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可谁让李家有个嫉妒心重了一些的李二嫂在?
要说李母她们三人不是考虑到若是真的当着众人,尤其是李二嫂的面儿上直接把这些礼物送给吴巧兰后,怕李二嫂说出或是做出什么不妥当的事儿的话,那就是说谎。
其实,李母她们绝对是因着怕李二嫂心里对吴巧兰“凭什么”得这些感谢礼而在往后的日子里对吴巧兰说些酸话儿,或者做出点儿什么小手段,而故意选择了私下里给吴巧兰送礼来。
一切不过就是人心,人性罢了。
毕竟,若是真的因着李二嫂的对吴巧兰异样对待了,到时候李母是该如何说如何做好呢?
李二嫂是李二兄的妻,夫妻一体不说,李二嫂还与李二兄育有三子,不看李二兄面子,那李三郎、小四郎、小五郎的脸面也得照顾到的。
所以,李母她们选择私下里送礼给吴巧兰,就很是可以理解了。
临近年关,长安城里是越来越热闹了,来往的商队和行人,给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带来了不少节日气氛。
李母最近几日都在斟酌着给各家送年礼的礼单,像是亲近的姻亲人家,比如李大伯家、高老医师家、蒋家、吴家都是老亲了,按着旧例走就是了。
若是有什么不同的,也就是谁家添丁进口、有人过世的话,略略增减一二就好。
还有李父李母自己结交多年的人家,也都是循旧例就得。
李母主要是在斟酌一些近年才开始同李家结交,只去年走过一次年礼的人家,这般的就得好好考量才好。
其实,主要就是李大兄的同僚,今年还得加上已经出仕的李二郎的同僚,这些是李家大房的人情往来。
本来李家大房这些都该李大嫂操办,但今年这不是情况特殊么?
李大嫂生了小六郎,这还没出月子呢,哪里能操劳这些事儿来?
再加上李大郎在边关,又尚未娶妻,如此,只得李母来盯着这些事儿了。
至于李家二房,多就是李二兄在药材行的关系,最多加上一个李二兄后来跟着李三娘在太医署认识的几个关系投契的疡医。
而这,也多半是由李二兄自己操办就成。
李母最为为难的其实是李三娘这边儿,自从李三娘做了长安城里第一个女医师后,尤其是李三娘救过不少高门大户家的妇人、女娘,又去给太医署授讲,这前前后后来来去去的,那关系可是不老少。
而李三娘自身就要忙于每日里的医堂当值,闲下来了,也是忙的不行,哪里有空去办理这些人情往来上的事儿?
再加上李三娘自从和离后一直住在李家,身边除了秋香这个女护卫,再无他人。
所以,到头来,难的是李母,忙碌的也是李母。
李三娘这日下值归家后,看到李母面对一大摞各家送来的年礼单子,这才对自家的人际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
李三娘抱起露珠儿,让露珠儿坐在自己左手臂上,她自己用右手去翻看这正堂之中,地上、桌子上、小几上那一样样儿,李三娘十分诧异的看向拿着数份儿礼单在核对的李母:“阿娘,怎的这老些?
前几日不是已经有送过不少了么?”
李母头都没抬起来,眼睛仍旧盯着礼单看,一边看一边打开桌上木匣子核对一边回复李三娘的话:“两日前,那是你大兄的同僚送来的礼,今儿个送的多是因着你而来的。”
李三娘看着李母忙的都没空和自己好生说话,赶紧放下怀里的露珠儿,让她自己去玩儿,然后李三娘从李母手中接过两张礼单,同李母一起核对起来。
李三娘还未打开礼单,就对李母道:“是儿的不是,儿想到了这临近年关,各家年礼将至,会很是忙碌,但儿没想到竟然是如此忙碌。
要不然,阿娘,咱么去街面上请个账房,来家里帮衬几日好了。”
李母听了李三娘这话,这才抬起头,放下手中的礼单对着李三娘摇摇头解释道:“不妥当。
若是如此,那少不得是要把咱家的人情往来同外人说个一清二楚了。
若是咱家是那等家中已在官场多年的为官人家,倒是可以直接聘个管家来家帮忙。
可咱家里头,你大兄和大郎都是武官,二郎虽是文官,但现下只是初入官场的小官,哪里能用得上那般排场?
