怀疑这是刘询干的。
  没理由,纯属直觉。
  总之,刘弗陵没见过《史记》这一点,非常符合史实。
  【秦念:司马迁写的东西,当然是在他的后人手中。】
  刘弗陵窘迫:“朕竟然忘了此事。”
  “李陵一事之后,太史公的长子与次子皆因担心受到牵连,改姓离开长安。”
  听霍光此言,刘弗陵道:“朕于天幕召二人回京?”
  “太史公之女为大司农杨敞之妻,或许亦知《史记》所在。”
  霍光心知陛下没有即刻于天幕下达诏令,正是希望他给出别的方案。
  刘弗陵想尽快见到《史记》,顾不得对杨敞的不喜,令内侍召司马氏入宫。
  他不喜杨敞,是因为稻田使者燕仓得知上官桀等人预谋造反时,先上报给了大司农杨敞。
  然杨敞胆小懦弱,不敢报。
  燕仓又上报谏大夫杜延年,刘弗陵才得知此事,得以提前处置这次谋反。
  只是杨敞最初于霍光的幕府中任军司马,深得霍光信任。
  刘弗陵再怎么不喜,也得留着他。
  至于为何不愿意在天幕下诏,那是因为此话一出,就等同于昭告天下:
  司马迁的后人怕阿父报复而离开长安避祸。
  刘弗陵也无法确定诏令下达之后,司马迁的子嗣愿不愿意返京。
  ………
  “安平侯母为司马迁女,传司马氏入宫。”
  刘询直接下诏令。
  霍光愈发恭敬。
  陛下入主未央宫三年,虽仍委任于他,却已对朝堂百官了如指掌。
  【刘秀:丝绸之路与夜郎自大有何关联?】
  刘秀已隐约察觉到了些什么。
  但他无法确定。
  【秦念:刘彻打开了这扇睁眼看世界的窗,后世某朝又给关上了。】
  【秦念:再后来,华夏变成了下一个夜郎国。】
  诸朝震动!
  这两句话看似平常,却冰冷彻骨。
  华夏,变成了夜郎国?
  【刘彻:谁是“汉”?!】
  匈奴之外,还有如此威胁?
  刘彻立即询问。
  所幸,这句话没被规则所限制。
  ………
  朱棣脸色骤变。
  他几乎是立即就联想到了大明的海禁!
  ………
  朱元璋面沉似水。
  明朝与秦念复秦之间,是一群姓爱新觉罗的异族。
  他又想到了秦念此前那句“朱重八,现在还不能骂你,你给朕等着”。
  【秦念:很多。】
  很多“汉”?
  而华夏却是夜郎国?
  十二名皇帝仿佛能嗅到遥远后世传来的血腥味。
  【嬴政:何在?】
  第22章
  秦念揉了下眼睛。
  盯手机盯得太久了, 眼睛有点酸。
  她之所以说当时的华夏变成夜郎国,是因为嘉庆皇帝死后的第二十年,就是第一次中英战争。
  华夏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在1842年签订。
  代入甲方给的人设, 她造反推翻嘉庆之后,必然要面对的是: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已打赢第二次独立战争的美国、正在侵占外东北的俄罗斯帝国。
  【秦念:西域之西、东海之东、匈奴之北。】
  十二朝肃然。
  我为夜郎,“东海之东、西域之西、匈奴之北”皆为“大汉”?
  秦念复国的大秦究竟处于什么可怕的境地!
  稳居民心榜首的名字,在此刻似乎变得格外孤冷。
  李世民环顾多为学儒的群臣,终于明白秦念为何对儒家的敌意如此之大。
  若大唐之外皆为大汉……
  他竟是惊出了一身冷汗。
  【嬴政:尚安?】
  秦念愣了一下。
  嬴政这个名字是有什么魔力吗?
  明明没说几个字,怎么能这么快就把她拉入戏?
