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其实祁风所言贺绥如何不明白,但他与萧恪情分不同旁人,自小在宫中为质时便在一起了,如今更是早已互诉衷肠,就算心中明白一切道理,却也免不了时时担忧悬心。
祁风瞧他愁眉不展,便建议道:“靖之若是担心,不妨写封书信寄回去。”
“信我已写过,只不过……”
祁风接过他的话道:“想来是一贯报喜不报忧,写了你也是不放心的。”
贺绥苦笑了下,点头默认了祁风的话。相伴多年,他太明白萧恪的脾性处事,报喜不报忧。其实便是萧恪同自己说了,他此刻不过是个无病无权的五品小将,也不能为萧恪排忧解难,知道了也只是徒增忧愁。
“靖之!靖之?”
“抱歉,一时走神了。祁兄方才要同我说什么?”贺绥心中思绪万千,此刻被祁风唤了两声,脸上神情竟是半点也遮不住。
祁风没有继续说方才本要说的话,而是担忧地问道:“靖之眉头紧锁,可是心中有纠结矛盾之事?”
贺绥迅速敛了心神,接着用铁钎子翻热炭的举动避开了祁风的眼神。
祁风却看出了他的纠结逃避,直言道:“靖之向来直率敢言,从来不曾避讳过何人何事,今日却不同。”
“祁兄,我并非避讳。只是……”贺绥唤了一声,看向对方,而后轻摇了摇头道,“近来我常会想,从前只求国泰民安,始终不看重名利是否是错了。若我争气一些,手中有权柄可靠,才不至于让允宁一人身陷泥淖……”
祁风听了这话,神情微变,说了一句,“靖之从前不会说这样的话,更不会想。”
贺绥没有说话,从前他是不屑,现在则是在心爱之人与自我信仰之间挣扎取舍。
“靖之不便开口,那我代你说。你不愿燕郡王一人面对朝中那群豺狼虎豹,又感叹自己无权无势,帮不了他而心中愧疚,对么?”
祁风说的每一个字都戳中贺绥心事,他只得苦笑一声,算是承认。
祁风跟着反问了一句道:“靖之可知道为何太子殿下与燕郡王都对你?”
“祁兄,你……”
“我为何知道这些?”祁风笑道,“靖之秉性纯良正直,纵然平日少言寡语,对亲近之人却是不曾设防的。我虽不赞同父亲的为臣之道,却到底是祁家之子,有些东西就算我不想知道,也总有人会不厌其烦捅到我面前来。”
祁太尉乃两朝元老,是现如今东宫储君的亲舅舅,自是拥立外甥的,而萧恪明面上是齐帝宠臣,私下里在三皇子和七皇子之间摇摆不定。不过无论如何,他终归当不成太子近臣,自是被朝中向着祁氏的人视作仇敌。至于贺绥,他是太子与燕郡王拉扯争夺之人,而名义上则是齐帝赐给萧恪的男妻。朝中人本就多是看不起断袖之癖的,加之贺崇疆亡故多年,贺绥没继承其父半点人脉权柄,自然没哪个真把他当回事。先前有句话萧恪说得不错,祁风身为当朝第一权臣之子,即便他与生父政见相左,在外人看来,他们仍然是一家人,最多将祁风心中抱负当做年幼不懂事,多的是想要‘教’他这个道理,祁风如何能不知道。
两人沉默片刻,祁风率先开口问道:“靖之觉得太子和燕郡王为何为争你而你死我活?”
