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不想偶然一次,安阳公主竟然有孕,在陛下的授意下,她不得不把孩子生下来。但她也为自己争取到了一点利益,也就是这个。”
“丹书铁券之中仔细记载了赵王殿下是陛下之子,危急关头可堪大用。”
“当时赵王殿下与安阳公主决裂,从她手中讨出了那丹书铁券,并交给李嬷嬷保管。李嬷嬷那时已经打算给赵王殿下顶罪,知道自己此次一定活不成了,因此在临死之际把这个交给了我母亲。”
“我母亲向来没什么主意,又不识字,就把它交给了我。”
“可是这件事情竟然被神威将军知道了。我想应当是赵王在李嬷嬷的遗物中没有找到丹书铁券,令人排查李嬷嬷生前最后曾见过的人,最终发现了我母亲。”
“神威将军要求我交出此丹书铁券,兹事体大,他勒令我杀死所有的知情者,包括我的母亲,成则允诺我加官进爵,做新朝的肱骨,否则就会将我全家屠戮殆尽。我身为陛下臣子,不能为此助纣为虐,自然不从。”
“可这时候赵王找到我母亲,我母亲为他所诱,答应将丹书铁券交还。我为此事与母亲争执,母亲却固执己见,还将丹书铁券藏了起来,连我也没有办法。可赵王绝非明主,若任由赵王起事,好不容易安稳的时局又当血流成河。”
“我没办法,只能选择杀死她。”
崔令仪问:“那你为何要把杀死你母亲的罪过推给你的妻子?”
“甘云是长公主的人。”他道。
“有一日我跟母亲聊起丹书铁券时,她正在门外偷听。此事被长公主知道了,那必将卷起一阵腥风血雨。”
“所以为了你的前途,为了朝局的安稳,你选择牺牲你的母亲和妻子。”崔令仪望着他,轻轻勾了下唇角。
“好道貌岸然的理由,你也不必再说了。赵王的身世长公主早就知道了,我们很多都早就知道了。他要回丹书铁券,无非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正统性,但即便没有丹书铁券,难道他就没有别的法子?”
“杨将军,我奉劝你一句,功名利禄,富贵名声,幻光罢了。没有一个人能带着自己的功名官位去死。”
“你好自为之吧。”
人伦崩坏,皆因党争。
杨牧的弑母行为,既是被权力集团pua的结果,也是他主动将自身工具化的必然。当“士为知己者死”升级为“士为天命者弑亲”,人伦底线便被“家国大义”彻底消解。
接下来,崔令仪面临的还有另一件事。
丹书铁券在哪里。
她将此事跟谢珩细细说了,又请甘云去长公主府上将此间之事回禀给长公主。甘云听闻了案件的全部经过以后脸色苍白,几乎晕厥过去。但长公主看重的女官实在名不虚传,她忍泪向崔令仪行礼:“多谢崔小姐为我洗脱嫌疑。崔小姐要我回禀长公主之事,我必定据实以告,一字不落。”
崔令仪颔首,眼见衙役为她牵马来,她飞身上马,显然弓马娴熟,是一位女中豪杰。
崔令仪转头望向谢珩:“丹书铁券一定还在杨宅。”
“我也这样想。”谢珩道,“杨王氏要藏东西,必然是在她最放心,觉得最安全的地方。”
再审慈剑屏,他指出杨王氏与亡夫感情深厚,日日摩挲他的灵位。尤其最近这段时间,他问杨王氏为何如此,她只推说即将改嫁,心下不安。
那灵位就被摆在杨王氏卧房之中。谢珩面对灵位当众斩下,果然发现杨王氏将丹书铁券藏于亡夫灵位其中,外以《华严经》经卷包裹。丹书铁券之上刻有龙纹,内垫黄绫,中央嵌“受命于天”玉符。匣内血诏以陛下指尖血混朱砂写成,一旦曝光,确实能够为赵王继承大统增加合理性,甚至能够引发宫廷政变。
只是可惜杨牧自诩贤孙孝子,却连自己父亲的灵位有异都不知道。
夜幕降临后甘云回来,她望着崔令仪道:“崔小姐,长公主火速召见,请你速速随我来。
”
崔令仪跨上她的马背,白马嘶啸之间,她身离杨宅已经越来越远。暑热弥散,白马飞驰为她增添一缕凉意,月至东山,清辉撒满人间。
她疾步走进长公主的书房之内,长公主却不在那儿。
长公主半倚在美人靠上,面靥尚未擦去,双眼闭着,长眉直飞入鬓,眼尾之上各飞着一抹红云。
她道:“我桌上有封折子,你看一看。”
崔令仪依言起身去拿,一目十行地将其看完,问道:“殿下要参赵王与驸马谋反?”
