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
于是,李母就做主把隔壁女娘帮扶会后头的屋子腾出了两间来给她们住。
当时在女娘帮扶会里当教书先生的秦先生也住在这后头,三人还能做个伴,也是挺不错的。
后来,宝丫到了年岁,她就接了李母和李大嫂手中一部分在女娘帮扶会里头的活计,正式在女娘帮扶会里头当了值。
再后来的事儿,却是令人有些气愤和心痛了。
因着宝丫能读会写,又和李家关系亲近,到了年岁,这就有媒婆上了门来。
说得人家乃是就在长寿坊坊南甜水街上卖甜汤为生的刘家。
这刘家是寡母带一儿郎过活,母子俩就靠着在甜水街上一户小门脸的甜汤铺子过活。
因着宝丫本也就是寡母带大的,母女两人倒是对刘大郎家也是母子俩人没什么不满意的。
只宝丫说了:“我阿娘只我一个女娘,往后我就是成亲了,也是要带着阿娘一块儿过活的。”
媒婆的话带到了,刘家没反对,还说了好听话:“那才好呢,在一块儿生活这才热闹。”
但其实,吴巧兰并不打算真的跟着宝丫去刘家生活,她在女娘帮扶会里住就是了,她愿意帮着李母和李大嫂做事,除了安稳之外,也是习惯了日日都能见见李家人了。
宝丫成亲的时候,李母和李大嫂她们特特去送亲了。
李三娘记得,当时李母回来的时候还和她说过:“虽说是个小门脸,但是也能做个小生意,能得些银钱,可养家糊口就是好的。
那刘大郎我瞧着也不错,待宝丫好就行。”
宝丫也是正经过了一年多的还算和睦的日子,可这日子在她生了个小女娘之后,就变了样儿了。
该是刘大郎和刘婆子不再装下去了,他们不仅仅嫌弃宝丫是生了个小女娘,还想要宝丫在女娘帮扶会当值靠她自己个儿挣得薪俸来。
宝丫面皮子薄,一开头她也给了去,可有一次她下值早归家,竟是看到了刘婆子掐孩子的大腿根儿的嫩肉,把孩子掐的哇哇大哭。
而刘婆子口中还叫骂着:“死丫头,你娘是个赔钱货,你也是个赔钱货!
掐死你,我掐死你这个赔钱货!”
宝丫当场就直接疯了,她冲过去薅着刘婆子的头发就是一耳光扇了过去。
她心疼的抱着孩子,直接收拾了金银细软就跑出了刘家,去女娘帮扶会寻了吴巧兰。
接下来的事儿就简单多了,李家帮着吴巧兰和宝丫寻了状师,不仅让宝丫和刘大郎和离了,还喊人把宝丫的嫁妆箱子什么的也都抢了回来。
那被宝丫喊了小名为小丫的小女娘自也是跟着宝丫过活了。
且宝丫直接给了刘家一笔银子,让小丫随了自己的姓。
刘家本就不喜小丫是个小女娘,那是直接拿了钱就签了字,往后小丫与刘家再是没一个铜子儿的关系!
从此,宝丫就带着小丫回了女娘帮扶会同吴巧兰一起住了。
可宝丫这般年轻,吴巧兰怎么可能舍得就让她这么一人带着孩子过?
但宝丫却是觉得自己也有了小丫,作甚还要寻个男人嫁了?
“阿娘,你有我,我有小丫,多好,作甚还要寻个男人去?”
吴巧兰面上不说什么,可背地里却是和李母诉苦:“婶子,不是我说,我要不是遇着你们一家了,我一个人在村里哪里能好好带大宝丫?
还能让宝丫识字读书?
一个女娘带个孩子哪里好过了?
她才几岁?往后下半辈子都这么过,我这当娘的看了哪里能不心疼?”
李母能怎么说,她只能说:“莫逼她,待她自己个儿想清楚了才是。
三娘和离时,我也是心疼她的。
可她不愿再二嫁了,只愿守着露珠儿过,我也不能逼她不是?
咱们做娘的,哪儿能管孩子一辈子?
