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不过,虽然天幕的彩虹屁让她尴尬,对她却也是最好的背书。
武皇应当会重新衡量她的价值,她也更有把握保住自己的小命了。
*
相较于朝堂上的王公大臣们在那纠结天幕所言是否为真,天下的百姓可就简单多了。
他们的耳边如今只剩下一句话——四海无饥馑!百姓大多都能吃饱穿暖!
这是多么美妙的一句话啊!
虽然大唐建立之初至今,虽高层政变不断,但是百姓大体还是过着和平安宁的日子,比前几百年时动乱不断的生活要好上许多,人口也日渐增长。
如今在史书里已经称得上是太平盛世了,但却也离让所有百姓都吃饱穿暖都差得远。
洛阳郊外的村庄中,原本早睡的村民也被家中的黄狗吵醒,然后起了床三三两两一起聚在了里正家中看起了天幕。
里正小时候读过几年书,而且已经年逾花甲,自认见多识广。
他咂摸着嘴道,“乖乖,让百姓都能吃饱,这可是梦中才能有的日子哩。太宗在时,那时候人不算多,所以每家每户的田地也要多些,但也不够大家都吃饱啊!只够让咱们一家老小冬日里不至于被饿死。而那据俺的阿翁说已经是从来没有过的好日子了。”
“现在嘛,虽然村子里人是多了,但手里的田却是更少了,反倒一年收成不如一年,咱们在洛阳还算过得不错,听说长安附近的村民更苦。万一碰上个天灾,俺还记得十来年前,天皇大帝还在位时……”
但里正很快住了嘴,显然是发现自己说得有些多了。
虽然如今朝廷并不管控百姓言论,但里正觉得自己身为基层官吏,还是得谨言慎行。
然而他脑海中却还是忍不住想起十几年前的旱灾以及蝗灾时,那可真是饿殍遍地,哪怕朝廷下令减赋,又开仓赈灾那也不过是杯水车薪,以至于出现了人相食得惨状,等到了第二年竟然又出了瘟疫。
幸好那时他还年轻,手上还有些权力,才让家中大部分人撑了过来,但哪怕是这样自家小儿子小女儿还是死在了那场灾难中。
里正的话显然勾起了现场大部分经历过那场灾难的人关于那场灾难的回忆,于是一瞬间场中的气氛顿时沉重了起来。
直到一个半大少年的声音响了起来,“可是天幕说未来咱们就可以吃饱穿暖了呀!还说田里的粮食能翻上3到5倍,那就真的够俺家吃得饱饱的哩。”
少年并未经历过那场灾难,也还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年纪。
他的情绪显然也影响了院子中的其他人,大家纷纷都激动了起来。
“要是这老天说的是真的就好了,那日子就真的有了盼头。”
“等等,你们难道都在意那光宗大帝是个女子哩?这可真是……”
“俺可不管男还是女,只要让俺过上好日子就是好皇帝。”
“对,俺也觉得现在的圣神皇帝也不比之前的天皇大帝差。至于说书人说的那些什么圣君,汉文帝,还有咱们的太宗陛下,俺又没有经历过,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那么厉害。”
“哪怕说书人讲得都是真的,但哪怕是这两位陛下也没让治下百姓都吃上饱饭哩。”
“对对对!可光宗大帝能登基吗?老天爷还说她发动了政变,这可是大罪,你们说宫里的贵人会放过她吗?”
“我觉得她很危险哩,这几十年皇位争夺可是血腥无比啊!”
“老天爷一定要保佑她啊,不然咱们的好日子就没了!”
“里正,你懂得多,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圣神皇帝陛下不处置安乐郡主啊!俺真的想她登基,好过上好日子。”
里正学过的为数不多的几本书中便有儒家经典,他其实有些难以接受天下迎来第二位女帝,更别提往后女人跟男人一样做官、外出。
然而看着村民眼中向往,又想到肚子里吃饱饭时的满足感,他将即将脱口而出的不满顿时放回到了肚子里。
罢了,那些什么礼义廉耻、规矩方圆是都贵人们该考虑的,他们小老百姓只想吃饱肚子。
他想了想道,“圣神皇帝陛下设了铜匦,专门搜集百姓们的意见,我们可以联合在一起写一封请愿书。陛下不是听不进百姓话的人,想必还是有些用处。”
这样的对话不断发生在郊外大大小小的村落中。
粮食虽由农人们种植出来,但在华夏这片土地上千年,他们却几乎没吃饱过饭。
他们不知道什么经义礼节,他们只知道天幕告诉他们安乐大帝登基就能让他们吃饱饭!