“明日一早,这封折子就会出现在父皇的案头。”她道。
崔令仪怔怔,旋即笑道:“殿下竟然这样快。”
“你刚刚不是才为我搜出了证据么?”长公主徐徐睁开眼,双目清明,没有半点困意,“既有人证,又有物证,这样的机会可不多见。”
“殿下真的舍得?”崔令仪试探地问。
长公主道:“事到如今还有什么舍不得?如今我也算明白了,喜欢男人,不过把他当个玩意儿罢了,若是给他钱给他权,他便不是他了。”
崔令仪笑道:“殿下英明。”
“白日里实在没有时间,眼下月色正好,正适合聊聊我们的事。”长公主道,“令仪,你觉得我弟弟会是明主么?”
“太子殿下表面软弱,实际却颇有谋略。”崔令仪含蓄道,“也许太子殿下登基后会是守成之君。”
长公主粲然一笑:“你这是什么意思?”
“臣女的意思是,”崔令仪仔细斟酌着字词来回禀她,“太子殿下善于示弱,这本是好事,但能示弱的人势必要杀伐果决才能使人信服。太子殿下则示弱太过。就像在赏荷宴上,驸马出言不逊,他本该追究,却不置一词。臣女想,太子殿下应当是乐于见到那时的场面,所以才不为殿下解围,却没想到驸马冒犯殿下,即冒犯皇家威严,便是在冒犯太子殿下。可他那时不能立起来捍卫天家声誉,治罪驸马,而是任由驸马将天家威严踩在脚下,可见他本身只拘泥一些口舌之快,而看不到天长日远。”
“哦?”长公主饶有兴致地抬起头,“那依你来看,本宫呢?”
崔令仪答道:“殿下少年时曾为江山社稷耗尽心血,后又能为平息朝野动荡下嫁事事平庸的驸马,可见殿下能忍一时之气,能图百年之业。”
“好一句忍一时之气,能图百年之业。”长公主望着崔令仪赞道,“好一个崔大小姐。”
“杨牧之事,我早有所察觉。甘云与他同处一室,杨牧如何能瞒得住她。”长公主道,“只是不承想杨牧竟然真的为之所诱,犯下恶逆之罪。竟还想栽赃给本宫的人。”
“崔令仪,你是个难得的人才,本宫麾下正缺你这样的人,天下司法,也正缺你这样的人。”
第34章 第34章去父留子
“待我未来大业既成,你便是我的大理寺卿。”她凝望崔令仪,又道,“不,大理寺卿可不够。我听谢珩回禀,说你提出构建监察司法的愿景,直接隶属皇帝,不受百官辖制。我看这个监察司,非你莫属。”
崔令仪闻言立即跪下:“多谢殿下知遇之恩,臣女愿为殿下身先士卒,效犬马力,以此报之。”
她仰起头,隔着一池红莲望着长公主的眉眼,四目相接之间,满池红莲变成熊熊燃烧的火焰。
崔令仪踏出长公主府时,谢珩正在门口等候她。
一见到她他便追问:“长公主见你做什么?她有没有为难你?”
却听见她难得郑重地叫他的名字:“谢珩。”
他一怔。
“你究竟是太子殿下的人,还是公主殿下的人?”
谢珩望着她,许久才反应过来。他无言失笑:“怎么,如果我是太子殿下的人,你便要跟我划清界限了?”
