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李二郎那有一百八十个心眼子的人,哪里需要用李三娘去叮嘱?
李二郎之所以要和家里交代徐敬真的事,无非就是因着之前徐敬真那对李三娘有些特别的态度就是了。
现下看到李三娘的意思,李二郎就知道,那是没什么特别的关系,只管做好自己的事就是了。
“知道了,小姑,我会好好做的。”
而被李家说到的徐敬真(感觉男配好久没出场了),这会子竟还在协理司忙着呢。
把最后一份统计的数据规整完,徐敬真才来回转了转脖颈子,缓解一下伏案过久带来的肌肉僵硬感。
一抬头看到桌案上的试卷,就想起了今天白日里户部郎官领来的那十个人里的李二郎来。
是李三娘的侄子,“三娘子。”
徐敬真在心里默念了一句“三娘子”,这时候才恍惚的觉出来,自己好似有不短的一段儿时间没有见过李三娘了。
这时,徐敬真从胸口掏出一个放在了荷包里头,用手帕包起来的铜制龟甲来,是李三娘送他,哦,不,应该说是补偿给他的那个铜制龟甲。(第185-186章出场,因施救损坏原有龟甲,后在玄都观找到铜制龟甲托房承先送给徐敬真。)
就着烛火,看着这铜制龟甲,徐敬真思绪万分。
胡思乱想了一会子,被仆从提醒着,徐敬真才起身,准备回家休息,毕竟明日里还有的忙呢。
儿女情长在家国天下面前,屁都不是。
而大唐此时的最高统治者武帝跟前儿放着一份儿折子,是暗折,直呈武帝的那种,上头还有滴蜡密封。
武帝看完这份儿由薛耀上的暗折,心里思量着,这次打突厥要如何安排将领人选。
王大珰已是足够小心,但在这深夜之中,步履的声响,不免有了几分明显。
武帝抬头看向从外头走进来的王大珰,直接问道:“可是太平醒了?”
王大珰赶紧站定低头恭谨的回话:“大家,确实是太平公主着人传话,说是已到深夜,让圣人不必前去看她了,她看会子书,一会儿就会睡下了。
还让大家早些休息,说是国事虽重,但身体也重要。”
武帝点点头,转而对着王大珰说:“你去把近几日太平的脉案拿来我瞧瞧。”
等看了太平的脉案,又听王大珰说了明日梁老医师就会再次进宫后,武帝才放下心。
喝过一盏茶后,武帝再次伏案看起了奏折,把该批的批,留中不发的按下,该写的条子写好,武帝才对着王大珰说:“明儿让相王进宫一趟,想必他担忧太平许久,让他们兄妹俩见上一面也是好。
不过,等他见完太平,再让他来见我,我有事与他说。”
说完这些,武帝就披着大氅出了寝殿,往后头太平公主住的宫殿走去。
等看到太平安然睡下,呼吸平稳,又问了太平身边的贴身伺候人关于太平的饮食、睡眠与情志后,才悄然离开。
此时,月亮已经高挂空中,子时已过,忙碌了一整日的武帝终于可以休息了。
再是一代帝王,武帝也是一位母亲,只不过身为帝王,得先是帝王,再是母亲罢了。
第424章 亲情
时间临近寒食节,寒食节后就是清明,按此,大唐百官就都有了七日的假期。
从上到下,各处都有放假。
李三郎和小四郎所在的书院的先生也给放了假。
李大兄也应放假,但毕竟属于护城的兵士,又是在这特殊的节骨眼上,倒是不能这时候放假了,只不过应是会攒着,留待日后休假的。
李三娘当值的医堂,自然也给众人放了假。
这寒食和清明两日,医馆里头连当值的人都没留,是要直接关门的。
盖因着,此时之人,对于祖宗先人,扫墓祭奠一事尤为看重。
可以说,一个不孝的人与一个杀人放火的人相比,人们会更厌恶那个不孝的人了。
不过,医堂里头,第三日起就安排了人轮值了,李三娘排在第四天上,倒也还好。
李家今儿个最为开心的事,是李大郎也放了假,从京郊的军营里头回来了。
就只背着一个小包袱回到李家的李大郎,短短数月,样子还是那个样子,但身上已是有了一股子杀伐之气了。
医者对于杀气最为敏感,这种无形的东西,对李三娘这种五感灵敏的人来说,就差明晃晃的在她眼前说:“李大郎杀过人了。”
李三娘吃惊的很,实在不明白,李大郎不过一个有些武艺的刚入了军营不过数月的新兵,怎么这还没上战场呢,就杀人了呢?
