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小丫鬟 第185节
自然,锦娘的亲家吕家回礼也是很讲究,还给定哥儿送了一部新书。定哥儿则喊道:“过年儿子可不要看书,要出去玩儿。”
“你今年十二三岁的人了,别老想着玩。”锦娘看了儿子一眼。
定哥儿“嘿嘿”一笑。
却说宁哥儿看了弟弟一眼,不免对锦娘道:“娘,二弟生的也太好看了,还是跟着老先生读书,等大些了,您再送他去书院或者国子监读书吧。”
长的好看的女子被人欺负,男子亦是一样,宁哥儿读书时还好,但他在学里常常听到这样的事情,也见到有这般人堕落,甚至是逼迫走了歪路。
当然,做了推官之后,真是觉得世上真是什么事情都有,他被家里人保护的太好了。
再看看弟弟,生的极美,还是在家吧。
锦娘是一下就听出儿子的意思了,本来她家两个儿子,哥哥出色,弟弟没有哥哥那般能吃苦,只要他人品正直,将来恩荫,留在他们身边也好。
她这三个孩子,长女爽利,长子坚毅,唯独小儿子,生的似女孩儿,大家都很保护他。
但锦娘想至少也要和女婿魏七郎一样,做官不做官的先两说,这人情世故人家可是很通透的。
“宁哥儿说的对,咱们二郎还是好好读书。”锦娘笑道。
定哥儿拍着胸脯道:“儿子肯定会好好读书的。”
正月十五元宵节,锦娘和蒋羡带着小儿子一起出去逛灯会,他和当年的魏七郎差不多,因为生的好看,所以总是有人看他。
连蒋羡都感慨道:“我小时候也是生的不错,有好处,其实困扰也很多。尤其那时候,你知道的,我爹屡试不中,家计艰难,我还要被迫出去交际。虽说没人敢怎么样对我,但是有些不知深浅的人,总想挑衅我,欺侮我。”
“一切都过去了,你看现在咱们夫妻在一起多好啊,咱们的家无坚不摧。”锦娘笑。
蒋羡认真点头,又道:“咱们儿子明年年初就要成婚了,正好明年我任期到。”
说起成婚 ,孙大姑娘的妹子由爹娘送过来京里发嫁。
周四娘子原本在老家,丈夫起初回去,还备受别人敬重,到底是进士出身,还做过多年官。但后来人家看他不过是被罢官的普通人,就没什么特别的尊敬和待遇了,要说亲也有不少人,可都不尽如人意。
好在女儿说了一位太常博士的儿子,太常博士正八品,官位并不高,但是家风颇正。若非是孟老爷同那人是同僚,孟夫人多半应酬高官,那些不愿意应酬的小官夫人,都让孙大姑娘帮忙。
孙大姑娘待人极其厚道热情,口碑很好,从不拜高踩低,她帮妹妹寻了太常博士家,也完全是看在她的面子上。
故而,她也和周四娘子道:“我知晓,妹妹以前说亲的人家都是那些高官人家,最次也是中等官宦人家。可如今此一时,彼一时,妹妹年纪也大了,咱们不说寻那些锦上添花的人家。这家虽然清贫些,可人都极好。”
周四娘子知道大女儿是好意,但她忍不住道:“可那家在京中连宅子都没有,只是赁的宅子啊?”
“娘,都要成婚了,您怎么还说傻话。可以在汴京买宅子的人凤毛麟角,本来多半官员都是赁宅子,我公公说此人才学高品行好,我看那家夫人也是厚道人,其实人好比什么都强。若是一些势利眼的人家,一听妹妹这般,恐怕人家都不会娶。”孙大姑娘原本不想把事情说的很明白,但她觉得娘怎么还是如此?
