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小家伙嘴一撅:「君子动口不动手。」
「勿与?」
「勿与傻瓜论短长。」
「闲谈?」
「闲谈莫道人是非。」
见我们母子俩一唱一和,牛二丫越听脸上越懵:「啥意思?骂我呢?」
「没骂你。」我笑笑,「骂的是那些说三道四,闲谈是非的碎嘴子。」
牛二丫不信:「我看你就是骂我,瞧把你能的,洗个衣裳还能洗出状元郎来啊?」
涤儿又要跳出来分辨一番,被我给按了回去。
「娘还怎么跟你说的来着?英雄?」
「英雄不问出处。」
「君子?」
「君子不问来路。」
「一衣不洗?」
「何以洗天下!」
牛二丫终于忍无可忍,揪着小胖墩回去了。
走时,还嘀嘀咕咕个不停:「会念几句酸诗了不起?赶明儿,娘也带你去镇上私塾去。」
送走这对活宝母子,我和涤儿对视一眼,叉腰哈哈笑。
从肉丸子,到玉团子,再到如今的小儿郎。
小家伙越长越像他爹爹,尤其是笑起来的时候。
二丫提醒了我,涤儿也到了该上私塾的年纪。
领着他去镇上那日,正是赶集的日子。
来来往往的行商小贩,叫卖吆喝的声音,热闹得紧。
新帝登基三年。
许多事情发生了变化。
谢家倒台,过往的桩桩件件恶事,皆成了他们送自己走上断头台的铺路石。
先帝洗雪,昭明帝皇甫珊以民为重、为民请命的赤诚之心;隐忍无奈、殊死一搏的悲壮之举,被写入民间话本,在街头巷尾、民宅里巷口口相传。
宝良和江措入了功臣阁,牌位相邻,同享天下香火。
卢妃娘娘的灵位也随殷太医归了故乡,殷太医在信里说,他在家乡开了间医馆,名叫「映溪堂」。
映溪,是卢妃娘娘的名字。
还有莫姑娘和那位无名少女,在大火的混乱中,奄奄一息的她们被破城而入的睿王军队救了下来。
听说,少女归家,后来嫁给了非她不娶的心上人。
而莫姑娘,则成了春风馆的馆主。
从此春风馆不再是买春色、谈风月的妓馆,而是教女子读书识字、织艺绣工的京城学馆。
至于我……
第41章
「阿暖姑娘,你是先帝枕边之人,亦是此番破城降敌的头等功臣,有什么想要什么的赏赐,尽管说来。」
中箭之后,再次醒来,眼前正是那日战马之上,领头冲锋之人。
他是睿王,阿珊哥哥的弟弟——皇甫炤。
「朕予你良田千亩,黄金万两,让你从此尽享荣华富贵如何?」
「或是,朕认你做阿姐,封你为长公主,享食邑三千可好?」
「若不然……以先帝嫡妻之名,朕尊你为皇嫂,移居太后凤慈宫,也是可以的。」
我于榻上虚弱撑起,向新帝欠身行了个礼。
「民女姚阿暖,所做种种,皆是承诸多故友遗志,不敢居功。唯有一事,想请陛下成全。」
「民女与夫君结发夫妻,立誓相守,是死生也不能变的。」
「只求陛下能应允民女,移夫君灵柩回我家乡草头村,相伴青山,共度余生。」
原以为这般僭越礼法的请求,睿王轻易不会答应。
不想他错愕一瞬,只是摇着头轻叹道:
「嫂嫂与皇兄,倒真是夫妻同心。」
见我疑惑,睿王问:
「嫂嫂可知皇兄交予我的东西,有什么?」
这我是知道的。
「一道圣旨、一方玉玺、一枚虎符。」
睿王轻笑着从怀中抽出一片纸笺。
「还有这藏于圣旨夹层的,一封家书。」
-
阿炤吾弟:
当年冬至之约,而今暮春终成。
兄察谢氏今日多有异动,恐生变数。
决意壮士断腕、殊死一搏,断不可蹈当日覆辙。
