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其实无论是戚风明还是郎谦谨都知道晏都一战是背水一战,若是成功,必当能重振北明士气;若是失败,那就只能坦白地接受死亡或者覆灭。
然而,郎谦谨的马车还没跑远,就看到了无数厥缁士兵从四面八方赶来,团团围住了自己的马车。郎谦谨看到这幅场景就知道了,萧飞鸿的战略——以四周包中间,先将四周列为厥缁的麾下,最后再统一将晏都重重锁死,要京城内的人出不去。
真是狠心啊......
郎谦谨有些悲愤。然而既然厥缁来都来了,他们一行人都困在晏都城内,便什么都不说了,只管拿起刀枪厮杀就好了。
他率先跳出车内挥起长刀,孤身一人朝着厥缁的刀尖袭来。而后,厥缁铁骑将其肉剜万段,直直地朝着北明宫城的方向前进。
打头的叱罗焘和萧飞鸿并肩进入宫门内。正要奇怪为何宫门是打开着的,这时只听“铛”的一声,宫门被人重重地关山。而后是一把长刀划破自己的甲胄,萧飞鸿立刻转头,就看到了戚风明站在自己的身后,正眯起眼睛看着自己。
“今日这座宫殿内只有我们三个人。”戚风明道,“各位的厥缁军队正和剩余的北明军队激烈地残杀着。”他顿了顿,打量起萧飞鸿和叱罗焘,“来吧!”
说完,他支起最后一个上面写着“明”字号的旗帜,直直地插在了地上。而后,飞快地挪动不发,朝着萧飞鸿砍来,萧飞鸿抬手一挥,用长枪上挑长刀,紧接着叱罗焘从萧飞鸿身边冲过来。但戚风明等得就是这一瞬间,长刀撇开长枪的加持,直直地朝叱罗焘砍来,刀锋划破他的喉咙,叱罗焘倒在地上,流下一滩血。
“等这一刻很久了。”萧飞鸿看到叱罗焘死后,可谓是拍手叫好,她将身侧写着“辽”的字号的旗帜扶了起来,对戚风明道,“再来!”
很快,戚风明抡起长刀,萧飞鸿拉起长枪,刀枪相撞,再次分离,又一复始。两个人无数回合下来,竟然不分胜负。
萧飞鸿挑了一下眉,而后又道:“再来!戚侯爷我很敬佩您,所以今天我们两位真刀实枪干一仗,没有任何筹码,没有任何代价。你死我活,目前的战局都改不了了。”
这时,萧飞鸿从一旁拿出一个小木盒。
她道:“这里面装的,可是郎谦谨的骨头。还没有烧成灰,骨头都是伴着血肉的。”
听到这里,戚风明积攒多日的怒气尽数爆发,他飞快地拿起长刀,将木盒抱紧怀中,长刀朝着萧飞鸿砍来。
萧飞鸿冷哼一下,而后用长□□穿有郎谦谨骨头的木盒,她手握长枪,翻转枪头,撑在地上,绕到戚风明的身后,躲过戚风明长刀的攻击,长枪挂着那木盒,连同枪身,直直地刺入戚风明的身体内。
在木盒进入戚风明的身体时,木盒断裂成无数小段,小段和长□□入戚风明的身体。郎谦谨的骨肉也全部跟随着长枪的力道融入了戚风明的体内。
戚风明吐出一口鲜血,用长刀支撑着身躯,不让自己倒下拥有另一只手捂住自己的腹部,他颤颤巍巍地站起身,对萧飞鸿道:“再来!”
萧飞鸿再次使出一枪,戚风明疼到面色泛白,指尖发冷,他哆嗦着来不及躲闪,又被长□□入了喉咙中。
然而,戚风明仍然不认输,道:“再来!”