孩子自己选的,咱们能帮就帮就是了。”
也不知是李母的劝导有了作用,还是吴巧兰真的想开了去,自那之后倒是没在宝丫面前说什么要她二嫁的话了。
可缘分就是来得如此突然,缘分来得时候那就是来了,挡也挡不住的。
李三娘站在厨房门口听李大嫂说:“我听了一耳朵,这回不是嫁人了,是招赘,是以前来咱们女娘帮扶会找活干的一个汉子。
家是外三城的,家中兄弟多,他行五,比宝丫大两岁,但没结过亲。
是他自己个儿找上来的,说稀罕宝丫,愿意入赘,跟着宝丫母女过日子。”
李三娘听了这些,就点点头,和秋香往正堂里头去。
她是刚下值的,身上还穿着官袍呢。
是以,她这一进门,在正堂里头坐着的宝丫和吴巧兰那是都一下子就站了起来了。
第957章 再五年(十)丧事
哪怕这十来年间,李三娘的面孔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脸还是那张脸,人也还是那个人,可这当官日久,权力在手,她哪怕想要对人温和可亲,这身上的气势多少还是与过去的她是不一样的了。
她一进屋就瞧出了吴巧兰和宝丫的拘谨,遂也就说了一句恭喜,道了两句祝福就往偏厅去了。
不过自她进了偏厅没一会儿,宝丫和吴巧兰母女俩就带着小丫离开了。
一家子一块儿吃晚食的时候,李母还说:“那汉子听着倒是个老实本分的,只不知是真如此,还是怎的了。
不过,宝丫说了,往后这要是再有了孩子也是和她姓的。”
李母似是想起了什么话来,她转过头去看桌上的李三娘,李三娘抬起头接收到李母的目光:“阿娘?”
“唉,”李母叹了一口气出来,“宝丫她说,她不和你一般有兄弟,还那么有本事,能给孩子撑腰。
她就想着得给小丫生个阿弟,往后哪怕她不在了,小丫也能有个亲人在身边儿。”
对此,李三娘能说什么?
只得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
阿娘,回头我给宝丫多添一箱子礼,露珠儿少时就没少麻烦她,她能这般果决的和离,也是下了大决心的,属实不容易。”
不仅仅是李三娘给添了一箱子礼,露珠儿也拿了自己的小金库里的物件,给宝丫添了礼。
宝丫成亲那一天,李母和李大嫂一起去了。
吴巧兰和宝丫在长寿坊的坊北靠着坊门那片民居里头买了一个两进的小院儿,差不多要把母女俩这几年的积蓄尽皆都搭进去了。
院子不大,但住他们一家子尽够了。
留下来吃了两杯酒的李母看着那喝了不过几杯酒就满脸通红的高壮汉子,倒是觉得不能喝酒的汉子是个老实的好汉子了。
虽说那汉子的娘家人一个个好似饿死鬼一般在席面上胡吃海塞的,但宝丫和吴巧兰能看中这一家,那就也不是好欺负的。
这日子终归是得自己过,旁人只能在你求上门去的时候帮个忙,但不能帮你过日子。
总得来说,李母觉得就还好,只愿宝丫往后都是好日子。
世事无常,这刚吃过宝丫的喜事宴席没有半个月,李家就挂起了白幡来了。
梁老医师,到了年纪,于睡梦之中逝世了。
梁老医师在第一次见李三娘的时候,年纪就已经是过了六十耳顺之年的了,这十多年过去,梁老医师已是高寿!
李三娘和邵阳小师兄身着孝服跪在灵堂之上,棺材之中躺着的是闭目微笑须发皆白的梁老医师。
这灵堂之上摆了数个冰盆,能在这炎热的夏季让尸身能腐败的慢一点,让穿着沉闷的孝衣的人能凉快一些。
李三娘心中其实伤感并不多,毕竟都是医者,在月余之前,梁老医师就把她和邵阳小师兄叫到了床前去交代后事了。
当时,李三娘和邵阳小师兄那都是不相信的,两人上前一人一只手,直接上手把脉来听。
可这脉摸着摸着,两人脸上的表情就从不可置信转而皱眉,后又变为伤感和无奈了。
不是得了病,梁老医师只是到了年纪罢了。
反倒是梁老医师看着两人的样子却是笑着对两人说:“好了,何必做那样子?
生老病死,本就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
为师能活到这个年纪,那都已经是高寿了!
哈哈,为师啊,比你们师祖可要多活了小二十年呢!”
可再是高寿,这人死了就是没了,再也看不见了,但凡是个人,谁又能一下子就接受的了至亲之人的离世呢?
已经很多年没有哭过了的李三娘那眼里的泪就和断了线的珠子一般,吧嗒吧嗒的就往下掉。
她还哭得很是隐忍,只默默地流泪,但不出声。
“唉哟儿,三娘这是舍不得为师啊?
