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小丫鬟 第163节
可差距并不是很大,就如孟二姑娘嫁妆准备的是三百亩奁田,三千贯的嫁妆银,给孟三姑娘三百亩奁田,两千贯的嫁妆。
当然,孟夫人偏爱自己的女儿,给自己女儿添了一座两进的宅子,但她也是用自己的陪嫁宅子给的。
所以,她想孙大姑娘既然已经定亲了,自己肯定透露些给她听。
孙大姑娘听了暗自点头。
从蒋放家回来,几日后,又得去魏家一趟,这次就不好带女儿过去了。魏夫人秋冬之际,有些着凉,偏范氏儿子百日,虽说有王氏忙,但又怕她忙不过来,因此请锦娘上门帮忙。
锦娘先去魏夫人那里坐了坐,魏夫人笑道:“这一向少来了。”
“若是不结亲罢了,结了亲,反而是不自在见面。”锦娘倒是实话实说。
魏夫人失笑:“倒是这个理,七郎可惜不在,若不然常常让他过去请安也好。”
“七郎这孩子我们全家都喜欢。上回他姑父不在家里,小小年纪,不仅应对自如,很有家主的样子,嫂嫂教的真好。”锦娘深谙夸人怎么拣人家爱听的夸。
魏夫人果然是喜笑颜开,又问她:“筠姐儿在家做什么?近日总不见她。”
分明经常带出去玩耍,但锦娘还道:“都定了亲的人,怎么好到处跑。”
锦娘觉得在古代许多事情,就如同士子科举,戴着镣铐跳舞。就比如婚嫁一事也是如此,不能似申家女子那般有个性,也不能似邬娘子那般以教条为道德制高点,螺蛳壳里做道场。
魏夫人心里很赞同,时下女子太多不守规矩的,失了大家闺秀的教养。
二人刚说了会话,魏二夫人过来了,和魏夫人相比,魏二夫人脾气温软多了。锦娘想起当年周家的三位夫人,大夫人性情强势,二夫人三夫人脾气温软,如此妯娌三人都相处的很好。
但魏家长房里,范氏也有大家气度,王氏也还稳得住,自家女儿更不用说,不会轻易惹事,将来这妯娌三人不知又如何?
不时,便有客人上门,锦娘和魏家的亲戚也多半认识,毕竟也走动了这么些年了。
不过,还是有几位眼生,一问才知晓是宥夫人。宥家主要是因为魏七郎在他家读书,故而有些来往。宥夫人本来也堆起笑脸,但听说自己是蒋羡之妻,不知怎么笑容慢慢变淡。
申家如今与魏家关系匪浅,故而也是在提前一批过来的,蒋羡和申七姐的爹申子嘉关系不错,申二夫人带着申七娘过来时,二人说了好一番话。
申七娘还问起筠姐儿:“怎么不见丽卿过来?”
“家里还有她小弟呢。”锦娘也不好说定亲了就不好走动吧,因为打人不打脸啊。
客人迎完,锦娘借着出恭,和游妈妈聊起天来:“最近家里如何?”
说罢暗暗递了一只金锁给她:“拿去给你家孙子戴着玩儿吧。”
游妈妈道:“大郎君最近倒是不怎么提外室的事情了,关在家里读书,但是在家里也不算消停,宠了个丫头,被大奶奶打了几鞭子赶出去了。”
锦娘暗自点头,又听游妈妈叹了口气:“这大奶奶还好,六奶奶就厉害了,她自己要做贤良人,非把身边的人开脸,六郎君不去她就说六郎君陷她不贤惠之地,六郎君去了,她又秉持家法,狠狠惩治了那婢女一番。”
“怎么如此呀?”锦娘摇头。
游妈妈笑道:“平日两位奶奶也是不太计较的,有时候胡闹太过了,才会管。”
锦娘心想莫说大户人家这样的事情多,就是之前隔壁住的李家,李姑娘还是下嫁呢,都陪嫁了两个色艺双绝的侍女。
孟家更不必说,孟家大郎君高娶林家的女儿,也有通房跟着呢。
但别人都觉得寻常的事情,自己不觉得,她就无法容忍蒋羡纳妾,所以回来告诉筠姐儿的时候,她就道:“如今七郎身边是没有放人的,等你们成婚之后,你可不能傻乎乎的送女子给他。”
筠姐儿自小生长在没有妾侍的家庭,且爹娘恩爱,所以不会想着夫妻之间多一个人出来。
但她不明白:“那为何六奶奶要这般呢?”
