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孟主任眼前一亮的拍手!
她就是干这个的,怎么会想不到?
“是我糊涂了。”孟主任失笑着摆摆头。
“不是糊涂,是关心则乱!”
林巧枝强调。
她知道这种感觉,身处其中, 哪里能全然冷静理智、镇定自若?
就好像她和江红梅,那些打翻了调料瓶般的酸甜苦辣咸, 五味杂陈的酸楚, 一下下揉搓进心脏里,只苦涩得心悸难忍,又没法排出。
一碰就疼,一想就酸。
她怯懦地不去剖开,只想远远离开那双揉搓她心脏的手。
关心则乱?
孟主任第一次被年轻孩子安慰,这经历着实稀奇,便索性放松身体往后靠了靠, 笑了两声,听着就知道她愉悦, “咱们巧枝也长大了。”
她看着林巧枝,眼神里带点欣慰,好像看见细嫩的枝丫慢慢扎根,生根发芽,逐渐抽出茂盛有力的枝条,“你要是有这个想法的话,我们家属院想学的应该也能找到不少。”
虽说真正的下乡浪潮还没有到来。
但现在已经开始陆续有人下乡了,都是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知识青年。
孟主任想了想,给林巧枝简单介绍了一下情况。
譬如一车间的周家老三,周美美,小学文凭。
“我记得她,好像是跟着她爸招工进来的,小时候在村里念书,后来跟不上,初中没念下去?”林巧枝试着回忆。
孟主任叹了口气,“说是村里念书,其实就认识几个字。”
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了,想等着厂里招工,可惜一直没等到。
还有那种毕业了一两年的。比如红旗厂就有个特殊的,高考没考上,工作也没找,家里供他复读,在复习考大学呢,然后政策下来,高考取消了。
林巧枝瞠目结舌:“我怎么不知道。”
孟主任神色唏嘘,有点扼腕,摇了摇头:“复读又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谁家会到处去宣扬。而且你天天钻在车间里,哪里能知道这些事。”
目前就是动员这类“闲散”的无业知识青年。
……
林巧枝想了想:“咱们还是用自愿报名的方式吧。”
譬如这个高考复读的,人家手是握着笔写字的,指不定下乡可以找个村学校老师当当,不一定愿意来学。
孟主任点头,她自如道:“有几个女孩那边,如果有问题的话,我去做工作。”
简单沟通过后,孟主任就让林巧枝放心回去休息了,“这事我办就行了,你放心去做你的精密零部件。”
她可是听说了。
这活儿压力大,许多人都看着呢。
“行!”
林巧枝也爽快应了下来,孟主任干了这么多年妇女主任,可不需要她来教。
她只发自内心的骄傲,朝孟主任笑着回首亮嗓:“我们可是红旗厂子弟!”
就该有红旗厂的风范,就该和别的知青不一样!
让人瞧见了,就由衷赞叹:“不愧是红旗厂。”
梦里她很彷徨,很迷茫。
但现在,她好像明白了那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迷茫一扫而空。
她们这些知识青年,确实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隔天。
就听到消息了,孟主任为响应政策号召,提出希望能给即将下乡的厂子弟做培训的事,“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们红旗厂的子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带着我们红旗厂响亮的名号,去往祖国广袤的土地!”
他们不仅仅是去下乡,更可以肩负起传播红旗厂名声的责任来。
在孟主任的设想和说法里。
日后厂子弟一批批,将去往五湖四海,扎根各地。
如果他们都带着精湛的技艺,立足于一片片乡村土地,维修,保养,教农民兄弟姊妹如何更好的使用柴油机、拖拉机……将红旗农械厂的旗帜,插满祖国大地。
孟主任更为大胆的构想里。
发展到后期,可以按照地域片区,选出大区带教师傅,成立各地党支部,交流互助,增进经验技术,组建教学团,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让所有红旗厂出厂的农机,再也没有任何维修保养的后续问题。
这饼画得又大又圆,又香又甜。
孟主任在大会上激情澎湃,雄心勃勃:“届时,我们甚至还能超越长春拖拉机厂,天津拖拉机厂,一跃成为‘中国三铁牛’中的领军鳌头!”
“啪啪啪啪啪……”
大会上是一片激动的热烈鼓掌。
作为南方老大,行业老三,红旗厂谁不想超越北方老大哥?