萧飞鸿自然也不客气,连忙又带着一枪。这一枪直直地戳进戚风明的心脏里,戚风明刹那间停在原地,在欲要倒下之时,他使出浑身力气,将手中的长刀扔出来。长刀对着萧飞鸿的面门砍来,在萧飞鸿额头处就是一刀。
萧飞鸿疼得冷哼一声,而后戚风明道:“再来——”然而,这“来”字还未说完,戚风明便倒了下去。他倒在地上,满身伤痕,七窍流血,他还是不停地说着“再来再来”,直到气息停摆,心脏停跳。
在戚风明倒下的那一刻,身后北明的旗帜也倒下了,轻轻柔柔犹如棉被一样,覆盖在了戚风明饱经风霜的身躯之上。
是一幕朝代的衰亡,
是一段历史的启程。
是一代名臣的陨落,
是一位新星的诞生。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第67章
上辽, 天统八年。行州,阴雨。
行州一带地处江南, 常年伴有阴雨天气,有时雨会下很久很久。若是有长岁者打伞行过,便都会感叹一句:“这雨,颇有明风。”
不过须臾间,天地水漫漫一片。雨水覆檐,折柳并辔。
一人一席青衫踏白马,一手撑着油纸伞, 一手拉着缰绳,马匹缓缓行过烟柳巷, 朋客皆都如他一样, 撑着伞走在街道上。
他就这么走着, 走过烟柳巷,来到了广庭湖畔。他将马拴在栓子处,而后跳下马,撑着油纸伞在湖畔来回踱步, 似乎在等着什么一样。
“过几日这运河就走不了了,今日又是大雨连绵, 我这一船货该怎么办?”一个货夫身披斗笠,和那个人擦肩而过。
不多时一阵脚步从烟雨朦胧处传来, 定睛一看才发觉, 这货夫身后还跟着一个货夫, 他提拉着步子, 缓缓跟上那名货夫的脚步。
“能不嘛!下个月就太后生辰了,而且......太后这几个月特意修缮了一番燕州的旧宫阙。”身后的货夫说。
走在前面那个货夫放慢步子,歪斜其头。他回头盯着身后的那个人, 特意等他跟上,和他并排走。
货夫说:“旧宫阙?太后要去那里过生辰吗?”
“啧。”另一名货夫砸吧着嘴,他有些不解,“话说这燕州和京城离得又不远,为何要大张旗鼓,非得要去燕州过呢?”
货夫拍了拍另一名货夫的肩膀,示意道:“你可别乱说。萧太后算是一个记恩善仇之人,在上辽建立之初,她就宣布大赦天下,并且还给前朝那些名士立了碑。在燕州旧宫阙那,有一个府衙内,就立着一块‘生平碑’,挺大个儿呢!”
“话是这么说,咱也没那个钱去看啊......”另一名货夫叹了口气,而后又加快脚步,从广庭湖畔离开了。
那个人看了看自己的手掌,脑海里一阵回荡着“生平碑”三个字。这二十年来,他每年都会回燕州的旧宫阙一次,为生平碑上的那些人放上贡品,祭拜他们在天之灵能得以永年,安其享乐。
实话说来,他想到了在行州有一茶楼,整天烟火朦胧,人满为患。他有一个朋友就在里面当着说书人,既然下个月太后生辰,那么下个月燕州是生人勿进的。如此来看,这个时候趁着清明将来之时,拉着好友前去燕州的旧宫阙前的生平碑祭拜那些英灵,应当能避开那些人流。
茶楼内部,说书人正站在台子上讲着故事。那语调有时欢快,有时低沉,沉郁顿挫的语调倒是把各位看官逗得哈哈大笑,当然在最悲催的情节,那些看官有的动了情,有的入了戏,甚至还会掉几颗宝贵的泪珠。
“眼下,晏都宫内,燃火烈烈。这桓玄侯戚风明和厥缁萧飞鸿斗了几十个来回都分不出胜负,最终萧飞鸿抱着北明禁军统领郎谦谨的骨灰盒出来。这桓玄侯戚风明心怀愧疚和愤懑,硬是撑着伤,又和厥缁萧飞鸿斗了十几个来回——各位,您猜怎么着?”
