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不过可能是里头火|药的威力比较猛,用完之后管子尾端炸变形了,射出去的子弹直接在靶子上炸开,威力巨大,将靶子炸成了一堆碎片。
“如果在战场上也能有这么大威力,倒算得上好用,只是你刚才说这东西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使用,所以在战场上,它就只是一次赌命的机会而已。”
祝新月心中暗道可惜,不稳定的武器放在战场上,伤人又伤己,除非是走投无路,不然根本没有丝毫用处,拿出来就是添乱的。
“陛下,这只是刚成功的第一款,以后臣会对此进行改良,相信过不了多久,它就能正常使用了。”杨青珍看宝贝似的看了手里的火铳一眼,“这东西在战场上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得看以后,不看现在。”
实际上今天的火铳没有炸膛,还超常发挥,已经超乎杨青珍预料了,她现在真的十分满意。
祝新月没有看到更大威力的炮,所以面对半成品的火铳,实在难以想象它究竟能有多大的威力,因此对于杨青珍的话,祝新月半信半疑。
江清玥则半点都不怀疑杨青珍的话,她可太清楚,现代武器的发展有多逆天。
杨青珍一个人,甚至大景朝一个朝代,很难将武器发展的层面提升到现代武器界面,因为现代武器是多方面因素合作之下的新概念武器,跟传统火器不是一个层面。
但是同样的,冷兵器和热武器也不是一个概念,有句俗语说得好,七步之外枪快,七步之内枪又准又快。
所以杨青珍现在所说的一切都很有可能实现,前提是,火器营的研究能够顺利进行,朝廷能够支持一些。
光靠江清玥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整个社会达成共识,所有人都承认,科技能够改变生活,唯有努力创新,才能开辟新的天地。
要靠大众的力量,天才只能引领时代,普通人才能决定时代究竟要去往何方。
祝新月最后还是厚赏了杨青珍,不管杨青珍所描绘的未来能不能实现,至少目前她确实给出了答案,她的发明让江清玥之前说的话,有了实现的可能。
朝堂不会再因为江清玥的举动而议论纷纷,更不会再有人单纯的将加入火器营,视作权力斗争的站队了。
能迈出这一步就已经很不错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南边传来了好消息,文锦瑶领军进攻云州,历时五个月,大胜!
云州的叛军首领尽数伏诛,打下云州之后,文锦瑶顺道拐去西林国,领兵将西林国揍了一顿,轻松攻破西林国的防线,直接打到对方都城去了。
西林国很快投降,云州大捷的快乐还没有过去,烦恼就先一步到来了。
关于西林国,究竟是吞并还是谈和?
这确实是一个甜蜜的烦恼,说实话,西林国距离京城实在是太远了,真的想要治理好当地,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本来新国初立,大景朝内部到处都缺人手,世家寒门输送的人才远远不够,西林国国土面积大概等于两个云州,国中多山地,道路不通,地方作乱,问题严重,治理难度很高。
尤其是那地方距离京城非常远,云州等地就已经是历朝的流放之地了,西林国在更南的地方,比流放之地还流放,就算朝中官员人手足够,也不可能有人愿意去那个地方。
生活条件落后,生活习俗与中原相差甚远,那边的人连官话都说不清楚 ,西林国就更别说了,人家的官话跟大景的官话都不是一套官话。
朝廷上的官员们说来说去都觉得西林国是个烫手山芋,最好还是不要拿在手里,不如答应了对方的谈和请求,要一笔钱,再让西林国老老实实当个附属国,既能赚到钱,又能解决心腹大患,没有什么坏处。
江清玥可不乐意了。
经历过近代种种,江清玥将国土看的跟眼珠子一样,分毫必争。
一个地方的资源究竟是不是丰富的,那得看现代的勘测资料,况且山水平原各有各的好,怎么能因为山多地少,就放弃那么大一片国土面积呢?
怕自己治理不好,就不去治理,跟怕自己脑子笨,干脆不读书,有什么区别?
