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综合症 第90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研讨会上,顾玺指着投影幕布上的装置示意图,对伙伴们解说道:“我们要做的,是用拓扑绝缘体材料构建新型磁约束结构,将等离子体约束时间从现有100秒,提升到1000秒以上。”
  这个目标,在前世他和团队耗费了4年才实现的突破。
  而现在,顾玺计划一年内完成。
  项目启动后,顾玺立刻带领团队投入拓扑绝缘体薄膜的制备。
  不同于反氢项目中的常规材料,这次需要的薄膜不仅要具备极高的导电性能,还要能在百万摄氏度的高温下保持稳定。
  实验室里,镀膜机24小时不停运转,顾玺常常守在仪器旁,双眼布满血丝,却不肯离开半步——材料是整个装置的基础,哪怕一丝微小的缺陷,都可能导致整个项目失败。
  韩漓则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设计一套能承受极端高温和强磁场的真空腔体。
  他带领团队查阅了全球所有核聚变装置的设计资料,将传统不锈钢腔体与新型陶瓷材料结合。
  经过数十次的爆炸测试和高温模拟,终于研制出一套直径3米、壁厚仅5厘米的真空腔体,重量比传统设计减轻40%,却能承受1500摄氏度的高温和2.5特斯拉的强磁场。
  最关键的磁约束控制系统,由宁一帆和柏瑾之共同负责。
  柏瑾之编写的量子调控算法,能实时调整磁场强度和分布,精准抵消等离子体的不稳定性;
  宁一帆则主导开发了一套激光监测系统,通过激光干涉仪,实时监测等离子体的温度、密度和形状,为磁场调控提供精准数据支持。
  实验启动那天,整个研究所都笼罩在紧张的氛围中。
  这是研究所的第二个项目,耗时11个月,将近一年。
  但对众人来说,一切都是值得的。
  当顾玺按下启动按钮,装置内的等离子体瞬间被点燃,屏幕上的温度监测仪跳到1.5亿摄氏度,约束时间开始缓慢跳动。
  “500秒!”
  “800秒!”
  “1000秒!”
  夏清秀的声音随着数字的增长越来越激动,当时间定格在1200秒时,实验室里再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新型核聚变装置》的成果发表后,顾玺研究所彻底在国际核聚变领域站稳了脚跟。
  国际原子能机构主动发来邀约,希望他们能牵头制定全球新型核聚变装置的技术标准。
  国内的能源企业更是直接签订合作协议,计划基于这项技术建设全球首座商用核聚变发电站。
  第118章
  紧接着, 顾玺研究所相继推出《核热推进发动机》《反物质能源应用》等项目接连启动。
  《核热推进发动机》项目中,研究团队将高温超导材料与核反应堆结合,研发出推力比现有技术提升5倍的发动机, 为深空探测提供了核心动力。
  《反物质能源应用》项目里,研究团队成功将反氢原子的能量转化效率提升到80%, 研发出全球首个反物质充电池。
  虽然体积仅有巴掌大小,却能为一台电脑持续供电一年。
  每一个项目的突破, 都让顾玺研究所的“含金量”更上一层。
  科研人员从最初的十几人,逐渐增加到30人、50人,不到两年时间, 研究所正式研究员已突破百人。
  国内顶尖高校的博士、海外归来的科学家,纷纷慕名而来。
  研究所成立的第23个月, 一份来自国家科技部的红头文件, 送到了顾玺的办公室。
  ——自今日起,顾玺研究所正式升格为“顾玺国家级重点科学研究院”。
  成为国内量子科技、核聚变能源、反物质应用领域的核心科研平台。
  紧接着, 一群身着军装、气质沉稳的人找到了顾玺。
  为首之人拿出证件, 郑重地说:“顾院长,我们是国家安全部的工作人员,从今天起,负责研究院的安保工作。”
  随着顾玺研究院的成果越来越多,尤其是核热推进发动机、反物质能源等涉及国家核心安全的技术,安保级别自然升级。
  此前外招的保安团队,虽然尽职尽责,但在保密措施、应急处理等专业能力上,已无法满足国家级科研机构的需求。
  国安团队的入驻,带来了全方位的安保升级。
  研究院入口处增设了人脸识别、指纹验证、虹膜扫描三重安检系统,所有进入核心实验区的人员, 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身份核验和背景审查。
  实验数据采用国家级加密算法,每一次读取、传输都有详细日志,哪怕是顾玺本人,也需要双人授权才能调取核心数据。