若是真请了人上门来,怕不是街坊邻居都得说咱家的闲话来了。
且你忘了,因你而来的关系,多是各家女眷,人家给咱家送礼,也是因着你给人家瞧病的缘故,那这涉及女眷的身体健康的事儿,就更不好让外人知晓咱家与人家的关系了。”
说过这些,李母放下手中这清点完的礼单,拿起一旁的另一张礼单一边看一边继续对着李三娘说:“现下还好,阿娘忙的过来,只不过就是今年只我一人忙活,才看着有些忙碌。
待得明年,有你大嫂帮我,就用不上这般了。”
李三娘赶紧讨好的看向李母:“多谢阿娘,是儿累着阿娘了。
阿娘累了,只管说,我和秋香熬上几日定能弄完这些。”
李母笑了笑,嗔了李三娘一眼,“你啊,惯会给阿娘灌迷魂汤。
得了,今儿个你和秋香俩能点完手边那一摞就成。”
李三娘也不托大,喊了秋香来帮忙,李三娘念礼单上的物什,秋香去清点。
两人配合到底是比李母一人做事要快上几分。
这点着点着,李三娘就总结出来了,送到李家的与自己有关的年礼,多半都是来自曾经找过李三娘看诊的人家。
像是钱家、高家都是最早认识的李三娘的,然后就是与李三娘熟识的医师人家,像是唐家(唐明月、陈雁芙),再有李三娘当值所在医堂的老李医师、崔医师,因着太医署的缘故而结识的孙医监。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因为李三娘创办的兑换堂和医师交流会而有所联系的王烨、毕元甲等医师。
虽然不算出乎意料之外,但是仍旧是有几分惊讶的是,李三娘的师傅梁老医师的几大弟子,以及邵阳小少年家给梁老医师送的年礼的礼单此时此刻竟然都在李三娘手里。
“阿娘,这?”李三娘举着手中数份儿礼单,十分疑惑的看向李母,“怎会在此?”
第638章 人情往来
李母接了过来一看,这才解释道:“本来就是送到咱家的,我一开头是去找了梁老,他说直接送到你这儿,让你看着办。
我本意是想送去让梁老过目,但梁老不耐烦这些俗务,只道你是他的弟子,且他今年要在咱家过年,就都让你代劳。”
李三娘囧了一下,此时这师徒关系可是比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都要亲密的,倒是确实是真的有“弟子服其劳”这话不假,且李三娘确实是从梁老医师身上学习了不少。
“师傅说的对,那师兄们送来的礼,我清点过后,单独给师傅送去。
待我与师傅交代后,再问问师傅要如何回礼的好。”
李母点头,赞同了李三娘的话。
而剩下的同李三娘有关的就分成两种了,一种就是李三娘作为师傅和先生教授的弟子和学生给李三娘送来的礼。
像是宋茯苓(第292章收徒)、铃兰(第300章收徒)这种敬过茶的入门弟子,送来的礼就不是一般的四样或是六样礼了。
而是包含着亲近关系才能送的贴身之物,比如宋茯苓就送给李三娘一个自己亲手缝制的荷包来,而铃兰送了自己做的鞋。
这是非亲近人不可送的礼。
“阿娘,茯苓和铃兰还给我做东西了呢。你瞧?”
李三娘带着点儿炫耀的意思让秋香拿出来那荷包和鞋子给李母看,李母点点头,“嗯,那是你的弟子,自然是该如此。
你不带隐瞒的传授她们技艺,让她们能立足于世,她们自该待你如此。”
在这其中的另一份儿给李三娘送礼的就是稳婆学堂的那些学生了,像是姚青青、金珍宝她们,送的礼都大差不差的,不同之处就是因着家境不同而略有等级不同罢了。
剩下的就是因着李三娘救治过他们,他们又都想要继续与李三娘保持良好的关系而送来的年礼。
像是李三娘救过的断肠人杨石(第189章情节),生了双胞胎的英娘和顺子(第140章情节),在李三娘的帮助下脱离苦海的郭五娘(第179章情节),邀请李三娘去参加其昏礼的殷六娘(第198章情节)。
李三娘看到郭五娘送来的礼单里头还放着一封她的亲笔信,赶紧打开看了起来。
看完之后,李三娘不禁感叹了一声儿,这一声儿倒是让一旁的李母和秋香不明白了,两人都往李三娘那边看去。
李三娘面对两人的神色,拿着那封有数页的信件对着两人说:“郭五娘子要回长安了!
而且还有了身子!
