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年代好年华 第275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吴红梅丈夫觉得她妈想去摆摊有点丢人,“家里吃喝不愁的,你折腾这干啥?摆摊不嫌丢人?让别人知道了你在摆摊,我和红梅在厂里能有面子?”
  丁兰花叉腰:“啥面子不面子的?人家王素梅前夫是大领导,儿子儿媳都是华清的学生,儿媳还去给她帮忙摆摊卖头花,人家咋没觉得丢人?”
  “你们就是本事不大面子怪大。挣到了钱,捏在手里放进兜里不是自己家的?以后攒到了票据咱们还能买个电视机,碰到那不要票的东西还不是说买就买了,我为了谁,还不是为了这个家?”
  第458章 找人
  丁兰花把俩人说的哑口无言。
  王红梅是看清了,她婆母现在一心想做小生意,十头牛都拉不回来的那种。
  “你平时不是还去找她说话?以后你抢她生意还咋来往?你也说了,人家前夫是大领导,你把事情做的这么绝,就不顾着点以后?”
  王红梅是真心不想让婆母出去丢人现眼,要是厂子里的人看到了,她们还不得被人说三道四?再说,陈奕和姜馨玉都是华清的学生,等毕业后前程差不了,婆母咋就能把事情做绝了?
  她婆母听到这话停止了缝布条的动作,“你说的也是。”
  片刻后她眼睛一亮:“这样,以后你买了布条回来,咱们把那颜色好看做出来好卖的挑出来,剩下的给她,这样可不碍啥事。”
  王红梅:“…”
  她好心累,也不想劝了。
  她婆母这法子就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到时候婆母一去街口摆摊卖头花,人家王婶儿看到她卖的头花的颜色,心里能高兴?还不是一眼就看明白咋回事了吗?
  王红梅婆母信心满满的想着等她学会就去街口挣钱,她的头花颜色鲜亮,到时候指定比王素梅的好卖。
  王素梅现在可想不到有人想抢她生意,一心算着未来能挣不少钱,浑身都是干劲。
  第二天一大早姜馨玉先去照相馆问照相师傅拿了底片,随即坐公交车去了东方报社。
  如今正是过渡阶段,昨天的事还有可能发生在别的街口,没了那一波人,还会有其它趁机霍乱市场的人,被打击到的永远是底层挣扎求生的百姓。没有“周锦”扬着嗓子坚定的为他们据理力争,事情一定是截然不同的走向。
  他们的行为导致了大众做生意始终提心吊胆,一些本在踌躇的人会觉得情况反反复复而始终不敢尝试。
  因为种种原因,大部分民众都觉得当个体户是很丢人的一件事,担忧上头反复、觉得个体户丢人。
  国家越来越好的政策和时间的推移会告诉大众凭自己本事挣钱合法、当个体户不丢人,但这个阶段太长了。
  她无法做更多,只是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改变一下现状,哪怕可能没有一点效果,她也想试一试。
  公交车正好停在了东方报社所在的街口前。
  任何时期媒体都充当着喉舌,而拿着笔杆子的那些人左右着普通民众能看到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影响着大众的思想。
  “你好,同志,我想找一下杨荣编辑。”
  “你是哪个单位的?找杨编辑有什么事?”
  姜馨玉报的自然是华清大学生的门脸,还把校牌递给他看了看,“我是东方日报的忠实读者,看过杨荣编辑的很多文章,有些问题想找他请教一下。”
  几十年后华清大学生都会让大众高看一眼,这个年代只要考上中专,交谈时能直接让人缓和态度变的客气起来,更别说华清这种学校了。
  “今天他休息,你去他家找找他吧…”
  杨荣的住处离报社不远,在街上碰到了卖杏子的,她随手就买了一斤。
  说到底她也是求人办事的,成不成的登门提点东西总没错。
  杨荣编辑住的是筒子楼,他家的门户不巧正挨着楼道尽头厕所那一家。
  大夏天的那味道实在是冲鼻子,姜馨玉不敢想象如果是她住在厕所旁边,天天是不是得精神崩溃。
  <divclass="contentadv">
  杨编辑家的门阖的严丝合缝,显然也是对隔壁深恶痛绝。
  敲门过后,是一个留着齐耳短发的女人开的门,看年纪差不多三十上下。
  “你找谁?”
  姜馨玉报了门户后说道:“我看过杨编辑的文章,认为他的思想很先进,昨天又遇到了一件事困扰着我,觉得杨编辑或许能帮上忙。冒昧打扰,还请见谅。”
  她把手上提的杏子递给了眼前的女人。
  耿如慧点点头,捂着鼻子:“先进来再说。”
  就这一会儿开门的功夫,苍蝇都飞进去了好几只。
  屋子面积不大,户型一点都不好,就分个里间外间。
  耿如慧扬声对着内屋喊人后泡了茶叶水招待她。
  “你得等会儿,他昨天喝了酒,就睡到现在。”
  “我叫耿如慧,杨荣是我丈夫。说来也巧,你还是杨荣的师妹,他也是华清毕业的,不过比你高了好多届。”
  这简直是意外之喜,有点同校的香火情,说话总归是更方便些。
  “我看过杨编辑的文章,很认同他的观点。他说个体工商户即将会是激活社会主义经济的一池春水,国家即将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要打通经济大动脉,必须畅通经济微循环,个体私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会越来越重要,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上升到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杨编辑的观点很具有前瞻性,街头巷尾不断涌出的摊贩们证明了政策开放是民心所向,未来个体工商户们会告诉社会这一步没有走错…”
  “你说了这么多,具体觉得好在哪?”
