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年代好年华 第160节
陈秀云去县里时专门去了一趟黑市,就想买点肥肉回来炼油,结果听做生意的说,去年冬天卖猪肉的就没来黑市了。
养殖场都被端了,哪里还有肉卖?
姜馨玉和陈奕都想搞钱,平时除了攒点猪胰子皂,现在也就是靠着倒腾手表挣点钱了,至于那些老物件,他倒是又收回来一件,这东西现在倒手有点亏,他就没出手。
第276章 大队出风头
那一场雨对公社今年的收成影响不小,大部分大队的小麦受灾挺重,交的公粮数都不够,五里桥大队还能交够数就显出来了。
别的大队领导在王书记那里“哭哭啼啼”时,五里桥大队李队长和余书记又被王书记狠狠的表扬了。
人家大队的人在抢收的时候不偷懒,才能在下大雨时及时把粮食全收完!就这一点,公社哪个大队都比不了。
这次下雨,受了影响的可不止她们这一个公社,周遭几个县最近都有雨,有的地方连着下了七八天的雨,粮食丰收时下雨当然会影响产量,今年的粮肯定紧巴巴的。
李队长和余书记的工作干的好,王书记专门让陈奕去采访俩人,写一篇稿子上来,他会投到县里。
书记知道陈奕会写稿子,不是他稿子写的好,去年知错就改的典型李老太也不会上电影。
每年电影放映员都会去采访好人好事,交到县里后,有的可能会登上报纸,也有可能“上电影”,让所有观看电影的人都看到。
此时大队公房里,哪怕没有人给俩人拍照片,队长和书记都换上了俩人最体面的衣服,书记的胸前口袋里还像模像样的别了一支钢笔。
俩人都激动的不行,被采访,还有可能登上报纸,这么多年头都是头一遭。
陈奕拿着笔坐在两人,问题一个接一个的问,他时不时记下。
“为什么五里桥大队能比别的大队收粮收的快、损失最小?”
李队长轻咳了一声,“因为我们大队的社员都是好样的,抢收时压根没人偷懒!那天大雨哗哗的下,天也黑了,我们谁也没想着回家休息,一心都扑在了地里的麦子上…”
队长和书记都记着姜馨玉的话,他们就该狠狠的夸大队的社员们,这个时候不自吹自擂,得夸社员,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对他们的印象会更好不少。
俩人本来是有点点不乐意全夸社员的,社员们在抢收的时候卖力的很,是该夸,但也是他们两个领导的好,不是他们在下雨前几天安排的好,收粮的速度比别的大队快了不少,这回她们大队也不能这么大出风头。
但姜馨玉说了,社员得他们俩人夸,至于夸他们,得让写文章的人和看文章的人来夸。
自己夸的没有别人夸的效果好,他们只需要如实的说明做了哪些安排,再狠狠夸一波社员,这样才显的他们有领导的格局。
俩人不知道啥是格局,反正看到陈奕写好的文章时,那可真是笑的合不拢嘴。
文章里,五里桥大队的社员吃苦耐劳、服从安排、劳动的积极性极高,他们五里桥大队的领导做事认真、身先士卒,富有洞察力和责任心,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位领导虽然都有初中的文化,但这篇文章里不少段落俩人不能完全看懂,但是知道是在夸他们的意思,对陈奕这个写文章的水平还是挺佩服的。
“这小两口都是人精,也不知道那脑子是咋长的,咱们大队别的小年轻可没这水平。”
“人还是得有文化,没文化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就连拍马屁也拍不到正头上。”
天气一热,院子里猪圈的味道就有点浓烈了。
陈奕知道姜馨玉嫌有味,只要在家,他至少得把猪圈打扫两遍。
不过猪粪可以抵工分,池子里不满,也没法都清理干净,就只能盖上一层土和碎麦秆。
他干完活洗完手进去,姜馨玉摆摆手,“你洗澡去,把衣服换了。”
<divclass="contentadv">
这个院子夏天猪圈的味道太浓了,不像她娘家新院子那个猪圈,院子大,距离屋子有些距离,味道也没那么浓。
陈奕听话的拿起干净衣裳去小间冲冷水澡。
他现在在屋里完全没有地位的,天气一热起来,她恨不得把他赶到屋外头去,和天冷时候的待遇一个天一个地。
王寡妇看他又洗澡,嚷嚷道:“一天洗两回,你提水不费劲是吧?那衣服天天洗,多洗几次就破了,真不是个会过日子的。”
陈奕当然不能把姜馨玉给卖了,“天太热,流一身汗,洗了凉快,衣服里头刺闹的很,得洗洗。”
王寡妇骂骂咧咧:“一天到晚就你事多!”