“我身无长物,若说什么拿得出手,便只剩这一身莽夫力气和些许武艺罢了……”
“不,靖之说错了”祁风毅然打断了贺绥的话,他抬头直视对方的眼睛,无比认真说道,“靖之谦逊,是因为本来品行高洁,我这话并非恭维或过分夸耀,你自己或许不觉,可旁人最是看得清楚。至少在我看来,每每同靖之在一块,便不许顾忌太多,你向来不对人过多揣测,即便先前费将军和顾将军曾为一己私利那般算计你和白将军,我也不曾从你口中听到半句他们的坏话。靖之不论身份皆是坦诚对人,对身陷阴谋算计才能活命的人来说就好似浮木之于溺水之人,是拼了命都想要留住的。”
贺绥只摇头道:“祁兄过誉了,我并没有如祁兄说得那般伟大,毫无怨怼私情,只是……个人利弊远不及护持百姓安危罢了。”
贺绥并非没有脾气,也并非谁都能过来踩一脚还以德报怨的菩萨心肠,他只是更看重大局利益,分得清轻重缓急,不太将个人荣辱放在首位罢了。
祁风闻言笑道:“靖之还说自己不是,如你这般一心为国为民的人,放眼朝中怕是掰着指头都数得过来。”
“祁兄提及此事,不知与我方才所问有何关系?”
“自然是有的。如今朝廷积弊颇深,远的不说,便是前日刚到军中的粮米出了些小岔子便可瞧出些端倪来。”说起粮草以次充好之事,祁风心中不由鄙夷,片刻后又道,“恰如上次靖之同我所说,朝中人心难测,有人为一己私利视军民安危于不顾,层层盘剥,有人为家族来日荣宠富贵一心谋权,这样的朝廷,如何长久?须得有一人雷霆手段,方能力挽狂澜,然而恕我直言,靖之的性子做不得。”
“……我明白。”
“不过靖之却不必为之愧疚自责。一则是你性子实在做不来那等摒弃是非良心的狠绝之事,再来……燕郡王亦或是太子,他们都从未因为想从靖之身上图谋什么才对你如此执着,末了有句话是我的私心之语,便是以朋友论,我亦不愿你去沾染那些腌臜事,我怕你日后会自责、会为难你自己。我想燕郡王也不会愿意看你难受的,即便是你真想一心为他做些什么,也不是非要学着做那些事才算是帮他,靖之……我希望你仔细想清楚。”
还有一句话祁风憋在心里没说。
他们武将不同文官谏臣,官位升迁同军功向来是绑在一起的,但军中功劳并非口舌可挣,那都是真刀真枪,阵前拿命搏杀换来的。常言道,一将功成万骨枯,这等拿命换来的权势少了则无望升迁,多了则功高震主,贺绥的父亲和先宁王便是死在这上。祁风虽不信什么口舌忌讳,但当着好友的面,他不愿拿对方父亲的死当做教训,戳人家痛处,便按下不提了。而祁风是真心同贺绥交好,才更不愿他为了谁违背本心。
“祁兄肺腑之言,绥感念于心,自当认真考量……多谢。”
祁兄笑了声道:“你我既为挚友,说谢字着实见外了。靖之心胸豁达,即便我不说,想来过几日也能自己想明白。今日只不过是当局者迷,生辰又在军中凑合着过了,一时思念之境扰了心绪才会胡思乱想,晚些轮值回帐早些歇息,明日便无事了。”
“…祁兄说的对,我记下了。”
贺绥本是张口要谢祁风今日肺腑之言扫清他心中愁绪的,不过谢字到了嘴边念及祁风方才的话,便又把那个谢字吞了回去,只笑着应下了。
“比起你,我近来才真是头疼,若非我姓祁,只怕不知何时便要背上一个私相授受和通敌的罪名了。”祁风见他面上神情缓和了些,心中才略略安下心来,随口提起旁的事还自嘲了一句,说的正是那西域刀客的事。
贺绥自然记得清楚,跟着问了一句道:“那异族人还经常到营中同祁兄必刀剑?”
“三不五时总要晚上出来吓人一跳,只是我一直未应。那异族人不过是个武痴,又无记挂牵念之人,受了伤也一心只想比武,偏又故意听不懂我推拒之意,着实头疼。”
他们虽也是习武之人,但在这个身份之上,他们先是军中将领,万事自然有军法与职责拘着,同那只会好勇斗狠的异邦人不同,不能任性而为。不过贺绥从祁风口中听出了些许不同的意味来。
“祁兄似乎对那异族人并不排斥?”