而且这件事需要费什么心血,需要投入非常多的资金和装备吗?
不!需!要!
带教师傅,厂里多得是!
拖拉机,厂里多得是!
下乡知青,厂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
厂里大会飞快的通过了这个提议。
命令传达下来。
其中有一条,厂子弟作为知青下乡,若当地缺乏拖拉机、柴油机,红旗厂将优先供应。
这个“优先”就很讲究了,厂里为此设立了一个加分政策,排队等候的农村地区,被分配了红旗厂知青,排队优先级+10分。
并将此“+10分”列为厂里给工人的福利。这年头,所有国营厂都给工人分福利,小到吃穿,大到分房,区区一个排队优先级,并不惹眼。
并且在厂子弟学习培训的过程中,如果表现优异,还能再取得一定的加分。
厂职工都挺高兴,竖起大拇指夸:“放眼整个江城,还是得看我们红旗厂!!”
即便知道一旦知青下乡,可能要加班加点一阵子,但也都没什么怨言。
因为孟主任和宣传科都早早开了几次宣讲,提前给这事定了基调。
这是骄傲!只有我们红旗厂有能力、有魄力给厂职工子弟带拖拉机、柴油机下乡的福利!
都是十几年、几十年的老交情,邻里邻居看着小孩子长大的,难道不帮衬一把?
还有提前占领长辈们最重视的相亲线:“说出去,全江城谁不羡慕,谁不高高竖起大拇指?以后咱厂里孩子们说亲事,媒婆都得再高看一眼!”
这样好的福利,确实让红旗厂的厂职工厂子弟们,在相亲市场更抢手了些。
甚至还闹出一个啼笑皆非的笑言——“和红旗厂子弟结婚,能领拖拉机吗?”
***
红旗厂第一期【上山下乡知青技术培训】开班了。
人不多。
偌大一个红旗厂加起来一共21个人。
其中男生8个,女生13个。
然后再加一个孟主任的亲戚,一共22人。
厂里安排了两个老师。
维修部出了一个三级工,叫谢胜利,几十年工龄的老维修工了。
另外一个就是林巧枝,孟主任安排的。
林巧枝还是第一次和谢胜利打交道,她打招呼道:“谢工。”
谢胜利脸上有点胡茬,哈哈笑道:“你这么叫我,我听得耳朵都虚!”又感慨地开玩笑说,“我知道你的技术,该我叫你林工才对,哈哈,你叫我胜利伯就行。”
他们这行可不讲倚老卖老,而是技术为先。
林巧枝不明白,谢胜利可是三级工,她笑笑:“您谦虚了。”
而且叫胜利伯,她都不知道这一叫,厂里能有多少“哎”的声音。
厂校门口守着的张爷爷,也叫胜利呢。
说着,他们一起往厂后的方向走,那里有一片空旷的泥地。
“没谦虚,”谢胜利摆摆手,张口说,“我这技术啊,远不如你,一锉刀下去能歪一两毫米。”
林巧枝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谢胜利满意地欣赏完她的表情,才乐呵呵地解释,带着点忆往昔峥嵘岁月的骄傲:“我这级别不是考上来的,是当年抗美援朝那一批大调级调上来的。”
“那时候啊,我还年轻,战争打响,国家说缺技术维修工人啊,我和师父脑子一热就申请去了前线。说是支援保障运输线,就守着那路边破棚子,护着工具箱,给来来回回的运兵车、后勤保障车,修故障,换轮胎,换零件……”
他嫌弃着,那时咱们的装备是真的差,老坏,修得人脾气暴躁;他怀念着,怀念着那段破破烂烂的光辉岁月。
林巧枝听得入迷。
“哟,老谢,你又在吹你的大调级啦?”路过的职工笑着打趣谢胜利。
谢胜利大声笑:“肯定得给小年轻吹吹,要不等会儿她心里得蛐蛐我这级别弄虚作假了。”
林巧枝注意到他手腕上一条疤痕。
是那时候受的伤吗?
林巧枝不好问,谢胜利也没打算说,只乐呵呵地说,等会儿女孩多,让林巧枝主持大局,“我给你打打辅助,教一教维修的部分就好了。”
林巧枝谦让了一下。
谢胜利坚持,他争取这个机会,出来可就是偷闲的!