陈奕无言以对,选择独自咽下这口苦果。
姜馨玉坐在床上偷偷的笑,然而等天黑后她就笑不出来了。
他洗完冷水澡,头发上还有水汽,身上肌肤冰凉凉的,直接贴在她背后,语气幽幽的问:“凉快吗?”
因为天气原因,她已经拒绝过好几次交流了,这回他根本没有给她拒绝的机会…
陈奕来到这个时代后看过无数报纸,听过收音机的频道,对于这个时代的特色也有所了解。他那篇文章王书记看了都赞不绝口,见微知著,由一个大队影射到社会集体,充满了时代正能量。
毫无疑问的,这篇文章登上了省报和好几家报纸。
陈奕因此还额外得到了十三块钱的稿费,也是意外之喜了。
不说李队长和余书记,公社王书记都没想到能登上省报,他本来以为顶多会被县里大肆表扬而已。
报纸直接被队长张贴到了队里公房的黑板上。
“大家伙都来看看,接下来的日子我们也要继续好好干,这次出风头,在省里我们五里桥大队都出名了,好好干,今年公社的先进大队肯定还是我们!”
社员们大部分不识字,就让那识字的给大家伙念一遍。
大家伙听的认真,念文章的人也挺与有荣焉,碰到不认识的字,猜测着念过去一时之间也没人提出疑问。
陈秀云听着不对劲,kou纽是啥?是不是枢纽啊?
还有几个词,也着咋怪怪的?
这篇文章一出,大家伙听的不明觉厉,都觉得陈奕是个有文化的!
王寡妇下巴微扬的提着装着西红柿的篓子过去,那是骄傲的不得了。
队长和书记都说了,她儿子和儿媳妇那都是文化人、是会来事又有脑子的聪明人!
队长和书记春风得意,俩人都听到了口风,如果今年秋收过后,他们大队表现依旧好,俩人是有机会被调去公社的。
第277章 给我画饼
中午放学,学校宿舍里,姜馨玉在看着报纸,读着陈奕这篇得了十三块钱稿费的文章。
他之前写的时候她没看过,不过在他采访之前小小的教了一下书记和队长该咋说话。
这篇文章反正她是写不来,她是有点小聪明,可以拍拍领导马屁,但有格局、看起来就“高大上”的文章她写不出来。因为时代特色有点浓,她无法这么自如的写出这样的文章。
她正觉得他牛批时,他推开门抱着唱片机回来了。
“你来给我教教,这种文章要怎么写?以后你多写几篇,还能多赚点稿费。”
俩人现在的额外收入不多,除了手表,就是猪胰子和他倒腾的那些东西。比起过年时做生意挣钱的速度,现在就是龟速。
她把制作猪胰子的手艺都教给婆婆了,但今年猪不多,陈奕也不是每天都能拿到猪胰子,一个月才攒了一百来个猪胰子皂,卖了也就是二十多块钱。
不过刨除吃用,上个月俩人存了七十二块钱,相当于村里有些人家一年的收入了。物资太过匮乏,什么都要票据,有钱都没地花。
他写篇文章也不少钱,以后完全可以投稿啊。
陈奕把唱片机放下,轻笑一声说道:“钻钱眼里了?”
姜馨玉哼了一声,手指和食指搓着,“四合院、大别墅、小轿车、手表衣服鞋子包包,哪个不要钱?”