“我不是那个意思。”崔令仪道,“我白日里听太子殿下说,你给他讲了很多案子,就连葛二牛案都跟他说了。今晚又听长公主说,你给他讲了我监察司的构想。谢珩,我想知道你是什么人,你站在哪一边。”
谢珩望着她,夜色里她眼里流露出一点疲倦,权谋争位实在是累人的,他本不愿让她沾染,但他应该明白的,他护不住她,她需要更强有力的靠山,她不可避免要被卷进皇家储位的争夺里。
他听到自己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向她倾诉,但他忘记了自己对她说了什么,也没听见自己在对她说什么。
“想要回答你这个问题,或许我得先跟你说说我的母亲。”
“我母亲是金陵穆家的女儿。虽然我这样说显得有些攀附了,但她实际是当今皇后的胞妹,无论是公主还是太子,他们都与我是表亲。”
“我母亲十九岁时嫁给我父亲,他是天全十二年的进士。我外祖彼时榜下捉婿,相中他娶我的母亲,见他家境贫苦,还给我母亲陪了许多嫁妆。母亲出嫁那日,可以说是十里红妆。”
“起先我父亲还待她很好,等她有了我,父亲便提出要纳妾。母亲方才知道,父亲在家乡早有心仪之人,本来约定等父亲高中便成婚,谁知父亲却被外祖父相中了。”
“丹书铁券之中仔细记载了赵王殿下是陛下之子,危急关头可堪大用。”
“当时赵王殿下与安阳公主决裂,从她手中讨出了那丹书铁券,并交给李嬷嬷保管。李嬷嬷那时已经打算给赵王殿下顶罪,知道自己此次一定活不成了,因此在临死之际把这个交给了我母亲。”
“我母亲向来没什么主意,又不识字,就把它交给了我。”
“可是这件事情竟然被神威将军知道了。我想应当是赵王在李嬷嬷的遗物中没有找到丹书铁券,令人排查李嬷嬷生前最后曾见过的人,最终发现了我母亲。”
“神威将军要求我交出此丹书铁券,兹事体大,他勒令我杀死所有的知情者,包括我的母亲,成则允诺我加官进爵,做新朝的肱骨,否则就会将我全家屠戮殆尽。我身为陛下臣子,不能为此助纣为虐,自然不从。”
“可这时候赵王找到我母亲,我母亲为他所诱,答应将丹书铁券交还。我为此事与母亲争执,母亲却固执己见,还将丹书铁券藏了起来,连我也没有办法。可赵王绝非明主,若任由赵王起事,好不容易安稳的时局又当血流成河。”
“我没办法,只能选择杀死她。”
崔令仪问:“那你为何要把杀死你母亲的罪过推给你的妻子?”
“甘云是长公主的人。”他道。
“有一日我跟母亲聊起丹书铁券时,她正在门外偷听。此事被长公主知道了,那必将卷起一阵腥风血雨。”
“所以为了你的前途,为了朝局的安稳,你选择牺牲你的母亲和妻子。”崔令仪望着他,轻轻勾了下唇角。
“好道貌岸然的理由,你也不必再说了。赵王的身世长公主早就知道了,我们很多都早就知道了。他要回丹书铁券,无非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正统性,但即便没有丹书铁券,难道他就没有别的法子?”
“杨将军,我奉劝你一句,功名利禄,富贵名声,幻光罢了。没有一个人能带着自己的功名官位去死。”
“你好自为之吧。”
人伦崩坏,皆因党争。
杨牧的弑母行为,既是被权力集团pua的结果,也是他主动将自身工具化的必然。当“士为知己者死”升级为“士为天命者弑亲”,人伦底线便被“家国大义”彻底消解。
接下来,崔令仪面临的还有另一件事。
丹书铁券在哪里。
她将此事跟谢珩细细说了,又请甘云去长公主府上将此间之事回禀给长公主。甘云听闻了案件的全部经过以后脸色苍白,几乎晕厥过去。但长公主看重的女官实在名不虚传,她忍泪向崔令仪行礼:“多谢崔小姐为我洗脱嫌疑。崔小姐要我回禀长公主之事,我必定据实以告,一字不落。”
崔令仪颔首,眼见衙役为她牵马来,她飞身上马,显然弓马娴熟,是一位女中豪杰。
崔令仪转头望向谢珩:“丹书铁券一定还在杨宅。”
“我也这样想。”谢珩道,“杨王氏要藏东西,必然是在她最放心,觉得最安全的地方。”
再审慈剑屏,他指出杨王氏与亡夫感情深厚,日日摩挲他的灵位。尤其最近这段时间,他问杨王氏为何如此,她只推说即将改嫁,心下不安。
那灵位就被摆在杨王氏卧房之中。谢珩面对灵位当众斩下,果然发现杨王氏将丹书铁券藏于亡夫灵位其中,外以《华严经》经卷包裹。丹书铁券之上刻有龙纹,内垫黄绫,中央嵌“受命于天”玉符。匣内血诏以陛下指尖血混朱砂写成,一旦曝光,确实能够为赵王继承大统增加合理性,甚至能够引发宫廷政变。
只是可惜杨牧自诩贤孙孝子,却连自己父亲的灵位有异都不知道。
夜幕降临后甘云回来,她望着崔令仪道:“崔小姐,长公主火速召见,请你速速随我来。
”
崔令仪跨上她的马背,白马嘶啸之间,她身离杨宅已经越来越远。暑热弥散,白马飞驰为她增添一缕凉意,月至东山,清辉撒满人间。
她疾步走进长公主的书房之内,长公主却不在那儿。
长公主半倚在美人靠上,面靥尚未擦去,双眼闭着,长眉直飞入鬓,眼尾之上各飞着一抹红云。
她道:“我桌上有封折子,你看一看。”
崔令仪依言起身去拿,一目十行地将其看完,问道:“殿下要参赵王与驸马谋反?”
