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但她确实努力分析过了,小麦旋耕机目前就有,只是要做小丘陵机的配套。
“难点应该会有两个,一是单向变更成双向,要考虑到拖拉机转向时的具体情况,二是体积功能和适配性的考虑……”
黄彩霞一点点说着,林巧枝也没有打断,耐心地听。
这难点,说是两个。
但其实都是有前例可循的,比如单向改双向,其实这一趟出去,就遇到过很多参考的例子,又比如体积和适配,其实这在平原大拖拉机改丘陵小拖拉机里,也浸透着许多可借鉴的思维。
旋耕机本身也是成品。
看似是一个独立的项目,但难度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高。
听黄彩霞对两个难点都做出了自己的思考,林巧枝就直接答应下来:“行,那你就带着爱兰和月勤试试,我会跟温厂长说一下的。”
黄彩霞当即喜笑颜开,连声感谢。
出了高工办公室,黄彩霞心中真的有些雀跃,又有些感动。
“彩霞姐,你变化可太大了。”郑爱兰很是羡慕道,“林工也这么相信你。”
这可是整个独立的项目啊。
她们也才晚毕业一年,算上黄彩霞提早的几个月,和她们等待推迟的几个月,满打满算也就两年不到。
她们感觉还不会什么东西呢,彩霞姐就已经要独立接项目了。
不说女生不女生的,那些都觉得擅长的男生也没有一个能做到吧,甚至是那些很厉害的高工,当年怕是也没有这种机会,真的是此前闻所未闻。
唯独林工当年,在短短时间内,接下了巨难的20吨复杂模具的项目。
即便双向旋播机好像简单很多,但也是独立的项目啊。
这样的成长和信任,别说郑爱兰和李月勤羡慕了,连黄彩霞自己也都觉得幸运。
“我也只是早了一年而已,”期间跟着林工实打实参与了全丘陵地形拖拉机的落地,又去了外面历练了一圈,大大开拓了眼界,汲取了许多西方先进技术思维,“别看林工平时要求高又严,但人是真好……”
想起她自己,她二姐,她被牵手迈过的坎,还有关于林巧枝毫不藏私、倾囊相授的点点滴滴,黄彩霞就心窝发热,眼眶发烫。
仿佛所有的迷茫、不安都有了着落,只要看着林巧枝在,就有一种满溢出来的安定感。
林巧枝送黄彩霞离开后,也是去找温东鸣了。
对她来说,得到孟主任的善意和照拂,几乎是贯穿她童年和整个成长期的事。不仅是孟主任,还有那些活跃在报纸上、宣传海报上、黑白电影里的宣传事迹,都一遍遍引领着她前进。
所以现在,她也毫不介意地将这份善意继续传递下去。
而且,逐渐深厚的技术底蕴和实力,也给了她传递的力量和底气。
第144章 人是时代的产物,时代是先驱奋斗的结果
林巧枝从温厂长办公室出来。
往家属楼的方向走。
迎面遇到一群皮肤黝黑, 穿着朴素的妇人,个个都兴奋扬着笑脸,手里还比划着什么。
人群里有个人很眼熟。
“林工!”田老支书主动往前迈两步, 热情挥手打招呼。
“之前在报纸上看到你的消息,我们全生产大队都可高兴了!还给你寄了东西恭喜呢, 就是不知道怎么退回了, 你看这事办的。”
“不怪您,我前阵子出公差了,你这要是寄吃的,岂不是要放坏了?”林巧枝道,又看向他身后, 能看到几张熟悉的面孔。
“你们这是?”
田村支书一拍脑门:“看我这记性,真的是太激动了,我给你介绍一下,我们村特意选来培训的女拖拉机手。”
林巧枝有点惊奇了。
“田婶?”她看向人群中一位熟悉的阿婶。
她身板结实, 看着就是个做农活的好手,有一把好力气。
田婶笑得见牙不见眼:“林工还记得我啊!要我说, 你说得可真没错, 还是咱们女人适合开拖拉机。”
旁边几人也是兴奋应声。
“就是!”
“我感觉也没有那么难。”
“就跟小周知青说的一样的,别怕就行了,大城市的女娃娃真的厉害。”
林巧枝听着,终于是回忆起来。
她当初好像是在田家村,和阿奶阿婶们聊天的时候,说过类似的话?
