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此外大殿中还有其他数位景国的官员作陪。
酒菜上桌,温催玉没动宫人帮忙倒好的酒,只喝清水。
卫榆瞧见了,悠悠问:“温太傅怎么只喝水,本王这宫里的酒不合你喜好?”
温催玉客气道:“景王殿下误会了,下官不擅饮酒,素来都不碰。”
卫榆笑道:“大丈夫怎能滴酒不沾,本王敬你一杯!”
卫樾蹙着眉:“景王自己桌案上的饭菜不够吃,非要盯着温太傅找茬?”
卫榆从善如流侧身换了方向:“倒是小王不是,疏忽了陛下,那小王敬陛下一杯吧!陛下能饮酒吗?说起来,小王与陛下虽是同辈,但年纪差得实在有些大,若是小王年少时是个不讲究的,那说不准都能有陛下这般大的孩子了!”
“景王自谦了。”卫樾毫不掩饰地轻嗤了声,“朕瞧着你现如今也没多讲究,兴许暗地里是有不少和朕年纪相仿的私生子。”
卫榆没成想卫樾能这般“伶牙俐齿”,一时脸都要绿了,他匆匆看了眼垂首用膳的李锳,然后咬牙切齿地回卫樾:“陛下童言无忌,玩笑失分寸也是正常,不说了,小王还是敬陛下酒罢!”
卫樾十分善解人意:“也是,朕方才所言的确不大合适,谁不知道景王与景王后伉俪情深,一生一世一双人羡煞旁人,朕方才挑拨离间似的,确实失分寸。”
卫榆差点捏碎铜器制的酒杯。
温催玉默默低眸,当没听见他的好学生故意揭人短处。
而卫榆扫了眼事不关己的李锳,又看看李锳身侧不远处的温催玉,突然扭头不阴不阳地回击卫樾道:“陛下听起来像是羡慕了?不必羡慕,陛下也到年纪了,待来日回了雁安,让温太傅为您参谋广纳后宫便是。”
卫樾脸色骤然阴鸷。
不单是因为卫榆刚出口的话,触及了卫樾逆鳞。
还因为……卫樾意识到,卫榆既然能拿这话还击他,很有可能是察觉到了什么。
温催玉都还一无所觉,先让个今天刚认识的外人发现了,多可笑。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嘛,想必温太傅也很愿意……”卫榆见卫樾脸色不好,语气愉悦起来。
“景王好大的口气,安排上朕的人生大事了。”卫樾冷凛道。
温催玉方才垂着眸没注意,听到卫樾这语气,察觉到他是真动怒了,不由得一怔——谁嘴上都没留情,但互呛到最后直接拿身份压人,就显得卫樾像是争执不过所以恼羞成怒了。
按理来说有点跌份儿。
但既然都是争执之言了,那还讲什么道理。
“景王殿下不是要敬陛下酒吗,还是别总挑拨陛下发火了,要敬酒就好好敬吧。”温催玉摆明着拉偏架道。
卫榆见好就收似的:“温太傅言之有理。陛下,不知小王这杯酒,您还喝不喝?”
说罢,卫榆先仰头饮尽了杯中酒。
温催玉眉眼平和地看着卫樾——此情此景,卫樾作为皇帝,置气不肯接这杯酒的话,不是场面好看与否、给不给景王面子的事,而是影响卫樾自己在景国众人眼中的形象。
他若是不肯配合景王这场面活,就难免显得坐实了景王说他年纪小以至幼稚莽撞、心无城府的隐意。
卫樾被温催玉看得心绪平静下来,但又忍不住冒出了心虚,索性借着饮酒的动作遮挡神情。
底下景国的官员们,见少帝和他们景王终于暂时“休战”了,都松了口气。
又不禁发愁——景王本就是个混不吝德性,这少帝也人如传闻的不好相与,接下来少帝一行人还不知道要在景国留多久,可别两人凑在一起惹冲突、闹出别的事端来……希望景王赶紧把少帝和监察史这些人送离景国吧!
不过,这日宫宴之后,景国官员们发现好像是他们多虑了。
虽然少帝和那温太傅没有离去的意思,但人家天天待在驿馆里足不出户,和同行所有人一起,竟都是十分安生!
甚至不像从前的监察史那样,见天地“围追截堵”想办法要文书、要安排巡察,好办完差事尽早返程!
