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令卿……”卫樾搂着温催玉,安然入眠。
……
翌日早上,小七默默来交差,把王观和徐之谊的官印放在了卫樾面前。
至于官印的主人……这天上午,命人看守着青云院的袁昭就过来说了:“王大人和徐大人的仆从都禀报说,两位大人真病倒了,想要大夫。”
卫樾不讲道理地回答:“病了就好好养着,别那么多要求,让他们安生点。”
袁昭一板一眼地领命:“是!”
晚些时候,景王又来了。
“听说王观和徐之谊两位大人已经到了,怎么小王没见着人。”卫榆应付应付问起。
得知那两个人病了,卫榆煞有介事地一叹气:“唉,惭愧,小王这封地不养人啊,竟让两位雁安来的大人这就病了。对了,温太傅,你那琴……”
自打“摊牌”后,卫榆再来驿馆请安,是什么正经事都不提了,也懒得再问卫樾和温催玉打算什么时候走,反正敷衍问候两句,就开始要琴,一点都不嫌寒碜。
“还是不愿借。”温催玉也没扯点别的说辞,直言拒绝,但今日说得比往常多了点,“不过是一把琴罢了,景王殿下有这纠缠不休的闲心,还不如另寻一把,何必盯着下官的琴不放?相思古琴虽难得,但若是李锳大人愿意见景王殿下,您就是拿着自己做的一把歪瓜裂枣,他也自会给你开门。”
卫榆当作没听见温催玉话里“李锳不愿见你”的意思,拍了下手:“还是温太傅有办法!对,古琴虽难得,但本王若是自己做一把琴,岂不是更难得,定能让霜钟感动!这么好的主意,温太傅怎么不早说!那本王今日就不叨扰了,这便回去做琴了。”
温催玉:“……”
卫樾看不惯这卫榆,哪哪都看不惯,听到卫榆破罐破摔地在他们面前光明正大提心上人,竟能如此坦荡,卫樾就更看不惯他。
“景王要是不做这诸侯王了,李锳想必会更感动。”卫樾冷冷道。
正欲行礼离开的卫榆一愣。
温催玉也怔了下。
卫樾有理有据地分析:“李锳顾忌你身家复杂,不愿与你有牵扯,但若是景王你假死脱身,以一介白衣之身继续纠缠,李锳未必不会感动,又觉得你与‘景王’再无瓜葛,说不准就愿意和你重修旧好了。景王觉得朕这个主意如何?”
卫榆有片刻没说话。
然后他突然笑道:“小王只当陛下是心直口快之言,并未有深意,便不回答了,望陛下恕罪……陛下和温太傅留滞不走,应当不是为了以景国封地为试验,想要裁撤诸侯王吧?陛下,此事可不是您三言两语就动得了的。小王告退。”
卫樾当然只是随口一说,想要堵一堵卫榆,但卫榆这态度,让卫樾脸色更冷了。
他对温催玉说:“尾大不掉,我将来一定会对诸侯王下手的,老师。”
这不是仅为了出气的泄愤之言,从稳固朝廷局面和皇权威严来考量,也的确不能放任诸侯王壮大下去了。
温催玉颔首:“慢慢来。”
……
王观和徐之谊“水土不服”,一病不起,都无法走出屋门露面,哪还能交接监察史的公差。
转眼又到十一月,大雪封山路,少帝和帝师他们一众人自然无法离开,只能“将就”留在景国王都过年。
年后二月底,山路方通,景王便收到了朝廷送来的文书,说是今年的监察史已经于正月出发了。
卫榆拿着文书拜访驿馆,悠悠道:“托陛下的福啊,小王这封地先前六年也就来过三波监察史,陛下来了之后,这一年便来了三波。这次陛下是打算回啊,还是想要继续流连小王这穷乡僻壤啊?”
卫樾不慌不忙道:“把监察史拖个两三年走不掉,不是景王惯来擅长的吗?”
卫榆没想到卫樾居然还要滞留,一时无言:“……陛下,三波人也太多了,都多留个一年半载的,小王实在养不起啊。而且,监察史没回去,庄王再派新的人来,也是说得过去的,前面那几回没派,只是因为没把景国放在眼里,随小王折腾罢了。”
“那便把人拖到秋日,再交付文书、安排巡察,让他们得以顺利返程。”温催玉一脸好商量地说着,“至于届时陛下与下官如何不走,就不由景王殿下费心了。”
卫榆实在纳闷:“不是……陛下,温太傅,你们图什么呢,小王这地方就这么好,待一年都不够?明年大燕国祚就满百年,按着规矩,诸侯王得前往雁安共同参与祭祀大典,你们是打算到时候才和小王一起回去,还是到时候都不打算回?小王虽然有把柄在二位手里,但你们就不能痛快些,别总小打小闹的吗?”
