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晏剑点了一支烟:“徐老您说,我们还要多少年,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形成这样有威慑的战力?”
徐世秦把军舰模型放回沙盘:“会有这一天的。”
他站起来,站在窗户边,看着刚结识的年轻人往厂外走。
“年轻人都敢想,我们难道不敢做?”
***
计剑锋回来,迎接的就是审视的眼神。
他脚步一顿。
堆笑:“老师。”
徐世秦老爷子把一张文件纸往他面前一推,赫然写着,海军发展技术储备人才。
“趁着那两尊大佛没发现之前,你得给我把人捞过来。”他简单直接道。
计剑锋:“……”
哪有那么容易,人家温东鸣也不是吃干饭的啊,他试探:“要不等下个项目立项,咱们可以征召各个单位的技术人才来参加项目?”
“那也没有自己人好!”
如果她能潜心研究船舶技术,肯定是能有大成就的。
合着你还想当自己人,计剑锋觉得他实在是太敢想了。
这是真的把人家苗苗连根带盆一起撅过来啊。
林巧枝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但以她十七岁的阅历,在这样关乎人生发展的大决定面前,还是难免徘徊不定。
但她是个性格简单的。
想不通就暂时放下。
先把手头的事做好!
临近年关。
林巧枝走进车间。
“林工。”
“林工!”
陆续有工人跟她打招呼。
林巧枝边走边回应,然后径直走向了观测台。
“林工,你真的不回去过年啊?”程梁站在观测台上,大声对抗着车间里轰鸣的声音,惊讶地看着再次出现在身边的林巧枝。
林巧枝戴着安全帽,目光紧紧盯着20米高的行车轨道:“万吨水压机到了这么关键的时候,我可不放心现在就走。”
江南造船厂的锻造车间里,顶棚数个大灯把足足三个篮球场大的空间照得锃明瓦亮。
天车吊着即将出世的万吨水压机横梁,当行车钢索绷直的瞬间,整个车间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
林巧枝甚至能明显感受到自己的心跳,她侧头道:“准备进行机械探伤。”
当即有人举着大喇叭:“准备进行机械探伤!”
声音在车间回荡。
有早早准备好的一组工人,带着探伤设备,在安全位置待命,等待给这个长十二米,宽三米,高两米五的巨大横梁探伤。
如果探伤没有探出问题,就可以进行吊装了!
行车轨道把巨大的横梁移动到既定位置。
“探伤!”
一组穿戴整齐的工人有序上前。
他们按照规定要求对这根锻造好的巨大横梁探伤。
确认这根需要承担巨大力量的横梁,没有隐蔽的裂纹、砂眼、杂质等问题。
林巧枝则和程梁几人在观测台,仔仔细细核对后续步骤。
焦灼许久,终于等到了结果,“探伤完毕。”
“没有问题。”
好消息从下面传来。
这让观测台上几人都精神一震。
接下来就是安装横梁了,需要精准的将横梁插在立柱上。
“慢起——”
指挥的声音从观测台传向行车操作室,在齿轮咔哒咔哒转动的声音里,钢索带着巨大的横梁缓缓抬升。
却在对准立柱设计的定位销后,怎么也无法卡进去。
“行车向左试试!”
“高了一点,往下。”
……
行车操作室里操作的工人,也是绝对手艺精湛的老师傅了,十年如一日深耕此道,操作像是钢铁巨龙一样的庞然大物,依旧可以控制到头发丝一样的分毫。
在观测台不断调整的声音逐渐带上点急躁后,行车操作室的老师傅也不耐:“到底怎么调,你给个准话!”
仔细盯着定位销的林巧枝,回头轻轻压了下喇叭头,低声:“齐工,不是行车精准度的问题。”
“可我们测试过,尺寸是合得上的!”齐工表情略微难看,又压住心里火在滚的焦躁,“你看出什么问题了?”
