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君卿卿把信和檀木盒子收入了空间。整理好自己的思绪,起身往杂物间走去。
中间路过灶间,放眼望去,是一个大的灶台,和一个单独垒起来的小土灶。大的灶台平时用来炒菜,小的土灶可以炒菜的同时焖个米饭,蒸个包子,馒头啥的。
小土灶旁边应该是厨房用品的柜子。打开上层柜门。里面也分得三层。
第一层是,各种调料。例如:红糖、白糖、油盐酱醋。
第二层是,碗盘碟等。另外还有四个饭盒。
第三层是,小的蒸锅,陶罐等。
打开下层柜门,里面是两层布置。
第一层是:精米,白面,小米,以及一篮子鸡蛋。
第二层是:粗粮,还有红薯,土豆等食物。
关好柜门,再往旁边看去,便是挂在窗户旁的几条腊肉。以及墙角的几个咸菜坛子。
打开杂物间的门,入目是整齐码放的,已经劈好的干柴和几捆用来引火的枯树枝。大概干柴是不过冬的情况下,三四个月的量。旁边两个煤炉子和上百块的蜂窝煤。
另外的便是一些日常用的农具,簸箕,篮子,编筐等东西了。
摸索到可以打开地下室的按扣后,打开地下室走了下去。再次被震惊了。十几口木箱。仔细数了一下,七口用的紫檀木,九口用的黄花梨木。简直大手笔呀。
逐一打开。
七口紫檀木的箱子分别是:一箱书籍,一箱字画,一箱雕刻摆件,两箱古玩,两箱玉器首饰。
九口黄花梨木箱子分别是:三箱大黄鱼,六箱小黄鱼。
艾玛,平复下心情。小手一挥,收进空间。安心了。
接下来去院子里看看。
要不咋说君父君母是讲究人呢。院子干干净净,右面墙边是鸡棚,里面有两只母鸡。
右前方空地上是一口水井。
左边墙角是个放倒摆着的一个,平时上房用的那种高梯子。
围墙是用土砖砌的,在别家大多数人还用栅栏做围墙的村子里,这绝对是“豪华遍”院墙。
院门左边是一辆六成新的“永久”牌自行车。全村仅有三辆,君父一辆,大队长一辆,知青所那边一辆。
俗话说得好,永久自行车,自行车中的战斗车。耐摔性,十颗星。
院门右面是两棵枣树,以及树下一个竹编摇椅。
屋子后面是自留地。里面君母种了很多蔬菜。自己吃用,绝对足足的。
满意的回屋里,坐在炕上想着接下来的事情。
接下来的几年里,估计都要生活在这边,处好人际关系是必然的。
尤其是生病的时候,对自己照顾有加的:来顺婶子、大队长,祝金福、还有生产队大夫,老李头。
来顺婶是因为正好是邻居,自从君父去世后,就帮衬着君卿卿母女俩。君母相继离开后,也一直帮衬着原主处理君母的身后事。
大队长也是一直忙强忙后的帮着招呼着。
李老头在君卿卿生病时,更是自己垫钱先把药开给来顺婶,让她拿回来给君卿卿用着。
思索片刻,让小白在空间准备了三份谢礼。
首先,送去来顺婶家。准备的是:半斤大白兔、二两红糖。
到了婶子家门口,大门也没有关。看见正在院子里面玩儿的祝丽丽,祝娟娟,还有祝成龙。
祝丽丽是来顺婶子大儿子祝玉笙家的闺女,今年三岁了。
祝娟娟和祝成龙是一对龙凤胎,今年两岁。是来顺婶子二儿子家祝玉箫家的。
从几个小家伙挥挥手,叫来了他们。并且,从空间里拿出三颗大白兔,分别给了三个小家伙。小家伙每人拿了一颗,并齐齐地说:“谢谢卿卿姑姑。”那奶声奶气的小模样,简直萌翻了。
君卿卿蹲下来,问几个小家伙:“你们奶奶呢?”