卫榆噼里啪啦说完,又才语气一缓:“小王失言,陛下恕罪。”
卫樾冷笑:“景王不想明年再同行,那今年就一同去雁安也行,正好赶在国祚百年之前,把你混淆宗室血脉的事分辨分辨。”
卫榆:“……”
敢情少帝和帝师还真打算明年跟他一起回雁安,这真是……也不知道到底是在盘算什么。
但谁让他有把柄在人手里,除了捏着鼻子配合,还能怎么办。
于是,这年朝廷的监察史到了之后,和前面那几任监察史一样,被一拖再拖,庄王来信也没用,景王反正不买账。
而庄王本人不在,其他前来的官员也不敢真跟少帝叫板,加上很快也丢失了官印,个比个心虚,于是都稀里糊涂耽误下来。
庄王本人肯定不能亲临,这年还没过去,也不便再派新的监察史,毕竟景国是诸侯王封地,朝廷总派人去也不合适。
于是就这么拖到了九月初。
就在庄王打算以“监察史再不返程就来不及今年回来了”为由,再派新的官员前去敦促之际,景王突然命人把该交付给监察史的文书都交付了,也十分配合地安排了实地巡察的行程。
去年十月来了之后就一病不起的王观和徐之谊突然病好了不少,今年三月末抵达景国的监察史一行人也是,过去在景国的几个月总是你病一下了我又病倒了,但不约而同都在这个时间病好、可以出行了。
听说陛下和温太傅那边,也没再说不肯回去,状似十分配合。
至此,各位大人除了官印还是没有回来之外,堪称一切顺利。
然后就不知该说意料之外还是意料之内的,出问题了——
准备离开景国王都的这天,少帝卫樾明目张胆地病倒了,而且生了怪病,说是突然五感全失了!
王观等人火急火燎前去探望,只见温太傅一脸愁容地在照料陛下,景王也带着太医匆匆赶至,少帝不知道是真病了还是装得太好,反正王观等人没看出作戏来。
温催玉叹气:“陛下病情耽误不得,景国最好的大夫都在王宫,陛下需得留在这里治病。但诸位大人的监察史差事亦耽误不得,庄王殿下已多次从雁安送信来催,所以诸位大人按原本计划,今日便出发吧。本官会照料好陛下,待陛下病愈,便尽快返程。”
王观等人踌躇——如今已九月,十一月又要大雪封山,眼看着少帝和帝师是今年也不打算回去的意思啊,这让他们回去了也没法交差啊!
毕竟庄王要的是少帝和帝师,又不是真为了景国封地的巡察差事。
他们几个没能找回官印,本还想着就算回程路上陛下不还——若无意外,他们收纳得好好的官印,应当是被陛下命人拿走了——但把陛下带回去了,功过相抵,不至于因为官印丢失而受责罚。
“这……若说名医圣手,自然还是雁安宫城中的太医们最为精湛,不如这样,带上景王这边的几位太医同行,温太傅陪同陛下尽快返回雁安吧?”王观说道。
但这话似乎惹怒了景王。
只见景王眯了下眼:“王大人是不相信本王宫里的太医,还是不相信本王有心为陛下医治?”
王观等人额头冒汗,王观连忙告罪:“景王殿下恕罪,下官并无此意,下官只是担心陛下龙体安康……”
“陛下和温太傅都相信本王,愿意留在这里治病,你却挑三拣四,还想带走本王宫里唯一几位用得上的名医。”卫榆似笑非笑,“王大人到底是什么意思,本王还真不明白。”
王观面露苦色,只好退而求其次:“下官……不知下官等人可否也继续留在驿馆,待陛下痊愈,再一同离开?”
卫榆皱眉:“怎么,几位大人还真担心本王对陛下不利,想要留下来监督?几位朝廷来的大人,不依不饶滞留本王的封地,是庄王殿下还给了你们别的暗令?”