“昨天晚上下雪了。”林巧枝从观测台上看着眼前的情况,“立柱在地上,我怀疑温度导致冷缩了。”
把横梁缓缓放回地面,符合安全规定后,林巧枝一行人三步并作两步冲下观测台,安全帽的系带在脑后啪啪作响。
林巧枝几人依次拿标尺去测量。
“差了半毫米。”
她眉头顿时皱紧,从工装前胸口袋里掏出笔和本子,翻开一页,在上面列公式演算。
程梁几个高工也面色凝重,拿出纸笔飞快计算。
打磨肯定不行。
只能上加热带。
但金属的热胀冷缩,在课本上的题目好做,可一旦到了实际应用里,深入实际,要考虑的东西就太多了……热胀冷缩力学计算公式,热膨胀系数,材料的形状,材料的厚度等等。
他们这个,还有定位插销导致的内腔!
类似于圆环了,加热后内径变化,还受到圆环结构厚度的影响!
而且众所周知的是,一旦涉及物理,不管是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固体力学,弹性力学,变形力学,断裂力学,甚至任何一个领域相关的力学,再带上点数学。
没有一个好东西!!
有两个高工算着算着,就默默退赛了。
他们是技术出身,实在是搞不定这些。
林巧枝停下笔。
看看周围,程梁也停下笔。
林巧枝:“给立柱局部升温6摄氏度。”
程梁眉心一皱,看向自己算出来的结论。
林巧枝:“不一样?”
程梁:“再看看他们的吧。”
林巧枝和程梁把目光投向大家,准备找第三个人出来对答案。
“咳,要不就先按照林工算出来的来?”
“附议。”
又一个人默默合上本,表情正经的揣兜里。但看他略微失焦的眼底,就能感觉到那份被物理和数学联手暴揍的茫然。
林巧枝只能最后看向程梁,露出一个不失礼貌的微笑。
二选一。
听谁的?
“按你的来吧。”程梁默默合上本子,对自己的答案也不是特别有信心。
按照之前图纸每一次被挑出错误的经验来看,错的百分之九十是他。
林工当年读书的时候,肯定是一等一的优秀学生吧?
还是不怕数学和物理的那种。
林巧枝也不客气,她对自己的结论还是有一定信心的,转身安排道:“上加热带,给每一根立柱局部升温6摄氏度,二十分钟后重新校准。”
“好的林工,我这就去安排。”车间三班组的组长连忙应道。
整个车间的人都站在原地,等待这二十分钟的加温。
二十分钟后。
林巧枝将测温仪器抵在立柱表面,看到温度达到标准。
她后退两步,率先又迈上观测台。
她抓起喇叭:“行车组就位。”
行车操作室再一次吊起横梁。
横梁与立柱形成完美九十度。
林巧枝屏住呼吸,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巨大的横梁缓缓移动,直到定位销发出“咔嗒”一声响。
像是给这个庞然大物,带上了稳固的枷锁。
横梁嵌入立柱!!
三根横梁全部稳稳地固定好。
不知谁带头吹了声口哨,接着整个车间响起了雷鸣般掌声和欢呼,有人开始敲饭盒,有人把安全帽抛向空中。
程梁也忍不住咧开嘴笑,两年多了,总算是又向前迈了一大步,跨过了这个最难的槛,“林工,横梁能成功落地,你功不可没,你来宣布?”
他们新中国也要有万吨水压机了!
只有美、苏,法这些大国才有的万吨水压机!自此,大型工业锻件不再受制于人!
林巧枝也不推辞。
“同志们,”林巧枝声音也有些克制不住的激动,却依旧洪亮坚定的传入每个人的耳朵里:“横梁和立柱就位,缸体立起来,咱们的万吨水压机就有最重要的骨架了!!我们以后可以自己做战斗机起落架,自己做坦克履带板,自己做万吨战舰的曲轴了!!”
人群中爆发出更热烈的欢呼。
有人开始唱起《咱们工人有力量》,“咱们工人有力量……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哎嘿……”
越来越多人激动得加入进来,昂扬的声音在钢铁车间久久回荡。
江南造船厂在万吨水压机上已经投入了两年多的时间了,最初,他们中甚至很多人从未接触过水压机,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倾注心血无数,终于突破了美西方长达60年的技术封锁,怎么能不激动?
