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又转头看向林巧枝:“你应该看过它们的资料。”
  “是看过, ”林巧枝如实应道,尽管这四艘水面舰艇的到来, 填补了新中国大型水面舰艇的空白, 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实力。
  但她还是苦笑:“花了咱们足足68吨黄金呢。”
  还是四艘退役的……破船。
  尽管很不想这样形容,但确实是苏联淘汰下来的老旧舰艇,状态很差了。
  “你还嫌弃上了。”徐世秦一笑,感慨着年轻真好,“当时引进的时候,可有人力排众议,说的是, 破烂也要买。”
  若非有这个基石,他们自身的技术绝对难以发展到如今的水平。
  林巧枝当然也知道那时的情况严峻, 必须要买。
  但是不妨碍她心疼,“太贵了,高于当时市场价好几倍了。”
  “你这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别看这是人家淘汰下来的,但在当时,也是我们无法自制的先进装备。从来没有过的,想都不敢想嘞!”徐世秦指了指那几个木雕模型下的名牌,为它们抱屈,“你看看这几个名字。”
  林巧枝再看了一遍:“北方四个大工业城市的名字?”
  “你瞧!”他看向这几个木雕模型的眼神有些复杂,感慨道:“如果不是怀揣着将来咱们自己也要建造大舰的梦想,可不会专门起这几个名字。”
  中国人起名字,向来是寄托着情感的。
  四个城市之名,是钢铁、是煤炭、是能源、是重工基地。
  对徐世秦这一代人来说,它们不仅是国防实力的提升,更是在艰难时期寻求自强的决心。
  他是从那个时代走来的人,当时多么宝贝这四个大家伙,在港口见到它们远远驶来时有多欢呼雀跃,对它们的感情就有多深。
  再往后。
  是他们自己吃透的一些技术,实现突破,能顺利批量生产的装备。
  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
  从学习苏联技术,到关系破裂后自发的奋力追赶,不断的产出,不断的突破,不断的战斗。
  一直到七十年代初下水的那艘。
  这个小型展馆才终于是走到了头。
  这过程,本该看得人热血沸腾,胸腔直冒豪气。
  这么多技术难度较高的设备,都被一一攻克了,终于能批量生产了!
  可惜林巧枝是工业内行人,长吁出一口气,看向徐世秦,笑了下:“每个人来参与项目,不会都要来这参观一遍吧?”
  确实是个激发斗志和热情的好方法。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尽管他们奋力追赶,但世界海军装备领域,也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好不容易追赶上的“先进设备”,现如今,已经谈不上先进、尖端、领先了,半点不沾边了,已然是西方眼中的普通装备,甚至落后装备。
  “这不是效果挺好嘛。”徐世秦被挑破了也不恼,反而笑了笑,心情还是很不错的。
  尤其是看着年轻人眼底颤动,泄出高昂的战意。
  走出这个二层的小博物馆的时候。
  出口处,通向洒满阳光的长廊,门内高悬着一幅字——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站在长廊上。
  林巧枝感觉心脏嘭嘭的跳动,唯有阳光灼灼地照耀她火热的胸膛。
  好一会儿,才勉强按捺下来。
  徐世秦也不说话,让年轻人静静的消化这股情绪,背着手踱步在旁边走着,他亲自看过林巧枝的战绩了,这绝对是个难得的天才,不仅是头脑卓绝,心气、斗志、毅力、努力都不缺。
  怎么能不希望她爱上大型军舰,爱上祖国的万里海疆?
  走到对面的办公室。
  深红色的实木桌前,徐世秦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一些证件、通行证,还有一些调令文件。
  其中包含几份嘉奖令。
  伸手递给林巧枝:“这是燕化等几个单位,给你申请的嘉奖,还有你在工作期间的通行证。恭喜你了林巧枝同志,你可能要成为最年轻的八级工了。”
  林巧枝接过,简单看了看,她的级别又调整了。
  淡淡的喜悦从心脏细细密密地爬遍全身。
  但又没有想象中的欣喜若狂。
  或许是……跨进了更广阔的天地,有了更为宏大的理想吧。
  林巧枝属于较晚抵达的一批了。
  不少被调到这个项目的同志,都已经到达好些天了。
  有的在埋头研究资料,有的会相互讨论,还有的会为彼此的想法争论不休,但都不出意外的会聊起林巧枝曾经给徐世秦的那份图纸。
  很稀奇!
