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154节
斥候、陌刀、重甲步兵、重骑兵一人四马。
另外还要携带一些辅助人员,如医者、工匠、文吏等等。
这样只要带足粮食和水,长途且快速的行军,可以让敌人出其不意。
四万匹战马,在明年秋天之前,组成一支真正的精锐部队,发动对吐蕃的攻略。
在李瑄的要求中,不论是重步兵,还是弩兵,都要熟悉马上战斗。不论是精骑,还是轻骑,都要善于骑射。
十日一操,李瑄必然会在场,他令人牵来一些牛羊。
搬照丰安令的方式,以五十人为一队。每营最优的队伍,一起享用一顿牛羊肉。
以激励士兵训练。
诸军使、守捉使,很多已到达湟水城。
不论是大军使,亦或者小军使、守捉使,到达的那一天,李瑄会亲自接待,问所在军防务状况。
这一日,李瑄会见大将王难得。
“王将军阵斩尺带珠丹的儿子郎支都,全军无人不知!”
李瑄见王难得后,对他夸赞一句。
这种冲锋陷阵悍不畏死的猛将,很对李瑄的胃口。
不算李瑄,王难得是当前陇右军中第一猛将。
“末将的声名在李帅面前不值一提。”
在李瑄面前提武勇,他很是惭愧。
皇甫惟明不久前让人将积石军之战的战报传递诸军,李瑄那种“槊刺敌将,挑飞数丈,挺身陷阵,千军辟易”的姿态,光看字里行间的描述,都觉得惊心动魄。
“现临洮军使的位置空缺,我准备将你调遣到临洮军,你觉得如何?”
李瑄与王难得交谈一会军事后,突然询问道。
“末将多谢李帅的提携!必奋勇杀敌,报效李帅。”
王难得赶紧起身一拜。
河源郡驻扎在湟水中游,管兵四千人,马六百五十匹。
和临洮军无法比较。
王难得听说,兼任陇右群牧使的李帅要将临洮军马匹增长到四万匹。
从来未听过一支军队有如此多战马。
这个空缺的职位,军使们都盯着呢。没想到李帅会中意他。
“等这次军事会议过后,王将军就来临洮军就任。河源副使刚上任两个月,不够晋升。你觉得陇右有哪个副使,能担此重任。”
李瑄让王难得推荐新的河源军使。
“安人军有一个副使叫荔非元礼,他是本地的羌人,末将与其接触,发现他的勇猛不下于末将。”
王难得不敢夹带私货,推荐一个他认为非常厉害的将领。
“我相信王将军的眼光,我会向朝廷举荐荔非元礼为河源军使。”
听到这个名字后,李瑄非常高兴。
历史上还有一个叫荔非守瑜的名将,不知道和荔非元礼是何关系!
李瑄喜欢冲锋陷阵,所以对王难得、南霁云、张兴、荔非元礼、荔非守瑜这样既忠心,又勇猛的将领异常青睐。
和王难得一番交谈后,麾下佐吏向李瑄禀告:“李帅,有一名士人献诗求见。”
李瑄接过献上的诗。
许多文人都向他献过诗,但李瑄不可能都给职位。
如果觉得诗写得不错,召入讨论一番,觉得有才,可以举为幕僚。
“此诗很巧……天宝二年进士第一名,刘单!”
李瑄缓缓读一遍所献之诗,虽然献诗都有拍马屁的意味,但诗与诗的深度和艺术差距很大。
去年的科举状元,竟然献诗入幕。
李瑄记得刘单还是一个画家,历史上在安西当过节度使的判官。
“请他进来吧!”
李瑄向佐吏吩咐一声。
刘晏还不知应不应他的邀,就算应邀也无法确定什么时候到任。
如果可以,李瑄想给一个刘单一个判官名额,让他帮自己处理日常事务。
否则一旦出征,连个留后的都没有。
第114章 幕府班底
“拜见李帅!”