  研究院周边更布设了360度无死角监控,24小时有国安人员巡逻,甚至在空中启用了无人机反制系统,防止任何非法窥探。
  曾庭轩对此感触最深。
  他负责的核热推进实验室里,存放着核心反应堆部件。
  此前他每天下班前都要反复检查门窗、锁具,生怕出现意外。
  现在,国安人员会在每天实验结束后,与他一起进行双重清点和封存,甚至连实验室的通风系统都安装了保密监测装置,确保没有任何技术信息泄露的可能。
  有国安部门守卫,众人都觉得更安心了
  安保升级的同时,研究院的规模也在飞速扩张。
  新建的实验楼拔地而起,里面配备了全球最先进的低温实验室、核聚变模拟舱、反物质储存装置。
  人才公寓、科研图书馆、健身中心等配套设施相继建成,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越来越多的国家级重大项目落户这里,“顾玺研究院”的名字,逐渐成为高端科研项目的代名词。
  顾玺却没有丝毫松懈。
  他想做的科研项目实在太多了——量子计算机的商用化、可控核聚变的大规模发电、反物质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他希望能在病重前,把前世攻克过的所有技术都复制过来。
  初夏的一个周末,娱乐圈的平静被一则盘点视频打破。
  自媒体播主“星娱扒姐”以犀利的风格闻名。她的新视频《盘点退出娱乐圈的十位明星》,原本只是常规的娱乐内容,在剪辑完8位退圈明星后,来到最后两位。
  ——韩漓和顾玺。
  星娱扒姐,原名洪兰的自媒体主播,手指一点,在网上收集着两人的各种影视资料。
  当年韩漓已经是影视歌三栖的天王巨星,顾玺则是有名的原创作曲人。
  两人突然在事业巅峰期退圈去上大学,从此再也没有出现在公众面前。
  洪兰也很好奇,他们究竟去哪了?
  洪兰一边剪辑视频,一边打开搜索引擎,先输入“顾玺”两个字。
  下一秒,她的表情瞬间凝固,眼睛瞪得溜圆,手里的鼠标差点掉在桌上。
  “卧槽!这……这是真的吗?”她的声音都在发抖。
  只见屏幕上,“顾玺”的百科词条赫然写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重点科学研究院院长。
  凝聚态物理、量子科技、核聚变能源领域顶尖专家。
  下方的科研成就列表,更是看得人眼花缭乱:
  -全球首次实现反氢原子量产,成果发表于《科学》;
  -研发新型核聚变装置,将等离子体约束时间提升至1200秒,打破世界纪录;
  主导核热推进发动机研发,推力比现有技术提升5倍,为深空探测提供核心动力;
  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照片上,是顾玺穿着白大褂的模样。
  若非是同一张脸,洪兰都以为只是恰巧同名同姓了。
  顾玺都这样了,韩漓呢?
  洪兰咽了口唾沫,颤抖着输入“韩漓”。
  结果,同样的画面出现了——
  照片中的韩漓,也从个人艺术照变成了白大褂。
  百科同样变了,如今的认证信息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重点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超导物理、反物质应用领域权威专家”。
  科研成就同样耀眼:
  研发高温超导激光诊断系统,为核聚变装置提供核心监测技术;
  主导反物质能量转化研究,转化效率达80%,研发全球首个反物质充电宝;
  参与核热推进发动机设计,解决极端环境下材料稳定性难题;
  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我的天!”洪兰激动的几乎失控。
  这两人退圈太久了,她打赌肯定没人注意过他们的百科词条,否则早爆了。
  洪兰立即删掉之前的内容,只剪辑顾玺和韩漓。
  《明星退圈后的职业,惊呆你的下巴》。
  把两人过去在舞台唱歌的视频和百科内容做对比,并发到网上。
  视频一经发布,瞬间引爆全网。
  #顾玺韩漓中科院院士#
  #娱乐圈最牛跨界#
  #当年追的歌星变科学家#
  等话题接连冲上热搜榜首,相关讨论量在两小时内突破20亿。
  研究院里,科研人员们也被这场“全网震惊”逗乐了。
  夏清秀拿着手机给顾玺看网友的评论:“院长,好多粉丝叫你们在研究所开直播,说想看你们的科研生活!”
  顾玺笑着摇头,继续看手里的实验数据:“别管这些,上班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