  思路别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
  林巧枝走进会议室的时候,大家都忍不住向她投以好奇的目光。
  徐世秦向大家介绍她过后。
  会议室里当即响起一片热情且热烈的掌声,“啪啪啪啪……”
  “久仰大名了。”
  “我是大连造船厂的,林同志以后多多指教。”
  “我老单位是长春的,早就听好几个师兄弟提起过林工你的名字了,今儿可算见到真人了。刚巧,我今早还跟人研究了一下林工你的那份资料,真是很有些东西啊。”
  ……
  “客气了。”林巧枝也是依次与他们左右握手,然后落座。
  把笔和本子放在桌前,手边是一些资料。
  她才注意到,这些资料里,确实放着一份她之前“年少无知”时往江南造船厂送的那份。
  左右看了看,大家面前好像都有,林巧枝就有点不好意思了。
  主要是现在她自己的能力提升了,自己回头再看,都觉得当初的技术想法太稚嫩、太浅薄了。
  还被这么多人都看到了,且认真的讨论。
  有点尴尬。
  很想撤回。
  甚至销毁。
  林巧枝咳咳两声:“我们还是不要搞客套了,直接开始吧。”
  赶紧进入主题,她得用现有的技术洗刷一下大家的记忆。
  徐总工点头,看向左手侧一人,那人点点头,便开口,抛出话题:“我们今天的议题,是通过技术讨论,最后一次确认项目的大目标、大方向。”他道,“我们此前的水面舰艇的方向,大体方向上,都是基于五十年代从苏联引进的07型驱逐舰,这是苏联在二战初期打造的一款早期装备。”
  “* 但我们都知道,它设计之初,其实不是为了和敌人进行正面交锋,而是偏向于在海上执行比如突袭、鱼雷攻击等任务。”
  很明显,这其实属于轻型战斗船只。
  却是有人,用它硬是撑起了万里海疆的防线。
  但现在,不论是排水量吨位不足的水上舰,还是没有远海作战能力的水下潜,显然都已经逐渐无法满足人民海军保护漫长海岸线的愿望了。
  他们的技术必须再突破,必须再加紧追赶!落后是要挨打的!
  “节速上要提升了,标准要定得高一些,否则像是之前那样,追都追不上人家,怎么会把我们放在眼里?”
  “那要定多高?我们也要考虑现实技术问题。”
  ……
  在这场讨论中,林巧枝强力主张,必须配备防空火炮和反舰导弹。
  这个技术讨论会,一连开了好几天。
  为各项技术指标、最终方向争论不休。
  林巧枝的存在很是亮眼,她主张的技术,仿佛都能勾勒到眼前了。
  对旁人提出的想法,往往也能给出一针见血的建议,听得人心里激动。
  短短几次会议,她就在项目中站稳了脚跟。
  成为了不容忽视的重要存在。
  几天后,项目细节和技术指标都敲定了。
  项目方案书呈交上去。
  很快批复了下来。
  开工仪式当天,清晨。
  小楼会堂里布置了个简单却庄严的室内升旗仪式。
  国歌奏响时,所有人都安静下来,都静静地目送鲜红的旗帜一点点升起,升到高处。
  恰好在红旗升到顶的那一刻。
  一轮红日喷薄而出。
  万道霞光将东方的天空染作一片庄严而炽烈的红金之色。
  林巧枝置身洒落进来的赤金色朝霞中,信仰的光影在她眼底晃动。
  她肃立仰望着红旗,有些恍然。
  耳边仿佛回荡着她当初入党时的宣誓:“誓为民族工业振兴奋斗终身。”
  “宣誓人:林巧枝。”
  (正文完)
  小贴士:找看好看得小说,就来海棠书屋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