虽然已经不太记得具体的话了,但总归是“女孩子更适合学这个”“女生开拖拉机更有天赋”之类的。
她还隐约记得, 当时听了的人都是不敢置信的表情。
总之是不太敢信,又将信将疑?
那怎么变成现在这样, 选一批女拖拉机手来红旗厂培训?
田村支书还是那只老狐狸,一下就揣摩到她,笑着乐呵呵同她说了起来。
其实,她当时的表现就让田家村的人有点相信了。尽管说法听起来好像很冲击、很离谱,但据描述,她说的时候表情信誓旦旦。
“后来,我们就听说红旗厂下乡的女知青了!一个个的,真是厉害啊……”
是从秦飞燕、周美美开始一批批下乡的、红旗厂培养的女知青。
她们的路更难走,闯出了名声,自然有了不一般的传扬度。
等到后面,红旗厂的知青逐渐开始下到他们那边,田家村就期待起了从江城红旗厂来的女知青,盼啊盼,想啊想,终于盼到了一个!!
说起这个,婶婶们顿时七嘴八舌的夸起来:
“我原本还心里犯嘀咕呢,结果小周也是真厉害啊。”
“隔壁县都有一台报废的拖拉机了,说是陷到泥潭里,泡了泥水,什么锈了,又什么坏了,送到小周手上,她就要了村里两个力气汉子搭把手,就真一点点给捯饬好了。”
“我滴娘诶,当时咱们整个县都传遍了,真是了不得!”
……
林巧枝听描述,大概能猜到那台拖拉机是怎么修的了,真的是硬生生一个个零件清理、检查、手工打磨,相当于生生花时间手工再搓了小半台的零件。
应该是狠动了一番脑筋。
或许是为了得到更多支持,或许是心里真觉得林巧枝说得没错,小周知青也是一口咬定了,就是女生更擅长。
这个说法就传得更广了。
等在报纸上见过林巧枝之后。
田家村一带的想法,就真的有点一面倒了。
“我们这不是想着,既然要选拖拉机手来培训,学开丘陵拖拉机,肯定要选更擅长,学得快、学得好的……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那肯定是这个理!”林巧枝也是露齿一笑,鼓励道,“凡事不要怕,就是个铁疙瘩,肯定能学会,大胆学,大胆开,没那么容易坏,也没啥厂里修不好的。”
她怎么说也带过一届,知道女性学这个,难上手的心理障碍在哪里。
“肯定不怕的。”
“我也觉得我们就是擅长学这个,要不我怎么一上手就会。”
“对啊,而且那个记者也说了差不多的话鼓励我们呢!还说学好了给我们登报。”
说起这个,田婶等人就兴奋起来了,相互拉扯着说:
“我觉得我开拖拉机的照片,肯定特精神。”
“到时候买份报纸带回去,以后咱也是上过报纸的人了,江城晚报是吧?”说着就转头去看田老支书,“你可得帮我们看着点!”
田老支书自然是点头,也是满口鼓励:“我肯定盯着点,上报纸可更要好好学,学得好,那报纸上才有更多好话,对吧?”
记者吗?
林巧枝听着就感觉熟悉。
直到和她们一行人道别,林巧枝绕到新家属院到后面,再往西走,果然看到熟悉的人。
钟晴,钟记者。
钟晴见她也高兴,还给她看相机里拍的照片:“怎么样,是不是拍得很不错?”