一直说什么成婚男子要有宅子有产业什么的,那样的人家曾经不是没有,可她们自己选择不下,如今难道别人愿意,又拿乔上了。
周四娘子也知晓女儿不容易,再看二女儿,显然已经是恨嫁的年纪了,性情越来越古怪了,总怪她们不早早定下,现在只能嫁个小官人家。
如此,她只有叹了一口气。
倒是孙大姑娘又把妹妹拉到自己房里道:“这党派之争,今日好明日坏,你还不知道吧,江颂嫁到外地去了。”
“外地?”孙二姑娘惊讶。
孙大姑娘冷笑:“柯家当时任秘书少监,多么清贵的官,江颂带着几万贯的嫁妆出嫁,婚后,柯家眼馋那份嫁妆,恨不得把江颂拆吃入腹,幸而,江颂的母亲宋娘子厉害,后来和离了,就是和离也是脱了一层皮,不知道花多少钱摆平的。可你以为和离就好了么?柯家步步高升,江大人却遭人陷害,此时,宋娘子遂把女儿嫁给一位大员做继室,虽说那官员也是生的仪表堂堂,年约四十也算不得年纪大。可是到底意难平啊……”
孙二姑娘听的心有戚戚焉:“真是没想到……”
“当年我嫁给你姐夫,许多人都不看好,可你看到底孟家比不得一等官宦人家,可到底是皇亲,怎么也波及不到。你姐夫又是庶出,想必婆婆也很难站在他那一边,我进门生下儿女站稳脚跟,讨好了婆婆,如此日子才顺心。”孙大姑娘也是感慨自身。
说罢,她看向妹妹道:“我瞧你公公做官勤勉,常提携寒门子弟,算是桃李遍天下。你那婆婆还亲自操持膳食,很朴实的人,你进门不要耍小姐脾气,用你的真心得到别人的尊重,将来甭管什么党派,你都能过好自己的日子。”
孙二姑娘缓缓点头。
花朝节这日,孙二姑娘出阁,另一边洛阳的范四姑娘也出嫁的,她是从洛阳到京中发嫁。她的家世嫁的人身份也不低,算是执政人家,范家也准备了不少嫁妆,逶迤延绵十里。
锦娘这边当然也是因为春天成婚的人多,绸绒铺挣了不少钱,只不过接到女儿的信说魏七郎先恩荫了大理寺丞。
“这样也好,恩荫了,亦是可以考进士的,总比什么都没捞到强。”锦娘道。
有旨意下来,就先恩荫了再说。
蒋羡道:“我也是这般说的,似宁哥儿这般的万中挑一,咱们定哥儿都很难和他哥哥相比。”
“无所谓了,我听说做了宰相连门客都可以恩荫,你是有卿相之才的人,将来即便女婿没他爹在,也有你在。只不过,终归是自己考的,那才算是正身。”锦娘道。
如果你已经尽力了就罢了,如果本来还有些聪明,就应该努力。
可魏夫人显然是不会逼迫儿子的,这点上锦娘和魏夫人还不太一样,她也疼小儿子,但是学业上不能马虎。
过了三月,朝堂上发生了大变化,集贤相去世了……
这两年集贤相上台,自然是改弦更张,但是皇帝还是想念起申党来了。不过,申子期实在是太强硬,遂召了蒋放回来,蒋放此人乃睚眦必报之人。
京中哀鸿遍野,孙世琛却异常高兴,之前他搭载这位姐夫的东风,可是做过官的。
现下用此事倒是成为他的政治资本。
蒋放以前还算稳得住,大抵是被贬这么几年过的也不算好,还有申党被清算,他上台来任参知政事来,先授意把蒋晏这样的人全部贬谪了,就连他亲哥哥蒋晏,从枢密院被贬低江宁府做知府。
蒋晏倒是义无反顾的去了,他甚至对许氏道:“将来也许许多年我又不能回来了。你在家中发嫁筝姐儿,替我照顾爹娘,一切拜托你了。”