“当然是既想贤惠,又真的贤惠不了了。你不知道她母亲邬娘子,那才是真贤惠,还有你宣大嫂嫂,也是如此。贤惠就像是她们的一把剑,可除非绝情绝爱,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谁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丈夫呢?”锦娘道。
筠姐儿摇头:“我肯定不想,除非我不要他了。”
“娘也是这般想的,反正不可为了虚名如此。”锦娘叮嘱女儿。
不过,锦娘也道:“虽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但是娘毕竟没有在魏家真正深入过,不能影响你的判断,日后你自己怎么选择对自己舒服就好。”
游妈妈说的话,是站在她作为仆婢的角度说的,个中内情还不知道是什么呢。
筠姐儿从她娘这里学到很多,比如高调做事,得了实惠别嘚瑟,还有就是举凡事情,每一个人站的角度不同,不可听从人家的判断,还得自己接触。
母女二人说了一回话,蒋羡从外回来了,还把定哥儿从前院带回来了。
蒋羡还问起锦娘:“今儿你去魏家了?”
“是啊,他们家孩子百日我就去帮忙了。”锦娘笑道。
蒋羡坐下道:“你可还记得江状元?”
“记得,那时咱们去吴县赴任,他夫人宋娘子还送了我好些程仪呢?只不过咱们回京之后,听说他们在外任。”锦娘道。
蒋羡指了指隔壁:“方才我在门口看到他们了,要做咱们的邻居了,方才江状元还主动和我打招呼呢。”
锦娘奇怪:“那位江状元以前大家都夸他,也算是风云际会的人物,如今不知任何官职?”
“集英殿修撰。”蒋羡道。
锦娘算了算:“这不是六品的官吗?怎么会如此?”
蒋羡道:“他当初受宋家看重,后来,宋家人都要他兜揽,只要不帮忙就会被指责忘恩负义,如此仕途哪里会上升?”
锦娘想昔日都是她们去捧宋娘子,如今江状元官位在蒋羡之下,自己也是四品诰命,邻里之间如何相处呢?
第138章
江家搬过来的几日, 宋娘子就差人送了水礼过来,锦娘也带着温居之礼过去。
再次见到宋娘,她没什么太大的变化, 雍容华贵, 锦娘却没有以前那种局促之感,大概是诰命给她的底气吧。
宋娘子见到锦娘,却想起一句话, 虽然算不上贴切, 但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
她万分庆幸当年蒋羡中了开封府府元和进士之后, 送了不少程仪过去。
“日后可要多来往。”锦娘干巴巴的说了一句,她其实一直就不是特别会应酬, 甚至怕别人尴尬。
宋娘子笑道:“那是肯定的, 还不知晓你们这些年如何了?我记得当初好似外放到江南了吧。”
锦娘点头:“可不是, 去了吴县任官,后来又外任去了大名府才回京,如今说起来回京也是五六年的光阴了。”
蒋羡做官也快十二年了, 官升的还算快。
宋娘子道:“我早就知晓你家郎君非池中之物。”
“也是老天庇佑。”锦娘笑道。
不过坐了一盏茶的功夫, 锦娘就要告辞了,这次她送的暖居之礼也是颇厚,锦缎四匹,鲜羊一口,两盒点心, 两包燕窝。
宋娘子原本是高官之女, 丈夫又是状元,金字塔塔尖的人物。可是一旦她爹下来,人走茶凉, 丈夫又因为帮忙揽了宋家的一件事情,被人告发,以至于仕途不顺。
后来好容易求到她爹的门生那里,没想到人家对丈夫呼来唤去,全然无尊重,故而外任消磨了几年,若非是这次受到丈夫先头座师的举荐,还不会任集贤修撰。
