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他彷佛在消磨时间,就如在车内一样,收拾完一切,细细地揉搓自己的手指。
虽然这番动作略显沮丧,但杨如晤的神色依然镇定,亦如过往,一切难事都无法将他打倒。
回到卧室,视线模糊,只余窗外漏进来一片微弱的光亮,宣赢就坐在窗边的沙发处,专心致志地盯着楼下的风景。
杨如晤走过去,坐到他身边,顺其自然地环抱住他:“宣宣生气了?”
这个昵称杨如晤平日很少叫,一般只会在zuo,爱的紧要关头时含在口中呢喃出来,宣赢心口有些发烫,他不敢回视过去,只能通过玻璃窗上反射出的人影去寻找他的眼睛。
“叔叔阿姨还好吗?任玥跟沈休忙吗?”杨如晤在他耳后问,“晚上吃的什么?”
宣赢摸住他的手腕:“我撒谎了,晚上没去沈园。”
“嗯,”杨如晤嗓音低沉,“猜到了。”
宣赢忽然喘不过气来,整个人陷入极其矛盾的情绪里,一边没有缘由地且控制不住地怨恨杨如晤,一边又无可奈何地心疼杨如晤。
他总觉得有一些事情不应该发生,或者杨如晤不应该自己承担,他们明明应该一起携手向前,但眼下好像正在逐渐偏离原先的轨迹。
窗外夜幕低垂,一丝月色也未露出。
“如晤哥,”宣赢望着窗户,突然这么叫他一下,而后顺势往后一靠,带着杨如晤一起躺在沙发上,他把手掌盖在杨如晤心口,“你知道我为什么不做珠宝设计了吗?”
杨如晤并未反驳这个称呼,把手搭在他腰上:“嗯,为什么?”
宣赢闭上眼睛:“因为它们都是活的。”
“我很懒,一件作品要拖好久才可以完成,每天晚上闭上眼睛的时候,那些线条都活过来了。”
“它们排着队,逼问我为什么半途而废,为什么不好好去做,有时候它们会乱成一团,死命地往我脑子里扎。”
“我每天都很恐惧,甚至睡到一半也会惊醒,然后打开电脑或者翻开手稿,确认它们还老老实实的待着才会放心一些。”
杨如晤紧了下手臂,在他头顶问:“然后就不做了?”
“没有,我又坚持了一段时间,”说到这儿的时候宣赢笑了一下,“但是有一天钟姐偷偷跟沈休说,看见我半夜坐在电脑跟前跟它对骂。”
“这些事我都不知道,后来沈休带我去医院,阮扬建议我暂时停止做这些,要不然就强制我住院。”
宣赢把手指按在杨如晤颈线处摩挲:“那条紫钻项链,是我最后设计的一套,戒指给了任玥,项链被你买走了。”
杨如晤说:“我会好好保存。”
“再之后我学了文物修复,”宣赢低低地咳了一声,再开口时语气略带自嘲,“把破碎的东西一块块、一张张拼合起来,看着它们在我手里恢复如初,我好像也能从里面得到安慰,好像我的一生,也在一点点修复着。”
杨如晤胸膛激烈地起伏了几下,宣赢学他以前的样子,把手盖在他眼睛上:“我依赖你相信你,我需要....你来给我一个理由。”
“赵林雁对你好不好?”