“这叫什么回事儿啊……”但许氏只觉得世道不公,好日子才过了不到三年,竟然丈夫又要走了。
蒋宣安慰母亲道:“我听说爹还是好的,别的人被贬到烟瘴之地,将来恐怕都无法活着回来的。像姑父,就是之前死在任上了。”
许氏扶额。
但转眼有件事情让她大呼不公平,因为官家让蒋羡任翰林学士,知制诰,说是看到蒋羡在任上所著之书,官家直呼高明。
也有人说这是异论相搅论,都知晓蒋羡和哥哥不大对付,蒋放的政令非常清楚,蒋羡属于那种也不是反对谁,反正谁交给我的任务,我都完成好。
对于锦娘她们而言,就是要回京城了,宁哥儿任期还有一年,蒋羡倒是想给儿子开个后门,但是宁哥儿坚决拒绝了。
“既然还有一年,儿子不如就在这里干到明年再说。”宁哥儿如此道。
锦娘笑道:“这般也好,我们回去之后,帮你布置新房,将来你回京述职时,正好让吕家送嫁成婚。”
宁哥儿别的倒好,只是有些舍不得锦娘:“娘,没想到咱们没聚多久,又得分开,儿子舍不得您。”
“前程为重。”锦娘拍了拍儿子的肩头。
她也有不少事情,先是知会吕家,又把绸绒铺的肖掌柜喊来叮咛一番,让他每年分两次上京送一次分红,又把洛阳庄上的庄头喊了过来叮咛了何时送佃租过去云云。
这些事重中之重,吩咐好了之后,蒋羡才和她一起启程。
再次回到汴京,锦娘松了一口气,她和蒋羡商量:“等咱们安顿好了,再跟筠姐儿她们说吧,家里还要收拾呢。”
蒋羡自然同意,夫妇二人先去地窖看了一眼,发现银钱还在,松了一口气。
二人把现下的箱笼先放在耳房厢房锁住,又正好听闻隔壁宅子要卖,锦娘倒是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如我们把隔壁的宅子买下来,这边三进,二进你要会客做书房,三进咱们俩自己住。隔壁宅子也是三进,正好当作跨院一样的,宁哥儿他们成婚就住那边去,你待如何?”
原本买这个宅子的时候觉得够住,甚至想着宁哥儿二十几中了进士成婚,定哥儿成婚就更晚了。
如今新媳妇要进门来,她那么多的嫁妆,陪嫁人也不少,住的地方难免会憋仄。再者,现下锦娘和大家动辄百万的豪富之家无法比,但是隔壁的宅子还是不伤根本的。
隔壁宅子因为几易其主,如今作价五千八百贯,她们家宅子格局和锦娘家不同,从大门进去,前院是池塘假山,正中垂花门两边是水榭,通过游廊到二进院,二进院是硬山卷棚顶,前面是小小的几间抱厦,正房三间,东西耳房三间,耳房前面是小小的凉亭,东西厢房五间。在第三进便是一排后罩房,西边是厨房,东边是柴房钟楼。
这间宅子和锦娘他们花园连着,打通后,藏书楼的路和隔壁水榭假山倒成了一体,显得更大了。
锦娘当然讲价到五千二百贯拿下,随即,又请装背匠们过来打通这座宅子和园子的通道,还把前面重新做了围墙,如此也拿了五百贯出来,专门修缮一番。
因为宁哥儿要去那边住,所以二进院东边辟出来做小书房,西厢房做定哥儿的卧室。等他成婚了,先在小跨院住些时候,将来分家再去太学院子里住。
正想着,见对门的孟夫人过来了,锦娘笑道:“我这边忙着我家大郎成婚的事情,却忘记同你们说一声。”
