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年代好年华 第266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王素梅被百货大楼琳琅满目的商品震惊到了,到了衣服区,听到有人问面包服的价钱,一听要大几十,她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的长款面包服。
  老天爷,这面包服竟然这么贵!都赶上统购价收的一头近二百斤的猪了。
  她要是第一时间知道这个价钱,咋样都不会穿的,非得退回来不可。
  看了一眼在前头摸着羊毛衫的儿媳妇,王素梅恍恍惚惚的。
  陈秀云是咋养出这样花钱大手大脚的闺女的?和她儿子天生一对。这两个心里都是对钱没数的。
  王素梅心里虽然这么想,但她知道儿子儿媳都挺能干的,儿媳妇现在还能从出版社接翻译赚外快,每个月学校给俩人发的工资加在一起能存下二十五,算了算这些,她心里才平衡了不少。
  能花也能挣,她既然享受了,就不该去指责她们。
  王素梅自己都没意识到,儿媳妇和儿子花钱的风格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她,等再过多少年,就算家里请保姆干活,她应该也是能很好的接受的。
  五里桥大队。
  公社学校放假后,陈秀云就带着小川回了村里。
  姜馨玉前后往回寄过两次东西,姜玉珠也寄过一回,前前后后的,陈秀云收过三回东西。
  一看就不一般的面包服穿上了身,陈秀云走在村里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到哪都被人围观。
  在马美丽的得瑟宣传之下,村里人都知道姜玉珠嫁的好,这给陈秀云介绍对象的人就多了起来。
  平时在学校倒是挺安生,这一回村各路打着小心思的人就冒出来了。
  陈秀云心烦这一波又一波给她说媒的人,干脆把姜老头接到她院里过年。
  反正姜老三一家都被发配去劳改了,姜老头想作妖都得想想他作那妖是为了谁。
  姜老头确实不作妖了,对于陈秀云把他接过去的举动高兴激动到差点流泪。
  “老大媳妇是个孝顺的,老大在地下有知,不知道得多感谢你替他孝敬我。”
  陈秀云点点头,满意现在姜老头的识趣,“你说的对,你知道孝敬你不是我的责任就行!你好好在这住着,我管你吃饱喝好,要是打些有的没的主意,我就得把你扫地出门了。”
  这话说的直接,姜老头也不敢有什么意见。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跟着陈秀云能过上好日子,他是犯傻才跟她对着干。
  比起以前老大媳妇对他的态度,他也不求什么了。
  <divclass="contentadv">
  他年纪也不小了,老二家没出息,老三家已经毁了,剩下的日子也不知道还有多久,能好好混一天就混一天呗。
  一旁的马美丽听的咋舌,这大嫂现在就是有底气,她要是敢这么对公爹说话,不说公爹,就她男人都饶不了她。
  “大嫂,馨玉姐妹还寄回来什么了?”
  马美丽更想直接问有没有给她这个二婶寄东西。
  陈秀云说道:“有些连环画,拿给振武让他看去吧。”
  正说着话,本村的媒婆又登门了。
  陈秀云看了一眼姜老头,姜老头福至心灵,扬声对杜媒婆说道:“老李家的,什么风把你吹来了?三天两头的登门,连块肉都不舍得提,俺家的门槛都要被你踩坏了。”
  杜媒婆眼一翻,才不搭理这个老混不吝的,直接对陈秀云说:“我上次给你提的你真不再考虑考虑?男方可是城里的工人。”
  陈秀云不想搭理这个听不懂人话天天讨人嫌的杜媒婆,掀开帘子进屋了。
  姜老头见她进去,拿起立在墙根的扫帚对杜媒婆说道:“老李家的,你再登门给我儿媳妇说媒,我就不客气了。”
  杜媒婆翻着白眼:“你可滚一边去,都新社会了,寡妇想再嫁就再嫁,你是哪个?管得了这个闲事。”
  姜老头一气之下脱了鞋就丢向杜媒婆,正正好砸住了杜媒婆的嘴。
  杜媒婆炸了,和姜老头打成了一团。
  两人半斤对八两,可以称得上是菜鸡互啄。
  杜媒婆是骂骂咧咧的走的。
  人走了,姜老头整了整自己的衣服,顺了顺头发,嘴里哼道:“敢到你爷爷的地盘上撒野,让你有来无回。”
  门被推开,陈秀云说道:“爸,以后再有人上门来说媒,你就还这样。”
  姜老头得意洋洋,“我知道你让我住过来是为啥,放心吧,我可不傻。”
  陈秀云“呦”了一声,“你现在倒是怪聪明。”
  马美丽在一旁心想:那可不吗?以前老三家儿子多,老头指着老三家给他养老、让他过上好日子,现在眼瞅着婆母死了,老三家毁了,她家又没啥能耐,这老头不得指着出息的大嫂一家?
  大嫂要是改嫁了,老头还指望谁去?
  公爹的眼睛永远是向着好处看!这么多年从来没变过!