李父与李二兄对视一眼,两人也看出李大郎的不同之处了。
李大嫂虽然面上高兴李大郎归家,但心里还是很心疼的。
李大嫂最是了解李大郎为何变成这般,出自武人世家的李大嫂,见多了自家兄长入了军营后的变化,所以,李大郎这必是经历过一场惊心动魄的事儿后,才会有此变化的。
“赶紧进屋,阿娘做了你爱吃的汤饼。”
露珠儿小小人儿,看不出李大郎身上的变化,仍旧迈着小短腿,身后跟着已经是成年狗模样的小黄到得李大郎跟前儿,对着李大兄笑咪了眼:“大兄,大兄,你回家了!珠儿想大兄呢。”
李大郎自是看到了李父、李二兄和李三娘对他变化的吃惊,心里正不知该说些什么打破这份儿沉闷的时候,看到露珠儿朝他奔来,又听了露珠儿的话,突然觉得自己身上那一层冰壳子就被打碎了。
李大郎一把抱起露珠儿,让她坐在自己的臂弯里,笑呵呵的问:“珠儿是有多想大兄啊?”
露珠儿伸出手掌比量着一个距离,嘴里说着:“这么多想大兄的。”
李三娘这时候就插话道:“哎哟哟,珠儿不是最想阿娘的么?
珠儿难道不想阿娘了?
阿娘好伤心。”
李三娘作出假哭的姿态,就那么看着露珠儿有些焦急的又说:“珠儿也想阿娘的,都想的,都想。”
李母这时候心疼李大郎在军营里遭罪了,看着李三娘还要故意去逗孩子,就冲着李三娘翻了白眼。
然后,一大家子才进了堂屋,李二郎李三郎和小四郎这会子也围着李大郎说话。
尤其是小四郎,他虽是过了年长了一岁,但家里除了露珠儿和小五郎就他最小,平日里李二郎和李三郎又都谦让着他,这就让他虽是长了一岁,但性子还是没怎么变,仍旧是个稚童一般。
“大兄,大兄,你别光抱露珠儿了,你也抱抱我,我也想大兄的,四郎最想大兄,比露珠儿还想。”
露珠儿在旁听着,不愿意了,赶紧对着李大兄道:“大兄,我比四兄还想大兄的,露珠儿最想大兄了。”
李大兄乐的嘴角都快咧到耳朵根儿了,就这么看着两个小孩儿为他争宠。
两个孩子的玩笑话,让李大郎内心里头的阴影减少了不少,也让他离家数月带来的陌生感消散开来。
等李大郎吃了李大嫂做的汤饼,就先是被露珠儿领着去看养在院子角落圈起来的小鸡崽子,“大兄,阿婆说了,等小鸡长大了,就能下鸡子,以后就有不要钱的鸡子吃了。”
看完了小鸡崽子,小四郎又领着李大郎去看他的百宝箱,里头有这几月来他攒的宝贝,什么好看的石头,木雕的玩具,书肆里买的画册,统统都要分享给离家数月对他最好的李大兄知道。
最后,小四郎最绝的地方来了,他把小五郎抱了出来。
“大兄,你看,小五长了不少,肉嘟嘟的。”
李大郎赶紧上前接住了,生怕小四郎一个没抱稳,把小五郎再给摔了。
如此,李大郎一回家就耗费了一下午的时间,与自己的兄弟姊妹联络感情,等吃过了晚食,才往自家院子里去。
果然,在院子里等着的就是李大兄李大嫂和李二郎了。
一家人围坐在圆桌前,两盘点心,一壶茶,一直说到半夜才算好。
最后,李大兄才说:“这事儿,只让你阿翁阿婆知道就行,明儿个我去说。
至于家里的其他人,就不必告诉他们了,没得让他们跟着悬心。”
“哎,儿知道了,阿耶放心吧。”
如此,李大郎和李二郎才结伴回他们自己的院子。
第二日就是寒食节,一大家子先是跟着李父祭拜了先祖后,才去吃早食。
早食吃的是之前就做好的面饼,配着小咸菜,这几日要禁火,吃寒食。
因着李父的父母和李大兄的亲爹的坟墓都不在长安,所以,扫墓这一项活动就没有了。
一切弄完,李母指挥着李大兄李二兄把东西装到篮框里头去,一大家子准备去长安城外的李二嫂娘家的吴家村。
这回除了顺应节日踏青之外,就是要带已经九个多月的小五郎回去给他的外祖父母瞧瞧。
吴巧兰和宝丫也收拾了东西,要跟着回村祭奠。
李二郎之所以要和家里交代徐敬真的事,无非就是因着之前徐敬真那对李三娘有些特别的态度就是了。