这样的磨炼让丈夫的锐气消失了很多,宋娘子的儿女和锦娘的儿女们年龄相仿,尤其是她的女儿,出落的如牡丹花似的,明丽高贵。
“颂儿,你怎么来了?”宋娘子看到女儿,才露出自己本色。
江颂缓缓坐下:“娘,您怎么对隔壁的那位蒋夫人这般客气。”
“蒋家不一般啊,这蒋待制原本是你父亲的门生,可如今地位颠倒,他是四品官,你父亲却是六品。”宋娘子官家女儿出身,最知道这种区别。
官场上资历很重要,官位更重要。
江颂摇摇头:“早知晓就不买在此处了,咱们家在宜秋门那个宅子也很好呢。”
“宜秋门那个宅子虽然大,但是多久无人住了,况且也太远了,金梁桥这附近还是热闹些,况且离魏家也近。”宋娘子笑道。
听到这里江颂脸一红。
她们溯江而上时,遭遇水匪,多亏了魏家小郎君相救。父亲见他年纪尚小,考较了几句学问,又觉得他学问扎实,只是魏七郎要赶路,故而两家才分开。
只听母亲道:“读书人一般定亲都会晚一些,太早娶妻,反而会分心。”
江颂长这么大,还未曾见过那般俊俏的男子,但又不是小白脸类型的,水匪都能对付,这可不一般啊。
饶是平日高傲的她,都有些春心萌动。
宋娘子嫁妆丰厚,又会经营,日后给女儿几万贯的嫁妆,这在汴京都是拔尖的,丈夫现在又是体面的文官,想上嫁还是很容易的。
母女二人正说着,外面说对门的孟夫人过来了,宋娘子又起身相迎。
却说锦娘从宋家回来之后,不知怎么倒是笑了,蒋羡见妻子笑了,忙道:“娘子,何故发笑?”
“我想起咱们夫妻再甜水巷的日子,那时候我成日想着赚钱的事情,还做书袋那些。转眼也是十几年过去了,你说这日子过的快不快?”锦娘现在虽然也做针线,但是完全非功利性质的。
但是那种疯狂赚钱,疯狂做针线的日子过的也挺充实的。
蒋羡握着锦娘的手:“娘子,如今才是好日子呢。”
“我也觉得,今日得见故人,故而才有如此感慨。”锦娘常常来往的魏夫人孟夫人都是功成名就之后认识的,乍然见到旧人,便有些想去过去的时光。
次日,宁哥儿休沐回家,还带了两位府学的同学来。一位姓房,一位姓况,蒋羡和锦娘对他们跟自家子侄一般照顾,房家郎君虽然并非豪门贵胄,但身上有一股淡然之气,小小年纪很是沉稳,况家小郎看起来很是端方。
见过大人们之后,宁哥儿带他们到自己房里说话,况小郎很实诚的挠了挠后脑勺:“蒋宁,你家跟皇宫似的。”
宁哥儿耸肩:“况师兄,你也太夸张了,我家算什么啊。我爹娘也是好不容易才买下这座宅子,家中比起那些富贵人家差的远呢。不过,我爹娘喜藏书,咱们等会儿用完饭,就去看书吧。”
房、况二人都说好。
到了饭点,蒋家也没有饕鬄盛宴,简单的六菜一汤,一道凉拌菜,两道青菜,两道荤菜,一道炸丸子。
锦娘这边和蒋羡一起用饭,她道:“我看宁哥儿的这两位朋友都不错,明年听说开封府要拔贡上舍一人,内舍两人进太学,真希望他们都能被选上。”
“万一咱们儿子考不上怎么办?”蒋羡头一个想的是要不要打招呼。
锦娘道:“考不上就继续读啊,这般年纪不读书做什么呢?即便是靠着关系进去,也名不正言不顺。”
蒋羡呵呵一笑:“娘子说的是,我也是这般想的。”
“你这般想的就好。”锦娘还怕蒋羡帮儿子走后门,见他这般说,很是欣慰。
宁哥儿他们吃完饭,就去花园的藏书楼去,罗叔每次看到宁哥儿都会喊:“秀才哥儿回来了。”
本来自家人喊喊就罢了,今日在他同窗面前喊,宁哥儿脸羞的通红。
房四郎和况小郎捂嘴偷笑,三人到楼上,见到书满满当当的都如获至宝。宁哥儿道:“这些新书应该是我母亲买来的,那边是历年程文墨卷还有我们蒋家珍贵的藏书,但是只能在书楼里看,不能带出去。”