——温催玉和卫樾他们就此在景国王都的驿馆中住了下来,日子过得倒和之前在雁安太傅府中差不多。
卫樾还不用天天早晚出入宫城、往返太傅府,夜夜能和温催玉待在一起,只觉这般日子十分如沐春风。
而景王卫榆最初较着劲,以为卫樾和温催玉他们是在端着架子,等着他自己把监察史需要的文书和巡察行程都安排好、给送到眼前去,卫榆就偏不做,看谁耗得过谁。
虽然卫榆也不想让卫樾这个皇帝在他的封地里久留,但他太上赶着送人走,显得他多怂似的。
再有……若是监察史离去,李锳跟着一同返程,若无意外,此生他们或许都再难相见了。
虽然如今,除了监察史队伍入王都第一日之外,李锳都没再见过他,但好歹知道人在驿馆,和相隔千里之外不同。
所以,卫榆本来也挺沉得住气,反正差事在身的人又不是他,他就不信卫樾难道乐意在这里久留?
直到时间转眼过去了一个月,卫榆寻思着……少帝和帝师他们是不是太沉得住气了?
怎么搞得好像当真十分“宾至如归”,打算就此在景国王都驿馆里扎根了似的,一整个月居然都能不出驿馆大门!
“他们在做什么呢?”卫榆纳闷,“就算是在驿馆里犁地,一个月也够犁完了吧?”
原本护卫驿馆的武将站在卫榆面前,回道:“末将不知,但听动静,应当是没有犁地的。”
卫樾他们入住驿馆后,就光明正大理直气壮把景国的侍卫们清了出去,表示他们同行的叱南军和常继军人数已经很多,足够护卫了。
皇帝开了口,景王这诸侯王又没想着跟朝廷对着干,自然不会在护卫这种敏感的事上唱反调,便随卫樾他们去了。
以至于如今驿馆里,卫樾他们到底在做什么,卫榆一时间还真不太清楚。
“罢了,本王亲自去瞧瞧。”卫榆命人为他整理衣冠,煞有介事地说,“都一个月没拜见陛下了,实在失礼啊!”
……
今日是六月初一,温催玉二十三岁生辰。
一大清早,卫樾就问温催玉讨了一天假,说今日什么都不想学。
“我昨日已经跟何大夫和袁昭都说过了,正好他们也休息一日。”卫樾道,“来了景国王都这么久,我们还没出门看过,正好今日老师生辰,我们一起出门逛逛好不好?”
温催玉心下觉得熨帖,莞尔颔首:“好。”
他其实也好些年没有正经过过生日了。
年幼时,家中还未生变故之前,温催玉每每过生日都堪称兴师动众,家里六位长辈都想方设法把他的生日宴弄出花样来,生日礼物更是五花八门,场面总是热闹得比逢年过节都夸张,本身喜静的小小温催玉经常无奈又感动。
但后来六位亲长只剩下姥姥。
虽然第二年温催玉过生日时,她有意也弄得像从前那么郑重其事,可到底只剩下她和温催玉一老一少两个人了,越隆重越容易让人回想起失去的亲人和往日的美满,然后越发难过。
所以温催玉对姥姥说,他喜欢清静,以后就平平淡淡过生日吧,这样姥姥过生日时,他才不会因为准备不够而感到抱歉。
姥姥沉默许久,然后摸了摸年幼温催玉的头。
后来直到姥姥去世之前,温催玉的生日都过得很一板一眼,但也并不敷衍——姥姥还是会第一时间对他说生日快乐,给他准备相较往常更加丰富多样的饭菜,生日蛋糕和生日礼物也从未应付过。
而姥姥去世之后,独身一人的温催玉就不大爱记日子了,逢年过节的时间点全靠学校放假作为提醒。
生日当天虽然是儿童节——从前在现代,温催玉的生日是阳历的六月一日,如今成了时人惯用的农历,数字上倒是没变——但他那时已经过了周遭还惦记儿童节的时候,生日多是工作日在上学。
没有环境的提醒,便连生日也经常想不起来。
错过了再想起来时,温催玉也会给自己准备一餐丰盛点的饭菜,反正怎么都算过。
如今卫樾惦记着给他过生辰,温催玉觉得也挺舒心。
于是两人出了驿馆,安全起见,带了几个侍卫同行。
虽是王都,但这里不仅不能和大燕国都雁安城相比,甚至还比不过有些郡城的繁华。
温催玉来景国之前,曾想方设法特意了解过各诸侯国的情况,景国相关的尤为仔细。
景王卫榆虽然对待朝廷来的监察史十分轻慢,但从千催万催交付出来的文书、监察史巡访后撰写上呈的奏疏来看,卫榆上位之后,景国老百姓的日子是更好过了的。
卫榆他爹、上任景王对自己这封地也十分不满,但他和卫榆不同,他并没有表现出对朝廷的意见,每年接待监察史都十分周到,只是对待封地内的事务得过且过,反正再水深火热也艰难不到景王王宫里。
酒菜上桌,温催玉没动宫人帮忙倒好的酒,只喝清水。
卫榆瞧见了,悠悠问:“温太傅怎么只喝水,本王这宫里的酒不合你喜好?”
