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不过蒙泽此刻顾不上计较对方的称呼口气,听到有盼头,他连忙问道:“不知王爷打算如何?或是有何事下官可以帮您做?”
萧恪看了眼,便问了一句,“你可能模仿他人字迹?或是你在京中知晓什么人能做到?”
“……臣或可一试,但不能保证没有破绽。”个人行文皆有字迹的习惯手法,除了专门钻营此道,寻常文人虽能模仿却无法做到万无一失。蒙泽想了想,又提起一法,“据下官所知,京中有一家书斋的东家,是中洲来的商贾。在京中开了不少家书斋,每隔十来日会在京中办诗墨会,那些个古籍字画做彩头,到场的文人墨客不少,或许王爷可通过那人的门路寻到善仿他人字迹之人。”
所谓中洲,并非是大齐国内的一州一府,而是独立的第三国。只是中洲国半面临海,国土与齐燕两国皆不接壤,而是被当中数道江河分割开,天然易守难攻,故而中洲虽不如燕国骁勇,也不及齐国兵力雄厚,却跻身大国之列。中洲的王族宁愿花钱买些太平,也懒得同齐燕两国似的斗得你死我活,是而这京中有中洲商人混得如鱼得水倒也不算奇怪。
萧恪前世几乎没和中洲国的人打过交道,对中洲的了解仅仅只限于那里王族都姓奚罢了。
“听你这意思,想来是常去。那中洲商贾姓甚名谁,从何处能寻到他?”
“此人名为翟淼,京中那几家溪余书斋,背后东家都是这人。”见萧恪对书斋毫无印象,蒙泽又补了一句道,“王爷可记得这月城中有家起火烧死人的书斋?”
萧恪猛地一惊,立刻追问:“你仔细说来!”
“月前城中一处溪余书斋半夜无故起火,当时京中文人都觉得其中必有蹊跷,只不过后来京兆尹匆匆结案,这事便不了了之。王爷……”
萧恪手指来回搓捻,脑海中已经将这几件事连在了一起,中洲、北燕,书斋起火……除了一个行事诡异的龚野,这会又出来了一个在京中大肆招揽文人墨客的翟淼。此刻倒是有些懊恼与上辈子自己没有对中洲此国有过了解,又或许当年北境祸事不仅仅是北燕一家在背后捣鬼。
这么一看,这姓翟的中洲商人,他无论如何都得去见见了。
不过萧恪并没有忘今日的正事,他自袖中取出一封信递了过去。蒙泽愣了一下,随即上前接过拆开。
信封之中只有两张薄薄的信纸,其中一张纸面泛黄,看起来是有些年头了,另一封倒是新的,只是上面所述内容让蒙泽看了心中为之大骇。
萧恪又自怀中取出一封空白的奏折放在桌案上,用三指压着推到了蒙泽面前,一边说道:“你手中两封信笺,其中一封是安北节度使程昌年的亲笔书信,另一封是我需要你仿着他的字迹写下的内容。”
蒙泽没有立刻动手,比起思考萧恪如何拿到安北节度使的亲笔书信和为何要模仿对方字迹,他此刻全心都放在那封新笺上的内容。
“王爷,这上面……是真的嘛?”
萧恪点了点头。
蒙泽又追问道:“下官斗胆想问,王爷是如何知道的?如若真如王爷笺上所书,这是逆谋大罪,程昌年怎会轻易让您知晓?”
不怪蒙泽怀疑,通敌叛国是不可赦的大罪。安北节度使地位崇高,在山高皇帝远的北境几乎与土皇帝无疑,但尽管如此,这等灭九族的祸事他又怎会轻易透露给旁人知晓。即便是志骄意满随口说给旁人听传起来,又如何会被远在京中的燕郡王知道,他实在无法想通。
萧恪没有半分迟疑,坦然答道:“有人…冒死将消息带给了本王。北境之事牵涉着宁王府和抚宁侯府,朝中如若有人能为这两家说话,你觉得除了本王,还有何人?”