宣赢好像一直在被动里,被动接受父亲的死亡,被动接受赵林雁的离开,被动放弃喜爱的珠宝设计,被动接受心有慰藉的修复工作,他已经形成习惯,几乎很多需要做决定的事情,他需要别人给一个必须接受的条件。
而接受赵林雁的前提,只需要杨如晤说一句话,其实对于杨如晤来说不难,宣赢知道,赵林雁对他很好很好。
“如晤哥,我求你了。”宣赢手指垂下去,喉咙涩到颤抖,“你得告诉我。”
窗外夜色柔和,玻璃窗上的人影亲密无间地挤在一起,杨如晤眉眼清冷,轻轻地拍了几宣赢的后背,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似在退让也似安抚地说:“医生说再观察几天,没问题的话她就可以出院了。”
宣赢不解,杨如晤握住他的手,在他腕侧亲了一口。
“等她出院,再说。”
第111章
杨如晤的话虽然模棱两可,但依然安抚了宣赢的情绪,并且他甚是善解人意地以为杨如晤一向只跟精明的人打交道,习惯了话里有话,尤其是在他们长时间回避的话题上,杨如晤不好直白地进行表达。
宣赢自顾自地与他约定:“那我等你消息,等她出院后,我们一起去欢喜园。”
“不早了,去洗漱,”杨如晤并没答应,摁下他后颈,“我还有点工作,你先自己睡。”
宣赢在他怀里赖了几分钟,起身又依依不舍地亲一口:“那你快点。”
杨如晤磕下他脑门:“好。”
通过这件事,便能看出二人最大的不同,宣赢说谎时杨如晤一眼就能看穿,而杨如晤说谎时,即便给宣赢两个脑子,他也不会多想一份,更何况他只有一个脑子,而且唯一的脑子饱受药物副作用,有时也没那么灵光。
偌大的客厅里只余宣赢工作桌边一盏小灯在亮着,杨如晤坐在桌后,专心地盯着手里的这支烟,似乎在研究烟身上的纹路,随后他猛地闭了下眼,衔在嘴边点燃。
直至凌晨,他起身走到卧室门口,轻轻推开一条门缝,里面很安静,宣赢躺在床一侧,怀里抱着他的枕头睡得安稳。
杨如晤唇角轻柔地抬了下,足足看了十多分钟,才将房门重新关上,再次回到客厅,他不顾时间,拨出一通电话。
直到快响断时对方才接通,待对方声音响起后,一贯沉稳的杨如晤罕见地没能立刻说出话来,他嘴唇几番微动,最后只干涩地喊了一声:“爸。”
从记事起,杨如晤印象里几乎没有与父亲促膝长谈的画面,普通人家的团圆喜悦也少之又少,少年时代总是奔波在各种亲戚家的途中,直到贺成栋将他接回家,这种辗转才算结束。
他与杨平之的父子关系不是那么亲密,但若说生疏也不尽然,他们只是过于成熟,互相理解,也互相支持。
深夜来电并未令杨平之疑惑,他安静了片刻,缓缓地笑了一声:“如晤,这算是你长这么大第一次遇到了难以抉择的问题吗?”
杨如晤也笑,坦诚道:“其实不算,我只是想.....”
想什么,想同宣赢一样,得到一份理由,或者是支持。
“当初你要学法律的时候我跟你妈不太支持,”杨平之说,“总觉得若被一个狂妄的人拿起法律戒条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这话听像贬低,杨如晤也不气恼,安静地等着杨平之的话。
“但一个人不该为了某个人的希望,或者某个人的不支持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赢也好输也罢,其中滋味总要自己体会一番。”杨平之语气平缓,“事到如今,你很成功,我不想说你没有令我们失望,而是想告诉你,你没有令你自己失望。”
杨平之的话客观又理智,但从另外一方面讲,他好像不似一个父亲,玩笑里带着认真,勉励里又带着戏谑。
杨如晤也学他语气:“我以前误会过我不是你们亲生的。”
“不奇怪,很少有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球踢,给这家玩两天,又给那家玩两天。”杨平之坦然承认自己的不足,“不过非常遗憾,你确实是我们亲生的,但令我非常难受的一点,你除了长相随了我们几分之外,性格跟为我们完全不同。”
杨如晤说:“我知道,我像爷爷。”
“真的很要命,在我小时候,那个倔老头儿可没少折腾,”提起自己父亲,杨平之感慨万分,“又霸道又不讲理,一走短则好几个月,长则好几年,你奶奶当时都要跟他离婚了。”
杨如晤略有疑惑,在小时候听的过往里,爷爷奶奶是非常恩爱的夫妻,怎么还有闹离婚这回事。
“受当时的社会所累,离婚是一件很难堪的事,而且....”杨平之笑笑又说,“而且你爷爷又不是去做伤天害理的事,为大家难免要忽略小家,你奶奶虽然嘴上经常说,要不是看在他长期写信回来又把工资全数上交,她早就抱着我走了,但实际上,她也在默默地支持你爷爷的理想。”
杨如晤嗯一声,再次沉默住了。
电话里保持着安静,杨平之很久才继续说:“就像我们,为了科研忽视你,但你从来没有怪我们,也是在用这种方式支持着我跟你妈妈的理想。”
“但是理想需要牺牲,它与现实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取舍,你也应该明白,”杨平之顿了下,“有些事,注定要悬而不决。”
杨如晤仰起头,把手盖在脸上:“他会怪我吗?”
“不会,他跟我一样,懂得取舍,懂得不勉强。”杨平之随即又补充道,“我更不会。”
挂完电话,杨如晤走到窗边推开了窗子,冷气很凉,吸入肺腑,搅散了挤压许久的浑浊。
今年冬天的雪比以往要早,初雪那天赵林雁被准许出院。
偏巧那天律所出了点事,有两个年轻的律师出差在外地,不知中间发生了什么,直接被请去“喝茶”,其中有一位是路仁昌的侄女,奈何路仁昌抽身不得,拜托杨如晤亲去一趟。
虽然这番动作略显沮丧,但杨如晤的神色依然镇定,亦如过往,一切难事都无法将他打倒。
回到卧室,视线模糊,只余窗外漏进来一片微弱的光亮,宣赢就坐在窗边的沙发处,专心致志地盯着楼下的风景。
杨如晤走过去,坐到他身边,顺其自然地环抱住他:“宣宣生气了?”