温催玉客气道:“景王殿下误会了,下官不擅饮酒,素来都不碰。”
卫榆笑道:“大丈夫怎能滴酒不沾,本王敬你一杯!”
卫樾蹙着眉:“景王自己桌案上的饭菜不够吃,非要盯着温太傅找茬?”
卫榆从善如流侧身换了方向:“倒是小王不是,疏忽了陛下,那小王敬陛下一杯吧!陛下能饮酒吗?说起来,小王与陛下虽是同辈,但年纪差得实在有些大,若是小王年少时是个不讲究的,那说不准都能有陛下这般大的孩子了!”
“景王自谦了。”卫樾毫不掩饰地轻嗤了声,“朕瞧着你现如今也没多讲究,兴许暗地里是有不少和朕年纪相仿的私生子。”
卫榆没成想卫樾能这般“伶牙俐齿”,一时脸都要绿了,他匆匆看了眼垂首用膳的李锳,然后咬牙切齿地回卫樾:“陛下童言无忌,玩笑失分寸也是正常,不说了,小王还是敬陛下酒罢!”
卫樾十分善解人意:“也是,朕方才所言的确不大合适,谁不知道景王与景王后伉俪情深,一生一世一双人羡煞旁人,朕方才挑拨离间似的,确实失分寸。”
卫榆差点捏碎铜器制的酒杯。
温催玉默默低眸,当没听见他的好学生故意揭人短处。
而卫榆扫了眼事不关己的李锳,又看看李锳身侧不远处的温催玉,突然扭头不阴不阳地回击卫樾道:“陛下听起来像是羡慕了?不必羡慕,陛下也到年纪了,待来日回了雁安,让温太傅为您参谋广纳后宫便是。”
卫樾脸色骤然阴鸷。
不单是因为卫榆刚出口的话,触及了卫樾逆鳞。
还因为……卫樾意识到,卫榆既然能拿这话还击他,很有可能是察觉到了什么。
温催玉都还一无所觉,先让个今天刚认识的外人发现了,多可笑。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嘛,想必温太傅也很愿意……”卫榆见卫樾脸色不好,语气愉悦起来。
“景王好大的口气,安排上朕的人生大事了。”卫樾冷凛道。
温催玉方才垂着眸没注意,听到卫樾这语气,察觉到他是真动怒了,不由得一怔——谁嘴上都没留情,但互呛到最后直接拿身份压人,就显得卫樾像是争执不过所以恼羞成怒了。
按理来说有点跌份儿。
但既然都是争执之言了,那还讲什么道理。
“景王殿下不是要敬陛下酒吗,还是别总挑拨陛下发火了,要敬酒就好好敬吧。”温催玉摆明着拉偏架道。
卫榆见好就收似的:“温太傅言之有理。陛下,不知小王这杯酒,您还喝不喝?”
说罢,卫榆先仰头饮尽了杯中酒。
温催玉眉眼平和地看着卫樾——此情此景,卫樾作为皇帝,置气不肯接这杯酒的话,不是场面好看与否、给不给景王面子的事,而是影响卫樾自己在景国众人眼中的形象。
他若是不肯配合景王这场面活,就难免显得坐实了景王说他年纪小以至幼稚莽撞、心无城府的隐意。
卫樾被温催玉看得心绪平静下来,但又忍不住冒出了心虚,索性借着饮酒的动作遮挡神情。
底下景国的官员们,见少帝和他们景王终于暂时“休战”了,都松了口气。
又不禁发愁——景王本就是个混不吝德性,这少帝也人如传闻的不好相与,接下来少帝一行人还不知道要在景国留多久,可别两人凑在一起惹冲突、闹出别的事端来……希望景王赶紧把少帝和监察史这些人送离景国吧!
不过,这日宫宴之后,景国官员们发现好像是他们多虑了。
虽然少帝和那温太傅没有离去的意思,但人家天天待在驿馆里足不出户,和同行所有人一起,竟都是十分安生!
甚至不像从前的监察史那样,见天地“围追截堵”想办法要文书、要安排巡察,好办完差事尽早返程!