这个告密之人这世自是不存在的,是上辈子贺牧和丈夫战死数年之后,萧恪无意中在一回京中权贵的腌臜宴席上听来的,不过那时知晓实情的大多已死,他只能辗转求得片面的证实,无从翻案定程昌年的罪就是了。
如今被人问起,自然是信口胡诌,左右他能确信安北节度使在其中并不无辜就是,至于能否借助这一次调出背后主使,萧恪其实并没有更多的把握。
蒙泽对此却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恕下官冒犯。朝廷上下,无人不知您为了……和宁王府已经决裂,不相往来。甚至说王爷如今是认贼作父,倒行逆施。”
先宁王与当今圣上手足相残之事满朝皆知,众人心照不宣,所以才有不少忠正之士对于萧恪攀附皇权之举十分不齿,蒙泽也听过不少,只是他不爱搬弄是非,从来不同人非议这种事。
“呵。你这小子…还真敢说。”萧恪闻言笑了一声,开口却是先夸了对方一句,而后才道,“不然如何?以卵击石,然后孤儿寡母与手握生杀大权的皇帝陛下硬碰硬?本王所作所为虽然称不上光明磊落,却还不至于为了权势富贵蒙了心。当然,这话蒙大人听了,须得烂在肚子里。若是哪日从旁人口中说出来了,本王会让蒙大人知道求死不能的滋味。”
话到最后一句,人已变了脸。
“下官谨记在心!必不会走漏半个字!”蒙泽躬下身,额头已是冒出了些冷汗。
萧恪面上阴恻转眼不见,笑盈盈起身将桌案的位置让出,走过来拉了蒙泽一把道:“方才说话已浪费了不少时辰,未免让有人之人瞧出破绽,蒙大人先着程昌年的字迹写这一封奏折,若还有话不妨边写便问。”
蒙泽坐在桌案前,他翻开那封空白奏折,奏折一角赫然已盖好了安北节度使的官印。私自用印,伪造奏折同样是欺君大罪,然而此刻比起可能犯下通敌叛国大罪的安倍节度使,能够神不知鬼不觉拿到安北节度使手信和官印奏折的燕郡王更令蒙泽胆寒。
思及此,他不由抬起头看向悠然坐在自己对面的萧恪,抬手抹了把汗。
直至蒙泽战战兢兢仿着字迹写完那奏折,二人之间也没有再多说一个字。萧恪拿着奏折和信比对字迹时,蒙泽显得有些坐立不安,他最终还是站了起来,走到萧恪身边,小心问道:“下官可否求王爷一件事?”
“嗯?何事不妨先说来听听。”
“王爷日后若是作为巡察御史去往燕州,可否把下官也一同调回燕州?”
萧恪冷笑一声反问:“本王凭什么帮你?调你回燕州于我又有什么好处?”
或许是感觉方才萧恪和自己一直都是为一个目的行事,让蒙泽产生了燕郡王是可仰仗之人的错觉,如今被这么一问,确是有些幻灭了。是他一时忘形,燕郡王所有谋划,皆因其中涉及了其血亲的安危利益,而自己回不回燕州,根本不影响燕郡王的这盘棋。
蒙泽鬼使神差得突然生出了些狂妄的念头,不过仅仅只是一瞬,他就将试图威胁燕郡王的念头压了下去,低头称是。也幸亏他没敢真的说出口,只是在脑子里随便幻想了一下,因为紧跟着萧恪便微笑着撂下了一句狠话,让蒙泽心凉了半截。
少年将仿好的奏折以及信纸重新装好收起,没留下一丝把柄,然后直视着正胡思乱想的蒙泽,淡淡一笑道:“本王如今虽说也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可还是得多嘴奉劝一句。蒙大人心中烦恼,本王看在眼里却爱莫能助,只盼着你千万别因一时迁怒错了主意。毕竟……本王可不似我家阿绥那般忠正贤良,有以德报怨的胸襟雅量。”
“……”蒙泽站在原地躬着身子,一时不知道答什么的好。
“我这个人啊……”萧恪收了东西,信步至青年跟前,伸手拽了下对方的官服,压低声在耳边冷声道,“最容不下造次妄为之人,蒙大人日后可得掂量着办。”
蒙泽脊背发凉,却还是硬挺着反问道:“王爷先前还说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萧恪闻言噗嗤一笑,歪头看了眼这直言不讳的青年,坦然答道:“是我说的。本王用你,是因为知道你心系燕州之事,不会做不利故友和家乡之事,所以才将这些东西拿出来,来日计划也对你和盘托出,何曾疑过?”
这回换蒙泽哑然。
“呵。这世上人心隔肚皮,你这小子与本王非亲非故的,本王凭何信你?再说方才本王拒你请求之时,你目露凶光,自以为掩盖得好,却是把我都当傻子哄了。”能让萧恪全心全意相信托付的,这世上唯有贺绥一人而已,更何况蒙泽方才脸上神情极是古怪,萧恪活了两辈子,瞧一眼便心中有数。
“你为本王尽心尽力,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你若非不听劝告做些越界之事,本王也不拦着,只不过你得好好掂量掂量,你蒙氏满门的人命摞在一起……赔不赔得起。”
“下官……明白。”
“明白最好,本王不喜欢和愚笨之人多费口舌。”萧恪行至一旁的柜架旁,抽出其中一本,走过来用书脊打了蒙泽一下,也不算重,随后他扬了扬那本典录嘱咐道,“那这本典录本王今日便先拿走了,阮高良若是问起,你…实、话、实、说便是。”
萧恪看了眼,便问了一句,“你可能模仿他人字迹?或是你在京中知晓什么人能做到?”