这个昵称杨如晤平日很少叫,一般只会在zuo,爱的紧要关头时含在口中呢喃出来,宣赢心口有些发烫,他不敢回视过去,只能通过玻璃窗上反射出的人影去寻找他的眼睛。
“叔叔阿姨还好吗?任玥跟沈休忙吗?”杨如晤在他耳后问,“晚上吃的什么?”
宣赢摸住他的手腕:“我撒谎了,晚上没去沈园。”
“嗯,”杨如晤嗓音低沉,“猜到了。”
宣赢忽然喘不过气来,整个人陷入极其矛盾的情绪里,一边没有缘由地且控制不住地怨恨杨如晤,一边又无可奈何地心疼杨如晤。
他总觉得有一些事情不应该发生,或者杨如晤不应该自己承担,他们明明应该一起携手向前,但眼下好像正在逐渐偏离原先的轨迹。
窗外夜幕低垂,一丝月色也未露出。
“如晤哥,”宣赢望着窗户,突然这么叫他一下,而后顺势往后一靠,带着杨如晤一起躺在沙发上,他把手掌盖在杨如晤心口,“你知道我为什么不做珠宝设计了吗?”
杨如晤并未反驳这个称呼,把手搭在他腰上:“嗯,为什么?”
宣赢闭上眼睛:“因为它们都是活的。”
“我很懒,一件作品要拖好久才可以完成,每天晚上闭上眼睛的时候,那些线条都活过来了。”
“它们排着队,逼问我为什么半途而废,为什么不好好去做,有时候它们会乱成一团,死命地往我脑子里扎。”
“我每天都很恐惧,甚至睡到一半也会惊醒,然后打开电脑或者翻开手稿,确认它们还老老实实的待着才会放心一些。”
杨如晤紧了下手臂,在他头顶问:“然后就不做了?”
“没有,我又坚持了一段时间,”说到这儿的时候宣赢笑了一下,“但是有一天钟姐偷偷跟沈休说,看见我半夜坐在电脑跟前跟它对骂。”
“这些事我都不知道,后来沈休带我去医院,阮扬建议我暂时停止做这些,要不然就强制我住院。”
宣赢把手指按在杨如晤颈线处摩挲:“那条紫钻项链,是我最后设计的一套,戒指给了任玥,项链被你买走了。”
杨如晤说:“我会好好保存。”
“再之后我学了文物修复,”宣赢低低地咳了一声,再开口时语气略带自嘲,“把破碎的东西一块块、一张张拼合起来,看着它们在我手里恢复如初,我好像也能从里面得到安慰,好像我的一生,也在一点点修复着。”
杨如晤胸膛激烈地起伏了几下,宣赢学他以前的样子,把手盖在他眼睛上:“我依赖你相信你,我需要....你来给我一个理由。”
“赵林雁对你好不好?”