她这是特特送写信夹在年礼单子里头告诉我的,信里说待得日后她会邀我上门去。”
要说李母她们三人不是考虑到若是真的当着众人,尤其是李二嫂的面儿上直接把这些礼物送给吴巧兰后,怕李二嫂说出或是做出什么不妥当的事儿的话,那就是说谎。
其实,李母她们绝对是因着怕李二嫂心里对吴巧兰“凭什么”得这些感谢礼而在往后的日子里对吴巧兰说些酸话儿,或者做出点儿什么小手段,而故意选择了私下里给吴巧兰送礼来。
一切不过就是人心,人性罢了。
毕竟,若是真的因着李二嫂的对吴巧兰异样对待了,到时候李母是该如何说如何做好呢?
李二嫂是李二兄的妻,夫妻一体不说,李二嫂还与李二兄育有三子,不看李二兄面子,那李三郎、小四郎、小五郎的脸面也得照顾到的。
所以,李母她们选择私下里送礼给吴巧兰,就很是可以理解了。
临近年关,长安城里是越来越热闹了,来往的商队和行人,给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带来了不少节日气氛。
李母最近几日都在斟酌着给各家送年礼的礼单,像是亲近的姻亲人家,比如李大伯家、高老医师家、蒋家、吴家都是老亲了,按着旧例走就是了。
若是有什么不同的,也就是谁家添丁进口、有人过世的话,略略增减一二就好。
还有李父李母自己结交多年的人家,也都是循旧例就得。
李母主要是在斟酌一些近年才开始同李家结交,只去年走过一次年礼的人家,这般的就得好好考量才好。
其实,主要就是李大兄的同僚,今年还得加上已经出仕的李二郎的同僚,这些是李家大房的人情往来。
本来李家大房这些都该李大嫂操办,但今年这不是情况特殊么?
李大嫂生了小六郎,这还没出月子呢,哪里能操劳这些事儿来?
再加上李大郎在边关,又尚未娶妻,如此,只得李母来盯着这些事儿了。
至于李家二房,多就是李二兄在药材行的关系,最多加上一个李二兄后来跟着李三娘在太医署认识的几个关系投契的疡医。
而这,也多半是由李二兄自己操办就成。
李母最为为难的其实是李三娘这边儿,自从李三娘做了长安城里第一个女医师后,尤其是李三娘救过不少高门大户家的妇人、女娘,又去给太医署授讲,这前前后后来来去去的,那关系可是不老少。
而李三娘自身就要忙于每日里的医堂当值,闲下来了,也是忙的不行,哪里有空去办理这些人情往来上的事儿?
再加上李三娘自从和离后一直住在李家,身边除了秋香这个女护卫,再无他人。
所以,到头来,难的是李母,忙碌的也是李母。
李三娘这日下值归家后,看到李母面对一大摞各家送来的年礼单子,这才对自家的人际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
李三娘抱起露珠儿,让露珠儿坐在自己左手臂上,她自己用右手去翻看这正堂之中,地上、桌子上、小几上那一样样儿,李三娘十分诧异的看向拿着数份儿礼单在核对的李母:“阿娘,怎的这老些?
前几日不是已经有送过不少了么?”
李母头都没抬起来,眼睛仍旧盯着礼单看,一边看一边打开桌上木匣子核对一边回复李三娘的话:“两日前,那是你大兄的同僚送来的礼,今儿个送的多是因着你而来的。”
李三娘看着李母忙的都没空和自己好生说话,赶紧放下怀里的露珠儿,让她自己去玩儿,然后李三娘从李母手中接过两张礼单,同李母一起核对起来。
李三娘还未打开礼单,就对李母道:“是儿的不是,儿想到了这临近年关,各家年礼将至,会很是忙碌,但儿没想到竟然是如此忙碌。
要不然,阿娘,咱么去街面上请个账房,来家里帮衬几日好了。”
李母听了李三娘这话,这才抬起头,放下手中的礼单对着李三娘摇摇头解释道:“不妥当。
若是如此,那少不得是要把咱家的人情往来同外人说个一清二楚了。
若是咱家是那等家中已在官场多年的为官人家,倒是可以直接聘个管家来家帮忙。
可咱家里头,你大兄和大郎都是武官,二郎虽是文官,但现下只是初入官场的小官,哪里能用得上那般排场?
