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871节
而当下的大唐,恰恰是一些庸才和混子在地方辗转一辈子,他们走到哪里,就祸害到哪里。
当天,李瑄与李廙入咸阳城,居住在此。
百姓在城中夹道相迎,欢呼不止。
至尊驾到,对小小的咸阳城来说蓬荜生辉。
接下来十几天时间,李瑄先后在凤翔、冯翊、兴平郡巡视。
关中的太守、县令,都是朝廷新任。最起码面上还行。
李瑄不是监察而来,只是看看关中百姓生活得如何。
关中平原,秦汉时为天府之国,但到了大唐,三百万人都养不起。
李瑄也在田地中,观看刚种下的粟和麦。
询问老农后,知道关中平原的土地,亩产量比中原低。
这更让李瑄确定关中水土流失严重,需要休养生息。
而黄土高原的植树造林,势在必行。
但大唐暂时没有人力物力,去植树造林。
只能通过囚犯,将徒刑的囚犯,发配到黄土高原上,服役满后,再放他们离开。
李瑄此次巡视,也意在震慑关中的豪强大族。
在这一片土地上,不论他们姓什么,都必须遵守国法。
从六月开始的除贱为良,他们也得老老实实去遵从,否则就是身败名裂的时刻。
李瑄所过之处,民众无不竭诚欢迎。
几乎每个县停顿,李瑄都会接见乡里百姓。
对普通百姓来说,能见李瑄一面,祖坟都会冒青烟。
李瑄与民同乐,与民同忧,还不忘叮嘱他们一些事宜。
比如生养婴儿时该如何,煤炭有剧毒,睡觉时千万不能点燃。
他语重心长地告诫百姓女子十八岁之前生子的坏处。
后世有太多的例子证明未成年生子不仅婴儿更危险,对女子身体也会损害。
连后世都如此,更别说这个时代。
看看唐代的名人,许多原配夫人都无法长命。
在不愁吃穿的情况下,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女儿受到伤害。
李瑄知道他这条策令一直被诟病。
但正因为知道危害大,才顶着压力,希望百姓能知晓轻重。
当然了,李瑄明白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百姓知书达理,吃穿不愁。
皇帝亲自开口,如同天言,百姓们自然是信服的,一传十,十传百。
五月五日,李瑄返回至京兆府奉天县的时候,一道来自柏海的军文传递到李瑄手中。
是柏海都督南霁云的军文。
他上奏有几个吐蕃部落向大唐投诚,永久依附。
并带来消息,吐蕃的旧贵族势力与玛祥·仲巴杰的战斗已到白热化。
玛祥·仲巴杰想尽快铲除旧贵族势力,整合吐蕃为数不多的力量,对抗大唐。
即便已向大唐道歉上贡,但他依旧不放心。
旧贵族势力打着解救老赞普、小赞普的口号,拉拢不满玛祥·仲巴杰的部落,一度人数占据优势。
前后十年,吐蕃由于贪心,葬送大好局势。
自松赞干布整合雪域高原诸部落,建立吐蕃以来,强大的吐蕃王朝终于走向崩塌。
李瑄认为灭亡吐蕃的机会已至。
他令柏海都督府、青海都督府准备牛羊、粮食,在俘虏和投降大唐的吐蕃大论末·结桑东则布的指引下,进入雪域高原,直取逻些。
八月一日之前,直接出击。
至于剑南,按兵不动。
一是因为来瑱率领的兵马不适应雪域高原的气候。
二是因为蜀军多布置在南诏一线,不宜调动。
灭吐蕃,两个都督府,加上苏毗、通颊、吐谷浑等附属胡部足以。
大唐的柏海牧场和河源牧场,有足够多的牛羊。
大军入雪域高原行军,以炖牛羊肉为主。
大量的骡马、单峰驼,用以驮运马的粮食、草料。
胡汉一共举兵八万,超过十二万匹战马和驽马、单峰驼。
李瑄七百里加急军令送至青海后,段秀实收到消息,开始行动。
李瑄任命南霁云为灭吐蕃元帅,段秀实为副元帅兼行军司马。
号令诸胡。
这个时候,西南诸胡巴不得吐蕃灭亡,必然会全力辅佐。
五月七日,李瑄回长安后,将此事告知兵部。
让兵部做好善后准备,同时提前派遣官吏到雪域高原。
西南南霁云和段秀实灭吐蕃。
东北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灭渤海、室韦,是李瑄大改革前最后的战斗。
李瑄时刻关注!
