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林木秀喝多了没反应过来,连忙把画像拿回来,就继续晃晃悠悠被扶走了。
直到第二天酒醒,林木秀乍然跳起,连忙出门去追据说已经返程的清穹县县令。
好在人没走远,很快便追到了。
林木秀把温催玉的画像拿给县令看,一脸和善地说:“不瞒您说,这是对我有救命之恩的恩人,但这恩人不愿留名,我一直找不到他,除了凭记忆让人留下这幅画像,我天天带在身边供奉之外,竟是别无报恩的法子。”
“昨夜我喝多了酒,您帮我捡回画像,我却连句感恩的话都没说,实在是失礼,对不住了。”
郡尉这么客气,县令连忙摆手:“您言重了,言重了。”
林木秀又问:“我也是方才才想起来,您昨夜看到这画像之后,是不是说他是谁来着?您认识我这恩人吗?”
县令有些犹豫,昨晚看到画像时脱口而出,但稍微想想,又觉得不该对并不相识的人说起。
林木秀见状,也不着急追问,满口遗憾道:“我知道,我这恩人自己不愿意留名,我也不该这么穷追不舍,但我也是实在担心,您看他长得文文弱弱的,当初救我时也比较拮据,我就是想知道他如今日子过得如何。他若是过得不好,我却半点回报都没有,我枉为一郡郡尉啊。”
县令很以自己被调来清穹县为荣,便以己度人,觉得没被清算的这个郡尉应当也是个品性不错、至少大节上不出错的好官,没疑心他在说谎。
林木秀又满脸诚恳,县令便动摇着开口回答了:“这人……下官若是没认错,应当就是下官从前就任的知荷县人,名叫崔令。”
林木秀面露喜色。
县令:“他家祖上开私塾的,在知荷县有一处崔家私塾,但他爹娘早年带着他搬去了别的地方,不过没改户籍,那崔家私塾的屋子也一直在那儿。后来他爹娘没了,他就回了知荷县,不过在回去之前,他自己在外面游历过一些时月,您方才说他救过您,说不准就是那期间的事。”
林木秀连连点头:“应当就是了!那他现在还在知荷县吗?”
县令:“应该在吧,看他回去好像是打算长居,最开始好像是想继承祖业开私塾,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没开,改去酒楼做账房先生了。他日子应该过得还行,反正独身一人,养了一猫一狗,在酒楼做账房先生够花用了。”
林木秀又确认道:“您真觉得这崔令和我这画像上的人,长得一模一样?”
县令点头:“知荷县说大不大,这崔令啊是个极惹眼的人,见过的就没有不印象深刻的。真一样的,太像了,下官都说不出哪里不像。这作画的人画功了得,居然能凭林郡尉口述就画得这般惟妙惟肖,想来也是林郡尉您确实记挂恩人,才能描述得如此一致。”
林木秀又寒暄了一番,送走了县令,才结束作戏,喜不自胜地看着画像:“这可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啊!太巧了,实在是太巧了。”
“而且帝师全名什么来着……温催玉?我记得是这名儿。这个崔令居然名字也这么像,而且家里开私塾的,都是当先生的,这可真是巧得……要是人长得和画像一模一样,那说明年纪也相仿,我莫不是碰巧寻到帝师失散的双胞兄弟了?”
“在外面游历过,突然归乡,独身一人……那就算突然消失了,也不会有人怀疑,顶多当他是又出去游历了。所以如果劝说不动,那直接硬绑,也不会太麻烦……”
林木秀感慨:“若不是给我这提议的是叔叔,我都要怀疑是有人设局引我做什么了……这简直天助我也!”
唯一不好的就是,林木秀一查,发现知荷县离他们这儿太远了,足足两个多月路程。
而陛下已经在南巡路上,再过两天都要路过他们这陶潜郡了,也不知道陛下南巡具体是怎么安排行程的,万一南巡期间正好经过知荷县、遇上了那个崔令,那他这功劳不就没了吗?
就算快马加鞭,他先派人赶去知荷县把那崔令“请”来,也怕太过急躁、路途又远,而生出些他一时鞭长莫及的变故。陛下又在南巡,万一给知道了,那他真是自己往刀口上撞……
林木秀绞尽脑汁琢磨,最后一拍手,吩咐两个心腹仆从:“你们俩最快速度赶往知荷县,先盯着那个崔令,找机会接近他,跟他混熟,别让他起疑。我这边,过两日陛下来了,我求叔叔向陛下请命,带上我一起南巡,等经过知荷县附近时,我给你们送信,你们再把崔令带来我面前,我献给陛下。”
“届时,陛下直接带着美人回宫,必然对此次南巡留下深刻记忆,我就等着飞黄腾达吧!”