反正江清玥是坚决不同意谈和,她只同意名正言顺的开疆拓土。
只是朝廷上官员们所担忧的问题,确确实实存在,想要吞下那么大一片土地,就必须解决这些真实存在的问题。
祝新月左耳朵听江清玥说要开疆拓拓,右耳朵听大臣说拿钱拿粮才是上上之选,左右为难,一时之间真不知道该怎么选了。
其实在她开始犹豫的时候,她的内心就已经做出了选择,犹豫,不过是不知道该不该这么选。
江清玥也能理解祝新月的选择,祝新月不光要为一个人负责,她要为整个大景千千万万子民负责,要为大景的未来负责。
而江清玥说的那些好处,目前为止没有人看见过,而吞并一个成熟的国家,所带来的坏处,历史书上已经清清楚楚的写了。
西林国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化,有了自己的语言,他们国家的子民确实饱受压迫,但还没有到会完全否认自己国家的地步。
只要有那么几个心系旧国的人存在,哪怕是尽心尽力去治理,也很难将地盘彻彻底底并入中原,反叛的可能非常高,一旦出现叛乱,一方有难,八方添乱,届时大景又会被拖进战争的漩涡。
江清玥真的想要祝新月开疆拓土,只能期待大景的国力更加强大后,祝新月一点一点蚕食周边的国家。
上来就干掉一个成熟的国家,步子迈的太大,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于是在看了许多大臣上表的奏折后,江清玥直接问祝新月。
“如若我有法子让西林国彻底并入大景,大臣们是不是就不会反对了?”
江清玥思来想去,觉得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西林国存在叛乱的可能性太高,只要将叛乱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朝中的反对声浪一定会降低。
祝新月愣了一下,说道:“说服大臣们的任务,并不应该由你来操心,如果我决定了将西林国吞下,那就应该让我来说服他们。”
“可是你本身也不想将西林国全部吞下来,我知道,如果你同意了这件事,一定是因为我先同意了。”
祝新月想说决定是她自己做的,后果就应该由她自己来承担。
江清玥提前将她这句话堵回去了,决定虽然是祝新月所做,可祝新月是为了她,那她就不应该将一切都推给祝新月来承担。
“而且对付西林国也不是全无办法,民族融合的过程总是充满强权与血腥,这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事情,犹如一家人的和谐,不是属于当代人的幸福。”
江清玥读过史书,她很清楚要怎么做才能彻底消除仇恨。
恩威并施的前提是,被施救者已经沦落到只能任由他人拯救的地步了。
或许这样做太过于绝对,太过残忍暴力,可这是必走的路,民族的融合不能只是嘴上的教化,要先打服了对方,才能行教化之恩。
所有愿意从西林国走出来的西林国人,朝廷可以给予他们土地,但必须是在远隔千里的地方,而且还要将他们打乱,绝不能让他们互相之间勾连。
不愿意走的,或是杀,或是卖为奴隶,反正不能让他们在那片土地上生活了。
属于他们的文化,只能任由朝廷接管,编撰成册,留一小部分人传承,并且要将那些文化彻底并入中原文化的圈子,不能让他们独立存在。
同时将罪人流放至云州与西林国,这些罪人将会作为当地新一代土著,繁衍生息下去。
官员不足,那就从底层提拔基层官吏,大力发展国内的教化,改良笔墨纸张的制造,印刷术也要进行改良,要用各种办法,让读书的花费降到最低。
倡导有能者居之,任何有能力的读书人,都能通过科举进行授官。
江清玥给祝新月提了许多建议,后来甚至亲自写了奏折,交给祝新月看。
祝新月仿佛是第一天认识江清玥,她发现了,她的阿清,犹如明珠拂去了身上的灰尘,正在散发出灼灼光芒。
自打今年开始,各种各样的强国理念,建国政令,兴国建议层出不穷,大多数都是江清玥提出来的,她有时候只是提出一个模糊的概念,类似于有了框架,具体血肉还是祝新月及其臣子填充。