什么叫诗书传家,房四郎和况小郎想,想必就是这个意思了吧。
他们读书期间,锦娘派人送热茶点心过去,让罗叔别上去打搅他们。
当然,孟夫人偏爱自己的女儿,给自己女儿添了一座两进的宅子,但她也是用自己的陪嫁宅子给的。
所以,她想孙大姑娘既然已经定亲了,自己肯定透露些给她听。
孙大姑娘听了暗自点头。
从蒋放家回来,几日后,又得去魏家一趟,这次就不好带女儿过去了。魏夫人秋冬之际,有些着凉,偏范氏儿子百日,虽说有王氏忙,但又怕她忙不过来,因此请锦娘上门帮忙。
锦娘先去魏夫人那里坐了坐,魏夫人笑道:“这一向少来了。”
“若是不结亲罢了,结了亲,反而是不自在见面。”锦娘倒是实话实说。
魏夫人失笑:“倒是这个理,七郎可惜不在,若不然常常让他过去请安也好。”
“七郎这孩子我们全家都喜欢。上回他姑父不在家里,小小年纪,不仅应对自如,很有家主的样子,嫂嫂教的真好。”锦娘深谙夸人怎么拣人家爱听的夸。
魏夫人果然是喜笑颜开,又问她:“筠姐儿在家做什么?近日总不见她。”
分明经常带出去玩耍,但锦娘还道:“都定了亲的人,怎么好到处跑。”
锦娘觉得在古代许多事情,就如同士子科举,戴着镣铐跳舞。就比如婚嫁一事也是如此,不能似申家女子那般有个性,也不能似邬娘子那般以教条为道德制高点,螺蛳壳里做道场。
魏夫人心里很赞同,时下女子太多不守规矩的,失了大家闺秀的教养。
二人刚说了会话,魏二夫人过来了,和魏夫人相比,魏二夫人脾气温软多了。锦娘想起当年周家的三位夫人,大夫人性情强势,二夫人三夫人脾气温软,如此妯娌三人都相处的很好。
但魏家长房里,范氏也有大家气度,王氏也还稳得住,自家女儿更不用说,不会轻易惹事,将来这妯娌三人不知又如何?
不时,便有客人上门,锦娘和魏家的亲戚也多半认识,毕竟也走动了这么些年了。
不过,还是有几位眼生,一问才知晓是宥夫人。宥家主要是因为魏七郎在他家读书,故而有些来往。宥夫人本来也堆起笑脸,但听说自己是蒋羡之妻,不知怎么笑容慢慢变淡。
申家如今与魏家关系匪浅,故而也是在提前一批过来的,蒋羡和申七姐的爹申子嘉关系不错,申二夫人带着申七娘过来时,二人说了好一番话。
申七娘还问起筠姐儿:“怎么不见丽卿过来?”
“家里还有她小弟呢。”锦娘也不好说定亲了就不好走动吧,因为打人不打脸啊。
客人迎完,锦娘借着出恭,和游妈妈聊起天来:“最近家里如何?”
说罢暗暗递了一只金锁给她:“拿去给你家孙子戴着玩儿吧。”
游妈妈道:“大郎君最近倒是不怎么提外室的事情了,关在家里读书,但是在家里也不算消停,宠了个丫头,被大奶奶打了几鞭子赶出去了。”
锦娘暗自点头,又听游妈妈叹了口气:“这大奶奶还好,六奶奶就厉害了,她自己要做贤良人,非把身边的人开脸,六郎君不去她就说六郎君陷她不贤惠之地,六郎君去了,她又秉持家法,狠狠惩治了那婢女一番。”
“怎么如此呀?”锦娘摇头。
游妈妈笑道:“平日两位奶奶也是不太计较的,有时候胡闹太过了,才会管。”
锦娘心想莫说大户人家这样的事情多,就是之前隔壁住的李家,李姑娘还是下嫁呢,都陪嫁了两个色艺双绝的侍女。
孟家更不必说,孟家大郎君高娶林家的女儿,也有通房跟着呢。
但别人都觉得寻常的事情,自己不觉得,她就无法容忍蒋羡纳妾,所以回来告诉筠姐儿的时候,她就道:“如今七郎身边是没有放人的,等你们成婚之后,你可不能傻乎乎的送女子给他。”
筠姐儿自小生长在没有妾侍的家庭,且爹娘恩爱,所以不会想着夫妻之间多一个人出来。
但她不明白:“那为何六奶奶要这般呢?”