第418章 先拿宗室开刀,罗马帝国来使,献礼
关中之行,不仅震慑地方大族势力,也使李瑄对关中民生有一些了解。
关中的锦衣卫是控制最牢固的地区,还有凤翔都督府,承担以往中央军的职责。
李瑄让京兆尹张巡做好准备,等严庄带人到河南河北后,立刻宣布除贱为良,要求豪强大族不要抵抗,接受审查。
解放农奴,才是摊丁入亩的基础。
五月十日,朝会,太极殿。
李瑄准备与文武百官商讨,削除宗室的赐田事宜。
大唐的宗室,一般都是出了五服,就各谋生路。
也有一些离宗室离皇帝三四辈就落魄。因为其父辈的爵位,被嫡长子继承,次子则会败落。
如果脱离“门荫入仕”,还会为官的,多是自己争气。
如李瑄的四兄李季卿,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已明经及第。宗室进士及第也不在少数。
大唐的亲王虽不再食邑,但永业田有一万亩。另外,郡王和嗣王有永业田五千亩。国公有永业田四千亩。
永业,则是世代耕种,身死不还的田地。
李隆基的儿子公主那么多,他的孙子、重孙都有不少,拥有长安城外无尽的永业田。
更别说他们私底下的土地兼并。
百姓成为佃户,无数奴婢为他们耕种。
“诸卿,朕巡视关中,发觉关中虽为京畿之地,但缺少田地的百姓依旧众多,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吗?我等齐心协力欲使百姓丰衣足食,为佃农可非长久之计。”
在宫殿上,李瑄听取宰相汇报日常事务后,问出这个问题。
这句话让文武百官一个头两个大。
小小的京兆府,有户籍人口一百九十五万。
按理说向北拓荒和向西移民是好选择。
但这些佃农不是没有地种。
一旦移民或者拓荒,王公贵族的土地就会荒下来。
就像是站在朝堂上的文武大臣,谁家没有良田千亩?
难道他们的家人会去种地吗?
显然不可能!
“朕无解对之法,才来征求众卿的意见。在长安附近如此,是朕的耻辱;社稷之主,也属实可笑。”
李瑄自叹一声,满是忧虑。
关中平原有地,只有没有百姓的耕地。
在岁月的流逝中,不少百姓因各种各样的方法,失去土地。
这是一种阶级矛盾。
既得利益群体,本能地去忽略这种目光。
朝堂上不少大臣都认为将自己的耕地,交给无地的佃户,是为施舍。又不是让他们成为农奴。
但“佃户”这个词已经说明了一切。
长此以往,百姓会对大唐有归属感吗?
有人揭竿而起,无地少地的佃户,一定是跟随者。
“启奏陛下,当前关中地区,遍地佃农,是因自开元后期以来朝廷对关中的管理稍有松弛,以至于增加众多籍外之田。当立即收走籍外之田,重分无地百姓,缓和矛盾。”
当天,李瑄与李廙入咸阳城,居住在此。
百姓在城中夹道相迎,欢呼不止。
至尊驾到,对小小的咸阳城来说蓬荜生辉。
接下来十几天时间,李瑄先后在凤翔、冯翊、兴平郡巡视。
关中的太守、县令,都是朝廷新任。最起码面上还行。
李瑄不是监察而来,只是看看关中百姓生活得如何。
关中平原,秦汉时为天府之国,但到了大唐,三百万人都养不起。
李瑄也在田地中,观看刚种下的粟和麦。
询问老农后,知道关中平原的土地,亩产量比中原低。
这更让李瑄确定关中水土流失严重,需要休养生息。
而黄土高原的植树造林,势在必行。
但大唐暂时没有人力物力,去植树造林。
只能通过囚犯,将徒刑的囚犯,发配到黄土高原上,服役满后,再放他们离开。
李瑄此次巡视,也意在震慑关中的豪强大族。
在这一片土地上,不论他们姓什么,都必须遵守国法。
从六月开始的除贱为良,他们也得老老实实去遵从,否则就是身败名裂的时刻。
李瑄所过之处,民众无不竭诚欢迎。
几乎每个县停顿,李瑄都会接见乡里百姓。
对普通百姓来说,能见李瑄一面,祖坟都会冒青烟。
李瑄与民同乐,与民同忧,还不忘叮嘱他们一些事宜。
比如生养婴儿时该如何,煤炭有剧毒,睡觉时千万不能点燃。
他语重心长地告诫百姓女子十八岁之前生子的坏处。
后世有太多的例子证明未成年生子不仅婴儿更危险,对女子身体也会损害。
连后世都如此,更别说这个时代。
看看唐代的名人,许多原配夫人都无法长命。
在不愁吃穿的情况下,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女儿受到伤害。
李瑄知道他这条策令一直被诟病。
但正因为知道危害大,才顶着压力,希望百姓能知晓轻重。
当然了,李瑄明白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百姓知书达理,吃穿不愁。
皇帝亲自开口,如同天言,百姓们自然是信服的,一传十,十传百。