刘单入府衙正堂后,恭敬向李瑄一拜。
他今年已经三十四岁。
二十多年寒窗苦读,才为状元第一。但科举进士,也并非平步青云,只是有基础而已。
因为科举是举士,“进士”,是成为士。
刘单还要进行三年的守选期,到时候通过吏部铨为文官,或者通过兵部铨选为武官。
许多文人早早中进士,却在铨选上一直不合格。
选人冗冗,甚于羊群,吏部喧喧,多于蚁聚。这是对文人求官的情形描述。
太平盛世,文人们无不渴望官职,但士人太多,数十人可能竞争一个芝麻大小的官吏。
别说进士。连门荫入仕都要排队。
以往父祖五品官,子弟萌荫。现在祖辈当过三品以上职事官,才能为后辈寻一个好差事。
刘单考中状元后,在长安等待大半年,对于李瑄的名声,他如雷贯耳。
长安传出李瑄拜为上将后,他立刻赶至陇右,希望能在幕府任一官半职。
“郎君为状元,只此一点,便名留青史。郎君所作之诗,雄阔、壮丽,似有边塞之风,为我写诗者多矣,未能达到如此风度。”
李瑄请刘单起身。
作为穿越者,他能提前预见宰相,也能知道哪些宰相是花架子。
那些宰相现在还很年轻,甚为五斗米折腰,正是李瑄召入幕府的好时机。
刘单虽未至相,但官至侍郎,也算非同一般了。
“和李帅相比,我所寻之诗为末学,难登大雅之堂。”
刘单再次一礼,他写诗只是赞述李瑄的功绩,表达自己的志向,希望李瑄能举荐他。
李瑄的诗名动天下,他哪能去比较。
“我准备将河源军使王难得调往临洮军任大使,将安人军副使荔非元礼举荐为河源军使。王难得和荔非元礼,都是骁勇善战之辈,帮我写一下这样的军文。”
李瑄与刘单谈论一刻钟后,直接向他考验。
不一会儿,刘单就在座前将两份文书写完。
李瑄细细观看,第一眼看到刘单的字迹刚劲有力,飘逸俊美,不愧是状元,不但会画画,字写得也好。
再看内容,刘单明显是有备而来,荔非元礼当前名不见经传,所以刘单描写浅薄,这也正常,李瑄之前也不知道荔非元礼在军中。毕竟陇右军有十几个军使、守捉使。
但刘单对王难得的描写十分细致,看起来是做足功课。
“不错!假如我明天率部出塞,在苦拔海东面五十里与一队吐蕃骑兵遭遇,经过半日苦战,斩首一千,俘三百。我军伤亡五百。我要将战果呈奏圣人,请写下这份军报!”
李瑄又向刘单下达考验。
只用两刻钟时间,刘单就将这份战报拟成。
内容条理分明,战况清晰,李瑄讲述的,都有描写。
如果刘单随军去,一定能写得更细致。
接下来,李瑄口头询问。
如军与军之间出现矛盾,将与将之间发生纠纷,军中的操训,还有一些佐理事务。
刘单回答还算让李瑄满意。
在另一个判官还未赴任前,刘单应该可以帮助他稳定住后方。
以后刘晏,或者其他判官到任后,李瑄会任刘单为随军判官,与掌书记一起,记录军机。
“听君回答,应是大才。我幕府判官有二,一为主事,二为随军。刘五你今后就当我的随军判官吧,你虽是状元,未有资历,我举荐你为左武卫中候,秩正七品下。”
刘单族中排行第五。
李瑄考虑到他没有从政资历,不适合一下任六品官。
“属下多谢李帅,今后必报答李帅的知遇之恩。”
刘单大喜,立刻起身向李瑄拜道。
他未曾想李瑄这么看得起他,直接任命为判官。
他若在长安等官,一定会等到猴年马月。
品秩倒不是很重要,判官一直是幕府的心腹,让刘单感激不尽。
“主事判官未至,你暂判节度使主事。”
李瑄让刘单起身,并向他吩咐。
“遵命!”