  声音是从内屋传出来的。
  姜馨玉认真回答说道:“可以解决一大部分就业问题,也方便了民众。”
  今年首都可多了不少回城的知青,本来工作岗位就不够,不然当初也不能组织动员知识青年们下乡,等再过两年,回城的都回城了,城市压力只会更大。
  那大家伙都干什么去?当个体户就是一条好的出路啊。
  杨荣穿好衣裳,出来的时候还在整理头上翘起的头发。
  “姜师妹,你这次来找我,只是想赞美我?”
  杨荣个头不高,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很有这个年代文化人的特色。
  姜馨玉笑说:“我是有事想请杨师兄帮忙来着,赞美你是在看了你的文章后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杨荣摆了摆手,“你说我听着。”
  在他洗脸刷牙的间隙,姜馨玉把昨天的事说了。
  “我想着,不是每一个街口“周锦”同志都会正好在场,但如果把这件事写在报纸上让更多的人看见,那受害的人就会变少,那些趁机作乱的人也会收敛,市场会繁荣起来。”
  第459章 访员来了
  “小姜,你这想法是挺不错,但能不能刊登到报纸上我家杨荣说了不算,得上头点头。”
  耿如慧也是报社的工作人员,和杨荣同进同出,知道他之前那几篇文章得罪了人,连带着总编辑都挨了挂落。
  “不怕你笑话,我俩工作了这么多年,还是两个月前才分到的房,结婚这么多年,一直住在多人宿舍,好不容易熬到分了福利房,轮到我俩的却是靠着厕所的…”
  耿如慧提起这些就是一肚子憋屈,平日里没人说,这一抱怨起来就有停不了的趋势。
  杨荣听的头疼,“你行了,姜师妹第一次上门来你就说这些有的没的,再咋样我们还是分到了房,比起那没分到房的可幸运多了。”
  姜馨玉脸上倒是没露出别的神色,问道:“你们现在还没有孩子呢?”
  耿如慧叹气说:“之前不敢生,生了没地方养。”
  姜馨玉无言以对。
  杨荣坐到桌前喝了一口茶水,开口拉回了正题,“你把底片都带过来了,你婆婆还是第一个办了营业执照的人,这件事闹进了公安局,调查证实那些人大部分都不是正儿八经的工作人员,足以证明他们动机不良。我认为这件事如果能在电视台上播放的话,会比刊登在报纸上效果好很多。”
  耿如慧没想到他自己不写,还敢想到电视台去了。不过如果能不沾手,那以后也能少受点挤兑,好像也不错。
  “你说的那位周锦同志是工商局的干部,她恪尽职守,为人民伸张正义,我想给她写篇文章。”
  “电视台里我有熟人,明天我就去找他让他了解一下这件事。见微知著,如果能把这些情况直接摆在台面上,我想情况会好很多。”
  耿如慧嗖的转头看向他,好呀好呀,不撞南墙不回头,这是想在厕所边住一辈子了。她的命咋就这么苦,碰到一个不会变通一身傲骨的臭男人。
  姜馨玉注意到她的眼神,心里也有些不好意思。
  这是个敏感的时期,敢冒着风险说话的人都是值得敬佩的。
  如果因为她的找来让他一家处境更尴尬,那就是她的罪过了。
  “杨师兄,我还是建议电视台那边有了结果你再写文章,跟着官方媒体走总是没错的。”
  耿如慧立马接话,“小姜同志说的对。”
  杨荣皱眉不语。
  无论是赞美还是贬抑,他都只写他认同的。
  姜馨玉交浅言深的说道:“杨师兄,你愿意去找电视台的朋友就已经是出力了,虽然能做更多,但我觉得还是要考虑一下家庭情况。风骨咱该有,但也得顾忌着可以裹腹的馒头。”
  耿如慧深以为然的点头,她不指望她男人变成会溜须拍马的人,但稍稍为了生活变通一下不好吗?
  姜馨玉在杨荣家待了近两个小时,和夫妻俩算是相谈甚欢,茶水都要喝饱了。
  等出了这道门,她心里是轻松的。
  甭管这事成不成,能做的她都做了。
  新的一周,姜馨玉接收到了一个足以另华清所有大学生都兴奋想要争取的消息。
  过些日子会有国外名校教授到访首都,各个高校都在争取下学期让国外教授到校讲课的机会,并且传言,学校会有新一批公费留学的名额。
  因为外汇奇缺,国家不是想送多少人出去就送多少人出去,去年华清只有三个名额,年纪普遍不小,最年轻的还是四十岁。
  而这次不一样了,据校领导说,这次名额比上次多不少,至于人选么,表现优异非常出色的学生也有可能获得这次公费出国留学的机会。
  <divclass="contentadv">
  假期马上就要到了,虽然离下学期还有一个假期的距离,但这个消息还是点燃了姜馨玉的热情。
  周二中午,陈进华开着吉普车来了。
  王素梅刚哄孙子睡下,正要忍着瞌睡趁着孩子睡着的时候再缝几个大肠头花,陈进华就敲响了院门。
  比起上回见面,陈进华两鬓多了不少白发,看起来苍老了不少。
  她也没让他进,把板凳搬到了棚子下,离门口多少近了一些。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