陈奕好整以暇:“不要急,以后都会有的。”
“你现在都会画饼了,饼画的都撑死我了。”
他短促的笑了一声,“撑着总比饿着强。”
俩人日常斗了一会儿嘴,谁都不上气。
半晌后他说道:“以后你多研究研究报纸和杂志上的各种文章,高考的时候向那些文章的风格靠近,更利于文章得分。”
姜馨玉觉得他说的对。
这不是取巧,时代特色如此,在这种不成文的规则内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陈奕摆弄了一下唱片机,摇动过后,有些瑕疵的音乐声就流淌出来了。
随即《东方红》这首歌激情澎湃的在宿舍里响了起来。
姜馨玉整个人都是无语的,她在收音机里听过这首歌,这歌是相当富有激情和感染力,但她就想听“小资”一点的歌。
这首歌把罗远几个都引过来了。
“哪来的留声机?这唱片有些年头了吧,音质不怎么好了。”
陈奕把唱片机关了,“这唱片机是别人家坏了几年的,我拿回来修了修,现在能听了,就是没好听的唱片。”
陈正宇还真把机芯的事记着,一弄到手那东西,就给他寄回来了。
钟颖忙说道:“别停啊,有个《东方红》听也不错。”
这话一点不假,她们老师中没有一个有收音机的,平日里哪有歌曲听?《东方红》也顶顶不错了。
吴健上前和陈奕认真说道:“我看了你那篇文章,写的是挺不错,但我就是有点不太舒服,总觉得你…”
钟颖觉得他会说出什么不妥的话,立马喊了他的名字,给他警告。
<divclass="contentadv">
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话不能说,他一个投稿十次最高中一次的人还不明白吗?他们教师中可有李罗这种小人,他咋就不长记性呢!
吴健瞪了一眼钟颖,虽然不满意,但还是把话憋回去了。
他没事就爱写些东西,以前还有文章被文学杂志刊登过,不过这两年写的东西别人都不太认可,他既觉得那些人不识货,又在想到底是哪里有问题。
陈奕那篇文章看似松散,实则结构严谨,字里行间又充斥着感情,行文舒展自如,但他莫名不适,觉得没他的文章有风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人肚里有些东西。
陈奕大概明白他的未尽之语,不过不以为然。他不觉得他在宣扬苦难,也不觉得他在迎合这个社会。
时代就像奔腾的洪流,他不想却成为了这个节点的一粒细沙,虽说革、命队伍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但底层农民的的辛苦是其它工种拍马也不及的,他只是写了社员们的光辉,歌颂了他们对国家的贡献。
音乐声不小,李师傅喊开饭没人应,便推开门进来了。
“都赶紧的,鱼汤好了。”
下完大雨后,河道里都有鱼冲上来,大家伙都捡,谁去举报谁去?
河里的鱼是真不少,大家都去抓,连学校这几天都顿顿吃鱼。
养殖场都被端了,哪里还有肉卖?
姜馨玉和陈奕都想搞钱,平时除了攒点猪胰子皂,现在也就是靠着倒腾手表挣点钱了,至于那些老物件,他倒是又收回来一件,这东西现在倒手有点亏,他就没出手。
第276章 大队出风头
那一场雨对公社今年的收成影响不小,大部分大队的小麦受灾挺重,交的公粮数都不够,五里桥大队还能交够数就显出来了。
别的大队领导在王书记那里“哭哭啼啼”时,五里桥大队李队长和余书记又被王书记狠狠的表扬了。
人家大队的人在抢收的时候不偷懒,才能在下大雨时及时把粮食全收完!就这一点,公社哪个大队都比不了。
这次下雨,受了影响的可不止她们这一个公社,周遭几个县最近都有雨,有的地方连着下了七八天的雨,粮食丰收时下雨当然会影响产量,今年的粮肯定紧巴巴的。
李队长和余书记的工作干的好,王书记专门让陈奕去采访俩人,写一篇稿子上来,他会投到县里。
书记知道陈奕会写稿子,不是他稿子写的好,去年知错就改的典型李老太也不会上电影。
每年电影放映员都会去采访好人好事,交到县里后,有的可能会登上报纸,也有可能“上电影”,让所有观看电影的人都看到。
此时大队公房里,哪怕没有人给俩人拍照片,队长和书记都换上了俩人最体面的衣服,书记的胸前口袋里还像模像样的别了一支钢笔。
俩人都激动的不行,被采访,还有可能登上报纸,这么多年头都是头一遭。
陈奕拿着笔坐在两人,问题一个接一个的问,他时不时记下。
“为什么五里桥大队能比别的大队收粮收的快、损失最小?”