那就趁着为师还活着的时候,好好陪陪为师来,为师正好也有事交代你们。”
梁老医师招手对一旁站着的一直照顾他的药童上前,从药童手里把那一沓信拿出来给李三娘和邵阳小师兄看。
当时在女娘帮扶会里当教书先生的秦先生也住在这后头,三人还能做个伴,也是挺不错的。
后来,宝丫到了年岁,她就接了李母和李大嫂手中一部分在女娘帮扶会里头的活计,正式在女娘帮扶会里头当了值。
再后来的事儿,却是令人有些气愤和心痛了。
因着宝丫能读会写,又和李家关系亲近,到了年岁,这就有媒婆上了门来。
说得人家乃是就在长寿坊坊南甜水街上卖甜汤为生的刘家。
这刘家是寡母带一儿郎过活,母子俩就靠着在甜水街上一户小门脸的甜汤铺子过活。
因着宝丫本也就是寡母带大的,母女两人倒是对刘大郎家也是母子俩人没什么不满意的。
只宝丫说了:“我阿娘只我一个女娘,往后我就是成亲了,也是要带着阿娘一块儿过活的。”
媒婆的话带到了,刘家没反对,还说了好听话:“那才好呢,在一块儿生活这才热闹。”
但其实,吴巧兰并不打算真的跟着宝丫去刘家生活,她在女娘帮扶会里住就是了,她愿意帮着李母和李大嫂做事,除了安稳之外,也是习惯了日日都能见见李家人了。
宝丫成亲的时候,李母和李大嫂她们特特去送亲了。
李三娘记得,当时李母回来的时候还和她说过:“虽说是个小门脸,但是也能做个小生意,能得些银钱,可养家糊口就是好的。
那刘大郎我瞧着也不错,待宝丫好就行。”
宝丫也是正经过了一年多的还算和睦的日子,可这日子在她生了个小女娘之后,就变了样儿了。
该是刘大郎和刘婆子不再装下去了,他们不仅仅嫌弃宝丫是生了个小女娘,还想要宝丫在女娘帮扶会当值靠她自己个儿挣得薪俸来。
宝丫面皮子薄,一开头她也给了去,可有一次她下值早归家,竟是看到了刘婆子掐孩子的大腿根儿的嫩肉,把孩子掐的哇哇大哭。
而刘婆子口中还叫骂着:“死丫头,你娘是个赔钱货,你也是个赔钱货!
掐死你,我掐死你这个赔钱货!”
宝丫当场就直接疯了,她冲过去薅着刘婆子的头发就是一耳光扇了过去。
她心疼的抱着孩子,直接收拾了金银细软就跑出了刘家,去女娘帮扶会寻了吴巧兰。
接下来的事儿就简单多了,李家帮着吴巧兰和宝丫寻了状师,不仅让宝丫和刘大郎和离了,还喊人把宝丫的嫁妆箱子什么的也都抢了回来。
那被宝丫喊了小名为小丫的小女娘自也是跟着宝丫过活了。
且宝丫直接给了刘家一笔银子,让小丫随了自己的姓。
刘家本就不喜小丫是个小女娘,那是直接拿了钱就签了字,往后小丫与刘家再是没一个铜子儿的关系!
从此,宝丫就带着小丫回了女娘帮扶会同吴巧兰一起住了。
可宝丫这般年轻,吴巧兰怎么可能舍得就让她这么一人带着孩子过?
但宝丫却是觉得自己也有了小丫,作甚还要寻个男人嫁了?
“阿娘,你有我,我有小丫,多好,作甚还要寻个男人去?”
吴巧兰面上不说什么,可背地里却是和李母诉苦:“婶子,不是我说,我要不是遇着你们一家了,我一个人在村里哪里能好好带大宝丫?
还能让宝丫识字读书?
一个女娘带个孩子哪里好过了?
她才几岁?往后下半辈子都这么过,我这当娘的看了哪里能不心疼?”
李母能怎么说,她只能说:“莫逼她,待她自己个儿想清楚了才是。
三娘和离时,我也是心疼她的。
可她不愿再二嫁了,只愿守着露珠儿过,我也不能逼她不是?
咱们做娘的,哪儿能管孩子一辈子?
