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前朝后宫、文臣武将,加上卜卦之说,“天时地利人和”地推动辛青荷母子去死,自然不会是什么正好“碰巧”。
当年皇后无子,辛夫人却得盛宠,皇后忐忑不安,终日惶惶,就担心皇帝一个高兴,就要废后立新。所以,辛夫人前面三个没能出生、出生了也早夭的孩子,其中都有皇后的手笔。
赵曜意外抓住了这个把柄,正好他也想置辛青荷于死地,于是威胁皇后配合做戏,先是预兆噩梦,再是饮食下药促使辛夫人早产,最后在后宫和前朝一起发力,促进赐死辛青荷母子一事。
虽然最后没能完全成功,但合谋这事儿提起来也是个不大不小的把柄,自然是人证死了才干净。
但庄王总是容易轻视小人物,例如曾在先帝皇后身边当差的这位柳夫人,当年先帝皇后其实颇为信任她,她也知晓当年的来龙去脉。
庄王未必是没想到这一点,只是想到了也并不在意,毕竟柳夫人胆小、自己没能力也没人脉,而且当年的事,即便先帝皇后还在也只有她自己作为人证,柳夫人自然更拿不出实质证据。
即便她莫名其妙拿出来了,又有谁愿意相信、敢相信?
所以无需忌惮。
柳夫人确实胆子不大,只想平平静静过日子,被关在行宫里不能出门也无所谓,反正从前她也没有随便出门的权利。
但十三年过去,她的女儿卫栖公主已经十五岁了,柳夫人为女儿的未来发愁。所以昔日意外结识的林王卫镜找上她,她虽犹豫害怕,但还是为了卫镜代为承诺的“自由”,壮着胆子点头应了。
四位诸侯王、柳夫人都事定,接下来……
温催玉看向卫樾:“我们去见见三公,再然后,若是庄王还没找到岑蕙母子的下落,我们也该去揭晓一番了。”
突闻噩耗,原书剧情里庄王可是直接昏厥、大病了一场,半个月后起身下地,也是元气大损、身体不如往前了。
如今虽不可确定庄王的反应,但应当不会太轻松。
温催玉和卫樾打算,趁他病要他命。
第50章 起事前夕
翌日, 温催玉独自拜访了李锳,没带卫樾,不然太显眼。
李锳得知他的来意, 沉默片刻,然后道:“令卿应当知道, 我并不受家父待见,未必能成功帮到你。家父这些年来尤其谨慎,若是得知你和陛下想要见他, 还想让他叫上太尉和御史大夫一起会面,只怕不仅不会听我劝,还会想方设法躲得远远的。”
温催玉颔首,不疾不徐道:“但我还是特意来麻烦你这一趟了……丞相大人是你父亲, 看在过去两年的交情上, 我和陛下都并不想为了与三公商谈, 便使太难看的手段。”
“当然, 也是想着,若你愿意帮忙,能省些功夫。只是会面交谈, 我和陛下都并未打算威胁他们一定要做什么。”
李锳想了想,出乎意料地回道:“既然你和陛下心意已决,那我倒有个不大上得了台面的主意……与其我费功夫劝说家父, 不如找个家父在家的时机, 我直接以家父的名义临时邀请太尉和御史大夫上门,你和陛下趁着他们三人聚在丞相府时登门……”
届时, 管他们愿不愿意会面呢,这人都得见。
温催玉怔了下,旋即笑道:“若是霜钟愿意如此帮忙, 我和陛下自然没有二话。不过,只怕事后丞相他们迁怒于你。”
“无妨,家父的性子我了解,只要你和陛下稍落后几步登门、别让他先有了避祸的念头,他便不会当着太尉和御史大夫的面,拆穿说是我越俎代庖,当面必是会先替我遮掩过去的,我毕竟是丞相府长子……顶多是事后家父怪罪我几句罢了,倒也影响不了我们父子情分。”
李锳平心静气地说:“而太尉和御史大夫,若是认定了是家父邀请他们去的,那即便之后家父否认站队了陛下,二公应当也不大信服。如此,对你和陛下行事,或许更有益处?”
温催玉作了一揖:“多谢。”
李锳回礼:“不敢当。我也……并非出于私交,只是相信以令卿和陛下的能耐,想要做什么必然是能做成的,我倒不如卖个好。”
温催玉轻笑:“那更应当多谢霜钟的信任了。”
两日后,温催玉和卫樾收到李锳送来太傅府的消息,出门前往丞相府。
李丞相这边,本休沐在家,突然管家来禀,说太尉和御史大夫受邀登门了。
李丞相一愣:“受邀?谁的邀?”
管家也一愣,送上太尉和御史大夫方才递回的请帖:“您的啊……不是吗?”