李队长轻咳了一声,“因为我们大队的社员都是好样的,抢收时压根没人偷懒!那天大雨哗哗的下,天也黑了,我们谁也没想着回家休息,一心都扑在了地里的麦子上…”
队长和书记都记着姜馨玉的话,他们就该狠狠的夸大队的社员们,这个时候不自吹自擂,得夸社员,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对他们的印象会更好不少。
俩人本来是有点点不乐意全夸社员的,社员们在抢收的时候卖力的很,是该夸,但也是他们两个领导的好,不是他们在下雨前几天安排的好,收粮的速度比别的大队快了不少,这回她们大队也不能这么大出风头。
但姜馨玉说了,社员得他们俩人夸,至于夸他们,得让写文章的人和看文章的人来夸。
自己夸的没有别人夸的效果好,他们只需要如实的说明做了哪些安排,再狠狠夸一波社员,这样才显的他们有领导的格局。
俩人不知道啥是格局,反正看到陈奕写好的文章时,那可真是笑的合不拢嘴。
文章里,五里桥大队的社员吃苦耐劳、服从安排、劳动的积极性极高,他们五里桥大队的领导做事认真、身先士卒,富有洞察力和责任心,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位领导虽然都有初中的文化,但这篇文章里不少段落俩人不能完全看懂,但是知道是在夸他们的意思,对陈奕这个写文章的水平还是挺佩服的。
“这小两口都是人精,也不知道那脑子是咋长的,咱们大队别的小年轻可没这水平。”
“人还是得有文化,没文化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就连拍马屁也拍不到正头上。”
天气一热,院子里猪圈的味道就有点浓烈了。
陈奕知道姜馨玉嫌有味,只要在家,他至少得把猪圈打扫两遍。
不过猪粪可以抵工分,池子里不满,也没法都清理干净,就只能盖上一层土和碎麦秆。
他干完活洗完手进去,姜馨玉摆摆手,“你洗澡去,把衣服换了。”
<divclass="contentadv">
这个院子夏天猪圈的味道太浓了,不像她娘家新院子那个猪圈,院子大,距离屋子有些距离,味道也没那么浓。
陈奕听话的拿起干净衣裳去小间冲冷水澡。
他现在在屋里完全没有地位的,天气一热起来,她恨不得把他赶到屋外头去,和天冷时候的待遇一个天一个地。
王寡妇看他又洗澡,嚷嚷道:“一天洗两回,你提水不费劲是吧?那衣服天天洗,多洗几次就破了,真不是个会过日子的。”
陈奕当然不能把姜馨玉给卖了,“天太热,流一身汗,洗了凉快,衣服里头刺闹的很,得洗洗。”
王寡妇骂骂咧咧:“一天到晚就你事多!”
陈奕无言以对,选择独自咽下这口苦果。
姜馨玉坐在床上偷偷的笑,然而等天黑后她就笑不出来了。
他洗完冷水澡,头发上还有水汽,身上肌肤冰凉凉的,直接贴在她背后,语气幽幽的问:“凉快吗?”
因为天气原因,她已经拒绝过好几次交流了,这回他根本没有给她拒绝的机会…
陈奕来到这个时代后看过无数报纸,听过收音机的频道,对于这个时代的特色也有所了解。他那篇文章王书记看了都赞不绝口,见微知著,由一个大队影射到社会集体,充满了时代正能量。
毫无疑问的,这篇文章登上了省报和好几家报纸。
陈奕因此还额外得到了十三块钱的稿费,也是意外之喜了。
不说李队长和余书记,公社王书记都没想到能登上省报,他本来以为顶多会被县里大肆表扬而已。
报纸直接被队长张贴到了队里公房的黑板上。
“大家伙都来看看,接下来的日子我们也要继续好好干,这次出风头,在省里我们五里桥大队都出名了,好好干,今年公社的先进大队肯定还是我们!”
社员们大部分不识字,就让那识字的给大家伙念一遍。
大家伙听的认真,念文章的人也挺与有荣焉,碰到不认识的字,猜测着念过去一时之间也没人提出疑问。
陈秀云听着不对劲,kou纽是啥?是不是枢纽啊?
还有几个词,也着咋怪怪的?
这篇文章一出,大家伙听的不明觉厉,都觉得陈奕是个有文化的!
王寡妇下巴微扬的提着装着西红柿的篓子过去,那是骄傲的不得了。
队长和书记都说了,她儿子和儿媳妇那都是文化人、是会来事又有脑子的聪明人!
