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他们忙上来一通夸夸,什么师父最近技术大涨,什么师父可把别的班组的组长都比下去了,什么师父老当益壮、姜还是老的辣……把余组长哄得舒服得都要飘起来了。
一咬牙,得把这个好好做出来!
林巧枝一个个车间巡视过来,在年前做一些生产上的准备工作。
这倒是还蛮轻松的,巡视完车间,林巧枝就会去自己的工作台,做一会儿日常工作,然后做她的正十二面体。
嗯。
准备摆在新家墙架子正中间的那一块铁料。
新家属院她一直都在关注着,冬天下雪就停工了,但小楼房的主体部分已经修好,路面,种树的绿化位也都留好了。
只等年后开春开工,做最后的封顶封窗之类的工序,再种上大树,第一批交付的房子,就完工了。
同时,第二批分房名额竞争也要激烈起来。
相比红旗厂内部的热闹。
红旗厂周围的招待所,倒是逐渐冷清下来。
那些各地陆续前来的人,也都在临近春节后逐渐离开。
回北边的回北边。
考察结束的,也带着亲眼看到,亲自了解到的确切消息离开。
再就是遇到与112厂类似问题的这批人。
林巧枝最近工作其实很轻松了,巡视车间做熟了,搓铁是本职手艺活,日常工作都是有关拖拉机的、做起来游刃有余……唯一的挑战,可能就是在梦里学习这些前沿技术。
在给各方的答复里,她制定了一套难度评级。以步进梁式加热炉为标准,比加热炉更有把握的,是五星,类似步进梁情况的,就是四星,再往后,三星就是“也能试试看,但不保证能不能成功。”
像是1星2星的评分,如果时间紧急,林巧枝还是建议别等她了,推荐找原厂家,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这种一般是和她的知识面重叠太少了。
至于怎么评的星级?当然是那几天晚上,入梦去了解的。
以为她能解决一两个问题,就很了不起的众人:!!!
连一向大胆,当初敢帮她放诱饵钓鱼,钓陆良这条大鱼上钩的温厂长,这次都不敢轻易有什么骚操作了。
还私底下找过林巧枝,在避人的角落小声问:“真的都有信心?这么多。”
林巧枝当然是点头。
温东鸣表情碎裂的走掉了。
谢书记等一群人,尤其是队里的技术员,和林巧枝交流之后,也是一脸碎裂的离开了。
当然,离开之前,不忘和林巧枝约定好时间,年后开工。
谢书记眼疾手快,为他们出现危险“点头现象”的超大型塔式起重机,抢到了顺位第一。
主要是一步快,步步快,别人都还在琢磨的时候,他已经先一步相信林巧枝的技术了。
但即使是作为第一个相信林巧枝的人,看到她后面一个个确定顺序,感觉都有信心解决的样子,谢书记也不免表情碎裂。
林巧枝不碎裂。
她还挺忙、挺充实的。
她要事先研究这些前沿的机械和技术,不打无准备之仗。
还要工作且带徒弟。
再就是抽空思考一下,这次过年回老家的事情。
“林工,您看看我做的这个模具。”黄彩霞也是用抹布把工件擦得干干净净,表面打磨得锃明瓦亮,光可鉴人的样子。
这都是林巧枝的习惯。
再小的细节都不放松,尽所有努力做到最好。
“我看看。”
林巧枝接过来,先肉眼每个细节都看过一遍,又拿出游标卡尺、角尺、塞尺等测量仪器,一点点仔细测量,同时道:“平时自己检查的时候,注意复查,养成仔细复核的习惯对日后工作都是很有好处的,你看这里,这种内部要用手工扣的小角,不好上量尺,可以借助一根线,我比较习惯用一块软泥……”
模具是生产线的源头,每一步都要慎重仔细,模具上糊弄一点,就会影响数不清产品的质量。
老带新的半工半读模式,因为带教老师的差异,每个学生养成的习惯,其实有些参差。
倒是不如当初统一在学校沉淀下来的。
不过因为有工作经验,学完进入工作岗位会顺利很多。
林巧枝也说不上哪种更好些。
但她既然想打造全女子钳工班组,好的,优秀的,声名赫赫的,她肯定是要把徒弟教好,水平拔高起来的。
黄彩霞点点头,她也是紧张的,屏着口气,等林巧枝检查通过,才悄悄松了下来。
她把记了要点的随身小本收起来,抿了抿唇:“林工,如果我想在明年百工大赛上拿名次,还能做些什么准备呢?”