台阁之上,草拟急召。
上告于天,下致万民。
睿王炤阵前即位,以玺印召百官,以虎符令天下。
望弟不负苍生所托,荡除吝臣宵小,还以天下太平。
谢氏贼子,已是强弩之末;
禽困覆车,尤做困兽之斗;
此番行事凶险,吾恐难自全。
然吾久囿宫闱,尽尝无为之苦,上负宗庙,下愧百姓。
此赴黄泉,死得其所,亦无所惧。
唯有一事,苦思日久,忧焚于内。
吾妻阿暖,与吾相识于除夕寒夜,相知于东宫险地。
月下结誓,堂前结发,本愿相守共度此生。
然阿暖与幼子涤儿,迫于乱中离宫,流落民间,不知所踪。
遣人遍寻四境,数年亦无所获。
若弟得见此信,望全兄之所托。
助吾寻回妻儿,送归青山故里。
吾心相伴,魂亦相随。
不做金玉笼中鸟,唯愿平安守乐乡。
-
在花开得漫山遍野的时候。
我带阿珊哥哥和涤儿,一起回了草头村。
半山坡上的小院,桃李相绕,莺飞燕舞。
爹娘小妹也搬到了山下新建的三进院。
每到饭点,袅袅的炊烟升起, 饭菜香顺着小山往上飘。
姥姥、姥爷喊吃饭的吆喝声,响个满山, 小家伙箭也似地冲出去, 跑得比家里养的大黄狗还快。
阿珊哥哥的墓, 就在我们身旁, 与小院相邻而坐。
闲时,我会煮壶茶,去与他喝茶闲聊话家常。
有月亮时,我会带壶酒, 去寻他举杯浅酌望明月。
这座墓, 是新帝特意遣人修的,修得气派又讲究。
为避无端之祸,碑上只刻着「先夫阿珊」几个大字, 我请刻字工匠又帮忙在角落里刻了个小纹样。
——一支珊瑚。
那是他的名字, 也是他曾想要去看看的地方。
墓落成那日,村里的乡亲都忍不住打听:
「阿暖,你男人到底是干啥的?」
「莫不是个大官吧?」
「会不会是个将军?」
我站在小院门前, 摸了摸发上的珊瑚细簪, 笑的得意:
「他啊?」
「他是咱们草头村姚老三家的长女婿。」
第42章 番外
冤家路窄。
我牵着涤儿, 牛二丫领着小豆子,狭路相逢在私塾门口。
两个小东西谁也不让谁, 迈开小短腿, 你争我赶地便往夫子跟前跑去。
涤儿小一岁, 到底落了下风。
小豆子先他一步抓住夫子,闹腾着喊「夫子好。」
年轻的夫子转过身,朝我们温和一笑。
我也回以温和的笑。
当年桃花树下的小书生, 已经青涩尽退, 是个教书育人的先生了。
他书念得好, 却不求功名,执意留在山高水远的家乡。
我领着涤儿,安静跪在人群之中。
「「涤」给这些十里八乡的乡野孩子们, 授诗书, 教五经。
听悠悠书声, 伴桃李成荫。
「夫子, 夫子, 我娘让我来跟你学认字,学会了将来当大官!」
小豆子嚷个不停。
夫子笑着摸了摸他的脑袋,温声道:「你先跟夫子说说,你叫什么名字?」
「胡金豆, 金子做的豆子那个金豆。」
涤儿在一旁嫌弃得嘴要撅上天,被夫子捏了捏嘴巴, 问:「你又叫什么名字呢?」
金豆子抢答:「涤儿!」
夫子:「哪个『涤』?」
金豆子又抢答:「洗衣裳的那个涤!他娘以前是洗衣裳的!他爹就给他取名字叫涤儿。」
这下涤儿嘴不撅了,握起的小拳头,忍了又忍,还是放下, 只涨红着小脸张口辩驳:
「我爹娘说过, 一衣不洗-」
「好名字。」
涤儿话未说完,只见夫子用毛笔沾了墨,在铺开的宣纸上, 洋洋洒洒,写了八个大字。
「荡涤浊世,海晏河清。」
(全文完)