她就是干这个的,怎么会想不到?
“是我糊涂了。”孟主任失笑着摆摆头。
“不是糊涂,是关心则乱!”
林巧枝强调。
她知道这种感觉,身处其中, 哪里能全然冷静理智、镇定自若?
就好像她和江红梅,那些打翻了调料瓶般的酸甜苦辣咸, 五味杂陈的酸楚, 一下下揉搓进心脏里,只苦涩得心悸难忍,又没法排出。
一碰就疼,一想就酸。
她怯懦地不去剖开,只想远远离开那双揉搓她心脏的手。
关心则乱?
孟主任第一次被年轻孩子安慰,这经历着实稀奇,便索性放松身体往后靠了靠, 笑了两声,听着就知道她愉悦, “咱们巧枝也长大了。”
她看着林巧枝,眼神里带点欣慰,好像看见细嫩的枝丫慢慢扎根,生根发芽,逐渐抽出茂盛有力的枝条,“你要是有这个想法的话,我们家属院想学的应该也能找到不少。”
虽说真正的下乡浪潮还没有到来。
但现在已经开始陆续有人下乡了,都是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知识青年。
孟主任想了想,给林巧枝简单介绍了一下情况。
譬如一车间的周家老三,周美美,小学文凭。
“我记得她,好像是跟着她爸招工进来的,小时候在村里念书,后来跟不上,初中没念下去?”林巧枝试着回忆。
孟主任叹了口气,“说是村里念书,其实就认识几个字。”
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了,想等着厂里招工,可惜一直没等到。
还有那种毕业了一两年的。比如红旗厂就有个特殊的,高考没考上,工作也没找,家里供他复读,在复习考大学呢,然后政策下来,高考取消了。
林巧枝瞠目结舌:“我怎么不知道。”
孟主任神色唏嘘,有点扼腕,摇了摇头:“复读又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谁家会到处去宣扬。而且你天天钻在车间里,哪里能知道这些事。”
目前就是动员这类“闲散”的无业知识青年。
……
林巧枝想了想:“咱们还是用自愿报名的方式吧。”
譬如这个高考复读的,人家手是握着笔写字的,指不定下乡可以找个村学校老师当当,不一定愿意来学。
孟主任点头,她自如道:“有几个女孩那边,如果有问题的话,我去做工作。”
简单沟通过后,孟主任就让林巧枝放心回去休息了,“这事我办就行了,你放心去做你的精密零部件。”
她可是听说了。
这活儿压力大,许多人都看着呢。
“行!”
林巧枝也爽快应了下来,孟主任干了这么多年妇女主任,可不需要她来教。
她只发自内心的骄傲,朝孟主任笑着回首亮嗓:“我们可是红旗厂子弟!”
就该有红旗厂的风范,就该和别的知青不一样!
让人瞧见了,就由衷赞叹:“不愧是红旗厂。”
梦里她很彷徨,很迷茫。
但现在,她好像明白了那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迷茫一扫而空。
她们这些知识青年,确实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隔天。
就听到消息了,孟主任为响应政策号召,提出希望能给即将下乡的厂子弟做培训的事,“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们红旗厂的子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带着我们红旗厂响亮的名号,去往祖国广袤的土地!”
他们不仅仅是去下乡,更可以肩负起传播红旗厂名声的责任来。
在孟主任的设想和说法里。
日后厂子弟一批批,将去往五湖四海,扎根各地。
如果他们都带着精湛的技艺,立足于一片片乡村土地,维修,保养,教农民兄弟姊妹如何更好的使用柴油机、拖拉机……将红旗农械厂的旗帜,插满祖国大地。
孟主任更为大胆的构想里。
发展到后期,可以按照地域片区,选出大区带教师傅,成立各地党支部,交流互助,增进经验技术,组建教学团,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让所有红旗厂出厂的农机,再也没有任何维修保养的后续问题。
这饼画得又大又圆,又香又甜。
孟主任在大会上激情澎湃,雄心勃勃:“届时,我们甚至还能超越长春拖拉机厂,天津拖拉机厂,一跃成为‘中国三铁牛’中的领军鳌头!”
“啪啪啪啪啪……”
大会上是一片激动的热烈鼓掌。
作为南方老大,行业老三,红旗厂谁不想超越北方老大哥?