现下看到李三娘的意思,李二郎就知道,那是没什么特别的关系,只管做好自己的事就是了。
“知道了,小姑,我会好好做的。”
而被李家说到的徐敬真(感觉男配好久没出场了),这会子竟还在协理司忙着呢。
把最后一份统计的数据规整完,徐敬真才来回转了转脖颈子,缓解一下伏案过久带来的肌肉僵硬感。
一抬头看到桌案上的试卷,就想起了今天白日里户部郎官领来的那十个人里的李二郎来。
是李三娘的侄子,“三娘子。”
徐敬真在心里默念了一句“三娘子”,这时候才恍惚的觉出来,自己好似有不短的一段儿时间没有见过李三娘了。
这时,徐敬真从胸口掏出一个放在了荷包里头,用手帕包起来的铜制龟甲来,是李三娘送他,哦,不,应该说是补偿给他的那个铜制龟甲。(第185-186章出场,因施救损坏原有龟甲,后在玄都观找到铜制龟甲托房承先送给徐敬真。)
就着烛火,看着这铜制龟甲,徐敬真思绪万分。
胡思乱想了一会子,被仆从提醒着,徐敬真才起身,准备回家休息,毕竟明日里还有的忙呢。
儿女情长在家国天下面前,屁都不是。
而大唐此时的最高统治者武帝跟前儿放着一份儿折子,是暗折,直呈武帝的那种,上头还有滴蜡密封。
武帝看完这份儿由薛耀上的暗折,心里思量着,这次打突厥要如何安排将领人选。
王大珰已是足够小心,但在这深夜之中,步履的声响,不免有了几分明显。
武帝抬头看向从外头走进来的王大珰,直接问道:“可是太平醒了?”
王大珰赶紧站定低头恭谨的回话:“大家,确实是太平公主着人传话,说是已到深夜,让圣人不必前去看她了,她看会子书,一会儿就会睡下了。
还让大家早些休息,说是国事虽重,但身体也重要。”
武帝点点头,转而对着王大珰说:“你去把近几日太平的脉案拿来我瞧瞧。”
等看了太平的脉案,又听王大珰说了明日梁老医师就会再次进宫后,武帝才放下心。
喝过一盏茶后,武帝再次伏案看起了奏折,把该批的批,留中不发的按下,该写的条子写好,武帝才对着王大珰说:“明儿让相王进宫一趟,想必他担忧太平许久,让他们兄妹俩见上一面也是好。
不过,等他见完太平,再让他来见我,我有事与他说。”
说完这些,武帝就披着大氅出了寝殿,往后头太平公主住的宫殿走去。
等看到太平安然睡下,呼吸平稳,又问了太平身边的贴身伺候人关于太平的饮食、睡眠与情志后,才悄然离开。
此时,月亮已经高挂空中,子时已过,忙碌了一整日的武帝终于可以休息了。
再是一代帝王,武帝也是一位母亲,只不过身为帝王,得先是帝王,再是母亲罢了。
第424章 亲情
时间临近寒食节,寒食节后就是清明,按此,大唐百官就都有了七日的假期。
从上到下,各处都有放假。
李三郎和小四郎所在的书院的先生也给放了假。
李大兄也应放假,但毕竟属于护城的兵士,又是在这特殊的节骨眼上,倒是不能这时候放假了,只不过应是会攒着,留待日后休假的。
李三娘当值的医堂,自然也给众人放了假。
这寒食和清明两日,医馆里头连当值的人都没留,是要直接关门的。
盖因着,此时之人,对于祖宗先人,扫墓祭奠一事尤为看重。
可以说,一个不孝的人与一个杀人放火的人相比,人们会更厌恶那个不孝的人了。
不过,医堂里头,第三日起就安排了人轮值了,李三娘排在第四天上,倒也还好。
李家今儿个最为开心的事,是李大郎也放了假,从京郊的军营里头回来了。
就只背着一个小包袱回到李家的李大郎,短短数月,样子还是那个样子,但身上已是有了一股子杀伐之气了。
医者对于杀气最为敏感,这种无形的东西,对李三娘这种五感灵敏的人来说,就差明晃晃的在她眼前说:“李大郎杀过人了。”
李三娘吃惊的很,实在不明白,李大郎不过一个有些武艺的刚入了军营不过数月的新兵,怎么这还没上战场呢,就杀人了呢?
