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好不容易等到林巧枝直起身,活动一下腰背,他震撼不已地问:“你这么快,就直接打通了两精度直接进入到7丝的精度了?”
  第20章 做高精尖模具的好苗子
  林巧枝拿起标尺, 卡住两侧,“你量都没量,就知道了?”
  她把测量的数据记录在本子上, 又把位置让出来给许观平。
  许观平从工装腿外侧口袋里,摸出另一把标尺, 也夹准那段, 边测边说:“感觉嘛,我不信你没有,看着一刀刀下去,大概什么水平就知道了。”
  7丝的标准看似很宽松,比红旗农械厂现在用的拖拉机模具精度差七倍。
  但仔细一想, 也就头发丝直径稍微粗一点点。
  这么细微的尺寸,却要从始至终一丝错误都不出。
  许观平自己也差不多有这个精度了,可也没有信心做出这个侧盖板模具。
  一是太大了,按照工期算的话, 每天工时四五个小时,差不多要两个月才能做完, 这期间可一次错都不能出。
  二是还有一个圆弧形, 这种内侧带圆弧形的模具,难度比横平竖直的直线高得不是一星半点。
  当他也测量完,两个人的测量数据一对。
  精度无误。
  许观平长呼了一口气:“恭喜你。”他攥了攥手中的标尺,心里有点说不出的五味杂陈。
  因为从此刻起,他十分确定,自己引以为傲的学业和技术,全都被林巧枝这个学妹追上来了。
  而林巧枝, 不论是已经拿到了一个铁路局的正式嘉奖函,还是学以致用的能力, 甚至学业上没有低于90分的科目,都已经超过他。
  对了,还有努力,他也比不过林巧枝。如今唯一领先的技术,也已经被追赶上来。
  而且,他完全没有把握制作这个侧盖板模具,那一点点技术经验上的领先,好像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还是等我成功做出来,再来恭喜我。”林巧枝做好工作和测量记录。
  锉和削过后,还要进行更细致的磨、抛。
  但这就相对没有那么紧张了,力道柔和均匀,不太容易出错。
  林巧枝开始细细磨那一小块。
  “巧枝,是你的天赋好,比我们都好许多。”许观平说起来有点羡慕,羡慕的同时也有些赞叹,那股子拼劲儿,他是真没有。
  “唉就是可惜你想要进王工的组,要不然就你这天赋,绝对是做高精度模具的好苗子,乔工肯定要来抢你。”
  林巧枝第一次做侧盖板模具,就能按照图纸处理好工件的细节,眼看着越来越熟练,越来越浑然自如,天赋怎么会不好?
  许观平只是发散思维了一会儿。
  林巧枝就处理完侧盖板尾端的边角,顺着边角,拐进了内弧。
  这个“半圆弧”并不是规则的、圆滚滚的半圆。
  而是一个有特殊弧度作为盖板的弧形。
  林巧枝十二万分小心地刮削,屏住呼吸。
  她选择了最保守的方法——贴着划线上一点刮削,然后最后靠近划线的一点点,用磨来贴合。
  给自己稍微留一点操作余量。
  许观平回过神来的时候,这一点从边角拐进去的内弧,快要处理完了。
  看到林巧枝明显留了一点操作余量,被捏紧的心脏稍微缓了缓,看到林巧枝也松了口气的样子,才玩笑说:“我还以为就我一个人练习操作内弧形模具的时候紧张呢。”
  “怎么可能不紧张?”林巧枝起身擦了擦额头上冒出的汗珠,十指交叉活动手腕,又来回相互捏手指,放松指间关节和肌肉,“你先量吧。”
  “行。”
  许观平把这个内弧一量。
  他身体微微往前倾,不可思议的睁大了眼睛,实在是按捺不住,回头看林巧枝:“这真的是你第一次做这个侧盖板模具吗?”
  林巧枝看他表情,能猜到,没有意外的话,应该是挺不错的。
  “在家里也练习过,你不也练过内弧技巧?”
  林巧枝也量了一下,心里有了底,弧面的风险还是太大了,她打算前半截都用这种方法保底,留操作余量。
  许观平又看她往前推进了一点。
  而这一次,林巧枝操作的手法,似乎比之前更稳当了。
  许观平再次量完,怎么也按捺不住:“林巧枝,你等我啊!!你别走,在这操作教室等我回来!”
  他一边往外走,一边不放心的回头,叮嘱说:“我很快就回来,等我。”
  林巧枝:?