“……臣或可一试,但不能保证没有破绽。”个人行文皆有字迹的习惯手法,除了专门钻营此道,寻常文人虽能模仿却无法做到万无一失。蒙泽想了想,又提起一法,“据下官所知,京中有一家书斋的东家,是中洲来的商贾。在京中开了不少家书斋,每隔十来日会在京中办诗墨会,那些个古籍字画做彩头,到场的文人墨客不少,或许王爷可通过那人的门路寻到善仿他人字迹之人。”
所谓中洲,并非是大齐国内的一州一府,而是独立的第三国。只是中洲国半面临海,国土与齐燕两国皆不接壤,而是被当中数道江河分割开,天然易守难攻,故而中洲虽不如燕国骁勇,也不及齐国兵力雄厚,却跻身大国之列。中洲的王族宁愿花钱买些太平,也懒得同齐燕两国似的斗得你死我活,是而这京中有中洲商人混得如鱼得水倒也不算奇怪。
萧恪前世几乎没和中洲国的人打过交道,对中洲的了解仅仅只限于那里王族都姓奚罢了。
“听你这意思,想来是常去。那中洲商贾姓甚名谁,从何处能寻到他?”
“此人名为翟淼,京中那几家溪余书斋,背后东家都是这人。”见萧恪对书斋毫无印象,蒙泽又补了一句道,“王爷可记得这月城中有家起火烧死人的书斋?”
萧恪猛地一惊,立刻追问:“你仔细说来!”
“月前城中一处溪余书斋半夜无故起火,当时京中文人都觉得其中必有蹊跷,只不过后来京兆尹匆匆结案,这事便不了了之。王爷……”
萧恪手指来回搓捻,脑海中已经将这几件事连在了一起,中洲、北燕,书斋起火……除了一个行事诡异的龚野,这会又出来了一个在京中大肆招揽文人墨客的翟淼。此刻倒是有些懊恼与上辈子自己没有对中洲此国有过了解,又或许当年北境祸事不仅仅是北燕一家在背后捣鬼。
这么一看,这姓翟的中洲商人,他无论如何都得去见见了。
不过萧恪并没有忘今日的正事,他自袖中取出一封信递了过去。蒙泽愣了一下,随即上前接过拆开。
信封之中只有两张薄薄的信纸,其中一张纸面泛黄,看起来是有些年头了,另一封倒是新的,只是上面所述内容让蒙泽看了心中为之大骇。
萧恪又自怀中取出一封空白的奏折放在桌案上,用三指压着推到了蒙泽面前,一边说道:“你手中两封信笺,其中一封是安北节度使程昌年的亲笔书信,另一封是我需要你仿着他的字迹写下的内容。”
蒙泽没有立刻动手,比起思考萧恪如何拿到安北节度使的亲笔书信和为何要模仿对方字迹,他此刻全心都放在那封新笺上的内容。
“王爷,这上面……是真的嘛?”
萧恪点了点头。
蒙泽又追问道:“下官斗胆想问,王爷是如何知道的?如若真如王爷笺上所书,这是逆谋大罪,程昌年怎会轻易让您知晓?”
不怪蒙泽怀疑,通敌叛国是不可赦的大罪。安北节度使地位崇高,在山高皇帝远的北境几乎与土皇帝无疑,但尽管如此,这等灭九族的祸事他又怎会轻易透露给旁人知晓。即便是志骄意满随口说给旁人听传起来,又如何会被远在京中的燕郡王知道,他实在无法想通。
萧恪没有半分迟疑,坦然答道:“有人…冒死将消息带给了本王。北境之事牵涉着宁王府和抚宁侯府,朝中如若有人能为这两家说话,你觉得除了本王,还有何人?”