孟夫人见过了两三年,锦娘整个人气质更从容了,甚至隔壁宅子说买下就买下,说打通就打通,这可不是一般的实力。
“咱们又是什么牌面上的人,还是你家大郎亲事重要,我听闻是枢密副使吕家的女儿?”孟夫人问起。
锦娘点头:“正是,这桩亲事说起来,也是我们高攀了。那姑娘我见过几次,极是清贵的人家,人也不错。”
孟夫人听锦娘说起那姑娘生的似天仙似的,愈发期待起来。锦娘又看向孙大姑娘,也随口问起她家的情况。
孙大姑娘道:“家父家母如今都在汴京,家父已经被授太常寺少卿了。”
这倒是从五品的官员,锦娘笑道:“如此倒是极好。”
其实不看的孙大姑娘,她都忘记了她娘也是穿越的,只不过锦娘有时候觉得穿越不穿越的,也没什么特别的,就跟现代社会的人还不都是形形色色,并非穿越的人就一定高明。
孙大姑娘心里也是有委屈,她妹妹刚嫁过去,父亲升了官,爹娘虽然嘴上不说,到底怪自己。但她是真心冤枉啊,她是真的为了妹子好。
锦娘倒是觉得蒋放这般上来就报复,也不似将来能做的长久的,遭遇挫折就满是愤懑,清除党羽操之过急,日后也不过是皇上的一把刀。
但她也不好说什么。到底这也只是她自己心目中所想。
况且,有些人便是想做人家的刀还做不成呢。
她们四月份回来,七月份,三个月就把两府并作一府,完美融入,自然,这也是因为锦娘钱堆着装修,什么都快。
如此,锦娘还特地请了亲友们过来参观,安排酒席。
魏家自然也请了,这次到的还真齐,魏夫人笑道:“如此一来,你们府上可宽绰多了。”
“可不是,那边一进的水榭和我们园子正好一处,宁哥儿他们住那边,如此一来也好。宁哥儿爱看书,吕家姑娘也是满肚子才气,正好环境幽静。”锦娘笑呵呵的。
魏夫人知晓锦娘与旁的女子不同,不是只吃嫁妆的女人,人家会钱生钱,打理家财打理的极好,否则,也不会动辄就这般大手笔。
筠姐儿笑道:“娘,您和您儿媳妇也住的太远了了吧。”
隔着一座园子呢,便是走过来,少说也得一刻的功夫。
锦娘心想住的远点还好,正所谓不聋不哑不做阿翁,鸡犬相闻,到时候你说一句话我不高兴,我说一句话你不高兴,未必是好事。
况且她这个做婆婆的大手笔为儿子媳妇买新宅,只要是个正常人,也不会同婆婆作对,当然,就是作对也不怕,锦娘也有的是力气和手段。
宴席用完,魏夫人有些欲言又止,但还是离开了。
是在中秋后,锦娘才知晓魏相被罢相,只保留了大学士的头衔,魏大老爷便以身体不适回决定回大名府。
锦娘听了之后,对蒋羡道:“咱们以前总舍不得女儿外嫁,如今好了,正好让女儿姑爷都到家里来,如此倒是极好。”
她夫妇二人商量好就去了魏家,魏大老爷和魏夫人虽然舍不得魏七郎,但也知晓魏家随着大老爷罢相,将来恐怕儿子无人扶持,有这门姻亲在,倒是比什么都强。
蒋家大郎已经进士考出去了,二郎还太小,此时的资源肯定是还有一部分能给自己儿子。
魏夫人含泪握着锦娘的手道:“三姑太太,就麻烦您了。”
“没什么,本来就是应该的。即便七郎不是我的女婿,也是我的侄儿呢。”锦娘是真的这般想的,她沾了魏家不少光,早就想回报了。
……
送走魏家一行人,锦娘让女儿女婿住在曾经许诺给他们的小跨院住,筠姐儿先过来,魏七郎押着行李箱笼从后来过来园子这边,在门口还遇到了孟三郎。