这个框架就很了不起了,受限于时代,填充血肉者不在少数,可能够塑造骨架的却没有几个。
江清玥甚至还想拿出五年计划,后来还是放弃了,主要是,不管有没有五年计划,人走政息的情况依旧存在,而且封建时代的五年计划,提出人是皇帝。
“如果在战场上也能有这么大威力,倒算得上好用,只是你刚才说这东西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使用,所以在战场上,它就只是一次赌命的机会而已。”
祝新月心中暗道可惜,不稳定的武器放在战场上,伤人又伤己,除非是走投无路,不然根本没有丝毫用处,拿出来就是添乱的。
“陛下,这只是刚成功的第一款,以后臣会对此进行改良,相信过不了多久,它就能正常使用了。”杨青珍看宝贝似的看了手里的火铳一眼,“这东西在战场上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得看以后,不看现在。”
实际上今天的火铳没有炸膛,还超常发挥,已经超乎杨青珍预料了,她现在真的十分满意。
祝新月没有看到更大威力的炮,所以面对半成品的火铳,实在难以想象它究竟能有多大的威力,因此对于杨青珍的话,祝新月半信半疑。
江清玥则半点都不怀疑杨青珍的话,她可太清楚,现代武器的发展有多逆天。
杨青珍一个人,甚至大景朝一个朝代,很难将武器发展的层面提升到现代武器界面,因为现代武器是多方面因素合作之下的新概念武器,跟传统火器不是一个层面。
但是同样的,冷兵器和热武器也不是一个概念,有句俗语说得好,七步之外枪快,七步之内枪又准又快。
所以杨青珍现在所说的一切都很有可能实现,前提是,火器营的研究能够顺利进行,朝廷能够支持一些。
光靠江清玥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整个社会达成共识,所有人都承认,科技能够改变生活,唯有努力创新,才能开辟新的天地。
要靠大众的力量,天才只能引领时代,普通人才能决定时代究竟要去往何方。
祝新月最后还是厚赏了杨青珍,不管杨青珍所描绘的未来能不能实现,至少目前她确实给出了答案,她的发明让江清玥之前说的话,有了实现的可能。
朝堂不会再因为江清玥的举动而议论纷纷,更不会再有人单纯的将加入火器营,视作权力斗争的站队了。
能迈出这一步就已经很不错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南边传来了好消息,文锦瑶领军进攻云州,历时五个月,大胜!
云州的叛军首领尽数伏诛,打下云州之后,文锦瑶顺道拐去西林国,领兵将西林国揍了一顿,轻松攻破西林国的防线,直接打到对方都城去了。
西林国很快投降,云州大捷的快乐还没有过去,烦恼就先一步到来了。
关于西林国,究竟是吞并还是谈和?
这确实是一个甜蜜的烦恼,说实话,西林国距离京城实在是太远了,真的想要治理好当地,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本来新国初立,大景朝内部到处都缺人手,世家寒门输送的人才远远不够,西林国国土面积大概等于两个云州,国中多山地,道路不通,地方作乱,问题严重,治理难度很高。
尤其是那地方距离京城非常远,云州等地就已经是历朝的流放之地了,西林国在更南的地方,比流放之地还流放,就算朝中官员人手足够,也不可能有人愿意去那个地方。
生活条件落后,生活习俗与中原相差甚远,那边的人连官话都说不清楚 ,西林国就更别说了,人家的官话跟大景的官话都不是一套官话。
朝廷上的官员们说来说去都觉得西林国是个烫手山芋,最好还是不要拿在手里,不如答应了对方的谈和请求,要一笔钱,再让西林国老老实实当个附属国,既能赚到钱,又能解决心腹大患,没有什么坏处。
江清玥可不乐意了。
经历过近代种种,江清玥将国土看的跟眼珠子一样,分毫必争。
一个地方的资源究竟是不是丰富的,那得看现代的勘测资料,况且山水平原各有各的好,怎么能因为山多地少,就放弃那么大一片国土面积呢?
怕自己治理不好,就不去治理,跟怕自己脑子笨,干脆不读书,有什么区别?