“明日一早,这封折子就会出现在父皇的案头。”她道。
崔令仪怔怔,旋即笑道:“殿下竟然这样快。”
“你刚刚不是才为我搜出了证据么?”长公主徐徐睁开眼,双目清明,没有半点困意,“既有人证,又有物证,这样的机会可不多见。”
“殿下真的舍得?”崔令仪试探地问。
长公主道:“事到如今还有什么舍不得?如今我也算明白了,喜欢男人,不过把他当个玩意儿罢了,若是给他钱给他权,他便不是他了。”
崔令仪笑道:“殿下英明。”
“白日里实在没有时间,眼下月色正好,正适合聊聊我们的事。”长公主道,“令仪,你觉得我弟弟会是明主么?”
“太子殿下表面软弱,实际却颇有谋略。”崔令仪含蓄道,“也许太子殿下登基后会是守成之君。”
长公主粲然一笑:“你这是什么意思?”
“臣女的意思是,”崔令仪仔细斟酌着字词来回禀她,“太子殿下善于示弱,这本是好事,但能示弱的人势必要杀伐果决才能使人信服。太子殿下则示弱太过。就像在赏荷宴上,驸马出言不逊,他本该追究,却不置一词。臣女想,太子殿下应当是乐于见到那时的场面,所以才不为殿下解围,却没想到驸马冒犯殿下,即冒犯皇家威严,便是在冒犯太子殿下。可他那时不能立起来捍卫天家声誉,治罪驸马,而是任由驸马将天家威严踩在脚下,可见他本身只拘泥一些口舌之快,而看不到天长日远。”
“哦?”长公主饶有兴致地抬起头,“那依你来看,本宫呢?”
崔令仪答道:“殿下少年时曾为江山社稷耗尽心血,后又能为平息朝野动荡下嫁事事平庸的驸马,可见殿下能忍一时之气,能图百年之业。”
“好一句忍一时之气,能图百年之业。”长公主望着崔令仪赞道,“好一个崔大小姐。”
“杨牧之事,我早有所察觉。甘云与他同处一室,杨牧如何能瞒得住她。”长公主道,“只是不承想杨牧竟然真的为之所诱,犯下恶逆之罪。竟还想栽赃给本宫的人。”
“崔令仪,你是个难得的人才,本宫麾下正缺你这样的人,天下司法,也正缺你这样的人。”
第34章 第34章去父留子
“待我未来大业既成,你便是我的大理寺卿。”她凝望崔令仪,又道,“不,大理寺卿可不够。我听谢珩回禀,说你提出构建监察司法的愿景,直接隶属皇帝,不受百官辖制。我看这个监察司,非你莫属。”
崔令仪闻言立即跪下:“多谢殿下知遇之恩,臣女愿为殿下身先士卒,效犬马力,以此报之。”
她仰起头,隔着一池红莲望着长公主的眉眼,四目相接之间,满池红莲变成熊熊燃烧的火焰。
崔令仪踏出长公主府时,谢珩正在门口等候她。
一见到她他便追问:“长公主见你做什么?她有没有为难你?”
却听见她难得郑重地叫他的名字:“谢珩。”
他一怔。
“你究竟是太子殿下的人,还是公主殿下的人?”
谢珩望着她,许久才反应过来。他无言失笑:“怎么,如果我是太子殿下的人,你便要跟我划清界限了?”
“我不是那个意思。”崔令仪道,“我白日里听太子殿下说,你给他讲了很多案子,就连葛二牛案都跟他说了。今晚又听长公主说,你给他讲了我监察司的构想。谢珩,我想知道你是什么人,你站在哪一边。”
谢珩望着她,夜色里她眼里流露出一点疲倦,权谋争位实在是累人的,他本不愿让她沾染,但他应该明白的,他护不住她,她需要更强有力的靠山,她不可避免要被卷进皇家储位的争夺里。
他听到自己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向她倾诉,但他忘记了自己对她说了什么,也没听见自己在对她说什么。
“想要回答你这个问题,或许我得先跟你说说我的母亲。”
“我母亲是金陵穆家的女儿。虽然我这样说显得有些攀附了,但她实际是当今皇后的胞妹,无论是公主还是太子,他们都与我是表亲。”
“我母亲十九岁时嫁给我父亲,他是天全十二年的进士。我外祖彼时榜下捉婿,相中他娶我的母亲,见他家境贫苦,还给我母亲陪了许多嫁妆。母亲出嫁那日,可以说是十里红妆。”
“起先我父亲还待她很好,等她有了我,父亲便提出要纳妾。母亲方才知道,父亲在家乡早有心仪之人,本来约定等父亲高中便成婚,谁知父亲却被外祖父相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