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694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而《丽人行》,不过是五杨奢靡淫乱的一个缩影。
  杜甫看到杨国忠的“炙手可热”,但并没有看到杨国忠眉眼中的焦虑。
  原因就是他在今年正月的时候,再次禀告圣人,说安禄山阴谋造反。
  但李隆基怎么都不相信。
  于是,杨国忠一咬牙向李隆基禀告道:“臣敢担保,圣人要是召见安禄山,他一定不敢来长安拜见。”
  他在长安释放烟雾弹,让安禄山以为他一来就回不去的错觉。
  杨国忠也觉得安禄山不敢再来长安,他就可以派遣使者,去处死安禄山。
  心下疑虑的李隆基,下令安禄山到长安汇报军务。
  让杨国忠想不到的是,安禄山向李隆基回信,三月份他就会到达长安拜见。
  听说现在已经过潼关了。
  杨国忠心里清楚安禄山能蛊惑人心,一旦他到长安,一定会向李隆基诉苦,反将他一军。
  第356章 安禄山的哭泣,鼓角声前奏,天宝十四载
  安禄山不是一个没心眼的人。
  当年的“偷羊贼”,在死到临头的时候凭借机智保下性命,并得到张守珪的青睐,可见他随机应变的能力。
  时天宝十三载,在谋主严庄的提醒下,安禄山明白他还差点时间,未准备完全。
  严庄用坚定的语气告诉安禄山,现在起事,只有三成胜算。
  等一年后起事,会有七成胜算。
  谋反,是风险最大,潜在收益最高的事情。
  七成胜算,已经非常大了。
  谋主严庄和狗头军师高尚有故意增加安禄山信心的嫌疑。
  本来安禄山是不敢来的,但是在严庄和高尚的力劝下,又从留在长安的探子刘骆谷那里得到一些可靠消息,安禄山恢复他曾经上阵杀敌时的勇气,再至长安。
  杨国忠信誓旦旦地与李隆基打赌。
  随着安禄山入长安,宣告着杨国忠打赌失败。
  这一次,安禄山没有沿着大明宫的飞檐翘角路过,他直奔兴庆宫而去。
  马在兴庆宫外停下后,安禄山气喘吁吁,连滚带爬地来到花萼相辉楼。
  他自见到李隆基就嚎啕大哭,像是受到极大委屈一样,那声音闻者伤心,听者落泪,不能自己。
  “禄山何故?”
  李隆基看到趴在地上的安禄山,风尘仆仆,一脸疲惫,很心疼这个好大儿。
  “臣是个胡人,不太懂中原的礼仪,只有一片赤心。只是承蒙圣人的宠爱,擢升到今天尊贵的地位,因此受到宰相的嫉恨,臣估计用不了多久就会死在宰相的手中。”
  “臣因此而哭泣,因不能侍奉父亲和母亲而伤心。”
  安禄山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李隆基哭诉道,悲痛欲绝。
  “禄山勿忧,我是相信你的。再也不会听信别人的话了。”
  “禄山来一次不容易,令人去国库取一万缗钱,赏赐给禄山。”
  见安禄山如此,李隆基怎会不相信安禄山呢,不仅不再怀疑安禄山,还立刻赏赐一千万钱给他。
  同时,李隆基心里不满杨国忠瞎折腾,多事。
  不过李隆基依旧很信任杨国忠,也不打算罢杨国忠相位。
  现在的李隆基更追求政治上的稳定,他也好没有烦恼,安稳自在。
  “谢圣人,臣掏心掏肺也要报答圣人的宠信之恩,一定誓死帮助圣人镇住东北的几个部落,让他们明显圣人之威德。”
  安禄山连忙磕头拜谢,心中长舒一口气。
  他知道到这种地步,李隆基不会再问罪他。
  最起码短时间内不会。
  李隆基又安抚安禄山一阵后,让安禄山回到豪宅中休息,这段时间陪他吃喝玩乐。
  安禄山想立刻离开长安回范阳,然他不得不听从李隆基的安排。
  虽然安禄山在长安城中有壮丽的豪宅,里面锅碗瓢盆装点成金,但心里已有变化,这里他一刻也不想多呆。
  安禄山刚离开兴庆宫,李隆基就将右相杨国忠,左相陈希烈召入勤政务本楼。
  “臣杨国忠,拜见圣人!”
  “臣陈希烈,拜见圣人!”