哪怕他们也知道天幕所言也不一定全然是真的,但一来此时的人本就相信天命,天幕所言总比那些术士散播的话要可信许多,二来嘛有希望也总比没有希望强。
若是谁让他们失了吃饱穿暖的希望,那谁就是他们的仇人!
第10章
同一时间的朝堂之上,最终还是德高望重的狄仁杰开口打破了沉默。
如果说从前他还有些犹豫是要维护正统还是为了那天幕口中的盛世接受第二位女帝登基,而这一刻他不再犹豫。
“陛下,臣以为按照天幕所言安乐郡主虽然意图政变,但那也是为了保护家人,情有可原。如今一切都还未发生,安乐郡主也素来文静,想来不会冒险再做反叛之事。而且她有济世安民之才,若只因为那些虚无缥缈的未来之事,就错失了这么一个贤才,想来也非陛下所愿。”
不少古板的臣子们依旧不能接受,想要反驳,但天幕所说的话却还犹言在耳。
能混到这个位置的臣子又有几个不知道更多的粮食,更多的土地意味着什么呢?
他们若还是像之前那般强硬开口要求处死安乐公主,万一一个见不得国家好的帽子扣上来怎么办?
罢了,如今正在风口浪尖,他们还是先避其锋芒,徐徐图之吧。
更何况武皇也不一定愿意出现一位挑战自己权威的继承者,说不准她自己就为了以防万一斩草除根了呢?
这般想着他们不由朝着武皇望去,想要探听武皇此时的心境。
然而如今的武皇哪里会情绪轻易外泄?她的面色依旧沉着冷静,就仿佛什么都影响不了她一般。
臣子们见状只能无奈地收回目光,继续在心中祈祷。
但他们没看到的是,武皇此时望向天幕的那双眸子正熠熠生光。
武皇只觉得心中豪情万丈,哪怕她已经料想到这个孙女很是厉害,却也没想到她能有如此的功绩。
作为帝王,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要想达到这样的成就会有多难。
曾经她初登大位之时,也曾立志要做旷古绝伦的明君。
百姓们能因太宗之德那般怀念大唐,那她也能做到让百姓们心悦诚服成为武周的子民!
但登基后的现实却给了她沉重一击,哪怕她想不拘一格降人才,却并没多少有才学之士为她所用,还想尽办法跟她唱反调。
于是她只能将绝大多数的心思都花费在了政治斗争平衡朝堂之上,根本分不出太多的精力放在民生军事之上。
甚至渐渐的她都忘了自己登基之前的雄愿,整个人都陷入到如何坐稳皇位延续武周国祚的迷思之中。
然而今天听着天幕讲述安乐的政绩,武皇一点不觉得挫败或是嫉妒,她只是有些怅惘,但与此同时她心中的雄心壮志也再次被勾起。
她知道她的机会到了。
安乐大帝又如何?现在的皇帝是她武曌!
唐光宗又如何?李云乐不仅是李家的女儿,也是她的孙女!甚至如果合适她也可以是大周太宗!
当然哪怕激动至此,武皇也还保留着理智。
她无比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这个孙女是只小狐狸,而且很是不信任自己,不然怎么会在天幕出现之前一直隐藏实力,当个小透明?
她恐怕不会那般轻易,老老实实的为自己所用。
哪怕自己放软了身段说些好话,这个小狐狸恐怕也只会在心中怀疑她是不是有什么阴谋诡计。
既然这样,自己就继续“忌惮”她好了,迫使她不断拿出东西证明自己的价值好保住自己的小命。
武皇旋即薄唇轻启,声音冰冷,仿佛一点都不因天幕上的功绩而激动,甚至还带着忌惮和怀疑。
“狄卿说得倒也的确有几分道理,如果安乐郡主她真的有那样的才华朕倒是的确可以留她一命。不过嘛,她得要证明她值得朕留她一命,毕竟谁都知道安乐郡主在今天之前从未展现出任何才华,只在郊外的道观中修道。”
武皇一边说话,一边将目光投向李云乐,眼神中满是打量。
被武皇盯上的李云乐顿时如同芒刺在背。
来了,又来了,武皇那似乎要将人刺穿的目光又来了!