另外还要携带一些辅助人员,如医者、工匠、文吏等等。
这样只要带足粮食和水,长途且快速的行军,可以让敌人出其不意。
四万匹战马,在明年秋天之前,组成一支真正的精锐部队,发动对吐蕃的攻略。
在李瑄的要求中,不论是重步兵,还是弩兵,都要熟悉马上战斗。不论是精骑,还是轻骑,都要善于骑射。
十日一操,李瑄必然会在场,他令人牵来一些牛羊。
搬照丰安令的方式,以五十人为一队。每营最优的队伍,一起享用一顿牛羊肉。
以激励士兵训练。
诸军使、守捉使,很多已到达湟水城。
不论是大军使,亦或者小军使、守捉使,到达的那一天,李瑄会亲自接待,问所在军防务状况。
这一日,李瑄会见大将王难得。
“王将军阵斩尺带珠丹的儿子郎支都,全军无人不知!”
李瑄见王难得后,对他夸赞一句。
这种冲锋陷阵悍不畏死的猛将,很对李瑄的胃口。
不算李瑄,王难得是当前陇右军中第一猛将。
“末将的声名在李帅面前不值一提。”
在李瑄面前提武勇,他很是惭愧。
皇甫惟明不久前让人将积石军之战的战报传递诸军,李瑄那种“槊刺敌将,挑飞数丈,挺身陷阵,千军辟易”的姿态,光看字里行间的描述,都觉得惊心动魄。
“现临洮军使的位置空缺,我准备将你调遣到临洮军,你觉得如何?”
李瑄与王难得交谈一会军事后,突然询问道。
“末将多谢李帅的提携!必奋勇杀敌,报效李帅。”
王难得赶紧起身一拜。
河源郡驻扎在湟水中游,管兵四千人,马六百五十匹。
和临洮军无法比较。
王难得听说,兼任陇右群牧使的李帅要将临洮军马匹增长到四万匹。
从来未听过一支军队有如此多战马。
这个空缺的职位,军使们都盯着呢。没想到李帅会中意他。
“等这次军事会议过后,王将军就来临洮军就任。河源副使刚上任两个月,不够晋升。你觉得陇右有哪个副使,能担此重任。”
李瑄让王难得推荐新的河源军使。
“安人军有一个副使叫荔非元礼,他是本地的羌人,末将与其接触,发现他的勇猛不下于末将。”
王难得不敢夹带私货,推荐一个他认为非常厉害的将领。
“我相信王将军的眼光,我会向朝廷举荐荔非元礼为河源军使。”
听到这个名字后,李瑄非常高兴。
历史上还有一个叫荔非守瑜的名将,不知道和荔非元礼是何关系!
李瑄喜欢冲锋陷阵,所以对王难得、南霁云、张兴、荔非元礼、荔非守瑜这样既忠心,又勇猛的将领异常青睐。
和王难得一番交谈后,麾下佐吏向李瑄禀告:“李帅,有一名士人献诗求见。”
李瑄接过献上的诗。
许多文人都向他献过诗,但李瑄不可能都给职位。
如果觉得诗写得不错,召入讨论一番,觉得有才,可以举为幕僚。
“此诗很巧……天宝二年进士第一名,刘单!”
李瑄缓缓读一遍所献之诗,虽然献诗都有拍马屁的意味,但诗与诗的深度和艺术差距很大。
去年的科举状元,竟然献诗入幕。
李瑄记得刘单还是一个画家,历史上在安西当过节度使的判官。
“请他进来吧!”
李瑄向佐吏吩咐一声。
刘晏还不知应不应他的邀,就算应邀也无法确定什么时候到任。
如果可以,李瑄想给一个刘单一个判官名额,让他帮自己处理日常事务。
否则一旦出征,连个留后的都没有。
第114章 幕府班底
“拜见李帅!”