小贴士:找看好看得小说,就来海棠书屋呀~
「勿与?」
「勿与傻瓜论短长。」
「闲谈?」
「闲谈莫道人是非。」
见我们母子俩一唱一和,牛二丫越听脸上越懵:「啥意思?骂我呢?」
「没骂你。」我笑笑,「骂的是那些说三道四,闲谈是非的碎嘴子。」
牛二丫不信:「我看你就是骂我,瞧把你能的,洗个衣裳还能洗出状元郎来啊?」
涤儿又要跳出来分辨一番,被我给按了回去。
「娘还怎么跟你说的来着?英雄?」
「英雄不问出处。」
「君子?」
「君子不问来路。」
「一衣不洗?」
「何以洗天下!」
牛二丫终于忍无可忍,揪着小胖墩回去了。
走时,还嘀嘀咕咕个不停:「会念几句酸诗了不起?赶明儿,娘也带你去镇上私塾去。」
送走这对活宝母子,我和涤儿对视一眼,叉腰哈哈笑。
从肉丸子,到玉团子,再到如今的小儿郎。
小家伙越长越像他爹爹,尤其是笑起来的时候。
二丫提醒了我,涤儿也到了该上私塾的年纪。
领着他去镇上那日,正是赶集的日子。
来来往往的行商小贩,叫卖吆喝的声音,热闹得紧。
新帝登基三年。
许多事情发生了变化。
谢家倒台,过往的桩桩件件恶事,皆成了他们送自己走上断头台的铺路石。
先帝洗雪,昭明帝皇甫珊以民为重、为民请命的赤诚之心;隐忍无奈、殊死一搏的悲壮之举,被写入民间话本,在街头巷尾、民宅里巷口口相传。
宝良和江措入了功臣阁,牌位相邻,同享天下香火。
卢妃娘娘的灵位也随殷太医归了故乡,殷太医在信里说,他在家乡开了间医馆,名叫「映溪堂」。
映溪,是卢妃娘娘的名字。
还有莫姑娘和那位无名少女,在大火的混乱中,奄奄一息的她们被破城而入的睿王军队救了下来。
听说,少女归家,后来嫁给了非她不娶的心上人。
而莫姑娘,则成了春风馆的馆主。
从此春风馆不再是买春色、谈风月的妓馆,而是教女子读书识字、织艺绣工的京城学馆。
至于我……
第41章
「阿暖姑娘,你是先帝枕边之人,亦是此番破城降敌的头等功臣,有什么想要什么的赏赐,尽管说来。」
中箭之后,再次醒来,眼前正是那日战马之上,领头冲锋之人。
他是睿王,阿珊哥哥的弟弟——皇甫炤。
「朕予你良田千亩,黄金万两,让你从此尽享荣华富贵如何?」
「或是,朕认你做阿姐,封你为长公主,享食邑三千可好?」
「若不然……以先帝嫡妻之名,朕尊你为皇嫂,移居太后凤慈宫,也是可以的。」
我于榻上虚弱撑起,向新帝欠身行了个礼。
「民女姚阿暖,所做种种,皆是承诸多故友遗志,不敢居功。唯有一事,想请陛下成全。」
「民女与夫君结发夫妻,立誓相守,是死生也不能变的。」
「只求陛下能应允民女,移夫君灵柩回我家乡草头村,相伴青山,共度余生。」
原以为这般僭越礼法的请求,睿王轻易不会答应。
不想他错愕一瞬,只是摇着头轻叹道:
「嫂嫂与皇兄,倒真是夫妻同心。」
见我疑惑,睿王问:
「嫂嫂可知皇兄交予我的东西,有什么?」
这我是知道的。
「一道圣旨、一方玉玺、一枚虎符。」
睿王轻笑着从怀中抽出一片纸笺。
「还有这藏于圣旨夹层的,一封家书。」
-
阿炤吾弟:
当年冬至之约,而今暮春终成。
兄察谢氏今日多有异动,恐生变数。
决意壮士断腕、殊死一搏,断不可蹈当日覆辙。
台阁之上,草拟急召。
上告于天,下致万民。
睿王炤阵前即位,以玺印召百官,以虎符令天下。