两个心腹仆从领命,又问:“可那个崔令要是不从呢?会不会惹得陛下不高兴,反倒怪罪大人您?”
“放心,我把他献给陛下之前,定会跟他说清楚利害关系,只要他不是个蠢的,就知道怎么才能保命,伺候陛下有百利而无一害,怎么伺候不都是伺候吗?”林木秀有些猥琐地一笑。
又说:“你们到时候把他带走前,也可以跟他说要带他做什么,他若是配合那最好,若是不配合,你们直接绑了来也行,只要别伤着脸。”
心腹仆从又问:“那要是他假意答应,回头得了陛下恩宠,却恩将仇报对陛下说您坏话呢?”
林木秀嘁了声:“他说到底不过是个男宠,陛下那么不可一世的作风,给得了宠爱,容得了他干政?就算是真帝师在,也未必有这颜面,何况是个替身。”
“再说了,他在朝中没有根基,若是聪明,就知道我叔叔可是位列九卿,得罪了我家,他讨得了好?不如互惠互利。反正我到时候会考察他的,他若真是个扶不上墙的蠢货,我自然不会冒险送他面圣。”
“还有,不管他是不是真跟帝师有什么血脉关系,反正往后就是了!我要把他塑造成帝师从前失散的双胞兄弟,这样陛下待他自然更加喜欢,他也算有把柄在我手上,一举两得!”
两个心腹仆从连忙说:“大人英明!考虑周全!”
林木秀得意道:“行了,你们收拾收拾,也别过夜了,一个时辰后就出发!去账房多支点钱,路上缺什么直接买就是,别为了带行李耽搁时间。”
“回头到了知荷县,跟那崔令交朋友,也少不了花钱,但你们多观察他的为人,他要是那种榆木脑子,你们也就装老实点,别打草惊蛇,知道没?”
“是!大人放心!”两个心腹仆从回道。
……
新年的前两个月转瞬过去,来到三月——
“崔先生,我看那知礼私塾的刘先生为了到雁安考试,开年后都让他私塾的学生搁家里自学了。他这两天全家为他忙前忙后,收拾行李准备去雁安呢,说是九月考试,得早点去,免得路上出意外,还要到雁安找个地方住,再适应适应环境,怕去晚了找不到住处,还有考试的时候水土不服。”
酒楼里熟识的食客对温催玉寒暄道:“我看你怎么还整日里不慌不忙的模样?”
有机会不用求人举荐、通过考试直接获得做官资格,但凡不是对做官毫无念想、对自己半点信心都没有的,哪怕手头不宽裕也会想着四处凑凑路费上雁安赶考,搏一把。
如果说对自己没信心,旁人必然要鼓励。如果说自己不想做官,旁人必然要询问缘由和劝说,毕竟做官多好的事儿啊。若是劝说不动,有的偏激点的,说不定还要嫌你不知好歹。
温催玉嫌麻烦,不想为那么久之后的事多费口舌,所以他这会儿只笑眯眯地顺着回答:“刘先生资历深,办了这么多年私塾,也有点家底,想要先行一步很正常,我可不行,我还得攒攒钱呢。雁安那地方只怕寸土寸金,手里没钱去了也难办。”
听到这话,食客点点头:“也是,尤其是崔先生你啊还是个手头松的,谁家天天给猫猫狗狗买肉吃,惯孩子都没这么惯的。”
“我这不是没孩子吗。”温催玉好脾气地说,“它们吃得也不多,而且谁家孩子能这么整日乖巧黏着爹娘?”
食客乐道:“那崔先生你之后去考试,这家里的猫狗怎么办,看你这样不像是能放心它们自己找食吃的,你还能带着一起去雁安啊?”