“其实你进步速度算快了。”林巧枝思考片刻,黄彩霞每天工作从最难的入手,也积极参加各种车间里的钳工技术挑战,每天都很早来,又最晚走,让她想到自己曾经那段努力的没日没夜的时光,“借两本书看吧,厂校里有一本乔工编写的进阶手册,写了一些进阶手法,比如交叉锉,可以试着用龙鳞纹路来练习,能完成锉出一条规整龙鳞纹路,对技术精进很有帮助……”
林巧枝还给她做了一下示范,见黄彩霞听得认真,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她的手,眼睛里都是求知若渴的光,她让黄彩霞亲自上手试试,又指点了一下她的动作。
“这样的小技巧,那本书里很有一些,你都可以试着练一练。”林巧枝做了收尾,却是忽然问到,“你是想过年也练习吗?”
问得黄彩霞呼吸一颤,指尖抠着操作台边,静了两息,她点头道:“是的。”
家里又催二姐嫁人了。
自从她工作以后,每个月往家里交钱,她倒是轻松了一些,二姐一开始也好些,起码因为给家里钱少受了一阵口舌。可很快就更累了,家里各种家务活都堆在她头上,嫂子去外面做那种手工零碎活,也把小侄子丢给二姐一起,说是一个娃两个娃都是带。
她不知道该怎么办。
下工回去帮二姐分担一点,二姐推她去工作,说一定要好好干,别走她的老路,要不然一辈子手心向上,寄人篱下。
她倒是好了,可二姐怎么办?所有人都在劝她赶紧再嫁,要不再等两年就是老姑娘了,想嫁人都不好找人家,总不能带着孩子在娘家住一辈子?有些话很难听,连白吃白喝脸皮比鞋底还厚都说出来了。
她想帮帮二姐。
可她除了自己的工资,也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她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也分一套房子,可那太难了,太遥不可及了。她只能让自己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努力麻痹自己,像是一只找不到出口的困兽,只能在困境里不断跑啊跑,跑啊跑。
她听到林巧枝的声音镇定的在耳边响起,说:“你参加项目这几个月,对这台全丘陵地形拖拉机也有自己的理解,原本东方红系列进流水线生产的时候,就加了一些工作量,你觉得以现在厂里的工人工时和生产力,能在原班人马的基础上,再组新的生产线吗?”
黄彩霞心尖一颤。
她努力回想上学时课本里那点关于生产线的知识,回忆在车间看过的生产线种种,一个念头跳了出来,“不够。”她使劲摇头。
“你再仔细想想,流水线上这么多环节和工序,哪里最缺人,哪些是原本的职工无法直接胜任的?”林巧枝声音镇定,听着就让人相信,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坎,没有什么是不能克服的困难,颇有一股稳定人心的力量。
她的神情太淡定了,黄彩霞甚至觉得,在她这里好像处处撞南墙、条条路都不通的无解死局,在林巧枝那里,好像只是一个小小铁料,她握住她的手,轻易就能锉削成任何她们想要的模样。
黄彩霞咬住嘴唇,深吸着气,压住涌上来的泪意和震动,她有点想哭,她一直都知道,她和林巧枝之间的师徒关系,都是林巧枝在庇佑她,引领着她往前跑,好像一棵参天大树遮住狂风骤雨、护佑着树下的幼苗。
让她最想哭的,这一切最初只是因为她是女孩子,她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这种感觉,从小到大,第一次觉得“我是女孩,太幸运了”,那些生来就被偏爱、有托底的男孩恐怕永远也不会懂。
她知道林巧枝真的很厉害,很强大,有很多大事要做,可即使这样,她还是愿意抽出宝贵的时间关心她,毫无保留的教她,在她人生最无助最茫然无措的时候,牵住她的手,拉着她走出困境。
她用力吸了吸鼻子,憋住泪意,努力思考林巧枝提出的问题。她在各个车间都待过,知道各个车间的能力和职责,更重要的是,她在跟着林巧枝做项目这几个月,还了解到了新流水线需要的各种功能。
“……最后就是装配和质检。装配和原本的体系不同,但是有基本功肯定更好上手,稍稍培训就能胜任,拆分原来的老员工,再招一批新的,几条流水线同时老带新是比较平稳的过渡办法。最后是质检,这个属于更新非常大的部分,全新的指标,全新的技术要求,连老员工也没法完全按照经验就上手。”
一咬牙,得把这个好好做出来!