  杨国忠和陈希烈入楼后先拜。
  “听了你们的话,险些误会忠臣良将。知道你们将相不和,以后不要再说禄山的坏话了,否则朕会生气治你们罪。”
  李隆基没有说免礼,而是劈头盖脸一顿训斥。
  杨国忠没完没了,所以这次李隆基说话很严厉。
  当然,更多是吓唬杨国忠。
  “回圣人,安禄山狼子野心,他一定会效仿石勒故事。请圣人派遣大臣到范阳查验范阳军、平卢军的兵甲、粮食,必然有造反的蛛丝马迹。”
  杨国忠心中焦急,他认定安禄山谋反,力劝李隆基将他杀死,以绝后患。
  只有杀死安禄山,他才能倾尽全力对抗另外一个大敌李瑄。
  “国忠,朕派人到你的府上,会不会查到什么?”
  李隆基盯着杨国忠问。
  这一下杨国忠语塞。
  他屁股是不干净,但他只是为自己谋利,而安禄山在危害国家。
  “圣人,一个胡将有精兵二十万,以及结连契丹、奚、同罗、室韦、靺鞨。他又懂得中原的山川虚实,一旦长驱直入,中原将没有抗衡的力量,请圣人三思!”
  杨国忠硬着头皮向李隆基阐述安禄山的危害。
  河北、河南空虚,想毁掉国家,只是安禄山一念之间,哪能如此啊!
  若安禄山造反,大唐河西、朔方、陇右的兵马根本来不及调遣。
  更别说远在西域,准备远征的安西北庭军。
  有的时候,根基破碎,枝干很容易就垮掉。
  “够了!你们这些当宰相大臣的,心胸要开阔,不要看我对禄山恩宠有加,你们就耿耿于怀。我对你们的恩宠少了吗?宰相还不够吗?”
  李隆基又是一顿呵斥,然后用担保的语气向杨国忠和陈希烈等人说道:“我对安禄山推心置腹,料他必不会心生异志。东北的奚和契丹,全是靠他镇守遏制的。朕自保之,卿等勿虑也!”
  朕自保之,卿等勿虑!
  这是李隆基对一个臣子的担保书。
  当一切成为现实,当这块遮羞布被撕扯下来,当李隆基的脸被按在地上磨擦。
  可想而知,李隆基必然会失去理智。
  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杨国忠还能说什么?
  唉!
  一个奸臣竟然大叹一口气。因为他遇到比他还奸诈的人。
  他是首席宰相,却无可奈何。
  若东窗事发,即便大唐有战神李瑄,也鞭长莫及。
  相比之下,范阳直入中原。
  波斯地区,远在天涯海角!
  安禄山陪李隆基玩几天后,李隆基脑子可能被门挤了。
  准备拜安禄山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表对其宠信。
  和唐初的鲜卑族不同。
  鲜卑已经全部汉化,成为汉人的一部分。
  而安禄山不仅仅是胡人,而且还是突厥与粟特结合的杂胡。
  这些消息传出去后,长安天翻地覆。
  上到贵族大臣,下到平民百姓,无一不对李隆基的决定而震惊。
  作为当事人的安禄山也觉得害怕,他已经到造反的边缘了,成为宰相,就意味着失去东北的控制,随时会死无葬身之地。
  好在这个时候政坛常青树张垍向李隆基禀告道:“启禀圣人,安禄山虽有军功,但文化不高。当宰相恐不会处理政务,徒增笑柄。臣担心诏书传遍天下后,四夷会轻视我大唐,请圣人收回成命。”
  张垍是开元名相张说的儿子,兼任翰林学士。同时,他还是李隆基的女婿。
  所以很容易说服李隆基。
  听到张垍的话后,李隆基觉得有道理,就打消了拜安禄山为宰相的想法。
  朝野舒了一口气,安禄山心有余悸,躲在角落里不断擦拭冷汗。
  不过李隆基给安禄山换了文职事官,兼任尚书左仆射。
  现在尚书右仆射为李瑄兼任。
  另外,李隆基又为安禄山的几个儿子封了闲官,最高为安庆宗和安庆绪,前者为从三品的检校太仆卿,后者为从三品鸿胪卿。
  安禄山已看透李隆基的心思,在一次玩得尽兴的时候,他请求李隆基批示,希望能从陇右牧监,拨六千匹战马,填补军用。
  历史上安禄山直接向李隆基讨要陇右群牧大使。
  现在安禄山知道李瑄陇右群牧大使的位置稳得很,他不可能得到,故而想一步步得到一些战马,充实军中实力。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