李丞相把请帖拿过来一看,皱起眉头:“这笔迹……长公子人呢!”
管家摸不着头脑:“长公子他两刻钟前出门了,说是半个时辰内会回来,这请帖……难道是长公子送的?可太尉和御史大夫两位大人都以为是老爷您……”
李丞相拍案:“罢了,我先去见见客人,总不能把人晾着……李锳这个逆子!到底想干什么!”
李丞相起身,到待客的厅堂见了太尉和御史大夫。
听到太尉和御史大夫问他相邀的缘由,李丞相没好意思说是自家逆子冒充行事,只是神秘莫测地含混过去,想要拖延到李锳回来、问清来龙去脉再说。
但李锳还未回来,管家手下的一个管事又来急匆匆禀道:“老爷,陛下和温太傅来了。”
太尉和御史大夫听到这话,不约而同交换了个视线。
李丞相愣了下,然后对太尉和御史大夫致歉一笑,接着把管事拉到门外,低声问:“陛下和温太傅?他们可有说来意?难道又是受‘我’邀请来的?”
管事也低声回答:“小的不知,但陛下和温太傅并未说是受邀而来……”
“怪了!罢了,陛下他们到哪儿了?先接驾吧!”李丞相头疼道。
管事回道:“管家正引着陛下和温太傅过来呢,暗中示意小的近路跑过来,先禀告您一声。”
李丞相想要叹气,又无可奈何,只得回身叫上已经起身的太尉和御史大夫,一起出厅接驾。
太尉和御史大夫已经不动声色交换了几个来回的视线,彼此都在揣测——
这么多年来从未听说过陛下登哪个朝臣的门,哪有他们刚上门,陛下就正巧今日过来丞相府了的道理,这李丞相方才一直兜圈子不肯说邀请他们的缘由,怕不是就是在等陛下过来!
这李丞相居然悄摸地站到陛下身边去了?
可今日把他们“诓”过来见陛下是什么意思!
卫樾和温催玉登门拜访,但比三公自在放松多了。
听到温催玉半点不意外地含笑说“三公都在,倒是正好”,李丞相这个主人家不由得心下一咯噔,再看太尉和御史大夫,俨然更确信了方才的暗中揣测。
李丞相叫苦不迭,直想把李锳这个逆子叫回来问个明白——若是知道陛下和温太傅会来,他方才见太尉和御史大夫时,绝不会为了顾忌颜面而给李锳打圆场。
但事已至此,李丞相只好勉强笑道:“陛下驾临,温太傅光临,是丞相府蓬荜生辉……陛下,恕臣愚钝,不知您纡尊前来,是有什么吩咐呢?”
李丞相是想表示,他真不知道陛下和温太傅来干什么的。
但太尉和御史大夫闻言,心下一沉——李丞相真是一刻都等不得,这就开始引导进入正题了,陛下到底会说什么?他们又要怎么应对?唉,真是忐忑啊!
李丞相并不迟钝,看到太尉和御史大夫的反应,就知道不仅没澄清成,还起了反效果,但此刻又不便说得太直白、即便直白说了只怕他们也不会信……李丞相更加叫苦。
卫樾和温催玉只当没瞧见三公的眉眼官司,表情不变。
温催玉看了看卫樾,示意他来主事。
“十日后便是李丞相大寿,朕希望你届时广邀满朝文武和诸侯王来你府上参加寿宴。”卫樾耐着性子冷冰冰地开口,看表情听语气,倒的确像是来威逼利诱的。
李丞相一愣,然后没敢问陛下为何有此提议,就怕自己问多了,听到更难回应的话。
他只敢小心回答:“陛下记挂臣的寿辰,臣感激涕零,不过……臣今年并非过整寿,按过去习惯,并不打算大办寿宴,只准备自家人小聚,不好意思惊动满朝。何况今年特殊,这月底便是大燕国祚百年大典,满朝同僚都忙着,诸侯王们也是为此千里迢迢回雁安,臣不敢用一个小小寿辰去惊扰……所以,还是不必了吧?”
“朕觉得有必要。”卫樾不大客气地挑了下眉,“还是说,诸公被内朝压制久了,已经心甘情愿做马前卒,没有再重掌决策、为上分忧的心气儿了?”