  石头胡同里,罗大爷正拿着毛笔在红纸上写对联。
  石头胡同里住的人家可不少,大部分人家竟然都拿着红纸过来让罗大爷写对联。
  姜馨玉在一旁瞅着,罗大爷一手书法行云流水,整体看上去有种狂放不羁的气质,和他本人的气质并不相符。
  “您这毛笔字写的顶呱呱!”
  面对她这么直白的赞美,罗老头一笑:“不比年轻的时候了,现在手腕没多少劲。”
  他拿起一副写好的对联递给她,“明儿个早上贴上吧。”
  姜馨玉:“那真是谢谢您嘞!”
  第445章 做客
  快过年时,罗大爷成了石头胡同里的大忙人。
  各家各户也不白让他写对联,有炸了蜜麻花和焦圈、松肉的都会给他送过来一些。各家各户送一点,他都用不着自己动手了。
  陈进华前两天又送来了米面油和肉菜,王素梅炸了糖油果子,也给罗大爷端去了一碗。
  陈奕赶在年前从沪市回来了,还没进院门,就闻到了甜香的糖油果子味。
  不是婆婆也在,姜馨玉非得跳到他身上贴贴。
  陈奕把提回来的东西一一拿出,王素梅竟然还看到了绿豆芽。
  “从沪市买回来的?还没坏?”儿子脑子没坏吧,从沪市买绿豆芽回来。
  陈奕:“不是,是在巷子里碰到一个卖豆芽的,我就买了点。”
  做生意跟做贼的一样,卖完他这一单,迅速换地方。不过这也是个好现象,至少有人做小买卖了。
  陈奕带回来的螃蟹就不少,还有一些小的黄花鱼干和虾干,死透的新鲜虾尸体已经硬了,但时间不长,还能吃。
  姜馨玉吃够了白菜土豆,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嫌弃海鲜不新鲜了,不然连吃都没得吃呢。
  王素梅掀掀眼皮:“你弄这些回来,花了多少钱?”
  陈奕镇定自若:“没多少钱,我还给你们都买了东西。”
  陈奕给他妈买了双棕红色的浅口皮鞋,除了皮鞋,还有一双棉鞋,一双现在就能穿,一双春天穿。
  姜馨玉的是个小皮靴,鞋口处还有一圈软和的白毛毛,看起来就暖和,除了皮鞋,还有一条乳白色的羊绒围巾甚得她心!
  不等他妈说话,陈奕说道:“研究所给我奖励了三十块钱,这些螃蟹和鱼虾在沪市算不上值钱的东西,加上鞋子这些东西,其实没花多少钱。”
  王素梅信他才有鬼,那面包服说着没多贵,结果好几十,这皮鞋看起来就不便宜。
  这次去上海,陈奕只恨自己兜里没有多少钱。
  改革开放是还没多久,但沪市的淮国旧里的商品种类更多了,说是二手市场,其实新货不少,还都不要票,街头巷尾中,挑着扁担卖东西的贩夫走卒可比首都的街巷里多不少。
  王素梅对儿子儿媳花钱的本事佩服的很,带回来的鱼干不少,她分出一部分给罗大爷送了一些,随即又另外装了两个包裹,让儿子儿媳分别给陈进华和姜玉珠送去。
  “你俩先去送东西,等炸完东西我就把螃蟹蒸上,再炒两个菜,回来正好吃饭。”
  小靴子姜馨玉当即就换上了,裤腿直接束了进去。
  红色的面包服,黑色的裤子配小皮靴,她姜馨玉在七十年代也是走在潮流前线的人。
  胡同里炊烟袅袅,家家户户好像都在做好吃的,巷子里的味道丰富的很。
  到了没人的地方,他牵起了她的手,把人拉进了怀中。
  二十来天没见面的夫妻俩在背风的巷子里搂搂亲亲。
  坐了公交车,又走了十来分钟,到了军区大院外的警卫亭处。
  陈奕没打算进去,报了姓名直接把东西放到了警卫亭那,做了登记后让守值人员送进去就成。
  俩人放下东西就光棍的走了,守值人员立马提着东西去了陈进华的住处。
  整栋小楼里,就只有陈进华一人在客厅安静的坐着看报。
  陈嘉嘉最近天天出去玩,跑的不着家,冯蔓也早就搬出去了,这栋小楼冷清到日光晒进来都透着一股冷清。
  等收到鱼干虾干,他眉眼间缓和了不少。
  “人已经走了?”
  值守人员点点头。
  陈进华穿好大衣出门开车,等到了最近的公交车站时,见小夫妻还在那等着。
  俩人说说笑笑的,看起来气氛不错。
  <divclass="contentadv">
  “吃饭没有?”
  “我妈正在家里做。”
  陈进华道:“上来,我送你们回去。”
  姜馨玉:“我们还得去周齐家一趟,给我姐送点鱼干。”
  他的语气虽然和缓,但带着不容置疑的味道:“我送你们去。”
  就这样,她在七十年代坐上了吉普车。
  不知道什么时候她家可以买辆车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