“立场不同罢了,无仇无怨,何必苛责?左不过不理睬便是了。”
“祁兄心思清明,倒是我多虑了。”
正闲聊着,忽闻军中鼓声大作,二人同时站起身,掀了营帐的帘子,一前一后出去了。
祁风中途随手拦了个报信的兵卒,才知晓是燕军突袭,两人闻言神情立刻凝重起来,一起朝着中军大帐去了。
向来年关齐燕都会默契休兵十数日,一则冬日苦寒,双方士卒都难以适应,二则相较齐军,北燕人都有些族群祭祀的旧传统来,他们最是信仰祖宗神明,若说寻常齐军只是思念家乡妻儿,无心征战,那燕人便是不愿在年节日子大动干戈。是而除了早十几二十年前双方各有偷袭袭营之举,后面这些年便再没有过了。北境大军早已习惯了,却偏暗偏到了龚野执掌燕军时换了规矩,突然袭营才会引起军中出了些乱子。
不过好在齐军这边并非全无准备,只是冬日年关,大伙多多少少都有些惫懒,人困马乏之际被燕人先手阴了一波,烧了几个帐子,这才显得乱了些。
而北燕人之所以贸然打破以往‘陈规’跑来袭营的理由倒也不难猜,白子骞事先得了萧恪的提醒,黄友光召集众将布阵时他便直言道:“数月前,我们烧掉了北燕的粮草,冬日北燕草场荒芜,只能靠囤积的粮草支应,早些年他们从中洲压榨,而此次中洲新主承袭王爵之后,已就先前被北燕掠夺的林场牧区起了争执。先前北燕大军被一分为二,既然北燕已同中洲兵戎相见,那便证明北燕粮草供给不上,他们才会贸然出兵,至于意图自然是咱们的粮草。如今大营外,将士们正苦苦支撑,还请将军下令出兵!”
祁风瞧他愁眉不展,便建议道:“靖之若是担心,不妨写封书信寄回去。”
“信我已写过,只不过……”
祁风接过他的话道:“想来是一贯报喜不报忧,写了你也是不放心的。”
贺绥苦笑了下,点头默认了祁风的话。相伴多年,他太明白萧恪的脾性处事,报喜不报忧。其实便是萧恪同自己说了,他此刻不过是个无病无权的五品小将,也不能为萧恪排忧解难,知道了也只是徒增忧愁。
“靖之!靖之?”
“抱歉,一时走神了。祁兄方才要同我说什么?”贺绥心中思绪万千,此刻被祁风唤了两声,脸上神情竟是半点也遮不住。
祁风没有继续说方才本要说的话,而是担忧地问道:“靖之眉头紧锁,可是心中有纠结矛盾之事?”
贺绥迅速敛了心神,接着用铁钎子翻热炭的举动避开了祁风的眼神。
祁风却看出了他的纠结逃避,直言道:“靖之向来直率敢言,从来不曾避讳过何人何事,今日却不同。”
“祁兄,我并非避讳。只是……”贺绥唤了一声,看向对方,而后轻摇了摇头道,“近来我常会想,从前只求国泰民安,始终不看重名利是否是错了。若我争气一些,手中有权柄可靠,才不至于让允宁一人身陷泥淖……”
祁风听了这话,神情微变,说了一句,“靖之从前不会说这样的话,更不会想。”
贺绥没有说话,从前他是不屑,现在则是在心爱之人与自我信仰之间挣扎取舍。
“靖之不便开口,那我代你说。你不愿燕郡王一人面对朝中那群豺狼虎豹,又感叹自己无权无势,帮不了他而心中愧疚,对么?”