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均是愣住。
庄王当年为了掌权,重用内朝,外朝的三公九卿至今已沦为执行机构,内朝下达经由庄王首肯的政令,三公九卿不必参与决策商议、只能照政令执行。
百官之首的丞相空有其名,论实权远不如内朝尚书台的尚书令。太尉两手空空,军权落在内朝大将军府,常年有传言说庄王要裁撤太尉一职、使其虚置。御史大夫这一职,本来就容易被忽视,好的时候位同副相,不好的时候也就是个摆设,在庄王执政下连丞相本人都只能领命执行,遑论御史大夫,更是地位不显。
当年皇后无子,辛夫人却得盛宠,皇后忐忑不安,终日惶惶,就担心皇帝一个高兴,就要废后立新。所以,辛夫人前面三个没能出生、出生了也早夭的孩子,其中都有皇后的手笔。
赵曜意外抓住了这个把柄,正好他也想置辛青荷于死地,于是威胁皇后配合做戏,先是预兆噩梦,再是饮食下药促使辛夫人早产,最后在后宫和前朝一起发力,促进赐死辛青荷母子一事。
虽然最后没能完全成功,但合谋这事儿提起来也是个不大不小的把柄,自然是人证死了才干净。
但庄王总是容易轻视小人物,例如曾在先帝皇后身边当差的这位柳夫人,当年先帝皇后其实颇为信任她,她也知晓当年的来龙去脉。
庄王未必是没想到这一点,只是想到了也并不在意,毕竟柳夫人胆小、自己没能力也没人脉,而且当年的事,即便先帝皇后还在也只有她自己作为人证,柳夫人自然更拿不出实质证据。
即便她莫名其妙拿出来了,又有谁愿意相信、敢相信?
所以无需忌惮。
柳夫人确实胆子不大,只想平平静静过日子,被关在行宫里不能出门也无所谓,反正从前她也没有随便出门的权利。
但十三年过去,她的女儿卫栖公主已经十五岁了,柳夫人为女儿的未来发愁。所以昔日意外结识的林王卫镜找上她,她虽犹豫害怕,但还是为了卫镜代为承诺的“自由”,壮着胆子点头应了。
四位诸侯王、柳夫人都事定,接下来……
温催玉看向卫樾:“我们去见见三公,再然后,若是庄王还没找到岑蕙母子的下落,我们也该去揭晓一番了。”
突闻噩耗,原书剧情里庄王可是直接昏厥、大病了一场,半个月后起身下地,也是元气大损、身体不如往前了。
如今虽不可确定庄王的反应,但应当不会太轻松。
温催玉和卫樾打算,趁他病要他命。
第50章 起事前夕
翌日, 温催玉独自拜访了李锳,没带卫樾,不然太显眼。
李锳得知他的来意, 沉默片刻,然后道:“令卿应当知道, 我并不受家父待见,未必能成功帮到你。家父这些年来尤其谨慎,若是得知你和陛下想要见他, 还想让他叫上太尉和御史大夫一起会面,只怕不仅不会听我劝,还会想方设法躲得远远的。”
温催玉颔首,不疾不徐道:“但我还是特意来麻烦你这一趟了……丞相大人是你父亲, 看在过去两年的交情上, 我和陛下都并不想为了与三公商谈, 便使太难看的手段。”
“当然, 也是想着,若你愿意帮忙,能省些功夫。只是会面交谈, 我和陛下都并未打算威胁他们一定要做什么。”
李锳想了想,出乎意料地回道:“既然你和陛下心意已决,那我倒有个不大上得了台面的主意……与其我费功夫劝说家父, 不如找个家父在家的时机, 我直接以家父的名义临时邀请太尉和御史大夫上门,你和陛下趁着他们三人聚在丞相府时登门……”
届时, 管他们愿不愿意会面呢,这人都得见。
温催玉怔了下,旋即笑道:“若是霜钟愿意如此帮忙, 我和陛下自然没有二话。不过,只怕事后丞相他们迁怒于你。”
“无妨,家父的性子我了解,只要你和陛下稍落后几步登门、别让他先有了避祸的念头,他便不会当着太尉和御史大夫的面,拆穿说是我越俎代庖,当面必是会先替我遮掩过去的,我毕竟是丞相府长子……顶多是事后家父怪罪我几句罢了,倒也影响不了我们父子情分。”
李锳平心静气地说:“而太尉和御史大夫,若是认定了是家父邀请他们去的,那即便之后家父否认站队了陛下,二公应当也不大信服。如此,对你和陛下行事,或许更有益处?”
温催玉作了一揖:“多谢。”
李锳回礼:“不敢当。我也……并非出于私交,只是相信以令卿和陛下的能耐,想要做什么必然是能做成的,我倒不如卖个好。”
温催玉轻笑:“那更应当多谢霜钟的信任了。”
两日后,温催玉和卫樾收到李锳送来太傅府的消息,出门前往丞相府。
李丞相这边,本休沐在家,突然管家来禀,说太尉和御史大夫受邀登门了。
李丞相一愣:“受邀?谁的邀?”
管家也一愣,送上太尉和御史大夫方才递回的请帖:“您的啊……不是吗?”
李丞相把请帖拿过来一看,皱起眉头:“这笔迹……长公子人呢!”
