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462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林老爹扔下农具,匆忙来到林府西南角的哨楼,登高向外看去。
  果见卧龙街上已经密密麻麻聚集了不知几百人,个个喜形于色,望着林府大门跃跃欲试。
  而林府这边的打手堵住了大门外的巷道,不把任何人放进来。
  “他们真是来办喜事的?不太像?”林老爹说。
  于恭敬是跟林坐馆打江山的老兄弟了,见多识广。“经我观察,这些人不怀好意,想着趁机打砸出气的居多。”
  林老爹叹口气,怎么自家考个功名,处处都是兵荒马乱的!也没见别人家这样啊!
  于恭敬提示说:“现在苏州城守备是从扬州水次仓调回来的赵大武,他有镇乱平暴的职责。”
  林老爹无奈的说:“那就去通知赵守备吧,把人赶走就行了。
  不要弄出人命,那就有伤天和,折我孙儿的福气。”
  下了哨楼后,又遇到了高长江,林老爹问道:“高先生啊,我需要一段话来表达我现在的心情,你替我想一想。”
  高长江不假思索的答道:“我本农夫,躬耕于城西,苟全性命于盛世,不求闻达于乡里……”
  (本章完)
  ------------
  第四百四十四章 被嫌弃的林修撰
  京师,林修撰带着数十条打手,微服出行,夜访申府。
  “遣内廷官巡边这件事情定下了没有?”林修撰对申首辅问道。
  申时行无奈的点了点头:“确定了,明天就下发。”
  林泰来得意的说:“其他阁老先前反对又怎样?纯属吃饱了撑着多余!
  我林泰来出来混最讲信用,说搞定他们就搞定他们!也就是多用一两天的事情,没什么难的!
  对了,把我分到哪里去了?”
  申时行又答道:“宣府镇。”
  林泰来诧异的看了眼申时行,“你也被李如松的银子收买了?”
  毕竟最希望林泰来去宣府的人,就是李如松,其次才是王司徒。
  申时行顿时气得想打人,先仰头看了几眼墙上的“制怒”条幅后,才答道:
  “老夫岂会将国事视为儿戏?只不过因为你年轻经验少,目前宣府局势最轻松,最适合你而已!”
  申时行这样安排,确实是完全出自公心。
  过去宣府镇是九边之首,是重中之重,九边里最紧要的地方。
  自从二十年前著名的隆庆议和以后,边镇局势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
  现在北虏部落众多,大体上分为右翼和左翼两大股“集团”,其中右翼势大,三边、宣大面对的都是右翼。
  而北虏左翼虽然是所谓黄金家族正统宗主部落所在,但势力小,几十年前被迫东迁后只面对蓟辽方向。
  当年那次隆庆议和,大明朝廷并不是与全部北虏议和,而是只与统领北虏右翼的俺答汗议和。
  并且通贡赏、开边市,与北虏右翼实现总体上的和平相处。
  但出于某种策略,朝廷对北虏左翼仍然拒绝议和,和过去一样仍然处于战争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来,辽东镇李成梁刷出的军功最多。
  因为只有直面北虏左翼的辽东还在连年打仗,其他地方大都是偶发性的小规模冲突。
  而过去防守任务最重的宣府,在议和之后反而成了最轻松的方向,而且距离京师也最近。
  所以申时行很公正的认为,林泰来这种就是为了镀金的官场生瓜蛋子,也只能去宣府了。
  那里情况最简单,最不容易出事,最适合镀金。
  至于辽东镇这种局面最复杂的地方,怎么能放任林泰来过去乱搞?
  首辅是要总揽全局的,不能由着林泰来一个人的想法就在国事上胡来!
  “别废话,朝廷已经决定了,你就去巡阅宣府!”申首辅难得霸气的说。
  林泰来也没法子,只能接受官场的现实,总不能为一个破差事,连首辅都搞了吧?
  及到次日,果然看到派遣内廷官分别巡阅九边的诏令下发。
  “兵科都给事中张栋阅视固原;吏科左给事中候先春往辽东;兵科给事张贞观往山西;工科右给事中踵羽正往延绥翰林院修撰林泰来往宣府”
  在一大堆给事中里面,夹着一个翰林院修撰,竟是如此的醒目和拉风,让朝臣们想不注意到都难。
  一般状元加翰林这种高贵的身份,要出差都是去藩国,代表朝廷进行册封或者宣扬上国天威,比如“朝觐鲜矣之国”就没少享受这待遇。
  而状元翰林直接去巡边的,林状元真是第一次,让朝臣大开眼界了。
  申首辅害怕林泰来反悔搞事,诏令下达后,又迫不及待的将敕书、文凭、关防统统发给了林泰来,勒令林泰来月底前成行。
  不是申首辅不想让林泰来马上出发,而是程序上做不到。
  钦差出行巡视,不是林泰来一个人赶紧从京师滚蛋就行的,还有一些必要的筹备工作。
  比如朝廷要挑选若干属员作为班底,还要选拔二百官军作为扈从,以及通知沿途驿站、关隘、营堡,零零碎碎的下来肯定要筹备一段时间。
  事已至此,林泰来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也不着急,在翰林院多工作几天也无所谓。
  将出差的敕书、文凭、关防都收好后,林修撰巡视翰林院各厅,没有发现菜鸟实习生啊不,庶吉士们的身影。
  同年榜眼吴道南指了指后院方向,林修撰恍然大悟,这帮菜鸟肯定去后院柯亭上课了!
