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323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官场规矩有很多,但最大的规矩之一就是“菜就是原罪”,杨巡抚其实就犯了这个错。
  这次杨巡抚依仗权势先发难,然后和林泰来各有各的理,隔着大江对峙。
  如果杨巡抚用实力把林泰来堵得过不了江,无论林泰来怎么蹦跶,杨巡抚也是胜利者。
  但偏生杨巡抚在主动发难的情况下,居然被林泰来活捉了,在朝廷眼里,这就是“先撩者贱”了。
  无论杨巡抚怎么上奏疏辩解,他的行为就是吃饱撑着先动手肇事,然后又惹出乱子,平白给朝廷增加毫无意义的麻烦。
  所以赵志皋并不担心杨巡抚上奏疏自辩,反而感慨林大官人谨慎的过分了。
  最后赵志皋对林泰来做出保证:“在朝廷最终诏令下达之前,我这个钦差不会离开扬州!”
  如此林大官人才让手下官军放了抚、按二人,临别赠言道:“如果我是你们,绝对不好意思继续留在扬州城!”
  “本院愿赌服输,但是另外”杨巡抚还想说什么。
  林大官人充耳不闻,关上了仓门,不给杨巡抚任何递话的机会。
  守在仓里面警戒的赵大武迎上来,问道:“他们都走了?那就放心了。”
  说实话,扣押着巡抚和巡按两个大佬,赵大武还是提心吊胆的。
  万一出了差错,这两人有个三长两短,这责任也不知道担不担得起。
  “看你这点出息!”林大官人瞥着赵大武说:“如果他们敢有三长两短,那就是不配合朝廷钦差,对抗朝廷勘察!”
  赵大武又问道:“还关着七个朝奉,也放了?”
  “直接放了有点可惜啊。”林大官人叹道。
  随后他亲自来到仓署西廊房,语气怜悯的对着七个朝奉说:
  “马巡按走了,杨巡抚也走了,但是他们走的时候没提到你们,完全不管你们死活,任由你们自生自灭了。”
  虽然七个朝奉都是久经风雨的人物,但是除了面面相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毕竟他们完全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再厉害的人物如果不掌握信息,也无法正确决策。
  林大官人又道:“你们都是商人,老老实实的经商就是,好端端的搞什么官商勾结?还想参与我们官场内部的倾轧?
  如今你们和巡抚的密谋都事发了,但是巡抚跑了,罪责只能由你们来承担!”
  这七个朝奉里也有汪员外,本来当初汪员外差点被巡抚和另外六人瓜分家产,幸亏林大官人神兵天降,
  但之后不知为什么,理论上被解救的汪员外和其他人一样,一直被林大官人扣押着不放,完全不像是林大官人的老熟人。
  此时汪员外觉得自己发挥作用的时候到了,主动开口道:“还望林状元指点迷津。”
  林泰来还没有答话,就听到徽商领袖郑之彦怒道:“哪有什么密谋?林状元不要无中生有!”
  林大官人点了点头,对官军吩咐道:“把郑员外礼送出仓!”
  众朝奉恍恍惚惚,一时间没明白,这又是什么操作?只要大胆顶撞两句,就能被送走?
  还有,这是真的送走,还是另一种送走?
  林大官人便又安抚说:“众位不要担心,我没有对郑员外不利之意。
  我只是突然想起,郑员外先前将七千盐引租给了我,都是生意伙伴,理当优待!”
  众朝奉无语,你林泰来这个暗示,还能更明显点吗?
  林大官人笑道:“不用着急,大家多反思反思,安心在这里过个中秋节!等过了中秋节,再谈论那些俗务。”
  汪员外有点急,叫道:“我和他们不一样,我没有与巡抚密谋,我是被密谋的!
  这几日我已经反思完毕了,请林状元再给一次机会!”
  那与林泰来有仇的郑之彦都能回家过中秋,凭什么他汪庆要继续被关在这里?
  但林大官人仿佛耳朵又不好使了,他走出廊房,关上了门板,将汪员外投诚话隔绝在屋里。
  随着中秋佳节的到来,很多争斗仿佛都按下了暂停键,就连朝廷也暂停了吵架。
  毕竟这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大家都很有默契的尽量不在节日添堵,先把节日过了再说。
  让更新社社员赵志皋惊奇的是,他们更新社的坐馆林泰来真就老老实实的在水次仓不出来。
  而且林坐馆也没有发表任何作品,完全不像是文坛之敌的作风。
  赵志皋也是翰林出身的风雅人物,中秋夜在重修的名胜蜀冈平山堂开了席。
  这时代扬州的物质文明发达了,但精神文明暂时还没有跟上,没有那么多名士。
  所以赵志皋就按照文坛习惯,召了一些扬州当地的学校生员来凑热闹,也算是以前辈身份提携后辈了。
  府学优秀生员、林氏盐业掌柜、今夜平山堂中秋宴赞助商陆君弼有幸列席,他还带了很多本书助兴。
  赵志皋看到陆君弼背着一筐书,奇怪的问道:“陆生这是何意?”
  陆君弼拿起一本书,高高的举了起来,热情洋溢的对席间众人介绍说:
  “此书有中秋词十篇,皆为姑苏林状元去年在南京所作,当时文坛盟主王弇州公也为之叹服而罢笔。
  晚生读之心生感慨,自宋代以后,就没有比这些更出色的中秋词了!