“当然是既想贤惠,又真的贤惠不了了。你不知道她母亲邬娘子,那才是真贤惠,还有你宣大嫂嫂,也是如此。贤惠就像是她们的一把剑,可除非绝情绝爱,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谁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丈夫呢?”锦娘道。
筠姐儿摇头:“我肯定不想,除非我不要他了。”
“娘也是这般想的,反正不可为了虚名如此。”锦娘叮嘱女儿。
不过,锦娘也道:“虽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但是娘毕竟没有在魏家真正深入过,不能影响你的判断,日后你自己怎么选择对自己舒服就好。”
游妈妈说的话,是站在她作为仆婢的角度说的,个中内情还不知道是什么呢。
筠姐儿从她娘这里学到很多,比如高调做事,得了实惠别嘚瑟,还有就是举凡事情,每一个人站的角度不同,不可听从人家的判断,还得自己接触。
母女二人说了一回话,蒋羡从外回来了,还把定哥儿从前院带回来了。
蒋羡还问起锦娘:“今儿你去魏家了?”
“是啊,他们家孩子百日我就去帮忙了。”锦娘笑道。
蒋羡坐下道:“你可还记得江状元?”
“记得,那时咱们去吴县赴任,他夫人宋娘子还送了我好些程仪呢?只不过咱们回京之后,听说他们在外任。”锦娘道。
蒋羡指了指隔壁:“方才我在门口看到他们了,要做咱们的邻居了,方才江状元还主动和我打招呼呢。”
锦娘奇怪:“那位江状元以前大家都夸他,也算是风云际会的人物,如今不知任何官职?”
“集英殿修撰。”蒋羡道。
锦娘算了算:“这不是六品的官吗?怎么会如此?”
蒋羡道:“他当初受宋家看重,后来,宋家人都要他兜揽,只要不帮忙就会被指责忘恩负义,如此仕途哪里会上升?”
锦娘想昔日都是她们去捧宋娘子,如今江状元官位在蒋羡之下,自己也是四品诰命,邻里之间如何相处呢?
第138章
江家搬过来的几日, 宋娘子就差人送了水礼过来,锦娘也带着温居之礼过去。
再次见到宋娘,她没什么太大的变化, 雍容华贵, 锦娘却没有以前那种局促之感,大概是诰命给她的底气吧。
宋娘子见到锦娘,却想起一句话, 虽然算不上贴切, 但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
她万分庆幸当年蒋羡中了开封府府元和进士之后, 送了不少程仪过去。
“日后可要多来往。”锦娘干巴巴的说了一句,她其实一直就不是特别会应酬, 甚至怕别人尴尬。
宋娘子笑道:“那是肯定的, 还不知晓你们这些年如何了?我记得当初好似外放到江南了吧。”
锦娘点头:“可不是, 去了吴县任官,后来又外任去了大名府才回京,如今说起来回京也是五六年的光阴了。”
蒋羡做官也快十二年了, 官升的还算快。
宋娘子道:“我早就知晓你家郎君非池中之物。”
“也是老天庇佑。”锦娘笑道。
不过坐了一盏茶的功夫, 锦娘就要告辞了,这次她送的暖居之礼也是颇厚,锦缎四匹,鲜羊一口,两盒点心, 两包燕窝。
宋娘子原本是高官之女, 丈夫又是状元,金字塔塔尖的人物。可是一旦她爹下来,人走茶凉, 丈夫又因为帮忙揽了宋家的一件事情,被人告发,以至于仕途不顺。
后来好容易求到她爹的门生那里,没想到人家对丈夫呼来唤去,全然无尊重,故而外任消磨了几年,若非是这次受到丈夫先头座师的举荐,还不会任集贤修撰。
这样的磨炼让丈夫的锐气消失了很多,宋娘子的儿女和锦娘的儿女们年龄相仿,尤其是她的女儿,出落的如牡丹花似的,明丽高贵。