而且这件事需要费什么心血,需要投入非常多的资金和装备吗?
不!需!要!
带教师傅,厂里多得是!
拖拉机,厂里多得是!
下乡知青,厂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
厂里大会飞快的通过了这个提议。
命令传达下来。
其中有一条,厂子弟作为知青下乡,若当地缺乏拖拉机、柴油机,红旗厂将优先供应。
这个“优先”就很讲究了,厂里为此设立了一个加分政策,排队等候的农村地区,被分配了红旗厂知青,排队优先级+10分。
并将此“+10分”列为厂里给工人的福利。这年头,所有国营厂都给工人分福利,小到吃穿,大到分房,区区一个排队优先级,并不惹眼。
并且在厂子弟学习培训的过程中,如果表现优异,还能再取得一定的加分。
厂职工都挺高兴,竖起大拇指夸:“放眼整个江城,还是得看我们红旗厂!!”
即便知道一旦知青下乡,可能要加班加点一阵子,但也都没什么怨言。
因为孟主任和宣传科都早早开了几次宣讲,提前给这事定了基调。
这是骄傲!只有我们红旗厂有能力、有魄力给厂职工子弟带拖拉机、柴油机下乡的福利!
都是十几年、几十年的老交情,邻里邻居看着小孩子长大的,难道不帮衬一把?
还有提前占领长辈们最重视的相亲线:“说出去,全江城谁不羡慕,谁不高高竖起大拇指?以后咱厂里孩子们说亲事,媒婆都得再高看一眼!”
这样好的福利,确实让红旗厂的厂职工厂子弟们,在相亲市场更抢手了些。
甚至还闹出一个啼笑皆非的笑言——“和红旗厂子弟结婚,能领拖拉机吗?”
***
红旗厂第一期【上山下乡知青技术培训】开班了。
人不多。
偌大一个红旗厂加起来一共21个人。
其中男生8个,女生13个。
然后再加一个孟主任的亲戚,一共22人。
厂里安排了两个老师。
维修部出了一个三级工,叫谢胜利,几十年工龄的老维修工了。
另外一个就是林巧枝,孟主任安排的。
林巧枝还是第一次和谢胜利打交道,她打招呼道:“谢工。”
谢胜利脸上有点胡茬,哈哈笑道:“你这么叫我,我听得耳朵都虚!”又感慨地开玩笑说,“我知道你的技术,该我叫你林工才对,哈哈,你叫我胜利伯就行。”
他们这行可不讲倚老卖老,而是技术为先。
林巧枝不明白,谢胜利可是三级工,她笑笑:“您谦虚了。”
而且叫胜利伯,她都不知道这一叫,厂里能有多少“哎”的声音。
厂校门口守着的张爷爷,也叫胜利呢。
说着,他们一起往厂后的方向走,那里有一片空旷的泥地。
“没谦虚,”谢胜利摆摆手,张口说,“我这技术啊,远不如你,一锉刀下去能歪一两毫米。”
林巧枝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谢胜利满意地欣赏完她的表情,才乐呵呵地解释,带着点忆往昔峥嵘岁月的骄傲:“我这级别不是考上来的,是当年抗美援朝那一批大调级调上来的。”
“那时候啊,我还年轻,战争打响,国家说缺技术维修工人啊,我和师父脑子一热就申请去了前线。说是支援保障运输线,就守着那路边破棚子,护着工具箱,给来来回回的运兵车、后勤保障车,修故障,换轮胎,换零件……”
他嫌弃着,那时咱们的装备是真的差,老坏,修得人脾气暴躁;他怀念着,怀念着那段破破烂烂的光辉岁月。
林巧枝听得入迷。
“哟,老谢,你又在吹你的大调级啦?”路过的职工笑着打趣谢胜利。
谢胜利大声笑:“肯定得给小年轻吹吹,要不等会儿她心里得蛐蛐我这级别弄虚作假了。”
林巧枝注意到他手腕上一条疤痕。
是那时候受的伤吗?
林巧枝不好问,谢胜利也没打算说,只乐呵呵地说,等会儿女孩多,让林巧枝主持大局,“我给你打打辅助,教一教维修的部分就好了。”
林巧枝谦让了一下。
谢胜利坚持,他争取这个机会,出来可就是偷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