话说到这个地步,王观几个哪里还敢接话,只好继续告罪,然后“依依不舍”地按着原本的行程计划,离开了景国王都。
随行的除了他们自己原先带来的仆从,还有常继军的谭成武中尉——但常继军的士兵们没给他们带走几个,毕竟陛下愿意拨出几个护卫大臣安全,已经是十分厚爱,主力当然得留下,继续护卫陛下。
……
翌日早上,小七默默来交差,把王观和徐之谊的官印放在了卫樾面前。
至于官印的主人……这天上午,命人看守着青云院的袁昭就过来说了:“王大人和徐大人的仆从都禀报说,两位大人真病倒了,想要大夫。”
卫樾不讲道理地回答:“病了就好好养着,别那么多要求,让他们安生点。”
袁昭一板一眼地领命:“是!”
晚些时候,景王又来了。
“听说王观和徐之谊两位大人已经到了,怎么小王没见着人。”卫榆应付应付问起。
得知那两个人病了,卫榆煞有介事地一叹气:“唉,惭愧,小王这封地不养人啊,竟让两位雁安来的大人这就病了。对了,温太傅,你那琴……”
自打“摊牌”后,卫榆再来驿馆请安,是什么正经事都不提了,也懒得再问卫樾和温催玉打算什么时候走,反正敷衍问候两句,就开始要琴,一点都不嫌寒碜。
“还是不愿借。”温催玉也没扯点别的说辞,直言拒绝,但今日说得比往常多了点,“不过是一把琴罢了,景王殿下有这纠缠不休的闲心,还不如另寻一把,何必盯着下官的琴不放?相思古琴虽难得,但若是李锳大人愿意见景王殿下,您就是拿着自己做的一把歪瓜裂枣,他也自会给你开门。”
卫榆当作没听见温催玉话里“李锳不愿见你”的意思,拍了下手:“还是温太傅有办法!对,古琴虽难得,但本王若是自己做一把琴,岂不是更难得,定能让霜钟感动!这么好的主意,温太傅怎么不早说!那本王今日就不叨扰了,这便回去做琴了。”
温催玉:“……”
卫樾看不惯这卫榆,哪哪都看不惯,听到卫榆破罐破摔地在他们面前光明正大提心上人,竟能如此坦荡,卫樾就更看不惯他。
“景王要是不做这诸侯王了,李锳想必会更感动。”卫樾冷冷道。
正欲行礼离开的卫榆一愣。
温催玉也怔了下。
卫樾有理有据地分析:“李锳顾忌你身家复杂,不愿与你有牵扯,但若是景王你假死脱身,以一介白衣之身继续纠缠,李锳未必不会感动,又觉得你与‘景王’再无瓜葛,说不准就愿意和你重修旧好了。景王觉得朕这个主意如何?”
卫榆有片刻没说话。
然后他突然笑道:“小王只当陛下是心直口快之言,并未有深意,便不回答了,望陛下恕罪……陛下和温太傅留滞不走,应当不是为了以景国封地为试验,想要裁撤诸侯王吧?陛下,此事可不是您三言两语就动得了的。小王告退。”
卫樾当然只是随口一说,想要堵一堵卫榆,但卫榆这态度,让卫樾脸色更冷了。
他对温催玉说:“尾大不掉,我将来一定会对诸侯王下手的,老师。”
这不是仅为了出气的泄愤之言,从稳固朝廷局面和皇权威严来考量,也的确不能放任诸侯王壮大下去了。
温催玉颔首:“慢慢来。”
……
王观和徐之谊“水土不服”,一病不起,都无法走出屋门露面,哪还能交接监察史的公差。
转眼又到十一月,大雪封山路,少帝和帝师他们一众人自然无法离开,只能“将就”留在景国王都过年。
年后二月底,山路方通,景王便收到了朝廷送来的文书,说是今年的监察史已经于正月出发了。
卫榆拿着文书拜访驿馆,悠悠道:“托陛下的福啊,小王这封地先前六年也就来过三波监察史,陛下来了之后,这一年便来了三波。这次陛下是打算回啊,还是想要继续流连小王这穷乡僻壤啊?”
卫樾不慌不忙道:“把监察史拖个两三年走不掉,不是景王惯来擅长的吗?”
卫榆没想到卫樾居然还要滞留,一时无言:“……陛下,三波人也太多了,都多留个一年半载的,小王实在养不起啊。而且,监察史没回去,庄王再派新的人来,也是说得过去的,前面那几回没派,只是因为没把景国放在眼里,随小王折腾罢了。”
“那便把人拖到秋日,再交付文书、安排巡察,让他们得以顺利返程。”温催玉一脸好商量地说着,“至于届时陛下与下官如何不走,就不由景王殿下费心了。”
卫榆实在纳闷:“不是……陛下,温太傅,你们图什么呢,小王这地方就这么好,待一年都不够?明年大燕国祚就满百年,按着规矩,诸侯王得前往雁安共同参与祭祀大典,你们是打算到时候才和小王一起回去,还是到时候都不打算回?小王虽然有把柄在二位手里,但你们就不能痛快些,别总小打小闹的吗?”