李父与李二兄对视一眼,两人也看出李大郎的不同之处了。
李大嫂虽然面上高兴李大郎归家,但心里还是很心疼的。
李大嫂最是了解李大郎为何变成这般,出自武人世家的李大嫂,见多了自家兄长入了军营后的变化,所以,李大郎这必是经历过一场惊心动魄的事儿后,才会有此变化的。
“赶紧进屋,阿娘做了你爱吃的汤饼。”
露珠儿小小人儿,看不出李大郎身上的变化,仍旧迈着小短腿,身后跟着已经是成年狗模样的小黄到得李大郎跟前儿,对着李大兄笑咪了眼:“大兄,大兄,你回家了!珠儿想大兄呢。”
李大郎自是看到了李父、李二兄和李三娘对他变化的吃惊,心里正不知该说些什么打破这份儿沉闷的时候,看到露珠儿朝他奔来,又听了露珠儿的话,突然觉得自己身上那一层冰壳子就被打碎了。
李大郎一把抱起露珠儿,让她坐在自己的臂弯里,笑呵呵的问:“珠儿是有多想大兄啊?”
露珠儿伸出手掌比量着一个距离,嘴里说着:“这么多想大兄的。”
李三娘这时候就插话道:“哎哟哟,珠儿不是最想阿娘的么?
珠儿难道不想阿娘了?
阿娘好伤心。”
李三娘作出假哭的姿态,就那么看着露珠儿有些焦急的又说:“珠儿也想阿娘的,都想的,都想。”
李母这时候心疼李大郎在军营里遭罪了,看着李三娘还要故意去逗孩子,就冲着李三娘翻了白眼。
然后,一大家子才进了堂屋,李二郎李三郎和小四郎这会子也围着李大郎说话。
尤其是小四郎,他虽是过了年长了一岁,但家里除了露珠儿和小五郎就他最小,平日里李二郎和李三郎又都谦让着他,这就让他虽是长了一岁,但性子还是没怎么变,仍旧是个稚童一般。
“大兄,大兄,你别光抱露珠儿了,你也抱抱我,我也想大兄的,四郎最想大兄,比露珠儿还想。”
露珠儿在旁听着,不愿意了,赶紧对着李大兄道:“大兄,我比四兄还想大兄的,露珠儿最想大兄了。”
李大兄乐的嘴角都快咧到耳朵根儿了,就这么看着两个小孩儿为他争宠。
两个孩子的玩笑话,让李大郎内心里头的阴影减少了不少,也让他离家数月带来的陌生感消散开来。
等李大郎吃了李大嫂做的汤饼,就先是被露珠儿领着去看养在院子角落圈起来的小鸡崽子,“大兄,阿婆说了,等小鸡长大了,就能下鸡子,以后就有不要钱的鸡子吃了。”
看完了小鸡崽子,小四郎又领着李大郎去看他的百宝箱,里头有这几月来他攒的宝贝,什么好看的石头,木雕的玩具,书肆里买的画册,统统都要分享给离家数月对他最好的李大兄知道。
最后,小四郎最绝的地方来了,他把小五郎抱了出来。
“大兄,你看,小五长了不少,肉嘟嘟的。”
李大郎赶紧上前接住了,生怕小四郎一个没抱稳,把小五郎再给摔了。
如此,李大郎一回家就耗费了一下午的时间,与自己的兄弟姊妹联络感情,等吃过了晚食,才往自家院子里去。
果然,在院子里等着的就是李大兄李大嫂和李二郎了。
一家人围坐在圆桌前,两盘点心,一壶茶,一直说到半夜才算好。
最后,李大兄才说:“这事儿,只让你阿翁阿婆知道就行,明儿个我去说。
至于家里的其他人,就不必告诉他们了,没得让他们跟着悬心。”
“哎,儿知道了,阿耶放心吧。”
如此,李大郎和李二郎才结伴回他们自己的院子。
第二日就是寒食节,一大家子先是跟着李父祭拜了先祖后,才去吃早食。
早食吃的是之前就做好的面饼,配着小咸菜,这几日要禁火,吃寒食。
因着李父的父母和李大兄的亲爹的坟墓都不在长安,所以,扫墓这一项活动就没有了。
一切弄完,李母指挥着李大兄李二兄把东西装到篮框里头去,一大家子准备去长安城外的李二嫂娘家的吴家村。
这回除了顺应节日踏青之外,就是要带已经九个多月的小五郎回去给他的外祖父母瞧瞧。
吴巧兰和宝丫也收拾了东西,要跟着回村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