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77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陈景恪颔首道:“有求于人吗。”
  朱雄英说道:“那就对了,就是要让他们知道,谁说话才算数。”
  是的,之前朱雄英当甩手掌柜,可不是为了为难人。
  而是要借此机会,替陈景恪立威。
  原因也不复杂,陈景恪没有实际职务,他的权力来自于皇家的信任,以及和群臣之间建立的关系。
  上一届的内阁学士、部堂高官,和他相熟,也承认他的地位。
  现在朝堂大换血,很多人是新提拔上来的对他不熟悉,下意识的就会忽略他的存在。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不服气,故意忽略他。
  对此,陈景恪自己倒是无所谓,慢慢大家熟悉了,自然就好了。
  但朱雄英却不乐意了:“朝廷大事不断,哪有时间给他们慢慢适应。”
  于是就想到了借这个机会,帮陈景恪确立在朝堂的地位。
  正所谓响鼓不用重锤。
  朱雄英作为皇帝,在某些事情上拒绝和群臣沟通,却愿意听陈景恪的意见。
  仅此一点就足够了。
  如果还看不明白,那在朝堂也待不久了。
  事实证明这一招确实很好用,群臣马上就求到了陈景恪头上。
  之后两人就商量起朱元璋尊号的事情。
  经过一番讨论,最终他们确定了一个称呼:太圣皇。
  对此老朱也没什么意见,只要不是无上皇,别的他都能接受。
  然后陈景恪就找到群臣:“新尊号已经确认,为太圣皇。”
  “已经得到太圣皇、太上皇、皇上的认可。”
  于是,群臣都松了口气,解决了就好了。
  同时那些新晋的部堂高官们,终于亲身感受到了陈景恪的真正地位。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
  这些琐碎的事情处理完,时间就到了元日(新年)。
  虽然是新皇登基后的第一个新年,但并没有大肆庆祝。
  没办法,去年实在是多事之秋,大家高兴不起来。
  朱雄英按照旧例召开大朝会,宴请了群臣、社会名流。
  当然,也在这天接受了藩属国使节的朝拜。
  不算大明分封的诸侯国,来自天下各地的藩属势力,有数百家之多。
  很多甚至来自于遥远的安西。
  说一句万国来朝,一点都不夸张。
  这还仅仅只是一次正常的元日大朝会,若是朝廷事先做准备,藩属使节能再扩大两三倍。
  面对这种盛况,朝野都非常高兴,直呼汉唐盛世再现。
  但不论是陈景恪还是朱雄英,对此并不在意。
  “我们要的不是一个名义上的藩属,而是一个纳入大明宗藩体系的诸侯国。”
  “将来这些所谓的藩属,一个个都要被大明册封的诸侯王所取代。”
  “到那时在庆祝也不迟。”
  过完年之后,很多政策相继实施。
  比如改元,这是计划中的事情。
  建章朝结束,明昭朝到来。
  朱雄英也如计划那般,册封徐妙锦为皇后,朱文基为皇太子。
  让群臣没想到的是,朱雄英专门为陈景恪发明了一个职位:
  大本堂堂主。
  大本堂自然就是教导太子、诸王的场所,只不过以前并没有专门的负责人。
  教谕之类的,都是临时挑选,大家轮流去讲课。
  朱雄英封陈景恪为大本堂堂主,就等于是将皇子的教育重任交给了他。
  以后他就是太子及诸王师。
  这种信任,太让人眼红了。
  然而,没人敢说什么,也没人会说什么。
  这个职务换成谁,都会有人不服气,唯独陈景恪没人不服。
  他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能力,那是有目共睹的。
  别的不说,看看年轻的皇帝就知道了。
  这可是陈景恪亲手带出来的。
  陈景恪对这个职务,也是非常满意的。
  还是那句话,培养继承人,有时候比改革本身更重要。
  -----------------
  对于朱雄英当皇帝,群臣是欢迎的。
  毕竟也是众望所归。
  但大家都有些担心,怕他年轻气盛,一上来就要搞大动作。
  不过很快大家就发现,自己多虑了。
  朱雄英虽然年轻,可经验却一点都不少。
  他并没有搞什么新皇登基三把火,而是选择了求稳。
  比如在政策方面,他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革新意见,而是要求对以往的革新进行深化。
  同时也下达了求贤令,要求各地官吏推举地方贤才。
  “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大明富民何止十万。”
  “这些人家定然产生了不少人才,各府县官吏当择优举荐。”
  对于求贤令,群臣非常的高兴,新皇有古之圣王之风啊。
  纷纷将自己辖区内的人才举荐了上来。
  然而他们还不知道,朱雄英已经挖好坑等着他们了。
  第471章 时间是给所有人的
  朱雄英登基后并没有采取什么大动作,这让群臣安心了许多。
  第一条正式行政命令,竟然是招贤令。
  这多多少少有些出乎群臣的意料。
  第一条正式诏令,往往昭示着皇帝的内心。
  招贤说明皇帝是想有一番作为,这其实也是群臣乐于见到的。
  谁不想参与盛世的创建,名留青史呢?
  但区别是,如何开创这个盛世。
  老朱那种行为,没几个当臣子的会喜欢。
  朱标才是大家希望的那种明君模板。
  有想法,有手段,但比较注意方式方法。
  朱雄英作为早早就确定的第三代,自然是大家研究的对象。
  对他,群臣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他不像太圣皇那样残暴,偶尔还能和群臣开开小玩笑。
  很多奏疏上的批复,非常风趣幽默,被大家广为流传。
  忧的是,他做事不如太上皇那样稳重。
  几次出手变革,要么推倒重来,要么平地起高楼,手段堪称霹雳。
  这种激进的行为,是群臣不愿意见到的。
  风险太大了,没必要这样干。
  不过总体来说,大家还是比较满意的。
  毕竟不论是南方治理血吸虫、安抚蛮僚,还是改革鸿胪寺、推行抚慰使计划等等。
  这些工作都不是短期能见效的。
  朱雄英却能十余年如一日的坚持,一点点改变。
  这种耐心是一种很优秀的品质。
  尤其是对于处在变革时期的君主来说,耐心更是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新政是需要一点点调整的,有时候数年都不一定能见成效。
  君主没耐心,那所谓的变革也不过是朝令夕改罢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