管家摸不着头脑:“长公子他两刻钟前出门了,说是半个时辰内会回来,这请帖……难道是长公子送的?可太尉和御史大夫两位大人都以为是老爷您……”
李丞相拍案:“罢了,我先去见见客人,总不能把人晾着……李锳这个逆子!到底想干什么!”
李丞相起身,到待客的厅堂见了太尉和御史大夫。
听到太尉和御史大夫问他相邀的缘由,李丞相没好意思说是自家逆子冒充行事,只是神秘莫测地含混过去,想要拖延到李锳回来、问清来龙去脉再说。
但李锳还未回来,管家手下的一个管事又来急匆匆禀道:“老爷,陛下和温太傅来了。”
太尉和御史大夫听到这话,不约而同交换了个视线。
李丞相愣了下,然后对太尉和御史大夫致歉一笑,接着把管事拉到门外,低声问:“陛下和温太傅?他们可有说来意?难道又是受‘我’邀请来的?”
管事也低声回答:“小的不知,但陛下和温太傅并未说是受邀而来……”
“怪了!罢了,陛下他们到哪儿了?先接驾吧!”李丞相头疼道。
管事回道:“管家正引着陛下和温太傅过来呢,暗中示意小的近路跑过来,先禀告您一声。”
李丞相想要叹气,又无可奈何,只得回身叫上已经起身的太尉和御史大夫,一起出厅接驾。
太尉和御史大夫已经不动声色交换了几个来回的视线,彼此都在揣测——
这么多年来从未听说过陛下登哪个朝臣的门,哪有他们刚上门,陛下就正巧今日过来丞相府了的道理,这李丞相方才一直兜圈子不肯说邀请他们的缘由,怕不是就是在等陛下过来!
这李丞相居然悄摸地站到陛下身边去了?
可今日把他们“诓”过来见陛下是什么意思!
卫樾和温催玉登门拜访,但比三公自在放松多了。
听到温催玉半点不意外地含笑说“三公都在,倒是正好”,李丞相这个主人家不由得心下一咯噔,再看太尉和御史大夫,俨然更确信了方才的暗中揣测。
李丞相叫苦不迭,直想把李锳这个逆子叫回来问个明白——若是知道陛下和温太傅会来,他方才见太尉和御史大夫时,绝不会为了顾忌颜面而给李锳打圆场。
但事已至此,李丞相只好勉强笑道:“陛下驾临,温太傅光临,是丞相府蓬荜生辉……陛下,恕臣愚钝,不知您纡尊前来,是有什么吩咐呢?”
李丞相是想表示,他真不知道陛下和温太傅来干什么的。
但太尉和御史大夫闻言,心下一沉——李丞相真是一刻都等不得,这就开始引导进入正题了,陛下到底会说什么?他们又要怎么应对?唉,真是忐忑啊!
李丞相并不迟钝,看到太尉和御史大夫的反应,就知道不仅没澄清成,还起了反效果,但此刻又不便说得太直白、即便直白说了只怕他们也不会信……李丞相更加叫苦。
卫樾和温催玉只当没瞧见三公的眉眼官司,表情不变。
温催玉看了看卫樾,示意他来主事。
“十日后便是李丞相大寿,朕希望你届时广邀满朝文武和诸侯王来你府上参加寿宴。”卫樾耐着性子冷冰冰地开口,看表情听语气,倒的确像是来威逼利诱的。
李丞相一愣,然后没敢问陛下为何有此提议,就怕自己问多了,听到更难回应的话。
他只敢小心回答:“陛下记挂臣的寿辰,臣感激涕零,不过……臣今年并非过整寿,按过去习惯,并不打算大办寿宴,只准备自家人小聚,不好意思惊动满朝。何况今年特殊,这月底便是大燕国祚百年大典,满朝同僚都忙着,诸侯王们也是为此千里迢迢回雁安,臣不敢用一个小小寿辰去惊扰……所以,还是不必了吧?”
“朕觉得有必要。”卫樾不大客气地挑了下眉,“还是说,诸公被内朝压制久了,已经心甘情愿做马前卒,没有再重掌决策、为上分忧的心气儿了?”
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均是愣住。
庄王当年为了掌权,重用内朝,外朝的三公九卿至今已沦为执行机构,内朝下达经由庄王首肯的政令,三公九卿不必参与决策商议、只能照政令执行。
百官之首的丞相空有其名,论实权远不如内朝尚书台的尚书令。太尉两手空空,军权落在内朝大将军府,常年有传言说庄王要裁撤太尉一职、使其虚置。御史大夫这一职,本来就容易被忽视,好的时候位同副相,不好的时候也就是个摆设,在庄王执政下连丞相本人都只能领命执行,遑论御史大夫,更是地位不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