望弟不负苍生所托,荡除吝臣宵小,还以天下太平。
谢氏贼子,已是强弩之末;
禽困覆车,尤做困兽之斗;
此番行事凶险,吾恐难自全。
然吾久囿宫闱,尽尝无为之苦,上负宗庙,下愧百姓。
此赴黄泉,死得其所,亦无所惧。
唯有一事,苦思日久,忧焚于内。
吾妻阿暖,与吾相识于除夕寒夜,相知于东宫险地。
月下结誓,堂前结发,本愿相守共度此生。
然阿暖与幼子涤儿,迫于乱中离宫,流落民间,不知所踪。
遣人遍寻四境,数年亦无所获。
若弟得见此信,望全兄之所托。
助吾寻回妻儿,送归青山故里。
吾心相伴,魂亦相随。
不做金玉笼中鸟,唯愿平安守乐乡。
-
在花开得漫山遍野的时候。
我带阿珊哥哥和涤儿,一起回了草头村。
半山坡上的小院,桃李相绕,莺飞燕舞。
爹娘小妹也搬到了山下新建的三进院。
每到饭点,袅袅的炊烟升起, 饭菜香顺着小山往上飘。
姥姥、姥爷喊吃饭的吆喝声,响个满山, 小家伙箭也似地冲出去, 跑得比家里养的大黄狗还快。
阿珊哥哥的墓, 就在我们身旁, 与小院相邻而坐。
闲时,我会煮壶茶,去与他喝茶闲聊话家常。
有月亮时,我会带壶酒, 去寻他举杯浅酌望明月。
这座墓, 是新帝特意遣人修的,修得气派又讲究。
为避无端之祸,碑上只刻着「先夫阿珊」几个大字, 我请刻字工匠又帮忙在角落里刻了个小纹样。
——一支珊瑚。
那是他的名字, 也是他曾想要去看看的地方。
墓落成那日,村里的乡亲都忍不住打听:
「阿暖,你男人到底是干啥的?」
「莫不是个大官吧?」
「会不会是个将军?」
我站在小院门前, 摸了摸发上的珊瑚细簪, 笑的得意:
「他啊?」
「他是咱们草头村姚老三家的长女婿。」
第42章 番外
冤家路窄。
我牵着涤儿, 牛二丫领着小豆子,狭路相逢在私塾门口。
两个小东西谁也不让谁, 迈开小短腿, 你争我赶地便往夫子跟前跑去。
涤儿小一岁, 到底落了下风。
小豆子先他一步抓住夫子,闹腾着喊「夫子好。」
年轻的夫子转过身,朝我们温和一笑。
我也回以温和的笑。
当年桃花树下的小书生, 已经青涩尽退, 是个教书育人的先生了。
他书念得好, 却不求功名,执意留在山高水远的家乡。
我领着涤儿,安静跪在人群之中。
「「涤」给这些十里八乡的乡野孩子们, 授诗书, 教五经。
听悠悠书声, 伴桃李成荫。
「夫子, 夫子, 我娘让我来跟你学认字,学会了将来当大官!」
小豆子嚷个不停。
夫子笑着摸了摸他的脑袋,温声道:「你先跟夫子说说,你叫什么名字?」
「胡金豆, 金子做的豆子那个金豆。」
涤儿在一旁嫌弃得嘴要撅上天,被夫子捏了捏嘴巴, 问:「你又叫什么名字呢?」
金豆子抢答:「涤儿!」
夫子:「哪个『涤』?」
金豆子又抢答:「洗衣裳的那个涤!他娘以前是洗衣裳的!他爹就给他取名字叫涤儿。」
这下涤儿嘴不撅了,握起的小拳头,忍了又忍,还是放下, 只涨红着小脸张口辩驳:
「我爹娘说过, 一衣不洗-」
「好名字。」
涤儿话未说完,只见夫子用毛笔沾了墨,在铺开的宣纸上, 洋洋洒洒,写了八个大字。
「荡涤浊世,海晏河清。」
(全文完)
小贴士:找看好看得小说,就来海棠书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