  有珠玉在前,晚生安敢再献丑?愿将此佳作分给诸君,人手一卷,今夜共享书香!”
  赵志皋:“……”
  林泰来说的不错,他这次中秋节确实没发表新作。
  在江南经济文化中心苏州城,中秋节也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各种节俗很多,倾城游玩都是基本操作,士人聚会也是处处皆有。
  今年中秋夜,号称苏州文坛半壁江山的文氏徒子徒孙没有去虎丘凑热闹,选择了在张家求志园聚会。
  数十人共聚一处,场面堪称盛大,只怕当年文征明也想不到,自己会有如此多徒子徒孙。
  最重要的人物有:文征明的孙子、文家当今家主文元发,文征明曾孙文震孟。
  文征明关门弟子、苏州本地文坛盟主、天下第一布衣诗人王稚登。
  文征明得意衣钵传人陆师道的儿子、书画造假圣手陆士仁。
  文征明外门弟子钱谷的儿子、藏书家书法家钱允治。
  文征明晚年忘年交、苏州书画市场最大操盘者张凤翼。
  少年时被文征明盖章认证为神童、苏州城第二名士张幼于。
  还有从太仓州远道而来的、宋代八贤王后人、文征明衣钵传人陆师道的女婿赵宦光。
  等等等等所以说文征明徒子徒孙就是当今苏州文艺圈的半壁江山,一点都不夸张。
  尤其是在书画市场,文征明徒子徒孙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
  华灯初上,园中火光通明,半个主人家张幼于站在中间,举着一本书,高声道:
  “诸君听我一言,此书有中秋词十篇,皆为我那不肖学生去年在南京所作,当时王凤洲也为之叹服而罢笔。
  近日我读之,不由得心生感慨,自宋代以后,就没有比这些更出色的中秋词了!
  有学生珠玉在前,我这当老师的也不敢再献丑了,而且我看诸君也没必要吟诗作词了。
  就将此佳作分给诸君,人手一卷,今夜共享书香!”
  宴席间的喧哗热闹声音忽然像是按下了静音键,瞬间鸦雀无声。
  众人心里纷纷想道,难道张幼于又发疯了?
  张幼于在自家雅集上捣乱砸锅,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还有人看向张凤翼,叫了几声“灵墟先生”。
  这意思就是,你这当大哥的还不赶紧把张幼于牵回去拴起来?
  张凤翼纠结了好半天,回应说:“其实我想了想,我二弟这个提议也不错。
  不如今晚主题就设定为,品评研讨林状元去年的中秋十篇吧。”
  席间众人齐齐愕然,对于张幼于发疯大家都习惯了,你张凤翼怎么也跟着发疯?难道疯病还能传染?
  张凤翼苦笑几声,又补充说:“林状元说,他去了扬州后,一定会大力推动苏扬文化交流,将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引入扬州,充分满足扬州新兴阶层日益增长的文化产品需求。
  今夜愿意共同研讨林状元中秋词的,我们兄弟欢迎加入;不愿意的也不强求,各得其乐。”
  文征明衣钵传人陆师道的儿子、书画造假圣手陆士仁站了起来,走到张凤翼身边说:
  “虽然去年我与林状元多有误会,但我本人还是非常欣赏林状元诗词的,只是不大好意思说出来。
  难得今晚有这样良机,可以共抒胸臆,我愿意加入你们!”
  但同时也有人叫道:“我等该坚守节操,绝不媚俗!”
  顿时又有数人纷纷响应,赞同这个说法。
  文家当代家主文元发无可奈何的看到,好端端的一个文氏流派聚会,顷刻间分裂成了两个阵营。
  文家子孙永远不会忘记这最沉痛的一天。
  第三百一十七章 道义之光
  在万历十四年这个中秋节,除了苏州、扬州有人高举林泰来中秋词之外,在京师、南京也有类似的场景,但都不如苏州扬州两地造成的影响力大。
  毕竟南北两京的水太深,政治属性大于文化属性,想用文学掀起浪花不容易。
  就算王司徒在京师见人就塞一本《林泰来中秋词》,又哪能比得上中秋夜文氏流派分裂对苏州文艺圈的冲击力?
  据说在当晚,文征明关门弟子王稚登和文征明晚年忘年之交张凤翼这两个五六十岁的老头大吵了一架。
  而后以诗词和学问为主的人支持王稚登,以书法和绘画为主的人支持张凤翼,文氏文艺流派当场分裂成两个阵营。
  文征明的孙子文元发对双方劝了半天,还是劝不住,最后这场文氏流派的中秋夜聚会只能不欢而散。
  年方十三的少年文震孟跟随着父亲文元发参加这次聚会,目睹了分裂的全过程,幼小心灵大受冲击。
  回了家后,文震孟对父亲问道:“看了老前辈们的争吵,儿子我也不禁有些迷茫了。
  到底哪边是对的?还有,那林泰来想干什么?王稚登老前辈作为姑苏文坛领袖,排斥林泰来的做法对不对?”
  文元发没好气的说:“他们吵他们的,你迷茫什么?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