孟三郎进孟家同孙大姑娘道:“魏家倒了,魏七郎又住岳家,蒋夫人对他这个侄儿兼女婿多好,他可真是好命的很。我听说魏家大郎出去外州做官,魏六郎跟着回大名府,前途都不明,唯独他的前途还有岳父接手罩着。”
“你今年十二三岁的人了,别老想着玩。”锦娘看了儿子一眼。
定哥儿“嘿嘿”一笑。
却说宁哥儿看了弟弟一眼,不免对锦娘道:“娘,二弟生的也太好看了,还是跟着老先生读书,等大些了,您再送他去书院或者国子监读书吧。”
长的好看的女子被人欺负,男子亦是一样,宁哥儿读书时还好,但他在学里常常听到这样的事情,也见到有这般人堕落,甚至是逼迫走了歪路。
当然,做了推官之后,真是觉得世上真是什么事情都有,他被家里人保护的太好了。
再看看弟弟,生的极美,还是在家吧。
锦娘是一下就听出儿子的意思了,本来她家两个儿子,哥哥出色,弟弟没有哥哥那般能吃苦,只要他人品正直,将来恩荫,留在他们身边也好。
她这三个孩子,长女爽利,长子坚毅,唯独小儿子,生的似女孩儿,大家都很保护他。
但锦娘想至少也要和女婿魏七郎一样,做官不做官的先两说,这人情世故人家可是很通透的。
“宁哥儿说的对,咱们二郎还是好好读书。”锦娘笑道。
定哥儿拍着胸脯道:“儿子肯定会好好读书的。”
正月十五元宵节,锦娘和蒋羡带着小儿子一起出去逛灯会,他和当年的魏七郎差不多,因为生的好看,所以总是有人看他。
连蒋羡都感慨道:“我小时候也是生的不错,有好处,其实困扰也很多。尤其那时候,你知道的,我爹屡试不中,家计艰难,我还要被迫出去交际。虽说没人敢怎么样对我,但是有些不知深浅的人,总想挑衅我,欺侮我。”
“一切都过去了,你看现在咱们夫妻在一起多好啊,咱们的家无坚不摧。”锦娘笑。
蒋羡认真点头,又道:“咱们儿子明年年初就要成婚了,正好明年我任期到。”
说起成婚 ,孙大姑娘的妹子由爹娘送过来京里发嫁。
周四娘子原本在老家,丈夫起初回去,还备受别人敬重,到底是进士出身,还做过多年官。但后来人家看他不过是被罢官的普通人,就没什么特别的尊敬和待遇了,要说亲也有不少人,可都不尽如人意。
好在女儿说了一位太常博士的儿子,太常博士正八品,官位并不高,但是家风颇正。若非是孟老爷同那人是同僚,孟夫人多半应酬高官,那些不愿意应酬的小官夫人,都让孙大姑娘帮忙。
孙大姑娘待人极其厚道热情,口碑很好,从不拜高踩低,她帮妹妹寻了太常博士家,也完全是看在她的面子上。
故而,她也和周四娘子道:“我知晓,妹妹以前说亲的人家都是那些高官人家,最次也是中等官宦人家。可如今此一时,彼一时,妹妹年纪也大了,咱们不说寻那些锦上添花的人家。这家虽然清贫些,可人都极好。”
周四娘子知道大女儿是好意,但她忍不住道:“可那家在京中连宅子都没有,只是赁的宅子啊?”
“娘,都要成婚了,您怎么还说傻话。可以在汴京买宅子的人凤毛麟角,本来多半官员都是赁宅子,我公公说此人才学高品行好,我看那家夫人也是厚道人,其实人好比什么都强。若是一些势利眼的人家,一听妹妹这般,恐怕人家都不会娶。”孙大姑娘原本不想把事情说的很明白,但她觉得娘怎么还是如此?