只见祝丽丽噔噔噔的往回跑,一边跑一边往屋里喊:“奶奶,奶奶,快来。卿卿姑姑来找你呢。”
只见来顺婶子快速的从屋里走出来,赶紧招呼着君卿卿。
“君丫头,咋过来了?身体咋样?好些了不?赶紧先进屋喝口水。”
君卿卿笑着回答:“来顺婶子,我都好了。”
说着,便和来顺婶子一起往屋里走。进屋后,来顺婶子还准备冲碗糖水的,连忙被君卿卿拦住。
“来顺婶子,您可别忙了。我这次是特意过来谢谢您这段时间忙前忙后照顾我的。后面我还得去李爷爷和大队长那边。这些东西您收着,算我的一点儿心意。”
说着便转身出了屋门。
下面便是去李爷爷家,毕竟凭空拿出东西怎么说都是不合理的。在村里,人多嘴杂,还都是熟悉的人,外加后面还要去金福叔家一趟,谨慎些好。
也正好和来顺婶子是邻居的原因,还是转身先回家一趟。
回家之后,拿出给金福叔和李爷爷准备的东西,放进了较大的那个军绿色布包里面,便出门往李爷爷家那边走去。
第11章 感谢邻里的帮助(中)
说到李爷爷,要不是之前和来顺婶子去他那里给母亲拿药,听到屋里有人喊他“友河”,估计自己也和其他人一样,只知道老一辈的都喊“李老头”,父母辈的喊“李叔”,与自己同辈的都喊“李爷爷”,赶上文邹邹一些的,还象征性的喊上一句“李大夫”。而他原本的名字:李友河从不曾被提起。
据说李爷爷是当年独身一人来的红旗生产大队,那时候还是“祝家村”,这些年也没见过他的儿女,老伴儿找过来。他也是一直一个人,平日里就上山找找草药,队里有人有个小病小痛就来找他看一下,也算应个急。
药费的话,多的时候也就五毛,八毛的,少的时候两毛,三毛。
遇到困难的,就像征给个几斤粗粮也就算药钱了。这也是为啥李爷爷的口碑在大队里一直都很好。
思索间,君卿卿已经到了李爷爷的小院门口。平时白天因为总有人来这边找李爷爷,所以院门在白天都是不关的。
君卿卿直接走了过去,找到了李爷爷,并且和他说明了来意。
送来的东西也算投其所好:一包大生产,一斤散装白酒以及一块钱药钱。
李老头看着这些东西,直接问道:“君丫头,这啥意思啊?老头子我就给你拿了几副药而已,上哪儿用的到这些啊?赶紧拿回去,自己好好收起来。”
听到这话,君卿卿真的挺感动的。在七十年代的生产队,大家都是勉强填饱肚子,李爷爷看见这些,不但没什么贪心,还在明知道是拿给他的情况下,依然推回来,确实很难得了。话虽这么说,但是该送的东西还是要送出去的。
“李爷爷,这些东西我不能收回去。先不说本就是您帮忙垫付的药钱,就冲您在我们家困难的时候帮上一把,也值得我对您的感谢,我爸妈一直告诉我要知恩图报,您要是不收,要么是您觉得我爸妈说的不对,要么就是您觉得东西拿少了。”
“哎呦喂,你这丫头,这嘴皮子越来越厉害了,之前咋没觉得呢!”
“李爷爷,我家情况您也知道,现在爸妈都去了,我要再不明事理,再不挑起事儿来,那后面我这日子肯定越来越难。”
李老头赞赏的拍了拍君小姑娘的肩膀。
“君丫头啊,你能这么想就对了。把自己日子过好才是现在的头等大事。这东西李爷爷厚着脸皮就收下了,哎呦喂,可别说,这酒味儿打你拿过来的时候我就闻到了,你有事儿快去忙,李爷爷我得尝尝这好酒了。”
君卿卿就这么被无情的赶了出来,顿时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李爷爷这边也送完了,最后就是大队长金福叔家了。
到了大队长家的时候,才发现金福叔还有春华婶子都在地头上,家里只有大队长的小女儿祝银芬和大队长的大孙子虎子在家。
君卿卿熟练的从背包中拿出来两颗大白兔给虎子,问到:“虎子能不能帮卿卿姑姑去喊你爷爷回来呀?”
虎子没第一时间接过糖,而是回头看着小姑姑。似乎在询问:“姑姑,我能拿吗?”同时还配上一幅很肉疼的表情,似乎是在说:“姑姑,你要是不让我接着,那就是在捅你可爱大侄子的心啊。”
这小表情瞬间把君卿卿逗笑了。而祝银芬这会儿也是一脸的生无可恋。最后只好说:“拿着吧,然后快去喊你爷爷回来,就说你卿卿姑姑在。”
虎子马上回头和君卿卿说了句:“谢谢卿卿姑姑,我马上去喊爷爷回来。”然后人就跑没影了。这妥妥的未来长跑选手啊。
说话间,祝银芬也走了过来,顺势挽起君卿卿的胳膊,很是关切地问道:“咋样了?还难受不?”