若是真请了人上门来,怕不是街坊邻居都得说咱家的闲话来了。
且你忘了,因你而来的关系,多是各家女眷,人家给咱家送礼,也是因着你给人家瞧病的缘故,那这涉及女眷的身体健康的事儿,就更不好让外人知晓咱家与人家的关系了。”
说过这些,李母放下手中这清点完的礼单,拿起一旁的另一张礼单一边看一边继续对着李三娘说:“现下还好,阿娘忙的过来,只不过就是今年只我一人忙活,才看着有些忙碌。
待得明年,有你大嫂帮我,就用不上这般了。”
李三娘赶紧讨好的看向李母:“多谢阿娘,是儿累着阿娘了。
阿娘累了,只管说,我和秋香熬上几日定能弄完这些。”
李母笑了笑,嗔了李三娘一眼,“你啊,惯会给阿娘灌迷魂汤。
得了,今儿个你和秋香俩能点完手边那一摞就成。”
李三娘也不托大,喊了秋香来帮忙,李三娘念礼单上的物什,秋香去清点。
两人配合到底是比李母一人做事要快上几分。
这点着点着,李三娘就总结出来了,送到李家的与自己有关的年礼,多半都是来自曾经找过李三娘看诊的人家。
像是钱家、高家都是最早认识的李三娘的,然后就是与李三娘熟识的医师人家,像是唐家(唐明月、陈雁芙),再有李三娘当值所在医堂的老李医师、崔医师,因着太医署的缘故而结识的孙医监。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因为李三娘创办的兑换堂和医师交流会而有所联系的王烨、毕元甲等医师。
虽然不算出乎意料之外,但是仍旧是有几分惊讶的是,李三娘的师傅梁老医师的几大弟子,以及邵阳小少年家给梁老医师送的年礼的礼单此时此刻竟然都在李三娘手里。
“阿娘,这?”李三娘举着手中数份儿礼单,十分疑惑的看向李母,“怎会在此?”
第638章 人情往来
李母接了过来一看,这才解释道:“本来就是送到咱家的,我一开头是去找了梁老,他说直接送到你这儿,让你看着办。
我本意是想送去让梁老过目,但梁老不耐烦这些俗务,只道你是他的弟子,且他今年要在咱家过年,就都让你代劳。”
李三娘囧了一下,此时这师徒关系可是比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都要亲密的,倒是确实是真的有“弟子服其劳”这话不假,且李三娘确实是从梁老医师身上学习了不少。
“师傅说的对,那师兄们送来的礼,我清点过后,单独给师傅送去。
待我与师傅交代后,再问问师傅要如何回礼的好。”
李母点头,赞同了李三娘的话。
而剩下的同李三娘有关的就分成两种了,一种就是李三娘作为师傅和先生教授的弟子和学生给李三娘送来的礼。
像是宋茯苓(第292章收徒)、铃兰(第300章收徒)这种敬过茶的入门弟子,送来的礼就不是一般的四样或是六样礼了。
而是包含着亲近关系才能送的贴身之物,比如宋茯苓就送给李三娘一个自己亲手缝制的荷包来,而铃兰送了自己做的鞋。
这是非亲近人不可送的礼。
“阿娘,茯苓和铃兰还给我做东西了呢。你瞧?”
李三娘带着点儿炫耀的意思让秋香拿出来那荷包和鞋子给李母看,李母点点头,“嗯,那是你的弟子,自然是该如此。
你不带隐瞒的传授她们技艺,让她们能立足于世,她们自该待你如此。”
在这其中的另一份儿给李三娘送礼的就是稳婆学堂的那些学生了,像是姚青青、金珍宝她们,送的礼都大差不差的,不同之处就是因着家境不同而略有等级不同罢了。
剩下的就是因着李三娘救治过他们,他们又都想要继续与李三娘保持良好的关系而送来的年礼。
像是李三娘救过的断肠人杨石(第189章情节),生了双胞胎的英娘和顺子(第140章情节),在李三娘的帮助下脱离苦海的郭五娘(第179章情节),邀请李三娘去参加其昏礼的殷六娘(第198章情节)。
李三娘看到郭五娘送来的礼单里头还放着一封她的亲笔信,赶紧打开看了起来。
看完之后,李三娘不禁感叹了一声儿,这一声儿倒是让一旁的李母和秋香不明白了,两人都往李三娘那边看去。
李三娘面对两人的神色,拿着那封有数页的信件对着两人说:“郭五娘子要回长安了!
而且还有了身子!
她这是特特送写信夹在年礼单子里头告诉我的,信里说待得日后她会邀我上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