刚穿越到这时李云乐其实还颇有些现代人的自傲,觉得自己比他们知道了那么多年的历史,肯定心机手段吊打一众古人。
武皇应当会重新衡量她的价值,她也更有把握保住自己的小命了。
*
相较于朝堂上的王公大臣们在那纠结天幕所言是否为真,天下的百姓可就简单多了。
他们的耳边如今只剩下一句话——四海无饥馑!百姓大多都能吃饱穿暖!
这是多么美妙的一句话啊!
虽然大唐建立之初至今,虽高层政变不断,但是百姓大体还是过着和平安宁的日子,比前几百年时动乱不断的生活要好上许多,人口也日渐增长。
如今在史书里已经称得上是太平盛世了,但却也离让所有百姓都吃饱穿暖都差得远。
洛阳郊外的村庄中,原本早睡的村民也被家中的黄狗吵醒,然后起了床三三两两一起聚在了里正家中看起了天幕。
里正小时候读过几年书,而且已经年逾花甲,自认见多识广。
他咂摸着嘴道,“乖乖,让百姓都能吃饱,这可是梦中才能有的日子哩。太宗在时,那时候人不算多,所以每家每户的田地也要多些,但也不够大家都吃饱啊!只够让咱们一家老小冬日里不至于被饿死。而那据俺的阿翁说已经是从来没有过的好日子了。”
“现在嘛,虽然村子里人是多了,但手里的田却是更少了,反倒一年收成不如一年,咱们在洛阳还算过得不错,听说长安附近的村民更苦。万一碰上个天灾,俺还记得十来年前,天皇大帝还在位时……”
但里正很快住了嘴,显然是发现自己说得有些多了。
虽然如今朝廷并不管控百姓言论,但里正觉得自己身为基层官吏,还是得谨言慎行。
然而他脑海中却还是忍不住想起十几年前的旱灾以及蝗灾时,那可真是饿殍遍地,哪怕朝廷下令减赋,又开仓赈灾那也不过是杯水车薪,以至于出现了人相食得惨状,等到了第二年竟然又出了瘟疫。
幸好那时他还年轻,手上还有些权力,才让家中大部分人撑了过来,但哪怕是这样自家小儿子小女儿还是死在了那场灾难中。
里正的话显然勾起了现场大部分经历过那场灾难的人关于那场灾难的回忆,于是一瞬间场中的气氛顿时沉重了起来。
直到一个半大少年的声音响了起来,“可是天幕说未来咱们就可以吃饱穿暖了呀!还说田里的粮食能翻上3到5倍,那就真的够俺家吃得饱饱的哩。”
少年并未经历过那场灾难,也还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年纪。
他的情绪显然也影响了院子中的其他人,大家纷纷都激动了起来。
“要是这老天说的是真的就好了,那日子就真的有了盼头。”
“等等,你们难道都在意那光宗大帝是个女子哩?这可真是……”
“俺可不管男还是女,只要让俺过上好日子就是好皇帝。”
“对,俺也觉得现在的圣神皇帝也不比之前的天皇大帝差。至于说书人说的那些什么圣君,汉文帝,还有咱们的太宗陛下,俺又没有经历过,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那么厉害。”
“哪怕说书人讲得都是真的,但哪怕是这两位陛下也没让治下百姓都吃上饱饭哩。”
“对对对!可光宗大帝能登基吗?老天爷还说她发动了政变,这可是大罪,你们说宫里的贵人会放过她吗?”
“我觉得她很危险哩,这几十年皇位争夺可是血腥无比啊!”
“老天爷一定要保佑她啊,不然咱们的好日子就没了!”
“里正,你懂得多,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圣神皇帝陛下不处置安乐郡主啊!俺真的想她登基,好过上好日子。”
里正学过的为数不多的几本书中便有儒家经典,他其实有些难以接受天下迎来第二位女帝,更别提往后女人跟男人一样做官、外出。
然而看着村民眼中向往,又想到肚子里吃饱饭时的满足感,他将即将脱口而出的不满顿时放回到了肚子里。
罢了,那些什么礼义廉耻、规矩方圆是都贵人们该考虑的,他们小老百姓只想吃饱肚子。
他想了想道,“圣神皇帝陛下设了铜匦,专门搜集百姓们的意见,我们可以联合在一起写一封请愿书。陛下不是听不进百姓话的人,想必还是有些用处。”
这样的对话不断发生在郊外大大小小的村落中。
粮食虽由农人们种植出来,但在华夏这片土地上千年,他们却几乎没吃饱过饭。
他们不知道什么经义礼节,他们只知道天幕告诉他们安乐大帝登基就能让他们吃饱饭!