骨架搭建完后,填充血肉的部分进度飞快。
徐世秦把军舰模型放回沙盘:“会有这一天的。”
他站起来,站在窗户边,看着刚结识的年轻人往厂外走。
“年轻人都敢想,我们难道不敢做?”
***
计剑锋回来,迎接的就是审视的眼神。
他脚步一顿。
堆笑:“老师。”
徐世秦老爷子把一张文件纸往他面前一推,赫然写着,海军发展技术储备人才。
“趁着那两尊大佛没发现之前,你得给我把人捞过来。”他简单直接道。
计剑锋:“……”
哪有那么容易,人家温东鸣也不是吃干饭的啊,他试探:“要不等下个项目立项,咱们可以征召各个单位的技术人才来参加项目?”
“那也没有自己人好!”
如果她能潜心研究船舶技术,肯定是能有大成就的。
合着你还想当自己人,计剑锋觉得他实在是太敢想了。
这是真的把人家苗苗连根带盆一起撅过来啊。
林巧枝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但以她十七岁的阅历,在这样关乎人生发展的大决定面前,还是难免徘徊不定。
但她是个性格简单的。
想不通就暂时放下。
先把手头的事做好!
临近年关。
林巧枝走进车间。
“林工。”
“林工!”
陆续有工人跟她打招呼。
林巧枝边走边回应,然后径直走向了观测台。
“林工,你真的不回去过年啊?”程梁站在观测台上,大声对抗着车间里轰鸣的声音,惊讶地看着再次出现在身边的林巧枝。
林巧枝戴着安全帽,目光紧紧盯着20米高的行车轨道:“万吨水压机到了这么关键的时候,我可不放心现在就走。”
江南造船厂的锻造车间里,顶棚数个大灯把足足三个篮球场大的空间照得锃明瓦亮。
天车吊着即将出世的万吨水压机横梁,当行车钢索绷直的瞬间,整个车间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
林巧枝甚至能明显感受到自己的心跳,她侧头道:“准备进行机械探伤。”
当即有人举着大喇叭:“准备进行机械探伤!”
声音在车间回荡。
有早早准备好的一组工人,带着探伤设备,在安全位置待命,等待给这个长十二米,宽三米,高两米五的巨大横梁探伤。
如果探伤没有探出问题,就可以进行吊装了!
行车轨道把巨大的横梁移动到既定位置。
“探伤!”
一组穿戴整齐的工人有序上前。
他们按照规定要求对这根锻造好的巨大横梁探伤。
确认这根需要承担巨大力量的横梁,没有隐蔽的裂纹、砂眼、杂质等问题。
林巧枝则和程梁几人在观测台,仔仔细细核对后续步骤。
焦灼许久,终于等到了结果,“探伤完毕。”
“没有问题。”
好消息从下面传来。
这让观测台上几人都精神一震。
接下来就是安装横梁了,需要精准的将横梁插在立柱上。
“慢起——”
指挥的声音从观测台传向行车操作室,在齿轮咔哒咔哒转动的声音里,钢索带着巨大的横梁缓缓抬升。
却在对准立柱设计的定位销后,怎么也无法卡进去。
“行车向左试试!”
“高了一点,往下。”
……
行车操作室里操作的工人,也是绝对手艺精湛的老师傅了,十年如一日深耕此道,操作像是钢铁巨龙一样的庞然大物,依旧可以控制到头发丝一样的分毫。
在观测台不断调整的声音逐渐带上点急躁后,行车操作室的老师傅也不耐:“到底怎么调,你给个准话!”
仔细盯着定位销的林巧枝,回头轻轻压了下喇叭头,低声:“齐工,不是行车精准度的问题。”
“可我们测试过,尺寸是合得上的!”齐工表情略微难看,又压住心里火在滚的焦躁,“你看出什么问题了?”