  她莫名感到一丝委屈。
  就像小时候因特别能吃被同学嘲笑,明明当场就以武力报复回去,可跟爸妈诉说时还是会觉得自己很委屈。
  ………
  秦念的沉默似乎为天幕蒙上了阴云。
  就连对秦念极为不喜的朱元璋都不由得为之忧心。
  秦念是诸朝之未来。
  民心榜为何止于他,声誉榜又为何无其名?
  等待的时间彷佛极为漫长。
  终于, 他们等来了秦念的回答。
  其实并没有过去多久, 只是此时的等待过于煎熬。
  【秦念:山河重整, 百废已兴。】
  朱棣舒了口气。
  父皇讨元时以《谕中原檄》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不想神州竟会再次陆沉。
  甚至处境比当初北狄入主还要艰难。
  山河破碎,三境强敌。
  好在还有始皇后人重整山河。
  ………
  秦念不是女子。
  武曌否定先前的猜测。
  三境外敌,山河破碎, 百业皆废。
  儒家治世下, 女子难以在此时挽天之倾。
  秦念对女子干政的认可, 应是他痛恨儒家致使华夏衰落,于是厌弃儒家的男女有别,崇尚有能者居之。
  【嬴政:善。】
  嬴政虽然不知汉之疆域,但知刘彻使“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此承传国玺者, 必非弱国。
  秦念竟是以“夜郎国”的处境面对三境之“汉”。
  嬴政望向北方。
  西域之西, 东海之东, 皆不曾见亦不曾闻。
  只能先派遣使者探路,此后再作打算。
  但匈奴之北,或可以一会。
  【秦念:今日话题不在朕。】
  秦念速度转移话题。
  刚才就不该一时发散,就把话题从丝绸之路发散到了清朝的闭关锁国。
  再这么发散下去,她就得编一整套怎么造反怎么兴国的人设。
  这还是先别了。
  万一明天就接不到这份兼职了呢?
  就目前来看,其他群成员的演技都不错,她有理由怀疑这个群已经存在很久了。
  这些扮演者可能都是筛选了很多遍才留下来的狠人。
  只是签合约时和她一样都签了保密协议,所以网上根本搜不到这个群的消息。
  【秦念:说回丝绸之路。漠北之战后,匈奴会退至西北,挟西域诸国与汉对抗。】
  刘彻现在知道后世秦皇为何会如此积极为大汉献策。
  虽已重整山河,秦念的处境只会比先帝治下的大汉更为艰难。
  此般献策,是希冀于华夏不再落入夜郎国之境遇。
  【刘彻:朕欲联西域诸国以击匈奴。】
  既然清楚秦念的目的,刘彻便不再有所保留。
  不如坦诚相告,看秦念有何建议。
  李广利葬送七万军、李陵被俘,皆可看出匈奴依旧是大汉心腹之患。
  刘彻灭胡之志不改。
  ………
  张骞焦急地等待秦念之答复。
  他如今失去侯位,若能自荐再次出使西域,或能再度建功立业。
  如果能够联合乌孙,那么乌孙以西的大夏等国就都能招纳过来,让他们成为大汉的外臣,共同围剿匈奴!
  【秦念:史书上你就是派张骞再度出使西域。但乌孙正值内乱之际,张骞未能说服乌孙结盟。】
  张骞失落。
  竟是未能功成?
  【秦念:不过张骞带回了乌孙使者,两国建立往来。匈奴因此要攻打乌孙,乌孙恐惧之下请求与大汉联姻。】
  【秦念:你将刘建之女刘细君嫁去和亲,但乌孙两头下注,以刘细君为右夫人,又娶匈奴单于的女儿为左夫人。】
  江都王刘建两年前谋反,已然自尽。
  刘细君为罪臣之女,此时尚年幼。
  刘彻看到“乌孙两头下注”时极为不满。
  但哪怕只是让乌孙与匈奴之间有隙,他也会将刘细君嫁过去和亲。
  刘细君虽年幼,却已经知道和亲乌孙意味着什么,此时只能掩面而泣。
  【刘彻:张骞,入宫觐见。】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