劳动人民积极昂扬的劲儿,飞扬在拖拉机驶过扬起的大片黄土上,轰响在操纵钢铁机械向上冲坡里。
“拍得真好。”林巧枝低头看完,笑着看她,“钟记者,自始如一啊。”
“新闻阵地,可不能放弃。”钟晴把相机收一下,边整理着,“要是我们不发声,很快就会有人替我们发声了,替我们贴上标签,标签的约束很快就会变成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
相机收好,她轻轻拍了拍:“这就很好。”她们就是要走入各行各业,要掌握发声的权利。
又看向林巧枝,有点遗憾:“其实我还蛮想采访你的,可惜现在不行喽。”
林巧枝笑笑:“我最近可没干什么,也没什么好采访的。”
钟晴不信,但也知道不能再问了,于是笑笑:“这批自发选出来的女拖拉机手,就很有采访林工的价值嘛。”
“嗯?”林巧枝一愣。
钟晴深深地看着她,道:“人是时代的产物,时代是先驱奋斗的结果。”
“难点应该会有两个,一是单向变更成双向,要考虑到拖拉机转向时的具体情况,二是体积功能和适配性的考虑……”
黄彩霞一点点说着,林巧枝也没有打断,耐心地听。
这难点,说是两个。
但其实都是有前例可循的,比如单向改双向,其实这一趟出去,就遇到过很多参考的例子,又比如体积和适配,其实这在平原大拖拉机改丘陵小拖拉机里,也浸透着许多可借鉴的思维。
旋耕机本身也是成品。
看似是一个独立的项目,但难度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高。
听黄彩霞对两个难点都做出了自己的思考,林巧枝就直接答应下来:“行,那你就带着爱兰和月勤试试,我会跟温厂长说一下的。”
黄彩霞当即喜笑颜开,连声感谢。
出了高工办公室,黄彩霞心中真的有些雀跃,又有些感动。
“彩霞姐,你变化可太大了。”郑爱兰很是羡慕道,“林工也这么相信你。”
这可是整个独立的项目啊。
她们也才晚毕业一年,算上黄彩霞提早的几个月,和她们等待推迟的几个月,满打满算也就两年不到。
她们感觉还不会什么东西呢,彩霞姐就已经要独立接项目了。
不说女生不女生的,那些都觉得擅长的男生也没有一个能做到吧,甚至是那些很厉害的高工,当年怕是也没有这种机会,真的是此前闻所未闻。
唯独林工当年,在短短时间内,接下了巨难的20吨复杂模具的项目。
即便双向旋播机好像简单很多,但也是独立的项目啊。
这样的成长和信任,别说郑爱兰和李月勤羡慕了,连黄彩霞自己也都觉得幸运。
“我也只是早了一年而已,”期间跟着林工实打实参与了全丘陵地形拖拉机的落地,又去了外面历练了一圈,大大开拓了眼界,汲取了许多西方先进技术思维,“别看林工平时要求高又严,但人是真好……”
想起她自己,她二姐,她被牵手迈过的坎,还有关于林巧枝毫不藏私、倾囊相授的点点滴滴,黄彩霞就心窝发热,眼眶发烫。
仿佛所有的迷茫、不安都有了着落,只要看着林巧枝在,就有一种满溢出来的安定感。
林巧枝送黄彩霞离开后,也是去找温东鸣了。
对她来说,得到孟主任的善意和照拂,几乎是贯穿她童年和整个成长期的事。不仅是孟主任,还有那些活跃在报纸上、宣传海报上、黑白电影里的宣传事迹,都一遍遍引领着她前进。
所以现在,她也毫不介意地将这份善意继续传递下去。
而且,逐渐深厚的技术底蕴和实力,也给了她传递的力量和底气。
第144章 人是时代的产物,时代是先驱奋斗的结果
林巧枝从温厂长办公室出来。
往家属楼的方向走。
迎面遇到一群皮肤黝黑, 穿着朴素的妇人,个个都兴奋扬着笑脸,手里还比划着什么。
人群里有个人很眼熟。
“林工!”田老支书主动往前迈两步, 热情挥手打招呼。
“之前在报纸上看到你的消息,我们全生产大队都可高兴了!还给你寄了东西恭喜呢, 就是不知道怎么退回了, 你看这事办的。”
“不怪您,我前阵子出公差了,你这要是寄吃的,岂不是要放坏了?”林巧枝道,又看向他身后, 能看到几张熟悉的面孔。
“你们这是?”
田村支书一拍脑门:“看我这记性,真的是太激动了,我给你介绍一下,我们村特意选来培训的女拖拉机手。”
林巧枝有点惊奇了。
“田婶?”她看向人群中一位熟悉的阿婶。
她身板结实, 看着就是个做农活的好手,有一把好力气。
田婶笑得见牙不见眼:“林工还记得我啊!要我说, 你说得可真没错, 还是咱们女人适合开拖拉机。”
旁边几人也是兴奋应声。
“就是!”
“我感觉也没有那么难。”
“就跟小周知青说的一样的,别怕就行了,大城市的女娃娃真的厉害。”
林巧枝听着,终于是回忆起来。
她当初好像是在田家村,和阿奶阿婶们聊天的时候,说过类似的话?