五月五日,李瑄返回至京兆府奉天县的时候,一道来自柏海的军文传递到李瑄手中。
是柏海都督南霁云的军文。
他上奏有几个吐蕃部落向大唐投诚,永久依附。
并带来消息,吐蕃的旧贵族势力与玛祥·仲巴杰的战斗已到白热化。
玛祥·仲巴杰想尽快铲除旧贵族势力,整合吐蕃为数不多的力量,对抗大唐。
即便已向大唐道歉上贡,但他依旧不放心。
旧贵族势力打着解救老赞普、小赞普的口号,拉拢不满玛祥·仲巴杰的部落,一度人数占据优势。
前后十年,吐蕃由于贪心,葬送大好局势。
自松赞干布整合雪域高原诸部落,建立吐蕃以来,强大的吐蕃王朝终于走向崩塌。
李瑄认为灭亡吐蕃的机会已至。
他令柏海都督府、青海都督府准备牛羊、粮食,在俘虏和投降大唐的吐蕃大论末·结桑东则布的指引下,进入雪域高原,直取逻些。
八月一日之前,直接出击。
至于剑南,按兵不动。
一是因为来瑱率领的兵马不适应雪域高原的气候。
二是因为蜀军多布置在南诏一线,不宜调动。
灭吐蕃,两个都督府,加上苏毗、通颊、吐谷浑等附属胡部足以。
大唐的柏海牧场和河源牧场,有足够多的牛羊。
大军入雪域高原行军,以炖牛羊肉为主。
大量的骡马、单峰驼,用以驮运马的粮食、草料。
胡汉一共举兵八万,超过十二万匹战马和驽马、单峰驼。
李瑄七百里加急军令送至青海后,段秀实收到消息,开始行动。
李瑄任命南霁云为灭吐蕃元帅,段秀实为副元帅兼行军司马。
号令诸胡。
这个时候,西南诸胡巴不得吐蕃灭亡,必然会全力辅佐。
五月七日,李瑄回长安后,将此事告知兵部。
让兵部做好善后准备,同时提前派遣官吏到雪域高原。
西南南霁云和段秀实灭吐蕃。
东北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灭渤海、室韦,是李瑄大改革前最后的战斗。
李瑄时刻关注!
第418章 先拿宗室开刀,罗马帝国来使,献礼
关中之行,不仅震慑地方大族势力,也使李瑄对关中民生有一些了解。
关中的锦衣卫是控制最牢固的地区,还有凤翔都督府,承担以往中央军的职责。
李瑄让京兆尹张巡做好准备,等严庄带人到河南河北后,立刻宣布除贱为良,要求豪强大族不要抵抗,接受审查。
解放农奴,才是摊丁入亩的基础。
五月十日,朝会,太极殿。
李瑄准备与文武百官商讨,削除宗室的赐田事宜。
大唐的宗室,一般都是出了五服,就各谋生路。
也有一些离宗室离皇帝三四辈就落魄。因为其父辈的爵位,被嫡长子继承,次子则会败落。
如果脱离“门荫入仕”,还会为官的,多是自己争气。
如李瑄的四兄李季卿,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已明经及第。宗室进士及第也不在少数。
大唐的亲王虽不再食邑,但永业田有一万亩。另外,郡王和嗣王有永业田五千亩。国公有永业田四千亩。
永业,则是世代耕种,身死不还的田地。
李隆基的儿子公主那么多,他的孙子、重孙都有不少,拥有长安城外无尽的永业田。
更别说他们私底下的土地兼并。
百姓成为佃户,无数奴婢为他们耕种。
“诸卿,朕巡视关中,发觉关中虽为京畿之地,但缺少田地的百姓依旧众多,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吗?我等齐心协力欲使百姓丰衣足食,为佃农可非长久之计。”
在宫殿上,李瑄听取宰相汇报日常事务后,问出这个问题。
这句话让文武百官一个头两个大。
小小的京兆府,有户籍人口一百九十五万。
按理说向北拓荒和向西移民是好选择。
但这些佃农不是没有地种。
一旦移民或者拓荒,王公贵族的土地就会荒下来。
就像是站在朝堂上的文武大臣,谁家没有良田千亩?
难道他们的家人会去种地吗?
显然不可能!
“朕无解对之法,才来征求众卿的意见。在长安附近如此,是朕的耻辱;社稷之主,也属实可笑。”
李瑄自叹一声,满是忧虑。
关中平原有地,只有没有百姓的耕地。
在岁月的流逝中,不少百姓因各种各样的方法,失去土地。
这是一种阶级矛盾。
既得利益群体,本能地去忽略这种目光。
朝堂上不少大臣都认为将自己的耕地,交给无地的佃户,是为施舍。又不是让他们成为农奴。
但“佃户”这个词已经说明了一切。
长此以往,百姓会对大唐有归属感吗?
有人揭竿而起,无地少地的佃户,一定是跟随者。
“启奏陛下,当前关中地区,遍地佃农,是因自开元后期以来朝廷对关中的管理稍有松弛,以至于增加众多籍外之田。当立即收走籍外之田,重分无地百姓,缓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