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上卷·命里苦行(完)
下卷·浪里逐山(启)
第34章
天顺十六年, 初春,雨丝微凉, 天色冷淡。
自从天顺十五年十二月月底后,那些人早已各奔东西,恰如飞霜一般,不知去向。距那时,已经过了两个月了。
衢州的雨水似乎很浓烈,来势汹涌滚滚,去势又悄无声息。
陈应阑两个月前所寄出的信到现在还是杳无音讯。
他一直认为是信使背包里的信件太多了, 稍有漏失,但是前些天在衢州碰到信使后, 信使又翻找了下行囊, 那封信还堆积在背包里。
对此, 信使只当是摇摇头,无奈道:“漠北都护府找了,无他。漠北陈府也找了,无他。我也询问了一些漠北官人, 但都是摇摇头,连陈府主的毫毛都未找见。今日, 你我刚好重逢,不如我将此信给你, 待你找到陈府主后, 你亲手交给对方。”
事已至此, 也只好这样了。
衢州府坐落在距离城门不远处, 所以打马行过,冒着雨丝,其实也沾不湿什么衣裳。两个月后, 陈应阑凭借着以前的为官,倒是成了衢州按察使,用来监察衢州官人的好赖败坏。
和信使道了别后,他便来到了按察司。
傅旻正举着伞,屹立在司门外。陈应阑下了马,他就一拥而上,举步往前,替陈应阑乘上了伞。
傅旻道:“方才节度使李谨丞送来的令函,邀陈大人晚上前去挽斛楼,共赴夜宴。”
接过令函,陈应阑看着信纸,雨滴滴在信纸上,晕染了些许墨迹,纸张也变得揉皱起来。他微微皱起眉头,摩挲着信纸,抬起头看着巷尾,望眼欲穿。
他想起临走前,信使再次叫住自己。
“诶!大人,您是衢州官啊?”信使从背后叫住欲要离开的陈应阑,问道。
陈应阑转过身,不知可否:“以前曾在甘州当影卫,后来调到衢州来了。”
信使走上前,领略了一番陈应阑的眉目,道:“倒是骨相好看,我要有你这副皮囊,我也不会斜风细雨地前来送信,早就去挽斛楼当花魁喽!”他顿了顿,看着陈应阑的脸色,面露菜色,于是信使将话锋一转,“两个月前在漠北,我和官人见过的。”
“自然不忘。”陈应阑轻声地道。
“那就好。”信使从口袋里拿出一副罗盘,摆弄了一阵,而后抬起头,看着暗沉的天色,无奈地摇摇头,叹息,“不好不好。”
陈应阑面无表情地看着信使用着活色生香,惟妙惟肖的演技上演出一幕看样子要经历无数生离死别的戏份,不禁有些想笑。
两个月前,信使曾对自己说:“天有卦象,不测风云,下一年恐怕是个不平年。若是有任何闪失,怕是会落得个‘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下场。”
然而,他并不相信,而且直到现在也不会相信。
自从自己和陈自寒重逢后,在诸多朝廷百官前,将自己的身份暴露出去后,这一路来两个月的腥风血雨,似乎比他这二十多年来所经历的一切都要深重。
一个人的下落不明,一个人的生死未卜......脑海里那两个月来的诸多身影,在自己的眼前吉光片羽般的纷飞。他不知道陈自寒身在何处,同样他也不知道韩轲身体如何。
“官人啊,我知晓占卜,通古略今,上有星辰下有天河,无不于我的罗盘之内。”信使又道,“你莫不要看我的送信的,就不把我的话当真。近几年这天下确实不太平,现如今晏都境内,朝廷上下,自从韩督主登上高位后,开始洗秽东厂,专攻事业。现在朝中形成‘戚韩党争’的局面。”
陈应阑听到“韩督主”三个字后,目光明亮了一瞬间,他上前握住信使的肩膀,使劲地摇晃着信使消瘦的身躯,仿佛要将他肚子里的所有话都摇晃出来一样。
陈应阑:“韩督主身体康复了?”