虽然已经不太记得具体的话了,但总归是“女孩子更适合学这个”“女生开拖拉机更有天赋”之类的。
她还隐约记得, 当时听了的人都是不敢置信的表情。
总之是不太敢信,又将信将疑?
那怎么变成现在这样, 选一批女拖拉机手来红旗厂培训?
田村支书还是那只老狐狸,一下就揣摩到她,笑着乐呵呵同她说了起来。
其实,她当时的表现就让田家村的人有点相信了。尽管说法听起来好像很冲击、很离谱,但据描述,她说的时候表情信誓旦旦。
“后来,我们就听说红旗厂下乡的女知青了!一个个的,真是厉害啊……”
是从秦飞燕、周美美开始一批批下乡的、红旗厂培养的女知青。
她们的路更难走,闯出了名声,自然有了不一般的传扬度。
等到后面,红旗厂的知青逐渐开始下到他们那边,田家村就期待起了从江城红旗厂来的女知青,盼啊盼,想啊想,终于盼到了一个!!
说起这个,婶婶们顿时七嘴八舌的夸起来:
“我原本还心里犯嘀咕呢,结果小周也是真厉害啊。”
“隔壁县都有一台报废的拖拉机了,说是陷到泥潭里,泡了泥水,什么锈了,又什么坏了,送到小周手上,她就要了村里两个力气汉子搭把手,就真一点点给捯饬好了。”
“我滴娘诶,当时咱们整个县都传遍了,真是了不得!”
……
林巧枝听描述,大概能猜到那台拖拉机是怎么修的了,真的是硬生生一个个零件清理、检查、手工打磨,相当于生生花时间手工再搓了小半台的零件。
应该是狠动了一番脑筋。
或许是为了得到更多支持,或许是心里真觉得林巧枝说得没错,小周知青也是一口咬定了,就是女生更擅长。
这个说法就传得更广了。
等在报纸上见过林巧枝之后。
田家村一带的想法,就真的有点一面倒了。
“我们这不是想着,既然要选拖拉机手来培训,学开丘陵拖拉机,肯定要选更擅长,学得快、学得好的……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那肯定是这个理!”林巧枝也是露齿一笑,鼓励道,“凡事不要怕,就是个铁疙瘩,肯定能学会,大胆学,大胆开,没那么容易坏,也没啥厂里修不好的。”
她怎么说也带过一届,知道女性学这个,难上手的心理障碍在哪里。
“肯定不怕的。”
“我也觉得我们就是擅长学这个,要不我怎么一上手就会。”
“对啊,而且那个记者也说了差不多的话鼓励我们呢!还说学好了给我们登报。”
说起这个,田婶等人就兴奋起来了,相互拉扯着说:
“我觉得我开拖拉机的照片,肯定特精神。”
“到时候买份报纸带回去,以后咱也是上过报纸的人了,江城晚报是吧?”说着就转头去看田老支书,“你可得帮我们看着点!”
田老支书自然是点头,也是满口鼓励:“我肯定盯着点,上报纸可更要好好学,学得好,那报纸上才有更多好话,对吧?”
记者吗?
林巧枝听着就感觉熟悉。
直到和她们一行人道别,林巧枝绕到新家属院到后面,再往西走,果然看到熟悉的人。
钟晴,钟记者。
钟晴见她也高兴,还给她看相机里拍的照片:“怎么样,是不是拍得很不错?”
劳动人民积极昂扬的劲儿,飞扬在拖拉机驶过扬起的大片黄土上,轰响在操纵钢铁机械向上冲坡里。
“拍得真好。”林巧枝低头看完,笑着看她,“钟记者,自始如一啊。”
“新闻阵地,可不能放弃。”钟晴把相机收一下,边整理着,“要是我们不发声,很快就会有人替我们发声了,替我们贴上标签,标签的约束很快就会变成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
相机收好,她轻轻拍了拍:“这就很好。”她们就是要走入各行各业,要掌握发声的权利。
又看向林巧枝,有点遗憾:“其实我还蛮想采访你的,可惜现在不行喽。”
林巧枝笑笑:“我最近可没干什么,也没什么好采访的。”
钟晴不信,但也知道不能再问了,于是笑笑:“这批自发选出来的女拖拉机手,就很有采访林工的价值嘛。”
“嗯?”林巧枝一愣。
钟晴深深地看着她,道:“人是时代的产物,时代是先驱奋斗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