这个告密之人这世自是不存在的,是上辈子贺牧和丈夫战死数年之后,萧恪无意中在一回京中权贵的腌臜宴席上听来的,不过那时知晓实情的大多已死,他只能辗转求得片面的证实,无从翻案定程昌年的罪就是了。
如今被人问起,自然是信口胡诌,左右他能确信安北节度使在其中并不无辜就是,至于能否借助这一次调出背后主使,萧恪其实并没有更多的把握。
蒙泽对此却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恕下官冒犯。朝廷上下,无人不知您为了……和宁王府已经决裂,不相往来。甚至说王爷如今是认贼作父,倒行逆施。”
先宁王与当今圣上手足相残之事满朝皆知,众人心照不宣,所以才有不少忠正之士对于萧恪攀附皇权之举十分不齿,蒙泽也听过不少,只是他不爱搬弄是非,从来不同人非议这种事。
“呵。你这小子…还真敢说。”萧恪闻言笑了一声,开口却是先夸了对方一句,而后才道,“不然如何?以卵击石,然后孤儿寡母与手握生杀大权的皇帝陛下硬碰硬?本王所作所为虽然称不上光明磊落,却还不至于为了权势富贵蒙了心。当然,这话蒙大人听了,须得烂在肚子里。若是哪日从旁人口中说出来了,本王会让蒙大人知道求死不能的滋味。”
话到最后一句,人已变了脸。
“下官谨记在心!必不会走漏半个字!”蒙泽躬下身,额头已是冒出了些冷汗。
萧恪面上阴恻转眼不见,笑盈盈起身将桌案的位置让出,走过来拉了蒙泽一把道:“方才说话已浪费了不少时辰,未免让有人之人瞧出破绽,蒙大人先着程昌年的字迹写这一封奏折,若还有话不妨边写便问。”
蒙泽坐在桌案前,他翻开那封空白奏折,奏折一角赫然已盖好了安北节度使的官印。私自用印,伪造奏折同样是欺君大罪,然而此刻比起可能犯下通敌叛国大罪的安倍节度使,能够神不知鬼不觉拿到安北节度使手信和官印奏折的燕郡王更令蒙泽胆寒。
思及此,他不由抬起头看向悠然坐在自己对面的萧恪,抬手抹了把汗。
直至蒙泽战战兢兢仿着字迹写完那奏折,二人之间也没有再多说一个字。萧恪拿着奏折和信比对字迹时,蒙泽显得有些坐立不安,他最终还是站了起来,走到萧恪身边,小心问道:“下官可否求王爷一件事?”
“嗯?何事不妨先说来听听。”
“王爷日后若是作为巡察御史去往燕州,可否把下官也一同调回燕州?”
萧恪冷笑一声反问:“本王凭什么帮你?调你回燕州于我又有什么好处?”
或许是感觉方才萧恪和自己一直都是为一个目的行事,让蒙泽产生了燕郡王是可仰仗之人的错觉,如今被这么一问,确是有些幻灭了。是他一时忘形,燕郡王所有谋划,皆因其中涉及了其血亲的安危利益,而自己回不回燕州,根本不影响燕郡王的这盘棋。
蒙泽鬼使神差得突然生出了些狂妄的念头,不过仅仅只是一瞬,他就将试图威胁燕郡王的念头压了下去,低头称是。也幸亏他没敢真的说出口,只是在脑子里随便幻想了一下,因为紧跟着萧恪便微笑着撂下了一句狠话,让蒙泽心凉了半截。
少年将仿好的奏折以及信纸重新装好收起,没留下一丝把柄,然后直视着正胡思乱想的蒙泽,淡淡一笑道:“本王如今虽说也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可还是得多嘴奉劝一句。蒙大人心中烦恼,本王看在眼里却爱莫能助,只盼着你千万别因一时迁怒错了主意。毕竟……本王可不似我家阿绥那般忠正贤良,有以德报怨的胸襟雅量。”
“……”蒙泽站在原地躬着身子,一时不知道答什么的好。
“我这个人啊……”萧恪收了东西,信步至青年跟前,伸手拽了下对方的官服,压低声在耳边冷声道,“最容不下造次妄为之人,蒙大人日后可得掂量着办。”
蒙泽脊背发凉,却还是硬挺着反问道:“王爷先前还说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萧恪闻言噗嗤一笑,歪头看了眼这直言不讳的青年,坦然答道:“是我说的。本王用你,是因为知道你心系燕州之事,不会做不利故友和家乡之事,所以才将这些东西拿出来,来日计划也对你和盘托出,何曾疑过?”
这回换蒙泽哑然。
“呵。这世上人心隔肚皮,你这小子与本王非亲非故的,本王凭何信你?再说方才本王拒你请求之时,你目露凶光,自以为掩盖得好,却是把我都当傻子哄了。”能让萧恪全心全意相信托付的,这世上唯有贺绥一人而已,更何况蒙泽方才脸上神情极是古怪,萧恪活了两辈子,瞧一眼便心中有数。
“你为本王尽心尽力,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你若非不听劝告做些越界之事,本王也不拦着,只不过你得好好掂量掂量,你蒙氏满门的人命摞在一起……赔不赔得起。”
“下官……明白。”
“明白最好,本王不喜欢和愚笨之人多费口舌。”萧恪行至一旁的柜架旁,抽出其中一本,走过来用书脊打了蒙泽一下,也不算重,随后他扬了扬那本典录嘱咐道,“那这本典录本王今日便先拿走了,阮高良若是问起,你…实、话、实、说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