——温催玉和卫樾他们就此在景国王都的驿馆中住了下来,日子过得倒和之前在雁安太傅府中差不多。
卫樾还不用天天早晚出入宫城、往返太傅府,夜夜能和温催玉待在一起,只觉这般日子十分如沐春风。
而景王卫榆最初较着劲,以为卫樾和温催玉他们是在端着架子,等着他自己把监察史需要的文书和巡察行程都安排好、给送到眼前去,卫榆就偏不做,看谁耗得过谁。
虽然卫榆也不想让卫樾这个皇帝在他的封地里久留,但他太上赶着送人走,显得他多怂似的。
再有……若是监察史离去,李锳跟着一同返程,若无意外,此生他们或许都再难相见了。
虽然如今,除了监察史队伍入王都第一日之外,李锳都没再见过他,但好歹知道人在驿馆,和相隔千里之外不同。
所以,卫榆本来也挺沉得住气,反正差事在身的人又不是他,他就不信卫樾难道乐意在这里久留?
直到时间转眼过去了一个月,卫榆寻思着……少帝和帝师他们是不是太沉得住气了?
怎么搞得好像当真十分“宾至如归”,打算就此在景国王都驿馆里扎根了似的,一整个月居然都能不出驿馆大门!
“他们在做什么呢?”卫榆纳闷,“就算是在驿馆里犁地,一个月也够犁完了吧?”
原本护卫驿馆的武将站在卫榆面前,回道:“末将不知,但听动静,应当是没有犁地的。”
卫樾他们入住驿馆后,就光明正大理直气壮把景国的侍卫们清了出去,表示他们同行的叱南军和常继军人数已经很多,足够护卫了。
皇帝开了口,景王这诸侯王又没想着跟朝廷对着干,自然不会在护卫这种敏感的事上唱反调,便随卫樾他们去了。
以至于如今驿馆里,卫樾他们到底在做什么,卫榆一时间还真不太清楚。
“罢了,本王亲自去瞧瞧。”卫榆命人为他整理衣冠,煞有介事地说,“都一个月没拜见陛下了,实在失礼啊!”
……
今日是六月初一,温催玉二十三岁生辰。
一大清早,卫樾就问温催玉讨了一天假,说今日什么都不想学。
“我昨日已经跟何大夫和袁昭都说过了,正好他们也休息一日。”卫樾道,“来了景国王都这么久,我们还没出门看过,正好今日老师生辰,我们一起出门逛逛好不好?”
温催玉心下觉得熨帖,莞尔颔首:“好。”
他其实也好些年没有正经过过生日了。
年幼时,家中还未生变故之前,温催玉每每过生日都堪称兴师动众,家里六位长辈都想方设法把他的生日宴弄出花样来,生日礼物更是五花八门,场面总是热闹得比逢年过节都夸张,本身喜静的小小温催玉经常无奈又感动。
但后来六位亲长只剩下姥姥。
虽然第二年温催玉过生日时,她有意也弄得像从前那么郑重其事,可到底只剩下她和温催玉一老一少两个人了,越隆重越容易让人回想起失去的亲人和往日的美满,然后越发难过。
所以温催玉对姥姥说,他喜欢清静,以后就平平淡淡过生日吧,这样姥姥过生日时,他才不会因为准备不够而感到抱歉。
姥姥沉默许久,然后摸了摸年幼温催玉的头。
后来直到姥姥去世之前,温催玉的生日都过得很一板一眼,但也并不敷衍——姥姥还是会第一时间对他说生日快乐,给他准备相较往常更加丰富多样的饭菜,生日蛋糕和生日礼物也从未应付过。
而姥姥去世之后,独身一人的温催玉就不大爱记日子了,逢年过节的时间点全靠学校放假作为提醒。
生日当天虽然是儿童节——从前在现代,温催玉的生日是阳历的六月一日,如今成了时人惯用的农历,数字上倒是没变——但他那时已经过了周遭还惦记儿童节的时候,生日多是工作日在上学。
没有环境的提醒,便连生日也经常想不起来。
错过了再想起来时,温催玉也会给自己准备一餐丰盛点的饭菜,反正怎么都算过。
如今卫樾惦记着给他过生辰,温催玉觉得也挺舒心。
于是两人出了驿馆,安全起见,带了几个侍卫同行。
虽是王都,但这里不仅不能和大燕国都雁安城相比,甚至还比不过有些郡城的繁华。
温催玉来景国之前,曾想方设法特意了解过各诸侯国的情况,景国相关的尤为仔细。
景王卫榆虽然对待朝廷来的监察史十分轻慢,但从千催万催交付出来的文书、监察史巡访后撰写上呈的奏疏来看,卫榆上位之后,景国老百姓的日子是更好过了的。
卫榆他爹、上任景王对自己这封地也十分不满,但他和卫榆不同,他并没有表现出对朝廷的意见,每年接待监察史都十分周到,只是对待封地内的事务得过且过,反正再水深火热也艰难不到景王王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