林巧枝一个个车间巡视过来,在年前做一些生产上的准备工作。
这倒是还蛮轻松的,巡视完车间,林巧枝就会去自己的工作台,做一会儿日常工作,然后做她的正十二面体。
嗯。
准备摆在新家墙架子正中间的那一块铁料。
新家属院她一直都在关注着,冬天下雪就停工了,但小楼房的主体部分已经修好,路面,种树的绿化位也都留好了。
只等年后开春开工,做最后的封顶封窗之类的工序,再种上大树,第一批交付的房子,就完工了。
同时,第二批分房名额竞争也要激烈起来。
相比红旗厂内部的热闹。
红旗厂周围的招待所,倒是逐渐冷清下来。
那些各地陆续前来的人,也都在临近春节后逐渐离开。
回北边的回北边。
考察结束的,也带着亲眼看到,亲自了解到的确切消息离开。
再就是遇到与112厂类似问题的这批人。
林巧枝最近工作其实很轻松了,巡视车间做熟了,搓铁是本职手艺活,日常工作都是有关拖拉机的、做起来游刃有余……唯一的挑战,可能就是在梦里学习这些前沿技术。
在给各方的答复里,她制定了一套难度评级。以步进梁式加热炉为标准,比加热炉更有把握的,是五星,类似步进梁情况的,就是四星,再往后,三星就是“也能试试看,但不保证能不能成功。”
像是1星2星的评分,如果时间紧急,林巧枝还是建议别等她了,推荐找原厂家,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这种一般是和她的知识面重叠太少了。
至于怎么评的星级?当然是那几天晚上,入梦去了解的。
以为她能解决一两个问题,就很了不起的众人:!!!
连一向大胆,当初敢帮她放诱饵钓鱼,钓陆良这条大鱼上钩的温厂长,这次都不敢轻易有什么骚操作了。
还私底下找过林巧枝,在避人的角落小声问:“真的都有信心?这么多。”
林巧枝当然是点头。
温东鸣表情碎裂的走掉了。
谢书记等一群人,尤其是队里的技术员,和林巧枝交流之后,也是一脸碎裂的离开了。
当然,离开之前,不忘和林巧枝约定好时间,年后开工。
谢书记眼疾手快,为他们出现危险“点头现象”的超大型塔式起重机,抢到了顺位第一。
主要是一步快,步步快,别人都还在琢磨的时候,他已经先一步相信林巧枝的技术了。
但即使是作为第一个相信林巧枝的人,看到她后面一个个确定顺序,感觉都有信心解决的样子,谢书记也不免表情碎裂。
林巧枝不碎裂。
她还挺忙、挺充实的。
她要事先研究这些前沿的机械和技术,不打无准备之仗。
还要工作且带徒弟。
再就是抽空思考一下,这次过年回老家的事情。
“林工,您看看我做的这个模具。”黄彩霞也是用抹布把工件擦得干干净净,表面打磨得锃明瓦亮,光可鉴人的样子。
这都是林巧枝的习惯。
再小的细节都不放松,尽所有努力做到最好。
“我看看。”
林巧枝接过来,先肉眼每个细节都看过一遍,又拿出游标卡尺、角尺、塞尺等测量仪器,一点点仔细测量,同时道:“平时自己检查的时候,注意复查,养成仔细复核的习惯对日后工作都是很有好处的,你看这里,这种内部要用手工扣的小角,不好上量尺,可以借助一根线,我比较习惯用一块软泥……”
模具是生产线的源头,每一步都要慎重仔细,模具上糊弄一点,就会影响数不清产品的质量。
老带新的半工半读模式,因为带教老师的差异,每个学生养成的习惯,其实有些参差。
倒是不如当初统一在学校沉淀下来的。
不过因为有工作经验,学完进入工作岗位会顺利很多。
林巧枝也说不上哪种更好些。
但她既然想打造全女子钳工班组,好的,优秀的,声名赫赫的,她肯定是要把徒弟教好,水平拔高起来的。
黄彩霞点点头,她也是紧张的,屏着口气,等林巧枝检查通过,才悄悄松了下来。
她把记了要点的随身小本收起来,抿了抿唇:“林工,如果我想在明年百工大赛上拿名次,还能做些什么准备呢?”