一直说什么成婚男子要有宅子有产业什么的,那样的人家曾经不是没有,可她们自己选择不下,如今难道别人愿意,又拿乔上了。
周四娘子也知晓女儿不容易,再看二女儿,显然已经是恨嫁的年纪了,性情越来越古怪了,总怪她们不早早定下,现在只能嫁个小官人家。
如此,她只有叹了一口气。
倒是孙大姑娘又把妹妹拉到自己房里道:“这党派之争,今日好明日坏,你还不知道吧,江颂嫁到外地去了。”
“外地?”孙二姑娘惊讶。
孙大姑娘冷笑:“柯家当时任秘书少监,多么清贵的官,江颂带着几万贯的嫁妆出嫁,婚后,柯家眼馋那份嫁妆,恨不得把江颂拆吃入腹,幸而,江颂的母亲宋娘子厉害,后来和离了,就是和离也是脱了一层皮,不知道花多少钱摆平的。可你以为和离就好了么?柯家步步高升,江大人却遭人陷害,此时,宋娘子遂把女儿嫁给一位大员做继室,虽说那官员也是生的仪表堂堂,年约四十也算不得年纪大。可是到底意难平啊……”
孙二姑娘听的心有戚戚焉:“真是没想到……”
“当年我嫁给你姐夫,许多人都不看好,可你看到底孟家比不得一等官宦人家,可到底是皇亲,怎么也波及不到。你姐夫又是庶出,想必婆婆也很难站在他那一边,我进门生下儿女站稳脚跟,讨好了婆婆,如此日子才顺心。”孙大姑娘也是感慨自身。
说罢,她看向妹妹道:“我瞧你公公做官勤勉,常提携寒门子弟,算是桃李遍天下。你那婆婆还亲自操持膳食,很朴实的人,你进门不要耍小姐脾气,用你的真心得到别人的尊重,将来甭管什么党派,你都能过好自己的日子。”
孙二姑娘缓缓点头。
花朝节这日,孙二姑娘出阁,另一边洛阳的范四姑娘也出嫁的,她是从洛阳到京中发嫁。她的家世嫁的人身份也不低,算是执政人家,范家也准备了不少嫁妆,逶迤延绵十里。
锦娘这边当然也是因为春天成婚的人多,绸绒铺挣了不少钱,只不过接到女儿的信说魏七郎先恩荫了大理寺丞。
“这样也好,恩荫了,亦是可以考进士的,总比什么都没捞到强。”锦娘道。
有旨意下来,就先恩荫了再说。
蒋羡道:“我也是这般说的,似宁哥儿这般的万中挑一,咱们定哥儿都很难和他哥哥相比。”
“无所谓了,我听说做了宰相连门客都可以恩荫,你是有卿相之才的人,将来即便女婿没他爹在,也有你在。只不过,终归是自己考的,那才算是正身。”锦娘道。
如果你已经尽力了就罢了,如果本来还有些聪明,就应该努力。
可魏夫人显然是不会逼迫儿子的,这点上锦娘和魏夫人还不太一样,她也疼小儿子,但是学业上不能马虎。
过了三月,朝堂上发生了大变化,集贤相去世了……
这两年集贤相上台,自然是改弦更张,但是皇帝还是想念起申党来了。不过,申子期实在是太强硬,遂召了蒋放回来,蒋放此人乃睚眦必报之人。
京中哀鸿遍野,孙世琛却异常高兴,之前他搭载这位姐夫的东风,可是做过官的。
现下用此事倒是成为他的政治资本。
蒋放以前还算稳得住,大抵是被贬这么几年过的也不算好,还有申党被清算,他上台来任参知政事来,先授意把蒋晏这样的人全部贬谪了,就连他亲哥哥蒋晏,从枢密院被贬低江宁府做知府。
蒋晏倒是义无反顾的去了,他甚至对许氏道:“将来也许许多年我又不能回来了。你在家中发嫁筝姐儿,替我照顾爹娘,一切拜托你了。”
“这叫什么回事儿啊……”但许氏只觉得世道不公,好日子才过了不到三年,竟然丈夫又要走了。
