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府主他不在。”袁义山又说,“人在漠北呢!话说回来,陈府主的名字之所以颇有中原风味,皆是因为他的爹娘都是中原人,我只知道很久以前,陈从连和戚鹤堂一同去了沧州一趟。至于为何,现在他的爹娘都死了,这等事情唯一知道的便是他俩和当年随他们一同前往的守卫们了。”
君虞疑惑地道:“陈府主还有这等事情?”
“嗯。”袁义山接着话语继续往下说,“可是事情就疑惑在这点上,当年随他们一同前往沧州的守卫要么身死殉道,要么离奇失踪,总是杳无音信就是了。后来,就听说二人去了漠北,接管了漠北都护府,也有了两个孩子——”
“府主和他的弟弟。”
“不错。”
后来,两人之间就没有任何话了。对于当年之事,很多人也只是道听途说,自从陈从连和戚鹤堂身死,陈自寒接管漠北都护府之后,就再也没有人提起当年疑惑的一点。正常来看,中原人进入漠北,哪怕都算是北明疆土之内,应当会比较困难,更何况居然不废一兵一卒、一血一尸就能接管漠北都护府,实在是令人疑惑。不过时过境迁,不会再有人去追究了。可是这个世间,总会有乐于去追查一些陈年旧事的人,譬如衢州节度使李谨丞。
就在此时,枢密院一小官提着脚步滴答答地走来,跪下身将信件塞入袁义山手中。
“袁大使,东南广信市舶司出事了!”小官气喘吁吁地道。
袁义山听完,立刻站起身,一挥衣袖,接过小官手中的信件,沉着心思看完后,面色不善。
“广信乃通商频繁地带,出现这等事情已经很是平常,计较太多反而不好。”袁义山面色更为难堪,他指尖发抖,像揉碎信件,身觉市舶司太过于大惊小怪了,于是又补充道,“再者,东南之地发生海寇劫持已经是常态了,何必发信件给京城。”
语气不由得嫌弃和烦躁,然而小官只是跪在地上,不敢说话。
“贾司使指名道姓让您前去广信一趟。”小官跪在地上,颤抖害怕到头都不敢抬起来。
袁义山听完小官这一发言,面容更是露出点滴火星,似乎只要小官再说一句话,自己就要丢了头,但小官还是冒着这等风险,继续开口:“贾司使已经将商船查完了,看到了火药和紫星子的残余之物。”
“什么?”袁义山眉目舒展,震惊地问。
“回大使,商船上有火药和紫星子的残余之物。”小官补充,“说明商船上曾有过十分激烈的打斗。”
袁义山绕着小官来回踱步,边踱步边分析道:“这火药和紫星子是市舶司禁止交易之物,尤其是紫星子。此物剧毒烈烧,一旦点燃,将会经久不熄,从而人财皆空。”良久后,他让小官站起身,步步逼问道,“贾司使有说是那里的商船?”
“回大使,此船来自天竺。”
就在袁义山闻言无话之时,一旁低头沉思的君虞却在这时抬起头,猛然道:“天竺!”
袁义山和小官纷纷看向君虞,又异口同声地道:“你可知道一二?”
“尚可了解。”君虞摩挲着下巴,将自己知道的全盘托出,“知道‘梧塘’吗?梧塘自天竺兴起,后辗转来到中原,为东南地区带来了紫星子这等稀奇之物。因紫星子剧毒烈烧,赢得了军队的青睐,纷纷从天竺购买,未想到梧塘获得钱财利益之后,竟然想以‘紫星子’吞并东南地区。可是北明当时正是极盛时期,很快便被广信节度使平息,此后梧塘一蹶不振。”他顿了顿,看着袁义山和小官的表情,又说道,“其实,紫星子还得到了百姓的喜爱,虽然其剧毒,却不致命,更使人沉沦在那独特的芳香之中,失了神志。”
紫星子自北明前中期就在东南一带兴起,后被广信节度使平叛,之后所谓的“梧塘”就再也没有了消息。当时众人一直说,梧塘被广信节度使打跑后在海中遇难了,也有人说梧塘重新回到天竺重振势力。现在,唯一能信服的便是后者。
于是,袁义山想都不想,连忙道:“立刻派人准备车马,明日启程,前去东南广信。”而后,他将目光缓缓转向身旁的君虞,指着君虞命令道,“你也来。”
正在袁义山欲要离去之时,小官又说:“皇子让您去一趟宫中。”
自从看完广信市舶司传来的信件之后,袁义山的眉目始终不能舒展。
此时,晏都又下着阴雨,不知为何,天顺十六年年初雨天特别的多。晏都身处北方,初春也是冷的,雨过之后气温骤降,地面又结了一层厚厚的霜,打马行过须得万事小心,不然就会摔个狗啃地。然而,现在下雨未必是件好事,反而预示着天顺之年,并不“天顺”。