看官:“桓玄侯战败!”
看官:“这桓玄侯这么英勇怎么会死在萧飞鸿枪下?”
看官:“这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天命难违,事在人为......诶啊,扯远了,你且听罢。”
说书人见状,抬起手凭空压了压,诸位看官立刻停止了讨论,转头又炯炯有神地看着说书人。说书人眼眶泛红,欲要抬唇说话,却被哽咽难下。这则故事说了二十多年,但每每说到这里时,他总会落泪。
有些看官善意地递了个手帕给说书人,说书人接过手帕,对他们道了声谢,而后哑着声音,艰难地道:“如诸位看官所见,桓玄侯输给了萧飞鸿,而那写着‘明’字号的战旗,也犹如一片树叶一样,落在了桓玄侯逐渐发冷的身躯上。”
他的声音伴着哭腔,又一下一下击打在刚进入茶楼的那青衣人身上。
“落......落叶归根......”说书人说完最后四个字,将手帕还给那个人。
而后,他抬起头朝着诸位看官鞠了一躬,而后他道:“七日后还是这里,评说《西厢记》!感谢诸位看官捧场!”
人群向着茶楼的出口奔涌而出,有的人哭到不行,差点晕倒,又被几个人好心人背出来茶楼。有的人正和同伴交流着这段故事的感言。
这二十年来,没有人知道这篇故事究竟叫什么名字。而知道这篇故事的名字者,只剩下三个人了。说书人就是其中一位,青衣人亦是,还有一个人,正流落天涯,不知踪迹。
说书人换完衣服,就看见青衣人牵着一匹白马,在茶楼外对自己招了招手。
青衣人说:“张锦容!”
张锦容也看到那名青衣人,他向青衣人跑过去,而后青衣人递给他一把伞。二十多年过去,青衣人也不负当年那般年轻了,乌黑的头发有一些银色沾染,从远处看就像是未消融的白雪,就连青衣人那俊美的面庞,都攀上皱纹,显得苍老了一些。
然而,郎谦谨的马车还没跑远,就看到了无数厥缁士兵从四面八方赶来,团团围住了自己的马车。郎谦谨看到这幅场景就知道了,萧飞鸿的战略——以四周包中间,先将四周列为厥缁的麾下,最后再统一将晏都重重锁死,要京城内的人出不去。
真是狠心啊......
郎谦谨有些悲愤。然而既然厥缁来都来了,他们一行人都困在晏都城内,便什么都不说了,只管拿起刀枪厮杀就好了。
他率先跳出车内挥起长刀,孤身一人朝着厥缁的刀尖袭来。而后,厥缁铁骑将其肉剜万段,直直地朝着北明宫城的方向前进。
打头的叱罗焘和萧飞鸿并肩进入宫门内。正要奇怪为何宫门是打开着的,这时只听“铛”的一声,宫门被人重重地关山。而后是一把长刀划破自己的甲胄,萧飞鸿立刻转头,就看到了戚风明站在自己的身后,正眯起眼睛看着自己。
“今日这座宫殿内只有我们三个人。”戚风明道,“各位的厥缁军队正和剩余的北明军队激烈地残杀着。”他顿了顿,打量起萧飞鸿和叱罗焘,“来吧!”
说完,他支起最后一个上面写着“明”字号的旗帜,直直地插在了地上。而后,飞快地挪动不发,朝着萧飞鸿砍来,萧飞鸿抬手一挥,用长枪上挑长刀,紧接着叱罗焘从萧飞鸿身边冲过来。但戚风明等得就是这一瞬间,长刀撇开长枪的加持,直直地朝叱罗焘砍来,刀锋划破他的喉咙,叱罗焘倒在地上,流下一滩血。
“等这一刻很久了。”萧飞鸿看到叱罗焘死后,可谓是拍手叫好,她将身侧写着“辽”的字号的旗帜扶了起来,对戚风明道,“再来!”