刘单入府衙正堂后,恭敬向李瑄一拜。
他今年已经三十四岁。
二十多年寒窗苦读,才为状元第一。但科举进士,也并非平步青云,只是有基础而已。
因为科举是举士,“进士”,是成为士。
刘单还要进行三年的守选期,到时候通过吏部铨为文官,或者通过兵部铨选为武官。
许多文人早早中进士,却在铨选上一直不合格。
选人冗冗,甚于羊群,吏部喧喧,多于蚁聚。这是对文人求官的情形描述。
太平盛世,文人们无不渴望官职,但士人太多,数十人可能竞争一个芝麻大小的官吏。
别说进士。连门荫入仕都要排队。
以往父祖五品官,子弟萌荫。现在祖辈当过三品以上职事官,才能为后辈寻一个好差事。
刘单考中状元后,在长安等待大半年,对于李瑄的名声,他如雷贯耳。
长安传出李瑄拜为上将后,他立刻赶至陇右,希望能在幕府任一官半职。
“郎君为状元,只此一点,便名留青史。郎君所作之诗,雄阔、壮丽,似有边塞之风,为我写诗者多矣,未能达到如此风度。”
李瑄请刘单起身。
作为穿越者,他能提前预见宰相,也能知道哪些宰相是花架子。
那些宰相现在还很年轻,甚为五斗米折腰,正是李瑄召入幕府的好时机。
刘单虽未至相,但官至侍郎,也算非同一般了。
“和李帅相比,我所寻之诗为末学,难登大雅之堂。”
刘单再次一礼,他写诗只是赞述李瑄的功绩,表达自己的志向,希望李瑄能举荐他。
李瑄的诗名动天下,他哪能去比较。
“我准备将河源军使王难得调往临洮军任大使,将安人军副使荔非元礼举荐为河源军使。王难得和荔非元礼,都是骁勇善战之辈,帮我写一下这样的军文。”
李瑄与刘单谈论一刻钟后,直接向他考验。
不一会儿,刘单就在座前将两份文书写完。
李瑄细细观看,第一眼看到刘单的字迹刚劲有力,飘逸俊美,不愧是状元,不但会画画,字写得也好。
再看内容,刘单明显是有备而来,荔非元礼当前名不见经传,所以刘单描写浅薄,这也正常,李瑄之前也不知道荔非元礼在军中。毕竟陇右军有十几个军使、守捉使。
但刘单对王难得的描写十分细致,看起来是做足功课。
“不错!假如我明天率部出塞,在苦拔海东面五十里与一队吐蕃骑兵遭遇,经过半日苦战,斩首一千,俘三百。我军伤亡五百。我要将战果呈奏圣人,请写下这份军报!”
李瑄又向刘单下达考验。
只用两刻钟时间,刘单就将这份战报拟成。
内容条理分明,战况清晰,李瑄讲述的,都有描写。
如果刘单随军去,一定能写得更细致。
接下来,李瑄口头询问。
如军与军之间出现矛盾,将与将之间发生纠纷,军中的操训,还有一些佐理事务。
刘单回答还算让李瑄满意。
在另一个判官还未赴任前,刘单应该可以帮助他稳定住后方。
以后刘晏,或者其他判官到任后,李瑄会任刘单为随军判官,与掌书记一起,记录军机。
“听君回答,应是大才。我幕府判官有二,一为主事,二为随军。刘五你今后就当我的随军判官吧,你虽是状元,未有资历,我举荐你为左武卫中候,秩正七品下。”
刘单族中排行第五。
李瑄考虑到他没有从政资历,不适合一下任六品官。
“属下多谢李帅,今后必报答李帅的知遇之恩。”
刘单大喜,立刻起身向李瑄拜道。
他未曾想李瑄这么看得起他,直接任命为判官。
他若在长安等官,一定会等到猴年马月。
品秩倒不是很重要,判官一直是幕府的心腹,让刘单感激不尽。
“主事判官未至,你暂判节度使主事。”
李瑄让刘单起身,并向他吩咐。
“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