祝银芬是金福叔的小女儿,今年十五岁,大了君卿卿两岁,但由于君卿卿上学的时候跳过级,所以现在俩人是同班同学。因为在一个生产队,俩人还是同桌,关系一直很好。
中间路过灶间,放眼望去,是一个大的灶台,和一个单独垒起来的小土灶。大的灶台平时用来炒菜,小的土灶可以炒菜的同时焖个米饭,蒸个包子,馒头啥的。
小土灶旁边应该是厨房用品的柜子。打开上层柜门。里面也分得三层。
第一层是,各种调料。例如:红糖、白糖、油盐酱醋。
第二层是,碗盘碟等。另外还有四个饭盒。
第三层是,小的蒸锅,陶罐等。
打开下层柜门,里面是两层布置。
第一层是:精米,白面,小米,以及一篮子鸡蛋。
第二层是:粗粮,还有红薯,土豆等食物。
关好柜门,再往旁边看去,便是挂在窗户旁的几条腊肉。以及墙角的几个咸菜坛子。
打开杂物间的门,入目是整齐码放的,已经劈好的干柴和几捆用来引火的枯树枝。大概干柴是不过冬的情况下,三四个月的量。旁边两个煤炉子和上百块的蜂窝煤。
另外的便是一些日常用的农具,簸箕,篮子,编筐等东西了。
摸索到可以打开地下室的按扣后,打开地下室走了下去。再次被震惊了。十几口木箱。仔细数了一下,七口用的紫檀木,九口用的黄花梨木。简直大手笔呀。
逐一打开。
七口紫檀木的箱子分别是:一箱书籍,一箱字画,一箱雕刻摆件,两箱古玩,两箱玉器首饰。
九口黄花梨木箱子分别是:三箱大黄鱼,六箱小黄鱼。
艾玛,平复下心情。小手一挥,收进空间。安心了。
接下来去院子里看看。
要不咋说君父君母是讲究人呢。院子干干净净,右面墙边是鸡棚,里面有两只母鸡。
右前方空地上是一口水井。
左边墙角是个放倒摆着的一个,平时上房用的那种高梯子。
围墙是用土砖砌的,在别家大多数人还用栅栏做围墙的村子里,这绝对是“豪华遍”院墙。
院门左边是一辆六成新的“永久”牌自行车。全村仅有三辆,君父一辆,大队长一辆,知青所那边一辆。
俗话说得好,永久自行车,自行车中的战斗车。耐摔性,十颗星。
院门右面是两棵枣树,以及树下一个竹编摇椅。
屋子后面是自留地。里面君母种了很多蔬菜。自己吃用,绝对足足的。
满意的回屋里,坐在炕上想着接下来的事情。
接下来的几年里,估计都要生活在这边,处好人际关系是必然的。
尤其是生病的时候,对自己照顾有加的:来顺婶子、大队长,祝金福、还有生产队大夫,老李头。
来顺婶是因为正好是邻居,自从君父去世后,就帮衬着君卿卿母女俩。君母相继离开后,也一直帮衬着原主处理君母的身后事。
大队长也是一直忙强忙后的帮着招呼着。
李老头在君卿卿生病时,更是自己垫钱先把药开给来顺婶,让她拿回来给君卿卿用着。
思索片刻,让小白在空间准备了三份谢礼。
首先,送去来顺婶家。准备的是:半斤大白兔、二两红糖。
到了婶子家门口,大门也没有关。看见正在院子里面玩儿的祝丽丽,祝娟娟,还有祝成龙。
祝丽丽是来顺婶子大儿子祝玉笙家的闺女,今年三岁了。
祝娟娟和祝成龙是一对龙凤胎,今年两岁。是来顺婶子二儿子家祝玉箫家的。
从几个小家伙挥挥手,叫来了他们。并且,从空间里拿出三颗大白兔,分别给了三个小家伙。小家伙每人拿了一颗,并齐齐地说:“谢谢卿卿姑姑。”那奶声奶气的小模样,简直萌翻了。
君卿卿蹲下来,问几个小家伙:“你们奶奶呢?”