很快,戚风明抡起长刀,萧飞鸿拉起长枪,刀枪相撞,再次分离,又一复始。两个人无数回合下来,竟然不分胜负。
萧飞鸿挑了一下眉,而后又道:“再来!戚侯爷我很敬佩您,所以今天我们两位真刀实枪干一仗,没有任何筹码,没有任何代价。你死我活,目前的战局都改不了了。”
这时,萧飞鸿从一旁拿出一个小木盒。
她道:“这里面装的,可是郎谦谨的骨头。还没有烧成灰,骨头都是伴着血肉的。”
听到这里,戚风明积攒多日的怒气尽数爆发,他飞快地拿起长刀,将木盒抱紧怀中,长刀朝着萧飞鸿砍来。
萧飞鸿冷哼一下,而后用长□□穿有郎谦谨骨头的木盒,她手握长枪,翻转枪头,撑在地上,绕到戚风明的身后,躲过戚风明长刀的攻击,长枪挂着那木盒,连同枪身,直直地刺入戚风明的身体内。
在木盒进入戚风明的身体时,木盒断裂成无数小段,小段和长□□入戚风明的身体。郎谦谨的骨肉也全部跟随着长枪的力道融入了戚风明的体内。
戚风明吐出一口鲜血,用长刀支撑着身躯,不让自己倒下拥有另一只手捂住自己的腹部,他颤颤巍巍地站起身,对萧飞鸿道:“再来!”
萧飞鸿再次使出一枪,戚风明疼到面色泛白,指尖发冷,他哆嗦着来不及躲闪,又被长□□入了喉咙中。
然而,戚风明仍然不认输,道:“再来!”
萧飞鸿自然也不客气,连忙又带着一枪。这一枪直直地戳进戚风明的心脏里,戚风明刹那间停在原地,在欲要倒下之时,他使出浑身力气,将手中的长刀扔出来。长刀对着萧飞鸿的面门砍来,在萧飞鸿额头处就是一刀。
萧飞鸿疼得冷哼一声,而后戚风明道:“再来——”然而,这“来”字还未说完,戚风明便倒了下去。他倒在地上,满身伤痕,七窍流血,他还是不停地说着“再来再来”,直到气息停摆,心脏停跳。
在戚风明倒下的那一刻,身后北明的旗帜也倒下了,轻轻柔柔犹如棉被一样,覆盖在了戚风明饱经风霜的身躯之上。
是一幕朝代的衰亡,
是一段历史的启程。
是一代名臣的陨落,
是一位新星的诞生。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第67章
上辽, 天统八年。行州,阴雨。
行州一带地处江南, 常年伴有阴雨天气,有时雨会下很久很久。若是有长岁者打伞行过,便都会感叹一句:“这雨,颇有明风。”
不过须臾间,天地水漫漫一片。雨水覆檐,折柳并辔。
一人一席青衫踏白马,一手撑着油纸伞, 一手拉着缰绳,马匹缓缓行过烟柳巷, 朋客皆都如他一样, 撑着伞走在街道上。
他就这么走着, 走过烟柳巷,来到了广庭湖畔。他将马拴在栓子处,而后跳下马,撑着油纸伞在湖畔来回踱步, 似乎在等着什么一样。
“过几日这运河就走不了了,今日又是大雨连绵, 我这一船货该怎么办?”一个货夫身披斗笠,和那个人擦肩而过。
不多时一阵脚步从烟雨朦胧处传来, 定睛一看才发觉, 这货夫身后还跟着一个货夫, 他提拉着步子, 缓缓跟上那名货夫的脚步。
“能不嘛!下个月就太后生辰了,而且......太后这几个月特意修缮了一番燕州的旧宫阙。”身后的货夫说。
走在前面那个货夫放慢步子,歪斜其头。他回头盯着身后的那个人, 特意等他跟上,和他并排走。
货夫说:“旧宫阙?太后要去那里过生辰吗?”