当袁义山走进宫中时,唯有皇子周博云一人坐在龙椅之上,母后宫春槐并不在,不知是去了哪里,恐怕也是被周博云遣走了吧。
“陛下。”袁义山走入宫中,便十分识相地俯身跪在地上,拱手称臣,毕恭毕敬的模样似乎和方才在枢密院挥手之上的形态不同,谦卑了一点。
周博云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字:“起身。”而后他自己从龙椅上亦步亦趋地走了下来,来到袁义山的身旁,眸色如同深渊,这让袁义山有些打颤。
又过一年,周博云似乎不再像去年那样,还带着一点幼稚纯真,反倒现在周博云的脸褪去了稚嫩,眸色冷淡,脸上还带着一点不同于年纪的成熟和稳重。变化很大,袁义山不禁感叹道。
“天顺十五年年底之时,东厂督主魏德贤死了,死在了韩轲的刀下。而韩轲也是立即篡位,成为了一代东厂督主。”周博云凝视着袁义山,语气深沉而悠远,“而前不久,在禹州慈安寺,禹州府的人发现了索命门的两位人物,分别是解时臣和裴念唐。禹州府的人并不知道杀害两个人的人是谁,但是有一个可以确定的是在解时臣的脖颈处发现了曲尺状的刀刃,而这些是老旧青花剑的特征。”
“朝廷之下,江湖之远,唯一持有老旧青花剑的人便只有陈应阑。”周博云微微点点头,又说,“而近来我又听说陈家灭门、陈自寒接管都护府、韩轲和陈应阑交情颇深几事——”他清了清嗓子,又继续道,“北明朝廷和索命门熟络知晓,这次索命门提出了一个要求,那便是要活捉陈应阑。一命换两命,这等要求,并不过分,于我而言,这很轻薄,是为索命门的退让。”
袁义山听完周博云所说的这一番话,立刻垂下头,思考了一阵,其实并不代表他不懂,不知道如何回答,只是他在思考该怎样才能回答的更全面。
眼下世事并不安宁,北明和厥缁虽然互市榷场,北明称臣赠予岁币,但两国交界处仍是会发生不少惨案,但这些漠北都护府已经无力也无能管辖了。东南地区紫星子走私,梧塘重出江湖,又会带起一阵血风腥雨。放眼整个晏都,整个京城,百姓被高额的赋税难以脱困,度牒更是买卖盛行,朝廷收的赋税愈来愈少,而一墙之内、一宫之间又是各有各的尔虞我诈。
乱世之中,没有最可悲的事情,谁都不得安宁。
“陛下该让我如何?”袁义山拱手,好声好气地询问道。
“韩轲这人还可以再等一等,毕竟已是个将死之人。唯有陈应阑,索命门会派刺客活捉住他的。”周博云又重新走上高台,坐在龙椅之上,俯视着高台之下的袁义山,忽然如释重负地笑了笑,“我已让户部封锁所有度牒售贩,眼下朝廷财政紧缺,我们不能继续采取两税之行。”
“陛下,臣还有一事不知。”袁义山再次追问,“韩轲其人为何将死?”
周博云一挥衣袖,甩手道:“他已身中蛊毒许久,命数将近。”说罢,他双手握住龙椅把手上的龙头,骨头“咯吱咯吱”响,良久之后,他凝视着袁义山,又一次说道,“别看东厂现如今风头正盛,可一旦离了宫春槐,东厂就不值一提,是一颗弃子。我有预感,韩轲会是最后一任东厂督主,之后整个天下,‘东厂’之名将会从历史上抹去。”
说完,周博云便离开了宫中,只留下袁义山一个人。在听到周博云脚步走远之后,他特意绕了宫中几周,将各个隐秘的角落皆都搜查殆尽,并没有发现任何侍女等闲杂人等。他抬头看着用金玉堆叠的高台,看到高台上那个龙椅,心里产生一种欲望。
脚步放轻放慢,渐渐地攀上那几十级台阶,感觉到地面离双脚越来越远,而那个黄金座离自己越来越近,于是步履加快。直到,攀过最后一级台阶,他得偿所愿登上高台,抚摸着眼前的龙椅,不知不觉间竟然流下了口水。
当袁义山还小的时候,不似寒门子弟,倒是真正的贫穷弟子。爹娘欠了一屁股的债,天天更换住地,比禁军更换还要频繁——所以幼年的袁义山时常在想,如果自己爹娘是朝中禁军也好,哪怕定期更换驻地,携家带口,至少有钱有权有势,倒不必如现在这样。
娘告诉自己,要想真的更改命运,就要多读书考科举。他将这句话记在心里,干过偷书之时不在少数,甚至多数时间经常偷窃,但面对富贵人家的严刑逼供,幼年袁义山只是说,读书人的事能叫“偷”吗?