信使肯定道:“我游历四方,四方之事,无论大小,一问便知。听说是上个月从沧州跑来一个神医,自称是懂得天法,能开天眼,所见不周山。然后他就把昏迷好几日的韩督主治好了。韩督主醒来后,一方面是料理东厂,管理内家,另一方面他一直在寻一个人。”
“寻一个人?”陈应阑觉得颇有些许不明觉厉。
信使:“的确是寻一个人。新年那会儿,这豫北侯程朝赋还说要将自家侯府千金女许配给韩督主,也被韩督主义正词严拒绝了。话说这程氏千金对韩督主颇有好感,两个人好比佳人,闲聊彻夜,可是第二天,这程氏千金却是哭着回来的。”
信使继续道:“程氏千金对豫北侯程朝赋说,韩督主心有某人,不要再浪费人家的心意了。然则这程朝赋也没说什么,送给东厂几个新年礼物,也两方告辞。”他滴溜溜转了转双眸,又道,“据说,韩督主似是失了忆,他知道他心上有一个人,说要去追寻他,但是音容相貌全都忘记了,只能时而吐出一个‘陈’字,至于其他的,小的也无从知晓,无可奉告了。”
只能时而吐出一个“陈”字。
这让陈应阑心中多虑了起来,也就是说韩轲的心上人姓“陈”,但是这“陈”和“程”的发音也很像,全然不知程氏千金的啼哭是不是真实的。倘若是真实的,那这个“陈”又是何人?
心中隐隐约约升起一个答案。
陈应阑。
是他自己。
他本可以去晏都找韩轲问清楚,但是他却胆怯了。现如今几乎大家都成为了他们想成为的人,自己也好不容易结束了漂泊,在衢州站稳脚,按察司那些人对待自己也如亲友一般,就连衢州节度使李谨丞都对自己千好万好。
毕竟缘分这个东西,兜兜转转总会遇到的。若是那个人真的是自己的话,他的不出现,也可以不让韩轲分心,毕竟朝中为重。他现在深陷“戚韩党争”争执不休,有劳身心,不出现还是最好的,起码他不会拥有软肋。
他转过身,对傅旻道:“那就——阿旻,有劳你帮忙安排周驾了。”
*
挽斛楼外,有一处园林,里面有着九曲回廊,镂空的,廊桥下是清澈的池水,还有游鱼几条。
一人身着甲胄,甲胄外面套着金缕袍,半面开领,看得出富贵繁华——这大抵是衢州最好的布料了。
听闻有脚步声逼近,那个人转过头,恰好对上了陈应阑乌黑的眸子。
此时已是夜晚,风微凉,霜微冷,雨刚停不久。柳树刚刚勃发嫩芽,沾上了些许雨珠,随着风轻轻吹过,柳条摇曳,雨珠纷纷而下。
陈应阑来路匆忙,眉间已经沾了不少雨水,印刻着挽斛楼昏黄色的灯火,乍一看格外的熠熠生辉。
这不是李谨丞第一次见到陈应阑,但李谨丞永远记得第一次见到陈应阑的景象。
那日,是在大年初一,衢州下了好大一场雪。市坊里小吃布满一条街,华灯初上,映照着寒冷的风雪都变得温暖起来。
在如此纸醉金迷的光景里,众人皆都被富丽堂皇粉饰太平,唯独一个人,如泼如墨地站在桥上,身前身后都是风雪迢迢。他手握着青花剑,孤身一人平淡地漠视着一切。
李谨丞不过是站在桥下,惊鸿一瞥,心神俱休。
“敢问小主为何形单影只地站在这里?大年初一的夜晚,为何不和家人依偎在一起?”李谨丞走上前,站在了陈应阑的身后。
对此,陈应阑只是转过头,而后对着李谨丞摇摇头,便飞速地跑开了。如同一只受惊的小鹿,他的胆怯和退缩,也恰恰使李谨丞其人对方才站在自己眼前的那个人产生了好奇。
他对身后的一人道:“傅永安,派你去查一查这个人,好好地查,彻彻底底地查。”
自此,傅旻便成了陈应阑的得力助手,也是李谨丞所观察陈应阑一举一动的唯一眼线。
“惊泽。”李谨丞微微一笑,随后背着手走过来,站定于陈应阑不近不远处,“既然来了,那就......且随我进去吧。”
挽斛楼内更是歌舞升平,舞女在正中央垂着纱幕的舞台上正跳着舞,中间站着一位琵琶女,她抱着琵琶,手指迅速地拨动着琴弦。
见李谨丞一行人到来,她便对着李谨丞莞尔一笑,随后又将目光转移到琵琶上。
台下的客观也都醉到嘴里念念有词,有些左拥右抱,有些饮酒吃肉,还对着三四好友吹着不知天高地厚的牛皮。