孩子自己选的,咱们能帮就帮就是了。”
也不知是李母的劝导有了作用,还是吴巧兰真的想开了去,自那之后倒是没在宝丫面前说什么要她二嫁的话了。
可缘分就是来得如此突然,缘分来得时候那就是来了,挡也挡不住的。
李三娘站在厨房门口听李大嫂说:“我听了一耳朵,这回不是嫁人了,是招赘,是以前来咱们女娘帮扶会找活干的一个汉子。
家是外三城的,家中兄弟多,他行五,比宝丫大两岁,但没结过亲。
是他自己个儿找上来的,说稀罕宝丫,愿意入赘,跟着宝丫母女过日子。”
李三娘听了这些,就点点头,和秋香往正堂里头去。
她是刚下值的,身上还穿着官袍呢。
是以,她这一进门,在正堂里头坐着的宝丫和吴巧兰那是都一下子就站了起来了。
第957章 再五年(十)丧事
哪怕这十来年间,李三娘的面孔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脸还是那张脸,人也还是那个人,可这当官日久,权力在手,她哪怕想要对人温和可亲,这身上的气势多少还是与过去的她是不一样的了。
她一进屋就瞧出了吴巧兰和宝丫的拘谨,遂也就说了一句恭喜,道了两句祝福就往偏厅去了。
不过自她进了偏厅没一会儿,宝丫和吴巧兰母女俩就带着小丫离开了。
一家子一块儿吃晚食的时候,李母还说:“那汉子听着倒是个老实本分的,只不知是真如此,还是怎的了。
不过,宝丫说了,往后这要是再有了孩子也是和她姓的。”
李母似是想起了什么话来,她转过头去看桌上的李三娘,李三娘抬起头接收到李母的目光:“阿娘?”
“唉,”李母叹了一口气出来,“宝丫她说,她不和你一般有兄弟,还那么有本事,能给孩子撑腰。
她就想着得给小丫生个阿弟,往后哪怕她不在了,小丫也能有个亲人在身边儿。”
对此,李三娘能说什么?
只得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
阿娘,回头我给宝丫多添一箱子礼,露珠儿少时就没少麻烦她,她能这般果决的和离,也是下了大决心的,属实不容易。”
不仅仅是李三娘给添了一箱子礼,露珠儿也拿了自己的小金库里的物件,给宝丫添了礼。
宝丫成亲那一天,李母和李大嫂一起去了。
吴巧兰和宝丫在长寿坊的坊北靠着坊门那片民居里头买了一个两进的小院儿,差不多要把母女俩这几年的积蓄尽皆都搭进去了。
院子不大,但住他们一家子尽够了。
留下来吃了两杯酒的李母看着那喝了不过几杯酒就满脸通红的高壮汉子,倒是觉得不能喝酒的汉子是个老实的好汉子了。
虽说那汉子的娘家人一个个好似饿死鬼一般在席面上胡吃海塞的,但宝丫和吴巧兰能看中这一家,那就也不是好欺负的。
这日子终归是得自己过,旁人只能在你求上门去的时候帮个忙,但不能帮你过日子。
总得来说,李母觉得就还好,只愿宝丫往后都是好日子。
世事无常,这刚吃过宝丫的喜事宴席没有半个月,李家就挂起了白幡来了。
梁老医师,到了年纪,于睡梦之中逝世了。
梁老医师在第一次见李三娘的时候,年纪就已经是过了六十耳顺之年的了,这十多年过去,梁老医师已是高寿!
李三娘和邵阳小师兄身着孝服跪在灵堂之上,棺材之中躺着的是闭目微笑须发皆白的梁老医师。
这灵堂之上摆了数个冰盆,能在这炎热的夏季让尸身能腐败的慢一点,让穿着沉闷的孝衣的人能凉快一些。
李三娘心中其实伤感并不多,毕竟都是医者,在月余之前,梁老医师就把她和邵阳小师兄叫到了床前去交代后事了。
当时,李三娘和邵阳小师兄那都是不相信的,两人上前一人一只手,直接上手把脉来听。
可这脉摸着摸着,两人脸上的表情就从不可置信转而皱眉,后又变为伤感和无奈了。
不是得了病,梁老医师只是到了年纪罢了。
反倒是梁老医师看着两人的样子却是笑着对两人说:“好了,何必做那样子?
生老病死,本就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
为师能活到这个年纪,那都已经是高寿了!
哈哈,为师啊,比你们师祖可要多活了小二十年呢!”
可再是高寿,这人死了就是没了,再也看不见了,但凡是个人,谁又能一下子就接受的了至亲之人的离世呢?
已经很多年没有哭过了的李三娘那眼里的泪就和断了线的珠子一般,吧嗒吧嗒的就往下掉。
她还哭得很是隐忍,只默默地流泪,但不出声。
“唉哟儿,三娘这是舍不得为师啊?
那就趁着为师还活着的时候,好好陪陪为师来,为师正好也有事交代你们。”
梁老医师招手对一旁站着的一直照顾他的药童上前,从药童手里把那一沓信拿出来给李三娘和邵阳小师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