君虞疑惑地道:“陈府主还有这等事情?”
“嗯。”袁义山接着话语继续往下说,“可是事情就疑惑在这点上,当年随他们一同前往沧州的守卫要么身死殉道,要么离奇失踪,总是杳无音信就是了。后来,就听说二人去了漠北,接管了漠北都护府,也有了两个孩子——”
“府主和他的弟弟。”
“不错。”
后来,两人之间就没有任何话了。对于当年之事,很多人也只是道听途说,自从陈从连和戚鹤堂身死,陈自寒接管漠北都护府之后,就再也没有人提起当年疑惑的一点。正常来看,中原人进入漠北,哪怕都算是北明疆土之内,应当会比较困难,更何况居然不废一兵一卒、一血一尸就能接管漠北都护府,实在是令人疑惑。不过时过境迁,不会再有人去追究了。可是这个世间,总会有乐于去追查一些陈年旧事的人,譬如衢州节度使李谨丞。
就在此时,枢密院一小官提着脚步滴答答地走来,跪下身将信件塞入袁义山手中。
“袁大使,东南广信市舶司出事了!”小官气喘吁吁地道。
袁义山听完,立刻站起身,一挥衣袖,接过小官手中的信件,沉着心思看完后,面色不善。
“广信乃通商频繁地带,出现这等事情已经很是平常,计较太多反而不好。”袁义山面色更为难堪,他指尖发抖,像揉碎信件,身觉市舶司太过于大惊小怪了,于是又补充道,“再者,东南之地发生海寇劫持已经是常态了,何必发信件给京城。”
语气不由得嫌弃和烦躁,然而小官只是跪在地上,不敢说话。
“贾司使指名道姓让您前去广信一趟。”小官跪在地上,颤抖害怕到头都不敢抬起来。
袁义山听完小官这一发言,面容更是露出点滴火星,似乎只要小官再说一句话,自己就要丢了头,但小官还是冒着这等风险,继续开口:“贾司使已经将商船查完了,看到了火药和紫星子的残余之物。”
“什么?”袁义山眉目舒展,震惊地问。
“回大使,商船上有火药和紫星子的残余之物。”小官补充,“说明商船上曾有过十分激烈的打斗。”
袁义山绕着小官来回踱步,边踱步边分析道:“这火药和紫星子是市舶司禁止交易之物,尤其是紫星子。此物剧毒烈烧,一旦点燃,将会经久不熄,从而人财皆空。”良久后,他让小官站起身,步步逼问道,“贾司使有说是那里的商船?”
“回大使,此船来自天竺。”
就在袁义山闻言无话之时,一旁低头沉思的君虞却在这时抬起头,猛然道:“天竺!”
袁义山和小官纷纷看向君虞,又异口同声地道:“你可知道一二?”
“尚可了解。”君虞摩挲着下巴,将自己知道的全盘托出,“知道‘梧塘’吗?梧塘自天竺兴起,后辗转来到中原,为东南地区带来了紫星子这等稀奇之物。因紫星子剧毒烈烧,赢得了军队的青睐,纷纷从天竺购买,未想到梧塘获得钱财利益之后,竟然想以‘紫星子’吞并东南地区。可是北明当时正是极盛时期,很快便被广信节度使平息,此后梧塘一蹶不振。”他顿了顿,看着袁义山和小官的表情,又说道,“其实,紫星子还得到了百姓的喜爱,虽然其剧毒,却不致命,更使人沉沦在那独特的芳香之中,失了神志。”
紫星子自北明前中期就在东南一带兴起,后被广信节度使平叛,之后所谓的“梧塘”就再也没有了消息。当时众人一直说,梧塘被广信节度使打跑后在海中遇难了,也有人说梧塘重新回到天竺重振势力。现在,唯一能信服的便是后者。
于是,袁义山想都不想,连忙道:“立刻派人准备车马,明日启程,前去东南广信。”而后,他将目光缓缓转向身旁的君虞,指着君虞命令道,“你也来。”
正在袁义山欲要离去之时,小官又说:“皇子让您去一趟宫中。”
自从看完广信市舶司传来的信件之后,袁义山的眉目始终不能舒展。
此时,晏都又下着阴雨,不知为何,天顺十六年年初雨天特别的多。晏都身处北方,初春也是冷的,雨过之后气温骤降,地面又结了一层厚厚的霜,打马行过须得万事小心,不然就会摔个狗啃地。然而,现在下雨未必是件好事,反而预示着天顺之年,并不“天顺”。
当袁义山走进宫中时,唯有皇子周博云一人坐在龙椅之上,母后宫春槐并不在,不知是去了哪里,恐怕也是被周博云遣走了吧。