队长和书记春风得意,俩人都听到了口风,如果今年秋收过后,他们大队表现依旧好,俩人是有机会被调去公社的。
第277章 给我画饼
中午放学,学校宿舍里,姜馨玉在看着报纸,读着陈奕这篇得了十三块钱稿费的文章。
他之前写的时候她没看过,不过在他采访之前小小的教了一下书记和队长该咋说话。
这篇文章反正她是写不来,她是有点小聪明,可以拍拍领导马屁,但有格局、看起来就“高大上”的文章她写不出来。因为时代特色有点浓,她无法这么自如的写出这样的文章。
她正觉得他牛批时,他推开门抱着唱片机回来了。
“你来给我教教,这种文章要怎么写?以后你多写几篇,还能多赚点稿费。”
俩人现在的额外收入不多,除了手表,就是猪胰子和他倒腾的那些东西。比起过年时做生意挣钱的速度,现在就是龟速。
她把制作猪胰子的手艺都教给婆婆了,但今年猪不多,陈奕也不是每天都能拿到猪胰子,一个月才攒了一百来个猪胰子皂,卖了也就是二十多块钱。
不过刨除吃用,上个月俩人存了七十二块钱,相当于村里有些人家一年的收入了。物资太过匮乏,什么都要票据,有钱都没地花。
他写篇文章也不少钱,以后完全可以投稿啊。
陈奕把唱片机放下,轻笑一声说道:“钻钱眼里了?”
姜馨玉哼了一声,手指和食指搓着,“四合院、大别墅、小轿车、手表衣服鞋子包包,哪个不要钱?”
陈奕好整以暇:“不要急,以后都会有的。”
“你现在都会画饼了,饼画的都撑死我了。”
他短促的笑了一声,“撑着总比饿着强。”
俩人日常斗了一会儿嘴,谁都不上气。
半晌后他说道:“以后你多研究研究报纸和杂志上的各种文章,高考的时候向那些文章的风格靠近,更利于文章得分。”
姜馨玉觉得他说的对。
这不是取巧,时代特色如此,在这种不成文的规则内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陈奕摆弄了一下唱片机,摇动过后,有些瑕疵的音乐声就流淌出来了。
随即《东方红》这首歌激情澎湃的在宿舍里响了起来。
姜馨玉整个人都是无语的,她在收音机里听过这首歌,这歌是相当富有激情和感染力,但她就想听“小资”一点的歌。
这首歌把罗远几个都引过来了。
“哪来的留声机?这唱片有些年头了吧,音质不怎么好了。”
陈奕把唱片机关了,“这唱片机是别人家坏了几年的,我拿回来修了修,现在能听了,就是没好听的唱片。”
陈正宇还真把机芯的事记着,一弄到手那东西,就给他寄回来了。
钟颖忙说道:“别停啊,有个《东方红》听也不错。”
这话一点不假,她们老师中没有一个有收音机的,平日里哪有歌曲听?《东方红》也顶顶不错了。
吴健上前和陈奕认真说道:“我看了你那篇文章,写的是挺不错,但我就是有点不太舒服,总觉得你…”
钟颖觉得他会说出什么不妥的话,立马喊了他的名字,给他警告。
<divclass="contentadv">
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话不能说,他一个投稿十次最高中一次的人还不明白吗?他们教师中可有李罗这种小人,他咋就不长记性呢!
吴健瞪了一眼钟颖,虽然不满意,但还是把话憋回去了。
他没事就爱写些东西,以前还有文章被文学杂志刊登过,不过这两年写的东西别人都不太认可,他既觉得那些人不识货,又在想到底是哪里有问题。
陈奕那篇文章看似松散,实则结构严谨,字里行间又充斥着感情,行文舒展自如,但他莫名不适,觉得没他的文章有风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人肚里有些东西。
陈奕大概明白他的未尽之语,不过不以为然。他不觉得他在宣扬苦难,也不觉得他在迎合这个社会。
时代就像奔腾的洪流,他不想却成为了这个节点的一粒细沙,虽说革、命队伍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但底层农民的的辛苦是其它工种拍马也不及的,他只是写了社员们的光辉,歌颂了他们对国家的贡献。
音乐声不小,李师傅喊开饭没人应,便推开门进来了。
“都赶紧的,鱼汤好了。”
下完大雨后,河道里都有鱼冲上来,大家伙都捡,谁去举报谁去?
河里的鱼是真不少,大家都去抓,连学校这几天都顿顿吃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