温催玉莞尔:“也不是不行啊,反正它们自己会走路,能跟我做个伴。”
正闲聊着,两个风尘仆仆的外乡人突然走了进来,说要吃饭。
温催玉本来并未在意。
知荷县不是个鲜少有外乡人来往的偏僻县城,偶有人途经甚至停留都很正常,不值得过多关注。
但当下这两个外乡人坐下后,一直用一种鬼鬼祟祟、自以为不会引起他注意的频率在偷瞄他。
温催玉微微蹙眉。
两个外乡人吃饭吃了一个时辰,菜都凉透了,才在跑堂伙计的询问中放下饭钱,起身往外走。
走到柜台处,两个人状似自然地说起:“刚来这地方,也不知道住哪儿好啊。”
直到第二天酒醒,林木秀乍然跳起,连忙出门去追据说已经返程的清穹县县令。
好在人没走远,很快便追到了。
林木秀把温催玉的画像拿给县令看,一脸和善地说:“不瞒您说,这是对我有救命之恩的恩人,但这恩人不愿留名,我一直找不到他,除了凭记忆让人留下这幅画像,我天天带在身边供奉之外,竟是别无报恩的法子。”
“昨夜我喝多了酒,您帮我捡回画像,我却连句感恩的话都没说,实在是失礼,对不住了。”
郡尉这么客气,县令连忙摆手:“您言重了,言重了。”
林木秀又问:“我也是方才才想起来,您昨夜看到这画像之后,是不是说他是谁来着?您认识我这恩人吗?”
县令有些犹豫,昨晚看到画像时脱口而出,但稍微想想,又觉得不该对并不相识的人说起。
林木秀见状,也不着急追问,满口遗憾道:“我知道,我这恩人自己不愿意留名,我也不该这么穷追不舍,但我也是实在担心,您看他长得文文弱弱的,当初救我时也比较拮据,我就是想知道他如今日子过得如何。他若是过得不好,我却半点回报都没有,我枉为一郡郡尉啊。”
县令很以自己被调来清穹县为荣,便以己度人,觉得没被清算的这个郡尉应当也是个品性不错、至少大节上不出错的好官,没疑心他在说谎。
林木秀又满脸诚恳,县令便动摇着开口回答了:“这人……下官若是没认错,应当就是下官从前就任的知荷县人,名叫崔令。”
林木秀面露喜色。
县令:“他家祖上开私塾的,在知荷县有一处崔家私塾,但他爹娘早年带着他搬去了别的地方,不过没改户籍,那崔家私塾的屋子也一直在那儿。后来他爹娘没了,他就回了知荷县,不过在回去之前,他自己在外面游历过一些时月,您方才说他救过您,说不准就是那期间的事。”
林木秀连连点头:“应当就是了!那他现在还在知荷县吗?”
县令:“应该在吧,看他回去好像是打算长居,最开始好像是想继承祖业开私塾,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没开,改去酒楼做账房先生了。他日子应该过得还行,反正独身一人,养了一猫一狗,在酒楼做账房先生够花用了。”
林木秀又确认道:“您真觉得这崔令和我这画像上的人,长得一模一样?”
县令点头:“知荷县说大不大,这崔令啊是个极惹眼的人,见过的就没有不印象深刻的。真一样的,太像了,下官都说不出哪里不像。这作画的人画功了得,居然能凭林郡尉口述就画得这般惟妙惟肖,想来也是林郡尉您确实记挂恩人,才能描述得如此一致。”
林木秀又寒暄了一番,送走了县令,才结束作戏,喜不自胜地看着画像:“这可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啊!太巧了,实在是太巧了。”
“而且帝师全名什么来着……温催玉?我记得是这名儿。这个崔令居然名字也这么像,而且家里开私塾的,都是当先生的,这可真是巧得……要是人长得和画像一模一样,那说明年纪也相仿,我莫不是碰巧寻到帝师失散的双胞兄弟了?”
“在外面游历过,突然归乡,独身一人……那就算突然消失了,也不会有人怀疑,顶多当他是又出去游历了。所以如果劝说不动,那直接硬绑,也不会太麻烦……”
林木秀感慨:“若不是给我这提议的是叔叔,我都要怀疑是有人设局引我做什么了……这简直天助我也!”
唯一不好的就是,林木秀一查,发现知荷县离他们这儿太远了,足足两个多月路程。
而陛下已经在南巡路上,再过两天都要路过他们这陶潜郡了,也不知道陛下南巡具体是怎么安排行程的,万一南巡期间正好经过知荷县、遇上了那个崔令,那他这功劳不就没了吗?
就算快马加鞭,他先派人赶去知荷县把那崔令“请”来,也怕太过急躁、路途又远,而生出些他一时鞭长莫及的变故。陛下又在南巡,万一给知道了,那他真是自己往刀口上撞……
林木秀绞尽脑汁琢磨,最后一拍手,吩咐两个心腹仆从:“你们俩最快速度赶往知荷县,先盯着那个崔令,找机会接近他,跟他混熟,别让他起疑。我这边,过两日陛下来了,我求叔叔向陛下请命,带上我一起南巡,等经过知荷县附近时,我给你们送信,你们再把崔令带来我面前,我献给陛下。”
“届时,陛下直接带着美人回宫,必然对此次南巡留下深刻记忆,我就等着飞黄腾达吧!”