“其实你进步速度算快了。”林巧枝思考片刻,黄彩霞每天工作从最难的入手,也积极参加各种车间里的钳工技术挑战,每天都很早来,又最晚走,让她想到自己曾经那段努力的没日没夜的时光,“借两本书看吧,厂校里有一本乔工编写的进阶手册,写了一些进阶手法,比如交叉锉,可以试着用龙鳞纹路来练习,能完成锉出一条规整龙鳞纹路,对技术精进很有帮助……”
林巧枝还给她做了一下示范,见黄彩霞听得认真,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她的手,眼睛里都是求知若渴的光,她让黄彩霞亲自上手试试,又指点了一下她的动作。
“这样的小技巧,那本书里很有一些,你都可以试着练一练。”林巧枝做了收尾,却是忽然问到,“你是想过年也练习吗?”
问得黄彩霞呼吸一颤,指尖抠着操作台边,静了两息,她点头道:“是的。”
家里又催二姐嫁人了。
自从她工作以后,每个月往家里交钱,她倒是轻松了一些,二姐一开始也好些,起码因为给家里钱少受了一阵口舌。可很快就更累了,家里各种家务活都堆在她头上,嫂子去外面做那种手工零碎活,也把小侄子丢给二姐一起,说是一个娃两个娃都是带。
她不知道该怎么办。
下工回去帮二姐分担一点,二姐推她去工作,说一定要好好干,别走她的老路,要不然一辈子手心向上,寄人篱下。
她倒是好了,可二姐怎么办?所有人都在劝她赶紧再嫁,要不再等两年就是老姑娘了,想嫁人都不好找人家,总不能带着孩子在娘家住一辈子?有些话很难听,连白吃白喝脸皮比鞋底还厚都说出来了。
她想帮帮二姐。
可她除了自己的工资,也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她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也分一套房子,可那太难了,太遥不可及了。她只能让自己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努力麻痹自己,像是一只找不到出口的困兽,只能在困境里不断跑啊跑,跑啊跑。
她听到林巧枝的声音镇定的在耳边响起,说:“你参加项目这几个月,对这台全丘陵地形拖拉机也有自己的理解,原本东方红系列进流水线生产的时候,就加了一些工作量,你觉得以现在厂里的工人工时和生产力,能在原班人马的基础上,再组新的生产线吗?”
黄彩霞心尖一颤。
她努力回想上学时课本里那点关于生产线的知识,回忆在车间看过的生产线种种,一个念头跳了出来,“不够。”她使劲摇头。
“你再仔细想想,流水线上这么多环节和工序,哪里最缺人,哪些是原本的职工无法直接胜任的?”林巧枝声音镇定,听着就让人相信,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坎,没有什么是不能克服的困难,颇有一股稳定人心的力量。
她的神情太淡定了,黄彩霞甚至觉得,在她这里好像处处撞南墙、条条路都不通的无解死局,在林巧枝那里,好像只是一个小小铁料,她握住她的手,轻易就能锉削成任何她们想要的模样。
黄彩霞咬住嘴唇,深吸着气,压住涌上来的泪意和震动,她有点想哭,她一直都知道,她和林巧枝之间的师徒关系,都是林巧枝在庇佑她,引领着她往前跑,好像一棵参天大树遮住狂风骤雨、护佑着树下的幼苗。
让她最想哭的,这一切最初只是因为她是女孩子,她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这种感觉,从小到大,第一次觉得“我是女孩,太幸运了”,那些生来就被偏爱、有托底的男孩恐怕永远也不会懂。
她知道林巧枝真的很厉害,很强大,有很多大事要做,可即使这样,她还是愿意抽出宝贵的时间关心她,毫无保留的教她,在她人生最无助最茫然无措的时候,牵住她的手,拉着她走出困境。
她用力吸了吸鼻子,憋住泪意,努力思考林巧枝提出的问题。她在各个车间都待过,知道各个车间的能力和职责,更重要的是,她在跟着林巧枝做项目这几个月,还了解到了新流水线需要的各种功能。
“……最后就是装配和质检。装配和原本的体系不同,但是有基本功肯定更好上手,稍稍培训就能胜任,拆分原来的老员工,再招一批新的,几条流水线同时老带新是比较平稳的过渡办法。最后是质检,这个属于更新非常大的部分,全新的指标,全新的技术要求,连老员工也没法完全按照经验就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