祁风说的每一个字都戳中贺绥心事,他只得苦笑一声,算是承认。
祁风跟着反问了一句道:“靖之可知道为何太子殿下与燕郡王都对你?”
“祁兄,你……”
“我为何知道这些?”祁风笑道,“靖之秉性纯良正直,纵然平日少言寡语,对亲近之人却是不曾设防的。我虽不赞同父亲的为臣之道,却到底是祁家之子,有些东西就算我不想知道,也总有人会不厌其烦捅到我面前来。”
祁太尉乃两朝元老,是现如今东宫储君的亲舅舅,自是拥立外甥的,而萧恪明面上是齐帝宠臣,私下里在三皇子和七皇子之间摇摆不定。不过无论如何,他终归当不成太子近臣,自是被朝中向着祁氏的人视作仇敌。至于贺绥,他是太子与燕郡王拉扯争夺之人,而名义上则是齐帝赐给萧恪的男妻。朝中人本就多是看不起断袖之癖的,加之贺崇疆亡故多年,贺绥没继承其父半点人脉权柄,自然没哪个真把他当回事。先前有句话萧恪说得不错,祁风身为当朝第一权臣之子,即便他与生父政见相左,在外人看来,他们仍然是一家人,最多将祁风心中抱负当做年幼不懂事,多的是想要‘教’他这个道理,祁风如何能不知道。
两人沉默片刻,祁风率先开口问道:“靖之觉得太子和燕郡王为何为争你而你死我活?”
“我身无长物,若说什么拿得出手,便只剩这一身莽夫力气和些许武艺罢了……”
“不,靖之说错了”祁风毅然打断了贺绥的话,他抬头直视对方的眼睛,无比认真说道,“靖之谦逊,是因为本来品行高洁,我这话并非恭维或过分夸耀,你自己或许不觉,可旁人最是看得清楚。至少在我看来,每每同靖之在一块,便不许顾忌太多,你向来不对人过多揣测,即便先前费将军和顾将军曾为一己私利那般算计你和白将军,我也不曾从你口中听到半句他们的坏话。靖之不论身份皆是坦诚对人,对身陷阴谋算计才能活命的人来说就好似浮木之于溺水之人,是拼了命都想要留住的。”
贺绥只摇头道:“祁兄过誉了,我并没有如祁兄说得那般伟大,毫无怨怼私情,只是……个人利弊远不及护持百姓安危罢了。”
贺绥并非没有脾气,也并非谁都能过来踩一脚还以德报怨的菩萨心肠,他只是更看重大局利益,分得清轻重缓急,不太将个人荣辱放在首位罢了。
祁风闻言笑道:“靖之还说自己不是,如你这般一心为国为民的人,放眼朝中怕是掰着指头都数得过来。”
“祁兄提及此事,不知与我方才所问有何关系?”