  作为一個翰苑老人,林修撰觉得自己有责任指导新人。
  当然,在很讲究前后辈伦理的翰林院,林修撰所能指导的,也就是这二十多个新庶吉士了。
  到了后院柯亭,大约是刚上完课,众新人正在围着教习田学士休息和闲聊。
  看到晃晃悠悠走过来的高大雄壮身影,田学士又产生了领地被侵犯的感觉。
  “林修撰来作甚?又想给新人训话了?”田学士问道。
  林修撰解释说:“在下以为,除了应制写作、文艺、经史、国策等课业之外,有必要增添一门时政课。
  这样才能紧密联系实际,与时俱进,苟日新日日新,我今天有意试讲一下。”
  然后也不管田学士同意不同意,林泰来就直接对着众人开口道:
  “最近诸君都听说了吧?礼部沈尚书突然上疏辞官,我这门时政课就从这里开讲。”
  说起这个,众人就不困了。这些初入官场的菜鸟们,正是最热衷于议论时政的时候。
  林泰来站在中间,侃侃而谈:“今天就客观的讲讲,沈尚书辞官的内在原因。
  第一点,他近年可能身体确实不太好,身心俱疲之下产生了厌倦感,听说他每日都要喝药。
  第二点,春江水暖鸭先知,他作为礼部尚书,感受到了某种压力,所以用辞官来逃避。你懂得。”
  有非常耿直的菜鸟叫道:“我不懂!”
  林修撰答疑解惑说:“你若不懂,就去研究一下嘉靖十七年的严嵩!言尽于此,自行感悟!”
  田学士若有所思,回忆了一下嘉靖十七年的档案记录。
  这年是嘉靖大礼议终结之年,嘉靖皇帝推动生父称宗入庙,时任礼部尚书的严嵩屈服了,朝着奸臣的路子一去不返。
  那当今也有个“大礼议”,就是国本问题。而在礼法问题上,礼部尚书必然是大臣里顶在最前面的。
  所以林泰来这是用严嵩旧事,来暗示当今礼部尚书沈鲤的处境。
  对于林泰来能看出国本之争将起,田学士并不感到惊讶,很多人都能。
  但他震惊的是,林泰来居然对嘉靖十七年的典故都能信手拈来。
  这踏马的都是五十年前的朝堂最高层动态了,林泰来这出身草根小年轻似乎了如指掌,怎能不令人惊奇。
  林泰来仍然在分析说:“还有第三点,沈尚书先前在科举中妄图阻击我,最后彻底失败。
  这在清流势力内部引发了一些非议和不满,所以他也有为此承担责任,引咎辞官的意思。”
  众人:“……”
  真的客观,你林修撰真的太客观了!
  你是怎么做到,一本正经像是说别人的事一样?
  林修撰最后说:“今天就不占用诸君过多时间了,讲到这里为止,诸君有意深思就自行揣摩。
  等明日再来讲,沈尚书辞官会对朝廷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众人虽然意犹未尽,但是想到明天还能继续听到这么“客观”的时政分析,不由得又充满了期待。
  不只是官场各处都在议论礼部尚书沈鲤辞官的事情,内阁也在开会讨论。
  别人议论只是“键政”而已,但内阁却真有“实操”需要去做。
  沈尚书的辞官奏疏如今就放在内阁,需要内阁“拟票”后呈送给皇帝。
  其实尚书去留问题只能是皇帝做出最终裁断,内阁决定不了,对奏疏票拟也只是走形式。
  但是皇帝肯定会对内阁的态度感兴趣,想知道内阁怎么看待礼部尚书辞官这个问题。
  所以就算是“走形式”的票拟,也需要认真考虑,毕竟这是给皇帝看的“形式”。
  在这个问题上,申首辅不想独断,要背锅一起背,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内阁全体会议。
  “必须要慰留。”素来小主意很多的三阁老王锡爵提出了意见。
  次辅许阁老赞同说:“确实应该如此。”
  虽然清流势力一直不遗余力的攻讦内阁,让他这个次辅时常恼火,但他现在真不想让沈鲤走。
  虽然在阵营上与沈鲤是敌对关系,但国本之争这个天灾降临后,身为礼部尚书的沈鲤反而是最好的扛雷人选。
  如果同样老资历的沈鲤跑路了,内阁岂不要被顶在最前面扛雷了?
  至于政治态度本就偏向于清流势力的四阁老王家屏,更不想让沈鲤走。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