宣赢好像一直在被动里,被动接受父亲的死亡,被动接受赵林雁的离开,被动放弃喜爱的珠宝设计,被动接受心有慰藉的修复工作,他已经形成习惯,几乎很多需要做决定的事情,他需要别人给一个必须接受的条件。
而接受赵林雁的前提,只需要杨如晤说一句话,其实对于杨如晤来说不难,宣赢知道,赵林雁对他很好很好。
“如晤哥,我求你了。”宣赢手指垂下去,喉咙涩到颤抖,“你得告诉我。”
窗外夜色柔和,玻璃窗上的人影亲密无间地挤在一起,杨如晤眉眼清冷,轻轻地拍了几宣赢的后背,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似在退让也似安抚地说:“医生说再观察几天,没问题的话她就可以出院了。”
宣赢不解,杨如晤握住他的手,在他腕侧亲了一口。
“等她出院,再说。”
第111章
杨如晤的话虽然模棱两可,但依然安抚了宣赢的情绪,并且他甚是善解人意地以为杨如晤一向只跟精明的人打交道,习惯了话里有话,尤其是在他们长时间回避的话题上,杨如晤不好直白地进行表达。
宣赢自顾自地与他约定:“那我等你消息,等她出院后,我们一起去欢喜园。”
“不早了,去洗漱,”杨如晤并没答应,摁下他后颈,“我还有点工作,你先自己睡。”
宣赢在他怀里赖了几分钟,起身又依依不舍地亲一口:“那你快点。”
杨如晤磕下他脑门:“好。”
通过这件事,便能看出二人最大的不同,宣赢说谎时杨如晤一眼就能看穿,而杨如晤说谎时,即便给宣赢两个脑子,他也不会多想一份,更何况他只有一个脑子,而且唯一的脑子饱受药物副作用,有时也没那么灵光。
偌大的客厅里只余宣赢工作桌边一盏小灯在亮着,杨如晤坐在桌后,专心地盯着手里的这支烟,似乎在研究烟身上的纹路,随后他猛地闭了下眼,衔在嘴边点燃。
直至凌晨,他起身走到卧室门口,轻轻推开一条门缝,里面很安静,宣赢躺在床一侧,怀里抱着他的枕头睡得安稳。
杨如晤唇角轻柔地抬了下,足足看了十多分钟,才将房门重新关上,再次回到客厅,他不顾时间,拨出一通电话。
直到快响断时对方才接通,待对方声音响起后,一贯沉稳的杨如晤罕见地没能立刻说出话来,他嘴唇几番微动,最后只干涩地喊了一声:“爸。”
从记事起,杨如晤印象里几乎没有与父亲促膝长谈的画面,普通人家的团圆喜悦也少之又少,少年时代总是奔波在各种亲戚家的途中,直到贺成栋将他接回家,这种辗转才算结束。
他与杨平之的父子关系不是那么亲密,但若说生疏也不尽然,他们只是过于成熟,互相理解,也互相支持。
深夜来电并未令杨平之疑惑,他安静了片刻,缓缓地笑了一声:“如晤,这算是你长这么大第一次遇到了难以抉择的问题吗?”
杨如晤也笑,坦诚道:“其实不算,我只是想.....”
想什么,想同宣赢一样,得到一份理由,或者是支持。
“当初你要学法律的时候我跟你妈不太支持,”杨平之说,“总觉得若被一个狂妄的人拿起法律戒条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这话听像贬低,杨如晤也不气恼,安静地等着杨平之的话。
“但一个人不该为了某个人的希望,或者某个人的不支持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赢也好输也罢,其中滋味总要自己体会一番。”杨平之语气平缓,“事到如今,你很成功,我不想说你没有令我们失望,而是想告诉你,你没有令你自己失望。”
杨平之的话客观又理智,但从另外一方面讲,他好像不似一个父亲,玩笑里带着认真,勉励里又带着戏谑。
杨如晤也学他语气:“我以前误会过我不是你们亲生的。”
“不奇怪,很少有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球踢,给这家玩两天,又给那家玩两天。”杨平之坦然承认自己的不足,“不过非常遗憾,你确实是我们亲生的,但令我非常难受的一点,你除了长相随了我们几分之外,性格跟为我们完全不同。”
杨如晤说:“我知道,我像爷爷。”
“真的很要命,在我小时候,那个倔老头儿可没少折腾,”提起自己父亲,杨平之感慨万分,“又霸道又不讲理,一走短则好几个月,长则好几年,你奶奶当时都要跟他离婚了。”
杨如晤略有疑惑,在小时候听的过往里,爷爷奶奶是非常恩爱的夫妻,怎么还有闹离婚这回事。
“受当时的社会所累,离婚是一件很难堪的事,而且....”杨平之笑笑又说,“而且你爷爷又不是去做伤天害理的事,为大家难免要忽略小家,你奶奶虽然嘴上经常说,要不是看在他长期写信回来又把工资全数上交,她早就抱着我走了,但实际上,她也在默默地支持你爷爷的理想。”
杨如晤嗯一声,再次沉默住了。
电话里保持着安静,杨平之很久才继续说:“就像我们,为了科研忽视你,但你从来没有怪我们,也是在用这种方式支持着我跟你妈妈的理想。”
“但是理想需要牺牲,它与现实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取舍,你也应该明白,”杨平之顿了下,“有些事,注定要悬而不决。”
杨如晤仰起头,把手盖在脸上:“他会怪我吗?”
“不会,他跟我一样,懂得取舍,懂得不勉强。”杨平之随即又补充道,“我更不会。”
挂完电话,杨如晤走到窗边推开了窗子,冷气很凉,吸入肺腑,搅散了挤压许久的浑浊。
今年冬天的雪比以往要早,初雪那天赵林雁被准许出院。
偏巧那天律所出了点事,有两个年轻的律师出差在外地,不知中间发生了什么,直接被请去“喝茶”,其中有一位是路仁昌的侄女,奈何路仁昌抽身不得,拜托杨如晤亲去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