反正江清玥是坚决不同意谈和,她只同意名正言顺的开疆拓土。
只是朝廷上官员们所担忧的问题,确确实实存在,想要吞下那么大一片土地,就必须解决这些真实存在的问题。
祝新月左耳朵听江清玥说要开疆拓拓,右耳朵听大臣说拿钱拿粮才是上上之选,左右为难,一时之间真不知道该怎么选了。
其实在她开始犹豫的时候,她的内心就已经做出了选择,犹豫,不过是不知道该不该这么选。
江清玥也能理解祝新月的选择,祝新月不光要为一个人负责,她要为整个大景千千万万子民负责,要为大景的未来负责。
而江清玥说的那些好处,目前为止没有人看见过,而吞并一个成熟的国家,所带来的坏处,历史书上已经清清楚楚的写了。
西林国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化,有了自己的语言,他们国家的子民确实饱受压迫,但还没有到会完全否认自己国家的地步。
只要有那么几个心系旧国的人存在,哪怕是尽心尽力去治理,也很难将地盘彻彻底底并入中原,反叛的可能非常高,一旦出现叛乱,一方有难,八方添乱,届时大景又会被拖进战争的漩涡。
江清玥真的想要祝新月开疆拓土,只能期待大景的国力更加强大后,祝新月一点一点蚕食周边的国家。
上来就干掉一个成熟的国家,步子迈的太大,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于是在看了许多大臣上表的奏折后,江清玥直接问祝新月。
“如若我有法子让西林国彻底并入大景,大臣们是不是就不会反对了?”
江清玥思来想去,觉得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西林国存在叛乱的可能性太高,只要将叛乱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朝中的反对声浪一定会降低。
祝新月愣了一下,说道:“说服大臣们的任务,并不应该由你来操心,如果我决定了将西林国吞下,那就应该让我来说服他们。”
“可是你本身也不想将西林国全部吞下来,我知道,如果你同意了这件事,一定是因为我先同意了。”
祝新月想说决定是她自己做的,后果就应该由她自己来承担。
江清玥提前将她这句话堵回去了,决定虽然是祝新月所做,可祝新月是为了她,那她就不应该将一切都推给祝新月来承担。
“而且对付西林国也不是全无办法,民族融合的过程总是充满强权与血腥,这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事情,犹如一家人的和谐,不是属于当代人的幸福。”
江清玥读过史书,她很清楚要怎么做才能彻底消除仇恨。
恩威并施的前提是,被施救者已经沦落到只能任由他人拯救的地步了。
或许这样做太过于绝对,太过残忍暴力,可这是必走的路,民族的融合不能只是嘴上的教化,要先打服了对方,才能行教化之恩。
所有愿意从西林国走出来的西林国人,朝廷可以给予他们土地,但必须是在远隔千里的地方,而且还要将他们打乱,绝不能让他们互相之间勾连。
不愿意走的,或是杀,或是卖为奴隶,反正不能让他们在那片土地上生活了。
属于他们的文化,只能任由朝廷接管,编撰成册,留一小部分人传承,并且要将那些文化彻底并入中原文化的圈子,不能让他们独立存在。
同时将罪人流放至云州与西林国,这些罪人将会作为当地新一代土著,繁衍生息下去。
官员不足,那就从底层提拔基层官吏,大力发展国内的教化,改良笔墨纸张的制造,印刷术也要进行改良,要用各种办法,让读书的花费降到最低。
倡导有能者居之,任何有能力的读书人,都能通过科举进行授官。
江清玥给祝新月提了许多建议,后来甚至亲自写了奏折,交给祝新月看。
祝新月仿佛是第一天认识江清玥,她发现了,她的阿清,犹如明珠拂去了身上的灰尘,正在散发出灼灼光芒。
自打今年开始,各种各样的强国理念,建国政令,兴国建议层出不穷,大多数都是江清玥提出来的,她有时候只是提出一个模糊的概念,类似于有了框架,具体血肉还是祝新月及其臣子填充。
这个框架就很了不起了,受限于时代,填充血肉者不在少数,可能够塑造骨架的却没有几个。
江清玥甚至还想拿出五年计划,后来还是放弃了,主要是,不管有没有五年计划,人走政息的情况依旧存在,而且封建时代的五年计划,提出人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