“自然是有的。如今朝廷积弊颇深,远的不说,便是前日刚到军中的粮米出了些小岔子便可瞧出些端倪来。”说起粮草以次充好之事,祁风心中不由鄙夷,片刻后又道,“恰如上次靖之同我所说,朝中人心难测,有人为一己私利视军民安危于不顾,层层盘剥,有人为家族来日荣宠富贵一心谋权,这样的朝廷,如何长久?须得有一人雷霆手段,方能力挽狂澜,然而恕我直言,靖之的性子做不得。”
“……我明白。”
“不过靖之却不必为之愧疚自责。一则是你性子实在做不来那等摒弃是非良心的狠绝之事,再来……燕郡王亦或是太子,他们都从未因为想从靖之身上图谋什么才对你如此执着,末了有句话是我的私心之语,便是以朋友论,我亦不愿你去沾染那些腌臜事,我怕你日后会自责、会为难你自己。我想燕郡王也不会愿意看你难受的,即便是你真想一心为他做些什么,也不是非要学着做那些事才算是帮他,靖之……我希望你仔细想清楚。”
还有一句话祁风憋在心里没说。
他们武将不同文官谏臣,官位升迁同军功向来是绑在一起的,但军中功劳并非口舌可挣,那都是真刀真枪,阵前拿命搏杀换来的。常言道,一将功成万骨枯,这等拿命换来的权势少了则无望升迁,多了则功高震主,贺绥的父亲和先宁王便是死在这上。祁风虽不信什么口舌忌讳,但当着好友的面,他不愿拿对方父亲的死当做教训,戳人家痛处,便按下不提了。而祁风是真心同贺绥交好,才更不愿他为了谁违背本心。
“祁兄肺腑之言,绥感念于心,自当认真考量……多谢。”
祁兄笑了声道:“你我既为挚友,说谢字着实见外了。靖之心胸豁达,即便我不说,想来过几日也能自己想明白。今日只不过是当局者迷,生辰又在军中凑合着过了,一时思念之境扰了心绪才会胡思乱想,晚些轮值回帐早些歇息,明日便无事了。”
“…祁兄说的对,我记下了。”
贺绥本是张口要谢祁风今日肺腑之言扫清他心中愁绪的,不过谢字到了嘴边念及祁风方才的话,便又把那个谢字吞了回去,只笑着应下了。
“比起你,我近来才真是头疼,若非我姓祁,只怕不知何时便要背上一个私相授受和通敌的罪名了。”祁风见他面上神情缓和了些,心中才略略安下心来,随口提起旁的事还自嘲了一句,说的正是那西域刀客的事。
贺绥自然记得清楚,跟着问了一句道:“那异族人还经常到营中同祁兄必刀剑?”
“三不五时总要晚上出来吓人一跳,只是我一直未应。那异族人不过是个武痴,又无记挂牵念之人,受了伤也一心只想比武,偏又故意听不懂我推拒之意,着实头疼。”
他们虽也是习武之人,但在这个身份之上,他们先是军中将领,万事自然有军法与职责拘着,同那只会好勇斗狠的异邦人不同,不能任性而为。不过贺绥从祁风口中听出了些许不同的意味来。
“祁兄似乎对那异族人并不排斥?”
“立场不同罢了,无仇无怨,何必苛责?左不过不理睬便是了。”
“祁兄心思清明,倒是我多虑了。”
正闲聊着,忽闻军中鼓声大作,二人同时站起身,掀了营帐的帘子,一前一后出去了。
祁风中途随手拦了个报信的兵卒,才知晓是燕军突袭,两人闻言神情立刻凝重起来,一起朝着中军大帐去了。
向来年关齐燕都会默契休兵十数日,一则冬日苦寒,双方士卒都难以适应,二则相较齐军,北燕人都有些族群祭祀的旧传统来,他们最是信仰祖宗神明,若说寻常齐军只是思念家乡妻儿,无心征战,那燕人便是不愿在年节日子大动干戈。是而除了早十几二十年前双方各有偷袭袭营之举,后面这些年便再没有过了。北境大军早已习惯了,却偏暗偏到了龚野执掌燕军时换了规矩,突然袭营才会引起军中出了些乱子。
不过好在齐军这边并非全无准备,只是冬日年关,大伙多多少少都有些惫懒,人困马乏之际被燕人先手阴了一波,烧了几个帐子,这才显得乱了些。
而北燕人之所以贸然打破以往‘陈规’跑来袭营的理由倒也不难猜,白子骞事先得了萧恪的提醒,黄友光召集众将布阵时他便直言道:“数月前,我们烧掉了北燕的粮草,冬日北燕草场荒芜,只能靠囤积的粮草支应,早些年他们从中洲压榨,而此次中洲新主承袭王爵之后,已就先前被北燕掠夺的林场牧区起了争执。先前北燕大军被一分为二,既然北燕已同中洲兵戎相见,那便证明北燕粮草供给不上,他们才会贸然出兵,至于意图自然是咱们的粮草。如今大营外,将士们正苦苦支撑,还请将军下令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