“啧。”另一名货夫砸吧着嘴,他有些不解,“话说这燕州和京城离得又不远,为何要大张旗鼓,非得要去燕州过呢?”
货夫拍了拍另一名货夫的肩膀,示意道:“你可别乱说。萧太后算是一个记恩善仇之人,在上辽建立之初,她就宣布大赦天下,并且还给前朝那些名士立了碑。在燕州旧宫阙那,有一个府衙内,就立着一块‘生平碑’,挺大个儿呢!”
“话是这么说,咱也没那个钱去看啊......”另一名货夫叹了口气,而后又加快脚步,从广庭湖畔离开了。
那个人看了看自己的手掌,脑海里一阵回荡着“生平碑”三个字。这二十年来,他每年都会回燕州的旧宫阙一次,为生平碑上的那些人放上贡品,祭拜他们在天之灵能得以永年,安其享乐。
实话说来,他想到了在行州有一茶楼,整天烟火朦胧,人满为患。他有一个朋友就在里面当着说书人,既然下个月太后生辰,那么下个月燕州是生人勿进的。如此来看,这个时候趁着清明将来之时,拉着好友前去燕州的旧宫阙前的生平碑祭拜那些英灵,应当能避开那些人流。
茶楼内部,说书人正站在台子上讲着故事。那语调有时欢快,有时低沉,沉郁顿挫的语调倒是把各位看官逗得哈哈大笑,当然在最悲催的情节,那些看官有的动了情,有的入了戏,甚至还会掉几颗宝贵的泪珠。
“眼下,晏都宫内,燃火烈烈。这桓玄侯戚风明和厥缁萧飞鸿斗了几十个来回都分不出胜负,最终萧飞鸿抱着北明禁军统领郎谦谨的骨灰盒出来。这桓玄侯戚风明心怀愧疚和愤懑,硬是撑着伤,又和厥缁萧飞鸿斗了十几个来回——各位,您猜怎么着?”
看官:“桓玄侯战败!”
看官:“这桓玄侯这么英勇怎么会死在萧飞鸿枪下?”
看官:“这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天命难违,事在人为......诶啊,扯远了,你且听罢。”
说书人见状,抬起手凭空压了压,诸位看官立刻停止了讨论,转头又炯炯有神地看着说书人。说书人眼眶泛红,欲要抬唇说话,却被哽咽难下。这则故事说了二十多年,但每每说到这里时,他总会落泪。
有些看官善意地递了个手帕给说书人,说书人接过手帕,对他们道了声谢,而后哑着声音,艰难地道:“如诸位看官所见,桓玄侯输给了萧飞鸿,而那写着‘明’字号的战旗,也犹如一片树叶一样,落在了桓玄侯逐渐发冷的身躯上。”
他的声音伴着哭腔,又一下一下击打在刚进入茶楼的那青衣人身上。
“落......落叶归根......”说书人说完最后四个字,将手帕还给那个人。
而后,他抬起头朝着诸位看官鞠了一躬,而后他道:“七日后还是这里,评说《西厢记》!感谢诸位看官捧场!”
人群向着茶楼的出口奔涌而出,有的人哭到不行,差点晕倒,又被几个人好心人背出来茶楼。有的人正和同伴交流着这段故事的感言。
这二十年来,没有人知道这篇故事究竟叫什么名字。而知道这篇故事的名字者,只剩下三个人了。说书人就是其中一位,青衣人亦是,还有一个人,正流落天涯,不知踪迹。
说书人换完衣服,就看见青衣人牵着一匹白马,在茶楼外对自己招了招手。
青衣人说:“张锦容!”
张锦容也看到那名青衣人,他向青衣人跑过去,而后青衣人递给他一把伞。二十多年过去,青衣人也不负当年那般年轻了,乌黑的头发有一些银色沾染,从远处看就像是未消融的白雪,就连青衣人那俊美的面庞,都攀上皱纹,显得苍老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