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977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每一个知识节点,都需要去酝酿。
  李瑄由衷地希望,智慧宫能进一步发展。
  他的三言两语,是时代的一大步,为学者们赢得无数时间。
  ……
  洛阳城外,大运河码头。
  上百艘船只靠在码头,一部分天策卫士卒,登上船只。
  李瑄也在万民相送下,携带妻女,登上龙舟。
  目标临淮郡。
  晨曦微露,宽阔的河面泛起粼粼波光。
  一艘非凡的御船破水前行,船头宛如仰天长啸的蛟龙,双目以琉璃镶嵌,炯炯有神,龙须飘动,尽显威严。
  整艘船只长十几丈,重修以后,十分大气。
  这是李隆基的常备船只,而李隆基却从未上过一次。
  让李瑄领略一番。
  在船只上,能观赏两岸的风俗人情,秀美风景。
  李瑄南行的时候,有大臣建议暂时切断大运河,只作为皇帝的航道,避免心怀不轨者。
  但被李瑄拒绝。
  这条商贸最繁华的航道,哪怕只停十天半月,都会对商贸造成巨大损失。
  蝴蝶效应下,可能会使一些商贩破产、百姓蒙受损失。
  大运河,说是百万漕工衣食所系,也毫不为过。
  百艘船只排列正式行驶,上千名禁军骑马南下。
  向洛阳而来的船只都注意到这番场景。
  “大唐玄龙旗!还有金叶旗,三角锦兽旗,那是什么?”
  一艘船只上的船员指着前方震撼询问。
  这些大型的船只,不可能是商队。
  特别是中间的船只,壮丽庞大,豪华气派,令人望而生畏。
  “难道……”
  “这是至尊的旌旗啊……是至尊要顺着大运河南巡……”
  有见识者推测出皇帝要南巡。
  实际上,也惟有这一个解释。
  除了皇帝,哪个达官贵人敢如此大阵仗?
  洛阳是王旌之地,消息很快就会传至长安。
  大运河宽敞,一般的船只,一定要远离皇帝的龙舟。
  若故意靠近,恐会被当成刺客。
  “见至尊南巡,是我等此行之幸,满船丝绸,不足道也……”
  有的商人非常激动。
  那可是至尊!万古以来,最英明的皇帝。
  最起码商人是这么认为的,士农工商,在商人地位越来越低的时代,取消市籍,让商人不再被嘲讽。
  即便商人的税率提高,他们也心甘情愿。
  谁不想有尊严的活着呢?
  “万岁!”
  “万岁!”
  每一艘从龙船旁驶过的船只,都会高呼万岁,以表示对至尊的敬重。
  而且两岸乡里,无数百姓在大运河旁观看龙舟南下。
  李瑄身穿常服,在龙船的甲板上,看着这一切,听着这一切,心潮澎湃。
  “夫君,您南巡的动静,惊到了商民。”
  裴灵溪陪李瑄在甲板上,向李瑄说笑道。
  三十多岁的裴灵溪雍容华贵,她依旧美丽动人,特别是眉眼,如少女时一般。
  他们夫妻多年,始终如初。
  皇帝的身份,并没有对他们的夫妻关系带来隔阂。
  这是李瑄的品德所致。
  裴灵溪认为自己是古往今来,最幸福的皇后。
  夫君能赢得苍生爱戴,裴灵溪发自内心地高兴。
  “上一个顺着大运河南下的皇帝是隋炀帝。他入江都,再也未回到洛阳。”
  李瑄见裴灵溪说队伍阵势大,他说出这番话,非常不合时宜。
  “隋炀帝怎么能与夫君比较呢?”
  裴灵溪觉得这话不吉利。
  大唐人都知道,隋炀帝是暴君、昏君,大唐取而代之,是顺应天道。
  “联想到这些故事,我才能清醒、自勉,才能贯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崇高理念。”
  李瑄缓缓回答道。
  国家和社稷,都可以改变更换,唯有百姓是不可更换的。
  隋炀帝第一次下江南,竟然出动了五千多艘船。
  出港时,从第一艘船开拔,到最后一艘船离港,花了近两个月时间。
  浩浩荡荡的船队,一字排开,前后数百里,那真是叫一眼望不到边。
  随从加上各类杂役,差不多有十余万人;所到之处,地方官吏带着五百里范围内百姓,给船队提供粮食、肉食、日常所需,每天送餐及补充消耗资质的百姓有数万名。
  真是折腾百姓啊!
  所以李瑄南巡的时候,尽量从简。
  他南巡是为视察民生,不似隋炀帝一样,留恋江都美好。
  “夫君是圣哲,妾身当全力支持。”
  能随李瑄出行,一路观赏风景,裴灵溪已心满意足。
  她不过是一个小女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治理好后宫,不给夫君增添烦心事。
  与裴灵溪温存一会儿,姜月瑶、霜儿、长离三女,带着两个小女儿,到达甲板上。
  走路还不太稳当的小女儿,叫着阿爷的模样,让李瑄开怀地笑了。
  相比于在马车上赶路,于大船之上,欣赏风光,无比地惬意。
  她们也期待江南的风华,看一看传说中的长江,还有那诗中的江南水乡。
  船只行驶,遇码头会停下。
  一般会留在码头过夜,日出再行。
  李瑄又不赶时间。
  每到一码头,地方官吏就来拜见。
  李瑄只是象征性地问一下地方的民事。
  他的目的不是淮水以北的区域,不会具体去视察。
  于十月,李瑄到达临淮,在这个紧邻淮水的郡停下,进行休整。
  李瑄也打算在临淮郡视察一番。
  内卫着便衣,在迎接李瑄的人群中戒备。
  李瑄让廖峥嵘派遣锦衣卫,打探临淮郡的情况。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地方官吏干得怎么样,治下百姓一清二楚。
  许多时候,一地百姓皆对地方官吏道路以目,然朝廷却不知情。
  大唐幅员辽阔,官吏们勾结在一起,欺上瞒下太容易了。
  越是离皇帝远的地方,这种情况就越可能发生。
  长安距离淮水一带较远,距离江南更远。
  这次李瑄下江南非常突然,没有向行省通知。
  九月决定,九月出发。
  等李瑄顺着大运河南下的时候,通过商队船只,大运河沿岸的郡县,才知道至尊在南巡。
  地方官吏肃然,卖力整顿郡县,生怕李瑄在某个渡口停下,杀向自己所在的衙门。
  临淮郡虽在淮水以北,却属于淮南省。
  现临淮太守为常铉,今年四十余岁。
  随行的官吏告诉李瑄,常铉考核颇优。
  对李瑄来说,这并不能说明什么,现任上的太守,就没有考核差的。
  即便如此,每年都要杀几个太守,还要免职一些。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