“陛下。”袁义山走入宫中,便十分识相地俯身跪在地上,拱手称臣,毕恭毕敬的模样似乎和方才在枢密院挥手之上的形态不同,谦卑了一点。
周博云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字:“起身。”而后他自己从龙椅上亦步亦趋地走了下来,来到袁义山的身旁,眸色如同深渊,这让袁义山有些打颤。
又过一年,周博云似乎不再像去年那样,还带着一点幼稚纯真,反倒现在周博云的脸褪去了稚嫩,眸色冷淡,脸上还带着一点不同于年纪的成熟和稳重。变化很大,袁义山不禁感叹道。
“天顺十五年年底之时,东厂督主魏德贤死了,死在了韩轲的刀下。而韩轲也是立即篡位,成为了一代东厂督主。”周博云凝视着袁义山,语气深沉而悠远,“而前不久,在禹州慈安寺,禹州府的人发现了索命门的两位人物,分别是解时臣和裴念唐。禹州府的人并不知道杀害两个人的人是谁,但是有一个可以确定的是在解时臣的脖颈处发现了曲尺状的刀刃,而这些是老旧青花剑的特征。”
“朝廷之下,江湖之远,唯一持有老旧青花剑的人便只有陈应阑。”周博云微微点点头,又说,“而近来我又听说陈家灭门、陈自寒接管都护府、韩轲和陈应阑交情颇深几事——”他清了清嗓子,又继续道,“北明朝廷和索命门熟络知晓,这次索命门提出了一个要求,那便是要活捉陈应阑。一命换两命,这等要求,并不过分,于我而言,这很轻薄,是为索命门的退让。”
袁义山听完周博云所说的这一番话,立刻垂下头,思考了一阵,其实并不代表他不懂,不知道如何回答,只是他在思考该怎样才能回答的更全面。
眼下世事并不安宁,北明和厥缁虽然互市榷场,北明称臣赠予岁币,但两国交界处仍是会发生不少惨案,但这些漠北都护府已经无力也无能管辖了。东南地区紫星子走私,梧塘重出江湖,又会带起一阵血风腥雨。放眼整个晏都,整个京城,百姓被高额的赋税难以脱困,度牒更是买卖盛行,朝廷收的赋税愈来愈少,而一墙之内、一宫之间又是各有各的尔虞我诈。
乱世之中,没有最可悲的事情,谁都不得安宁。
“陛下该让我如何?”袁义山拱手,好声好气地询问道。
“韩轲这人还可以再等一等,毕竟已是个将死之人。唯有陈应阑,索命门会派刺客活捉住他的。”周博云又重新走上高台,坐在龙椅之上,俯视着高台之下的袁义山,忽然如释重负地笑了笑,“我已让户部封锁所有度牒售贩,眼下朝廷财政紧缺,我们不能继续采取两税之行。”
“陛下,臣还有一事不知。”袁义山再次追问,“韩轲其人为何将死?”
周博云一挥衣袖,甩手道:“他已身中蛊毒许久,命数将近。”说罢,他双手握住龙椅把手上的龙头,骨头“咯吱咯吱”响,良久之后,他凝视着袁义山,又一次说道,“别看东厂现如今风头正盛,可一旦离了宫春槐,东厂就不值一提,是一颗弃子。我有预感,韩轲会是最后一任东厂督主,之后整个天下,‘东厂’之名将会从历史上抹去。”
说完,周博云便离开了宫中,只留下袁义山一个人。在听到周博云脚步走远之后,他特意绕了宫中几周,将各个隐秘的角落皆都搜查殆尽,并没有发现任何侍女等闲杂人等。他抬头看着用金玉堆叠的高台,看到高台上那个龙椅,心里产生一种欲望。
脚步放轻放慢,渐渐地攀上那几十级台阶,感觉到地面离双脚越来越远,而那个黄金座离自己越来越近,于是步履加快。直到,攀过最后一级台阶,他得偿所愿登上高台,抚摸着眼前的龙椅,不知不觉间竟然流下了口水。
当袁义山还小的时候,不似寒门子弟,倒是真正的贫穷弟子。爹娘欠了一屁股的债,天天更换住地,比禁军更换还要频繁——所以幼年的袁义山时常在想,如果自己爹娘是朝中禁军也好,哪怕定期更换驻地,携家带口,至少有钱有权有势,倒不必如现在这样。
娘告诉自己,要想真的更改命运,就要多读书考科举。他将这句话记在心里,干过偷书之时不在少数,甚至多数时间经常偷窃,但面对富贵人家的严刑逼供,幼年袁义山只是说,读书人的事能叫“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