只见祝丽丽噔噔噔的往回跑,一边跑一边往屋里喊:“奶奶,奶奶,快来。卿卿姑姑来找你呢。”
只见来顺婶子快速的从屋里走出来,赶紧招呼着君卿卿。
“君丫头,咋过来了?身体咋样?好些了不?赶紧先进屋喝口水。”
君卿卿笑着回答:“来顺婶子,我都好了。”
说着,便和来顺婶子一起往屋里走。进屋后,来顺婶子还准备冲碗糖水的,连忙被君卿卿拦住。
“来顺婶子,您可别忙了。我这次是特意过来谢谢您这段时间忙前忙后照顾我的。后面我还得去李爷爷和大队长那边。这些东西您收着,算我的一点儿心意。”
说着便转身出了屋门。
下面便是去李爷爷家,毕竟凭空拿出东西怎么说都是不合理的。在村里,人多嘴杂,还都是熟悉的人,外加后面还要去金福叔家一趟,谨慎些好。
也正好和来顺婶子是邻居的原因,还是转身先回家一趟。
回家之后,拿出给金福叔和李爷爷准备的东西,放进了较大的那个军绿色布包里面,便出门往李爷爷家那边走去。
第11章 感谢邻里的帮助(中)
说到李爷爷,要不是之前和来顺婶子去他那里给母亲拿药,听到屋里有人喊他“友河”,估计自己也和其他人一样,只知道老一辈的都喊“李老头”,父母辈的喊“李叔”,与自己同辈的都喊“李爷爷”,赶上文邹邹一些的,还象征性的喊上一句“李大夫”。而他原本的名字:李友河从不曾被提起。
据说李爷爷是当年独身一人来的红旗生产大队,那时候还是“祝家村”,这些年也没见过他的儿女,老伴儿找过来。他也是一直一个人,平日里就上山找找草药,队里有人有个小病小痛就来找他看一下,也算应个急。
药费的话,多的时候也就五毛,八毛的,少的时候两毛,三毛。
遇到困难的,就像征给个几斤粗粮也就算药钱了。这也是为啥李爷爷的口碑在大队里一直都很好。
思索间,君卿卿已经到了李爷爷的小院门口。平时白天因为总有人来这边找李爷爷,所以院门在白天都是不关的。
君卿卿直接走了过去,找到了李爷爷,并且和他说明了来意。
送来的东西也算投其所好:一包大生产,一斤散装白酒以及一块钱药钱。
李老头看着这些东西,直接问道:“君丫头,这啥意思啊?老头子我就给你拿了几副药而已,上哪儿用的到这些啊?赶紧拿回去,自己好好收起来。”
听到这话,君卿卿真的挺感动的。在七十年代的生产队,大家都是勉强填饱肚子,李爷爷看见这些,不但没什么贪心,还在明知道是拿给他的情况下,依然推回来,确实很难得了。话虽这么说,但是该送的东西还是要送出去的。
“李爷爷,这些东西我不能收回去。先不说本就是您帮忙垫付的药钱,就冲您在我们家困难的时候帮上一把,也值得我对您的感谢,我爸妈一直告诉我要知恩图报,您要是不收,要么是您觉得我爸妈说的不对,要么就是您觉得东西拿少了。”
“哎呦喂,你这丫头,这嘴皮子越来越厉害了,之前咋没觉得呢!”
“李爷爷,我家情况您也知道,现在爸妈都去了,我要再不明事理,再不挑起事儿来,那后面我这日子肯定越来越难。”
李老头赞赏的拍了拍君小姑娘的肩膀。
“君丫头啊,你能这么想就对了。把自己日子过好才是现在的头等大事。这东西李爷爷厚着脸皮就收下了,哎呦喂,可别说,这酒味儿打你拿过来的时候我就闻到了,你有事儿快去忙,李爷爷我得尝尝这好酒了。”
君卿卿就这么被无情的赶了出来,顿时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李爷爷这边也送完了,最后就是大队长金福叔家了。
到了大队长家的时候,才发现金福叔还有春华婶子都在地头上,家里只有大队长的小女儿祝银芬和大队长的大孙子虎子在家。
君卿卿熟练的从背包中拿出来两颗大白兔给虎子,问到:“虎子能不能帮卿卿姑姑去喊你爷爷回来呀?”
虎子没第一时间接过糖,而是回头看着小姑姑。似乎在询问:“姑姑,我能拿吗?”同时还配上一幅很肉疼的表情,似乎是在说:“姑姑,你要是不让我接着,那就是在捅你可爱大侄子的心啊。”
这小表情瞬间把君卿卿逗笑了。而祝银芬这会儿也是一脸的生无可恋。最后只好说:“拿着吧,然后快去喊你爷爷回来,就说你卿卿姑姑在。”
虎子马上回头和君卿卿说了句:“谢谢卿卿姑姑,我马上去喊爷爷回来。”然后人就跑没影了。这妥妥的未来长跑选手啊。
说话间,祝银芬也走了过来,顺势挽起君卿卿的胳膊,很是关切地问道:“咋样了?还难受不?”
祝银芬是金福叔的小女儿,今年十五岁,大了君卿卿两岁,但由于君卿卿上学的时候跳过级,所以现在俩人是同班同学。因为在一个生产队,俩人还是同桌,关系一直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