  她还没想通许观平想干什么,就见急匆匆跑出去的人,大声颤抖的声音传进来:“乔工,乔工!师父……”
  “许哥……他怎么了?”埋头练习的周树被吓了一跳。
  操作教室零星剩下的几人,都伸脑袋往操作台上唯一的大家伙看。
  但没看出什么特别的,只觉得和课本上讲的模具长一个样。
  不过当林巧枝再次拿起工具的时候,操作教室里的学生,都没忍住多看了几眼。
  还有的干脆放下自己手头的活,给林巧枝当观众,想看看为什么许观平那么激动。
  其实搞技术的,大伙都爱看别人操作。
  技术比自己强的,看起来过瘾,还能学到东西。
  技术比自己差的,那看起来就更好玩了,尤其是累的时候,看两眼有种别样的快乐。就好像他们学骑自行车,刚学会的时候,最爱看那些骑得歪歪扭扭的人学骑车的样子。
  总之,甭管好的差的,都还挺爱看的。
  没多久。
  乔元走进这间操作教室,他把门打开,让自然光线洒进来,然后走近了操作台。
  正好看到埋头锉削的林巧枝。
  林巧枝左边的位置有周树在观摩,右边也被个二年级生占了,不过看乔工过来,赶紧让了个空位出来。
  乔元凑近观看了一会儿,没忍住指教道:“锉刀往左偏,别那么紧张,真锉坏了也不要你赔,手腕再放松一点,这样在你绕锉刀中心线转动的时候,锉出的内圆弧更流畅一些。”
  林巧枝听声音就知道是乔工,没看他,但总归是放松了点手腕,控制锉刀往左偏了那么一点点。
  她经过长久的练习,比之前能轻松自如的控制工具,从而控制精度。
  只是别看乔工平时性格挺好,实际上也是目光如炬。
  林巧枝再完成一锉后,乔元又说:“往左偏,不是往左的力度增,稍微减个一成左右力量,一定要让手的压力方向随着锉削部位不断旋转。”
  “内弧面是很关键的技术,很多向内陷或者向外突的零件,和别的零件摩擦、咬合得更精准、更紧密,精度要是把握不好,产品返修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高精度的武器零件还可能出事故。”
  林巧枝知道了这其中的牵扯和原理,把力道又稍微减了一点点,让手腕柔和的顺着动作转,调整施加压力的方向。
  见林巧枝又推进了一点,观察了一会儿,乔工又说:“做的不错,就是这样,好好体会一下现在这个手感,特别是手感知到的反馈过来的力,这是你锉内弧的一个触感积累,可以算经验,也可以当标准。”
  “以后不管做什么样的内弧面,你感受得多了这种手感,手一下刀,心里就知道会搓成什么样的弧度。”
  “对继续,可以试试再减少点余量……”
  乔元虽然看着脾气好,人也是笑着的,但要求可一点不低。
  一边教,一边考,一边拔高。
  这样一番指点下来,等林巧枝停下来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小半个小时。
  乔元饶有兴趣的去量,还一边笑着看林巧枝:“你觉得这次操作怎么样?”
  林巧枝紧张摇头:“不知道,光顾着听您说的要求,绷紧精神操作去了。”
  她大胆探头一看,眼睛瞪大了点,最好的位置精度居然有5丝!
  她乐得差点一蹦!
  乔元笑眯眯的看着林巧枝。
  拍了拍她的肩膀:“你这天赋真是高,学起来快,是个做高精尖模具的好苗子。”
  然后他笑着邀请:“要不要考虑来我们组?”
  旁边许观平也连连点头,帮腔道:“听说你想跟王工那组,我跟你说,王工那组到处跑,别看每次有什么问题都是他们攻克的,但经常出外勤,可辛苦了。”
  林巧枝一时怔住。
  她犹豫不知道该怎么回应。
  红旗农械厂高级技术工人基本都是做模具的。
  下面装配和修理,很少需要他们动手,毕竟用高工去组装拖拉机,去修理拖拉机,实在是杀鸡用牛刀,太浪费资源了。
  但高工也分为几个不同的工作方向。
  乔工带的一组,是专门做模具的,就扎根在厂里,制作一代代新型号的生产模具,解决厂里问题。
  王工带的一组,技术上也要求高,但更偏向解决实际问题,会亲自去出去调研,了解各地使用红旗拖拉机的需求和痛点,然后改进,研究出新型号的拖拉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