衢州的挽斛楼和晏都的曲仙楼还是不一样的,曲仙楼许是花满楼经营妥当,基本都是纯吃饭的饭馆,然而挽斛楼不同——他们有酒女也有歌女,吃的饭也多是糕点糖水。
在转角上去顶楼包间的时候,陈应阑的思绪再次回到了两个月前。
那个时候,韩轲还只是一名东厂刑官兼指挥使,和陈应阑高谈阔论自己的理想,也和陈应阑诉说着自己命数的不幸和不公。而陈应阑也没有发现他的蛊毒深重,同样他还是那个可以口出狂言之人,只是现在恐怕只能步步为营,小心谨慎下去了。
下卷·浪里逐山(启)
第34章
天顺十六年, 初春,雨丝微凉, 天色冷淡。
自从天顺十五年十二月月底后,那些人早已各奔东西,恰如飞霜一般,不知去向。距那时,已经过了两个月了。
衢州的雨水似乎很浓烈,来势汹涌滚滚,去势又悄无声息。
陈应阑两个月前所寄出的信到现在还是杳无音讯。
他一直认为是信使背包里的信件太多了, 稍有漏失,但是前些天在衢州碰到信使后, 信使又翻找了下行囊, 那封信还堆积在背包里。
对此, 信使只当是摇摇头,无奈道:“漠北都护府找了,无他。漠北陈府也找了,无他。我也询问了一些漠北官人, 但都是摇摇头,连陈府主的毫毛都未找见。今日, 你我刚好重逢,不如我将此信给你, 待你找到陈府主后, 你亲手交给对方。”
事已至此, 也只好这样了。
衢州府坐落在距离城门不远处, 所以打马行过,冒着雨丝,其实也沾不湿什么衣裳。两个月后, 陈应阑凭借着以前的为官,倒是成了衢州按察使,用来监察衢州官人的好赖败坏。
和信使道了别后,他便来到了按察司。
傅旻正举着伞,屹立在司门外。陈应阑下了马,他就一拥而上,举步往前,替陈应阑乘上了伞。
傅旻道:“方才节度使李谨丞送来的令函,邀陈大人晚上前去挽斛楼,共赴夜宴。”
接过令函,陈应阑看着信纸,雨滴滴在信纸上,晕染了些许墨迹,纸张也变得揉皱起来。他微微皱起眉头,摩挲着信纸,抬起头看着巷尾,望眼欲穿。
他想起临走前,信使再次叫住自己。
“诶!大人,您是衢州官啊?”信使从背后叫住欲要离开的陈应阑,问道。
陈应阑转过身,不知可否:“以前曾在甘州当影卫,后来调到衢州来了。”
信使走上前,领略了一番陈应阑的眉目,道:“倒是骨相好看,我要有你这副皮囊,我也不会斜风细雨地前来送信,早就去挽斛楼当花魁喽!”他顿了顿,看着陈应阑的脸色,面露菜色,于是信使将话锋一转,“两个月前在漠北,我和官人见过的。”
“自然不忘。”陈应阑轻声地道。
“那就好。”信使从口袋里拿出一副罗盘,摆弄了一阵,而后抬起头,看着暗沉的天色,无奈地摇摇头,叹息,“不好不好。”
陈应阑面无表情地看着信使用着活色生香,惟妙惟肖的演技上演出一幕看样子要经历无数生离死别的戏份,不禁有些想笑。
两个月前,信使曾对自己说:“天有卦象,不测风云,下一年恐怕是个不平年。若是有任何闪失,怕是会落得个‘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下场。”
然而,他并不相信,而且直到现在也不会相信。
自从自己和陈自寒重逢后,在诸多朝廷百官前,将自己的身份暴露出去后,这一路来两个月的腥风血雨,似乎比他这二十多年来所经历的一切都要深重。
一个人的下落不明,一个人的生死未卜......脑海里那两个月来的诸多身影,在自己的眼前吉光片羽般的纷飞。他不知道陈自寒身在何处,同样他也不知道韩轲身体如何。
“官人啊,我知晓占卜,通古略今,上有星辰下有天河,无不于我的罗盘之内。”信使又道,“你莫不要看我的送信的,就不把我的话当真。近几年这天下确实不太平,现如今晏都境内,朝廷上下,自从韩督主登上高位后,开始洗秽东厂,专攻事业。现在朝中形成‘戚韩党争’的局面。”
陈应阑听到“韩督主”三个字后,目光明亮了一瞬间,他上前握住信使的肩膀,使劲地摇晃着信使消瘦的身躯,仿佛要将他肚子里的所有话都摇晃出来一样。
陈应阑:“韩督主身体康复了?”