卫榆噼里啪啦说完,又才语气一缓:“小王失言,陛下恕罪。”
卫樾冷笑:“景王不想明年再同行,那今年就一同去雁安也行,正好赶在国祚百年之前,把你混淆宗室血脉的事分辨分辨。”
卫榆:“……”
敢情少帝和帝师还真打算明年跟他一起回雁安,这真是……也不知道到底是在盘算什么。
但谁让他有把柄在人手里,除了捏着鼻子配合,还能怎么办。
于是,这年朝廷的监察史到了之后,和前面那几任监察史一样,被一拖再拖,庄王来信也没用,景王反正不买账。
而庄王本人不在,其他前来的官员也不敢真跟少帝叫板,加上很快也丢失了官印,个比个心虚,于是都稀里糊涂耽误下来。
庄王本人肯定不能亲临,这年还没过去,也不便再派新的监察史,毕竟景国是诸侯王封地,朝廷总派人去也不合适。
于是就这么拖到了九月初。
就在庄王打算以“监察史再不返程就来不及今年回来了”为由,再派新的官员前去敦促之际,景王突然命人把该交付给监察史的文书都交付了,也十分配合地安排了实地巡察的行程。
去年十月来了之后就一病不起的王观和徐之谊突然病好了不少,今年三月末抵达景国的监察史一行人也是,过去在景国的几个月总是你病一下了我又病倒了,但不约而同都在这个时间病好、可以出行了。
听说陛下和温太傅那边,也没再说不肯回去,状似十分配合。
至此,各位大人除了官印还是没有回来之外,堪称一切顺利。
然后就不知该说意料之外还是意料之内的,出问题了——
准备离开景国王都的这天,少帝卫樾明目张胆地病倒了,而且生了怪病,说是突然五感全失了!
王观等人火急火燎前去探望,只见温太傅一脸愁容地在照料陛下,景王也带着太医匆匆赶至,少帝不知道是真病了还是装得太好,反正王观等人没看出作戏来。
温催玉叹气:“陛下病情耽误不得,景国最好的大夫都在王宫,陛下需得留在这里治病。但诸位大人的监察史差事亦耽误不得,庄王殿下已多次从雁安送信来催,所以诸位大人按原本计划,今日便出发吧。本官会照料好陛下,待陛下病愈,便尽快返程。”
王观等人踌躇——如今已九月,十一月又要大雪封山,眼看着少帝和帝师是今年也不打算回去的意思啊,这让他们回去了也没法交差啊!
毕竟庄王要的是少帝和帝师,又不是真为了景国封地的巡察差事。
他们几个没能找回官印,本还想着就算回程路上陛下不还——若无意外,他们收纳得好好的官印,应当是被陛下命人拿走了——但把陛下带回去了,功过相抵,不至于因为官印丢失而受责罚。
“这……若说名医圣手,自然还是雁安宫城中的太医们最为精湛,不如这样,带上景王这边的几位太医同行,温太傅陪同陛下尽快返回雁安吧?”王观说道。
但这话似乎惹怒了景王。
只见景王眯了下眼:“王大人是不相信本王宫里的太医,还是不相信本王有心为陛下医治?”
王观等人额头冒汗,王观连忙告罪:“景王殿下恕罪,下官并无此意,下官只是担心陛下龙体安康……”
“陛下和温太傅都相信本王,愿意留在这里治病,你却挑三拣四,还想带走本王宫里唯一几位用得上的名医。”卫榆似笑非笑,“王大人到底是什么意思,本王还真不明白。”
王观面露苦色,只好退而求其次:“下官……不知下官等人可否也继续留在驿馆,待陛下痊愈,再一同离开?”
卫榆皱眉:“怎么,几位大人还真担心本王对陛下不利,想要留下来监督?几位朝廷来的大人,不依不饶滞留本王的封地,是庄王殿下还给了你们别的暗令?”
话说到这个地步,王观几个哪里还敢接话,只好继续告罪,然后“依依不舍”地按着原本的行程计划,离开了景国王都。
随行的除了他们自己原先带来的仆从,还有常继军的谭成武中尉——但常继军的士兵们没给他们带走几个,毕竟陛下愿意拨出几个护卫大臣安全,已经是十分厚爱,主力当然得留下,继续护卫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