“颂儿,你怎么来了?”宋娘子看到女儿,才露出自己本色。
江颂缓缓坐下:“娘,您怎么对隔壁的那位蒋夫人这般客气。”
“蒋家不一般啊,这蒋待制原本是你父亲的门生,可如今地位颠倒,他是四品官,你父亲却是六品。”宋娘子官家女儿出身,最知道这种区别。
官场上资历很重要,官位更重要。
江颂摇摇头:“早知晓就不买在此处了,咱们家在宜秋门那个宅子也很好呢。”
“宜秋门那个宅子虽然大,但是多久无人住了,况且也太远了,金梁桥这附近还是热闹些,况且离魏家也近。”宋娘子笑道。
听到这里江颂脸一红。
她们溯江而上时,遭遇水匪,多亏了魏家小郎君相救。父亲见他年纪尚小,考较了几句学问,又觉得他学问扎实,只是魏七郎要赶路,故而两家才分开。
只听母亲道:“读书人一般定亲都会晚一些,太早娶妻,反而会分心。”
江颂长这么大,还未曾见过那般俊俏的男子,但又不是小白脸类型的,水匪都能对付,这可不一般啊。
饶是平日高傲的她,都有些春心萌动。
宋娘子嫁妆丰厚,又会经营,日后给女儿几万贯的嫁妆,这在汴京都是拔尖的,丈夫现在又是体面的文官,想上嫁还是很容易的。
母女二人正说着,外面说对门的孟夫人过来了,宋娘子又起身相迎。
却说锦娘从宋家回来之后,不知怎么倒是笑了,蒋羡见妻子笑了,忙道:“娘子,何故发笑?”
“我想起咱们夫妻再甜水巷的日子,那时候我成日想着赚钱的事情,还做书袋那些。转眼也是十几年过去了,你说这日子过的快不快?”锦娘现在虽然也做针线,但是完全非功利性质的。
但是那种疯狂赚钱,疯狂做针线的日子过的也挺充实的。
蒋羡握着锦娘的手:“娘子,如今才是好日子呢。”
“我也觉得,今日得见故人,故而才有如此感慨。”锦娘常常来往的魏夫人孟夫人都是功成名就之后认识的,乍然见到旧人,便有些想去过去的时光。
次日,宁哥儿休沐回家,还带了两位府学的同学来。一位姓房,一位姓况,蒋羡和锦娘对他们跟自家子侄一般照顾,房家郎君虽然并非豪门贵胄,但身上有一股淡然之气,小小年纪很是沉稳,况家小郎看起来很是端方。
见过大人们之后,宁哥儿带他们到自己房里说话,况小郎很实诚的挠了挠后脑勺:“蒋宁,你家跟皇宫似的。”
宁哥儿耸肩:“况师兄,你也太夸张了,我家算什么啊。我爹娘也是好不容易才买下这座宅子,家中比起那些富贵人家差的远呢。不过,我爹娘喜藏书,咱们等会儿用完饭,就去看书吧。”
房、况二人都说好。
到了饭点,蒋家也没有饕鬄盛宴,简单的六菜一汤,一道凉拌菜,两道青菜,两道荤菜,一道炸丸子。
锦娘这边和蒋羡一起用饭,她道:“我看宁哥儿的这两位朋友都不错,明年听说开封府要拔贡上舍一人,内舍两人进太学,真希望他们都能被选上。”
“万一咱们儿子考不上怎么办?”蒋羡头一个想的是要不要打招呼。
锦娘道:“考不上就继续读啊,这般年纪不读书做什么呢?即便是靠着关系进去,也名不正言不顺。”
蒋羡呵呵一笑:“娘子说的是,我也是这般想的。”
“你这般想的就好。”锦娘还怕蒋羡帮儿子走后门,见他这般说,很是欣慰。
宁哥儿他们吃完饭,就去花园的藏书楼去,罗叔每次看到宁哥儿都会喊:“秀才哥儿回来了。”
本来自家人喊喊就罢了,今日在他同窗面前喊,宁哥儿脸羞的通红。
房四郎和况小郎捂嘴偷笑,三人到楼上,见到书满满当当的都如获至宝。宁哥儿道:“这些新书应该是我母亲买来的,那边是历年程文墨卷还有我们蒋家珍贵的藏书,但是只能在书楼里看,不能带出去。”
什么叫诗书传家,房四郎和况小郎想,想必就是这个意思了吧。
他们读书期间,锦娘派人送热茶点心过去,让罗叔别上去打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