蒋宣安慰母亲道:“我听说爹还是好的,别的人被贬到烟瘴之地,将来恐怕都无法活着回来的。像姑父,就是之前死在任上了。”
许氏扶额。
但转眼有件事情让她大呼不公平,因为官家让蒋羡任翰林学士,知制诰,说是看到蒋羡在任上所著之书,官家直呼高明。
也有人说这是异论相搅论,都知晓蒋羡和哥哥不大对付,蒋放的政令非常清楚,蒋羡属于那种也不是反对谁,反正谁交给我的任务,我都完成好。
对于锦娘她们而言,就是要回京城了,宁哥儿任期还有一年,蒋羡倒是想给儿子开个后门,但是宁哥儿坚决拒绝了。
“既然还有一年,儿子不如就在这里干到明年再说。”宁哥儿如此道。
锦娘笑道:“这般也好,我们回去之后,帮你布置新房,将来你回京述职时,正好让吕家送嫁成婚。”
宁哥儿别的倒好,只是有些舍不得锦娘:“娘,没想到咱们没聚多久,又得分开,儿子舍不得您。”
“前程为重。”锦娘拍了拍儿子的肩头。
她也有不少事情,先是知会吕家,又把绸绒铺的肖掌柜喊来叮咛一番,让他每年分两次上京送一次分红,又把洛阳庄上的庄头喊了过来叮咛了何时送佃租过去云云。
这些事重中之重,吩咐好了之后,蒋羡才和她一起启程。
再次回到汴京,锦娘松了一口气,她和蒋羡商量:“等咱们安顿好了,再跟筠姐儿她们说吧,家里还要收拾呢。”
蒋羡自然同意,夫妇二人先去地窖看了一眼,发现银钱还在,松了一口气。
二人把现下的箱笼先放在耳房厢房锁住,又正好听闻隔壁宅子要卖,锦娘倒是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如我们把隔壁的宅子买下来,这边三进,二进你要会客做书房,三进咱们俩自己住。隔壁宅子也是三进,正好当作跨院一样的,宁哥儿他们成婚就住那边去,你待如何?”
原本买这个宅子的时候觉得够住,甚至想着宁哥儿二十几中了进士成婚,定哥儿成婚就更晚了。
如今新媳妇要进门来,她那么多的嫁妆,陪嫁人也不少,住的地方难免会憋仄。再者,现下锦娘和大家动辄百万的豪富之家无法比,但是隔壁的宅子还是不伤根本的。
隔壁宅子因为几易其主,如今作价五千八百贯,她们家宅子格局和锦娘家不同,从大门进去,前院是池塘假山,正中垂花门两边是水榭,通过游廊到二进院,二进院是硬山卷棚顶,前面是小小的几间抱厦,正房三间,东西耳房三间,耳房前面是小小的凉亭,东西厢房五间。在第三进便是一排后罩房,西边是厨房,东边是柴房钟楼。
这间宅子和锦娘他们花园连着,打通后,藏书楼的路和隔壁水榭假山倒成了一体,显得更大了。
锦娘当然讲价到五千二百贯拿下,随即,又请装背匠们过来打通这座宅子和园子的通道,还把前面重新做了围墙,如此也拿了五百贯出来,专门修缮一番。
因为宁哥儿要去那边住,所以二进院东边辟出来做小书房,西厢房做定哥儿的卧室。等他成婚了,先在小跨院住些时候,将来分家再去太学院子里住。
正想着,见对门的孟夫人过来了,锦娘笑道:“我这边忙着我家大郎成婚的事情,却忘记同你们说一声。”
孟夫人见过了两三年,锦娘整个人气质更从容了,甚至隔壁宅子说买下就买下,说打通就打通,这可不是一般的实力。
“咱们又是什么牌面上的人,还是你家大郎亲事重要,我听闻是枢密副使吕家的女儿?”孟夫人问起。