信使肯定道:“我游历四方,四方之事,无论大小,一问便知。听说是上个月从沧州跑来一个神医,自称是懂得天法,能开天眼,所见不周山。然后他就把昏迷好几日的韩督主治好了。韩督主醒来后,一方面是料理东厂,管理内家,另一方面他一直在寻一个人。”
“寻一个人?”陈应阑觉得颇有些许不明觉厉。
信使:“的确是寻一个人。新年那会儿,这豫北侯程朝赋还说要将自家侯府千金女许配给韩督主,也被韩督主义正词严拒绝了。话说这程氏千金对韩督主颇有好感,两个人好比佳人,闲聊彻夜,可是第二天,这程氏千金却是哭着回来的。”
信使继续道:“程氏千金对豫北侯程朝赋说,韩督主心有某人,不要再浪费人家的心意了。然则这程朝赋也没说什么,送给东厂几个新年礼物,也两方告辞。”他滴溜溜转了转双眸,又道,“据说,韩督主似是失了忆,他知道他心上有一个人,说要去追寻他,但是音容相貌全都忘记了,只能时而吐出一个‘陈’字,至于其他的,小的也无从知晓,无可奉告了。”
只能时而吐出一个“陈”字。
这让陈应阑心中多虑了起来,也就是说韩轲的心上人姓“陈”,但是这“陈”和“程”的发音也很像,全然不知程氏千金的啼哭是不是真实的。倘若是真实的,那这个“陈”又是何人?
心中隐隐约约升起一个答案。
陈应阑。
是他自己。
他本可以去晏都找韩轲问清楚,但是他却胆怯了。现如今几乎大家都成为了他们想成为的人,自己也好不容易结束了漂泊,在衢州站稳脚,按察司那些人对待自己也如亲友一般,就连衢州节度使李谨丞都对自己千好万好。
毕竟缘分这个东西,兜兜转转总会遇到的。若是那个人真的是自己的话,他的不出现,也可以不让韩轲分心,毕竟朝中为重。他现在深陷“戚韩党争”争执不休,有劳身心,不出现还是最好的,起码他不会拥有软肋。
他转过身,对傅旻道:“那就——阿旻,有劳你帮忙安排周驾了。”
*
挽斛楼外,有一处园林,里面有着九曲回廊,镂空的,廊桥下是清澈的池水,还有游鱼几条。
一人身着甲胄,甲胄外面套着金缕袍,半面开领,看得出富贵繁华——这大抵是衢州最好的布料了。
听闻有脚步声逼近,那个人转过头,恰好对上了陈应阑乌黑的眸子。
此时已是夜晚,风微凉,霜微冷,雨刚停不久。柳树刚刚勃发嫩芽,沾上了些许雨珠,随着风轻轻吹过,柳条摇曳,雨珠纷纷而下。
陈应阑来路匆忙,眉间已经沾了不少雨水,印刻着挽斛楼昏黄色的灯火,乍一看格外的熠熠生辉。
这不是李谨丞第一次见到陈应阑,但李谨丞永远记得第一次见到陈应阑的景象。
那日,是在大年初一,衢州下了好大一场雪。市坊里小吃布满一条街,华灯初上,映照着寒冷的风雪都变得温暖起来。
在如此纸醉金迷的光景里,众人皆都被富丽堂皇粉饰太平,唯独一个人,如泼如墨地站在桥上,身前身后都是风雪迢迢。他手握着青花剑,孤身一人平淡地漠视着一切。
李谨丞不过是站在桥下,惊鸿一瞥,心神俱休。
“敢问小主为何形单影只地站在这里?大年初一的夜晚,为何不和家人依偎在一起?”李谨丞走上前,站在了陈应阑的身后。
对此,陈应阑只是转过头,而后对着李谨丞摇摇头,便飞速地跑开了。如同一只受惊的小鹿,他的胆怯和退缩,也恰恰使李谨丞其人对方才站在自己眼前的那个人产生了好奇。
他对身后的一人道:“傅永安,派你去查一查这个人,好好地查,彻彻底底地查。”
自此,傅旻便成了陈应阑的得力助手,也是李谨丞所观察陈应阑一举一动的唯一眼线。
“惊泽。”李谨丞微微一笑,随后背着手走过来,站定于陈应阑不近不远处,“既然来了,那就......且随我进去吧。”
挽斛楼内更是歌舞升平,舞女在正中央垂着纱幕的舞台上正跳着舞,中间站着一位琵琶女,她抱着琵琶,手指迅速地拨动着琴弦。
见李谨丞一行人到来,她便对着李谨丞莞尔一笑,随后又将目光转移到琵琶上。
台下的客观也都醉到嘴里念念有词,有些左拥右抱,有些饮酒吃肉,还对着三四好友吹着不知天高地厚的牛皮。
衢州的挽斛楼和晏都的曲仙楼还是不一样的,曲仙楼许是花满楼经营妥当,基本都是纯吃饭的饭馆,然而挽斛楼不同——他们有酒女也有歌女,吃的饭也多是糕点糖水。
在转角上去顶楼包间的时候,陈应阑的思绪再次回到了两个月前。
那个时候,韩轲还只是一名东厂刑官兼指挥使,和陈应阑高谈阔论自己的理想,也和陈应阑诉说着自己命数的不幸和不公。而陈应阑也没有发现他的蛊毒深重,同样他还是那个可以口出狂言之人,只是现在恐怕只能步步为营,小心谨慎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