两个心腹仆从领命,又问:“可那个崔令要是不从呢?会不会惹得陛下不高兴,反倒怪罪大人您?”
“放心,我把他献给陛下之前,定会跟他说清楚利害关系,只要他不是个蠢的,就知道怎么才能保命,伺候陛下有百利而无一害,怎么伺候不都是伺候吗?”林木秀有些猥琐地一笑。
又说:“你们到时候把他带走前,也可以跟他说要带他做什么,他若是配合那最好,若是不配合,你们直接绑了来也行,只要别伤着脸。”
心腹仆从又问:“那要是他假意答应,回头得了陛下恩宠,却恩将仇报对陛下说您坏话呢?”
林木秀嘁了声:“他说到底不过是个男宠,陛下那么不可一世的作风,给得了宠爱,容得了他干政?就算是真帝师在,也未必有这颜面,何况是个替身。”
“再说了,他在朝中没有根基,若是聪明,就知道我叔叔可是位列九卿,得罪了我家,他讨得了好?不如互惠互利。反正我到时候会考察他的,他若真是个扶不上墙的蠢货,我自然不会冒险送他面圣。”
“还有,不管他是不是真跟帝师有什么血脉关系,反正往后就是了!我要把他塑造成帝师从前失散的双胞兄弟,这样陛下待他自然更加喜欢,他也算有把柄在我手上,一举两得!”
两个心腹仆从连忙说:“大人英明!考虑周全!”
林木秀得意道:“行了,你们收拾收拾,也别过夜了,一个时辰后就出发!去账房多支点钱,路上缺什么直接买就是,别为了带行李耽搁时间。”
“回头到了知荷县,跟那崔令交朋友,也少不了花钱,但你们多观察他的为人,他要是那种榆木脑子,你们也就装老实点,别打草惊蛇,知道没?”
“是!大人放心!”两个心腹仆从回道。
……
新年的前两个月转瞬过去,来到三月——
“崔先生,我看那知礼私塾的刘先生为了到雁安考试,开年后都让他私塾的学生搁家里自学了。他这两天全家为他忙前忙后,收拾行李准备去雁安呢,说是九月考试,得早点去,免得路上出意外,还要到雁安找个地方住,再适应适应环境,怕去晚了找不到住处,还有考试的时候水土不服。”
酒楼里熟识的食客对温催玉寒暄道:“我看你怎么还整日里不慌不忙的模样?”
有机会不用求人举荐、通过考试直接获得做官资格,但凡不是对做官毫无念想、对自己半点信心都没有的,哪怕手头不宽裕也会想着四处凑凑路费上雁安赶考,搏一把。
如果说对自己没信心,旁人必然要鼓励。如果说自己不想做官,旁人必然要询问缘由和劝说,毕竟做官多好的事儿啊。若是劝说不动,有的偏激点的,说不定还要嫌你不知好歹。
温催玉嫌麻烦,不想为那么久之后的事多费口舌,所以他这会儿只笑眯眯地顺着回答:“刘先生资历深,办了这么多年私塾,也有点家底,想要先行一步很正常,我可不行,我还得攒攒钱呢。雁安那地方只怕寸土寸金,手里没钱去了也难办。”
听到这话,食客点点头:“也是,尤其是崔先生你啊还是个手头松的,谁家天天给猫猫狗狗买肉吃,惯孩子都没这么惯的。”
“我这不是没孩子吗。”温催玉好脾气地说,“它们吃得也不多,而且谁家孩子能这么整日乖巧黏着爹娘?”
食客乐道:“那崔先生你之后去考试,这家里的猫狗怎么办,看你这样不像是能放心它们自己找食吃的,你还能带着一起去雁安啊?”
温催玉莞尔:“也不是不行啊,反正它们自己会走路,能跟我做个伴。”
正闲聊着,两个风尘仆仆的外乡人突然走了进来,说要吃饭。
温催玉本来并未在意。
知荷县不是个鲜少有外乡人来往的偏僻县城,偶有人途经甚至停留都很正常,不值得过多关注。
但当下这两个外乡人坐下后,一直用一种鬼鬼祟祟、自以为不会引起他注意的频率在偷瞄他。
温催玉微微蹙眉。
两个外乡人吃饭吃了一个时辰,菜都凉透了,才在跑堂伙计的询问中放下饭钱,起身往外走。
走到柜台处,两个人状似自然地说起:“刚来这地方,也不知道住哪儿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