锦娘点头:“正是,这桩亲事说起来,也是我们高攀了。那姑娘我见过几次,极是清贵的人家,人也不错。”
孟夫人听锦娘说起那姑娘生的似天仙似的,愈发期待起来。锦娘又看向孙大姑娘,也随口问起她家的情况。
孙大姑娘道:“家父家母如今都在汴京,家父已经被授太常寺少卿了。”
这倒是从五品的官员,锦娘笑道:“如此倒是极好。”
其实不看的孙大姑娘,她都忘记了她娘也是穿越的,只不过锦娘有时候觉得穿越不穿越的,也没什么特别的,就跟现代社会的人还不都是形形色色,并非穿越的人就一定高明。
孙大姑娘心里也是有委屈,她妹妹刚嫁过去,父亲升了官,爹娘虽然嘴上不说,到底怪自己。但她是真心冤枉啊,她是真的为了妹子好。
锦娘倒是觉得蒋放这般上来就报复,也不似将来能做的长久的,遭遇挫折就满是愤懑,清除党羽操之过急,日后也不过是皇上的一把刀。
但她也不好说什么。到底这也只是她自己心目中所想。
况且,有些人便是想做人家的刀还做不成呢。
她们四月份回来,七月份,三个月就把两府并作一府,完美融入,自然,这也是因为锦娘钱堆着装修,什么都快。
如此,锦娘还特地请了亲友们过来参观,安排酒席。
魏家自然也请了,这次到的还真齐,魏夫人笑道:“如此一来,你们府上可宽绰多了。”
“可不是,那边一进的水榭和我们园子正好一处,宁哥儿他们住那边,如此一来也好。宁哥儿爱看书,吕家姑娘也是满肚子才气,正好环境幽静。”锦娘笑呵呵的。
魏夫人知晓锦娘与旁的女子不同,不是只吃嫁妆的女人,人家会钱生钱,打理家财打理的极好,否则,也不会动辄就这般大手笔。
筠姐儿笑道:“娘,您和您儿媳妇也住的太远了了吧。”
隔着一座园子呢,便是走过来,少说也得一刻的功夫。
锦娘心想住的远点还好,正所谓不聋不哑不做阿翁,鸡犬相闻,到时候你说一句话我不高兴,我说一句话你不高兴,未必是好事。
况且她这个做婆婆的大手笔为儿子媳妇买新宅,只要是个正常人,也不会同婆婆作对,当然,就是作对也不怕,锦娘也有的是力气和手段。
宴席用完,魏夫人有些欲言又止,但还是离开了。
是在中秋后,锦娘才知晓魏相被罢相,只保留了大学士的头衔,魏大老爷便以身体不适回决定回大名府。
锦娘听了之后,对蒋羡道:“咱们以前总舍不得女儿外嫁,如今好了,正好让女儿姑爷都到家里来,如此倒是极好。”
她夫妇二人商量好就去了魏家,魏大老爷和魏夫人虽然舍不得魏七郎,但也知晓魏家随着大老爷罢相,将来恐怕儿子无人扶持,有这门姻亲在,倒是比什么都强。
蒋家大郎已经进士考出去了,二郎还太小,此时的资源肯定是还有一部分能给自己儿子。
魏夫人含泪握着锦娘的手道:“三姑太太,就麻烦您了。”
“没什么,本来就是应该的。即便七郎不是我的女婿,也是我的侄儿呢。”锦娘是真的这般想的,她沾了魏家不少光,早就想回报了。
……
送走魏家一行人,锦娘让女儿女婿住在曾经许诺给他们的小跨院住,筠姐儿先过来,魏七郎押着行李箱笼从后来过来园子这边,在门口还遇到了孟三郎。
孟三郎进孟家同孙大姑娘道:“魏家倒了,魏七郎又住岳家,蒋夫人对他这个侄儿兼女婿多好,他可真是好命的很。我听说魏家大郎出去外州做官,魏六郎跟着回大名府,前途都不明,唯独他的前途还有岳父接手罩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