哪怕他们也知道天幕所言也不一定全然是真的,但一来此时的人本就相信天命,天幕所言总比那些术士散播的话要可信许多,二来嘛有希望也总比没有希望强。
若是谁让他们失了吃饱穿暖的希望,那谁就是他们的仇人!
第10章
同一时间的朝堂之上,最终还是德高望重的狄仁杰开口打破了沉默。
如果说从前他还有些犹豫是要维护正统还是为了那天幕口中的盛世接受第二位女帝登基,而这一刻他不再犹豫。
“陛下,臣以为按照天幕所言安乐郡主虽然意图政变,但那也是为了保护家人,情有可原。如今一切都还未发生,安乐郡主也素来文静,想来不会冒险再做反叛之事。而且她有济世安民之才,若只因为那些虚无缥缈的未来之事,就错失了这么一个贤才,想来也非陛下所愿。”
不少古板的臣子们依旧不能接受,想要反驳,但天幕所说的话却还犹言在耳。
能混到这个位置的臣子又有几个不知道更多的粮食,更多的土地意味着什么呢?
他们若还是像之前那般强硬开口要求处死安乐公主,万一一个见不得国家好的帽子扣上来怎么办?
罢了,如今正在风口浪尖,他们还是先避其锋芒,徐徐图之吧。
更何况武皇也不一定愿意出现一位挑战自己权威的继承者,说不准她自己就为了以防万一斩草除根了呢?
这般想着他们不由朝着武皇望去,想要探听武皇此时的心境。
然而如今的武皇哪里会情绪轻易外泄?她的面色依旧沉着冷静,就仿佛什么都影响不了她一般。
臣子们见状只能无奈地收回目光,继续在心中祈祷。
但他们没看到的是,武皇此时望向天幕的那双眸子正熠熠生光。
武皇只觉得心中豪情万丈,哪怕她已经料想到这个孙女很是厉害,却也没想到她能有如此的功绩。
作为帝王,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要想达到这样的成就会有多难。
曾经她初登大位之时,也曾立志要做旷古绝伦的明君。
百姓们能因太宗之德那般怀念大唐,那她也能做到让百姓们心悦诚服成为武周的子民!
但登基后的现实却给了她沉重一击,哪怕她想不拘一格降人才,却并没多少有才学之士为她所用,还想尽办法跟她唱反调。
于是她只能将绝大多数的心思都花费在了政治斗争平衡朝堂之上,根本分不出太多的精力放在民生军事之上。
甚至渐渐的她都忘了自己登基之前的雄愿,整个人都陷入到如何坐稳皇位延续武周国祚的迷思之中。
然而今天听着天幕讲述安乐的政绩,武皇一点不觉得挫败或是嫉妒,她只是有些怅惘,但与此同时她心中的雄心壮志也再次被勾起。
她知道她的机会到了。
安乐大帝又如何?现在的皇帝是她武曌!
唐光宗又如何?李云乐不仅是李家的女儿,也是她的孙女!甚至如果合适她也可以是大周太宗!
当然哪怕激动至此,武皇也还保留着理智。
她无比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这个孙女是只小狐狸,而且很是不信任自己,不然怎么会在天幕出现之前一直隐藏实力,当个小透明?
她恐怕不会那般轻易,老老实实的为自己所用。
哪怕自己放软了身段说些好话,这个小狐狸恐怕也只会在心中怀疑她是不是有什么阴谋诡计。
既然这样,自己就继续“忌惮”她好了,迫使她不断拿出东西证明自己的价值好保住自己的小命。
武皇旋即薄唇轻启,声音冰冷,仿佛一点都不因天幕上的功绩而激动,甚至还带着忌惮和怀疑。
“狄卿说得倒也的确有几分道理,如果安乐郡主她真的有那样的才华朕倒是的确可以留她一命。不过嘛,她得要证明她值得朕留她一命,毕竟谁都知道安乐郡主在今天之前从未展现出任何才华,只在郊外的道观中修道。”
武皇一边说话,一边将目光投向李云乐,眼神中满是打量。
被武皇盯上的李云乐顿时如同芒刺在背。
来了,又来了,武皇那似乎要将人刺穿的目光又来了!
刚穿越到这时李云乐其实还颇有些现代人的自傲,觉得自己比他们知道了那么多年的历史,肯定心机手段吊打一众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