“昨天晚上下雪了。”林巧枝从观测台上看着眼前的情况,“立柱在地上,我怀疑温度导致冷缩了。”
把横梁缓缓放回地面,符合安全规定后,林巧枝一行人三步并作两步冲下观测台,安全帽的系带在脑后啪啪作响。
林巧枝几人依次拿标尺去测量。
“差了半毫米。”
她眉头顿时皱紧,从工装前胸口袋里掏出笔和本子,翻开一页,在上面列公式演算。
程梁几个高工也面色凝重,拿出纸笔飞快计算。
打磨肯定不行。
只能上加热带。
但金属的热胀冷缩,在课本上的题目好做,可一旦到了实际应用里,深入实际,要考虑的东西就太多了……热胀冷缩力学计算公式,热膨胀系数,材料的形状,材料的厚度等等。
他们这个,还有定位插销导致的内腔!
类似于圆环了,加热后内径变化,还受到圆环结构厚度的影响!
而且众所周知的是,一旦涉及物理,不管是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固体力学,弹性力学,变形力学,断裂力学,甚至任何一个领域相关的力学,再带上点数学。
没有一个好东西!!
有两个高工算着算着,就默默退赛了。
他们是技术出身,实在是搞不定这些。
林巧枝停下笔。
看看周围,程梁也停下笔。
林巧枝:“给立柱局部升温6摄氏度。”
程梁眉心一皱,看向自己算出来的结论。
林巧枝:“不一样?”
程梁:“再看看他们的吧。”
林巧枝和程梁把目光投向大家,准备找第三个人出来对答案。
“咳,要不就先按照林工算出来的来?”
“附议。”
又一个人默默合上本,表情正经的揣兜里。但看他略微失焦的眼底,就能感觉到那份被物理和数学联手暴揍的茫然。
林巧枝只能最后看向程梁,露出一个不失礼貌的微笑。
二选一。
听谁的?
“按你的来吧。”程梁默默合上本子,对自己的答案也不是特别有信心。
按照之前图纸每一次被挑出错误的经验来看,错的百分之九十是他。
林工当年读书的时候,肯定是一等一的优秀学生吧?
还是不怕数学和物理的那种。
林巧枝也不客气,她对自己的结论还是有一定信心的,转身安排道:“上加热带,给每一根立柱局部升温6摄氏度,二十分钟后重新校准。”
“好的林工,我这就去安排。”车间三班组的组长连忙应道。
整个车间的人都站在原地,等待这二十分钟的加温。
二十分钟后。
林巧枝将测温仪器抵在立柱表面,看到温度达到标准。
她后退两步,率先又迈上观测台。
她抓起喇叭:“行车组就位。”
行车操作室再一次吊起横梁。
横梁与立柱形成完美九十度。
林巧枝屏住呼吸,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巨大的横梁缓缓移动,直到定位销发出“咔嗒”一声响。
像是给这个庞然大物,带上了稳固的枷锁。
横梁嵌入立柱!!
三根横梁全部稳稳地固定好。
不知谁带头吹了声口哨,接着整个车间响起了雷鸣般掌声和欢呼,有人开始敲饭盒,有人把安全帽抛向空中。
程梁也忍不住咧开嘴笑,两年多了,总算是又向前迈了一大步,跨过了这个最难的槛,“林工,横梁能成功落地,你功不可没,你来宣布?”
他们新中国也要有万吨水压机了!
只有美、苏,法这些大国才有的万吨水压机!自此,大型工业锻件不再受制于人!
林巧枝也不推辞。
“同志们,”林巧枝声音也有些克制不住的激动,却依旧洪亮坚定的传入每个人的耳朵里:“横梁和立柱就位,缸体立起来,咱们的万吨水压机就有最重要的骨架了!!我们以后可以自己做战斗机起落架,自己做坦克履带板,自己做万吨战舰的曲轴了!!”
人群中爆发出更热烈的欢呼。
有人开始唱起《咱们工人有力量》,“咱们工人有力量……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哎嘿……”
越来越多人激动得加入进来,昂扬的声音在钢铁车间久久回荡。
江南造船厂在万吨水压机上已经投入了两年多的时间了,最初,他们中甚至很多人从未接触过水压机,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倾注心血无数,终于突破了美西方长达60年的技术封锁,怎么能不激动?
骨架搭建完后,填充血肉的部分进度飞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