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09节
朱雄英却更加重视起来:“以我对你的了解,你若是不看好一个人,是懒得说这么多的。”
“每次你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心中对这个人其实是抱有一定期待的。”
“能入你的法眼,这个叫杨士奇的人不简单啊。”
陈景恪倒也没有反驳,说道:“期待确实有那么一点,但也只有那么一点。”
“那就足够了。”朱雄英点点头,对身后的杜同礼说道:
“回去把这个人的详细资料给我送过来。”
杜同礼恭敬的道:“是。”
陈景恪也没阻止,虽然现在大明不缺人才,没必要迷信前世的大佬。
但前世证明过自己的人才,更容易培养,提前发掘也没什么问题。
更何况,自己方才说了不干涉对方成长,朱雄英也不会随便乱伸手。
只是单纯了解一下他的详细资料,也没什么问题。
前世他不是研究历史的,只知道有‘三杨’,并不知道他们的具体情况。
根据他有限的了解,杨士奇出身低微,后身居高位。
算是寒门贵子的代表了。
然而这个寒门贵子的人品不太行,性情敏感、肚量狭隘。
掌权之后就成了恶龙,纵容家人为恶。
最关键的是,交趾战略上他是投降派。
蹇义、夏原吉等人表示,国库的钱粮足以支撑继续打下去,不能放弃那里。
杨士奇等人则力主停战,允许交趾独立。
可以说,陈景恪对他没有什么好感。
这也是方才没有上前结识对方的主要原因。
换成是于谦于少保过来,他早就上去要签名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吧,杨士奇能在永乐、仁宣、正统初期执掌朝堂,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用好了,不失为革新的闯将。
至于他为恶乡里……希望这辈子能改一改,否则三族难免吏治成绩单上走一遭。
不过杨士奇的出现,也让陈景恪意识到了一件事情。
大明立国前后出生的这一代人,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老臣经历过战乱,深知乱世的可怕。
他们或许会保守,但一般都比较务实,对底层的认识也比较清晰。
承平年代生长起来的人,对世界的认知又是另外一副样子。
如果朝廷无法意识到这一点,很可能会生出乱子。
打个简单的比方,我国无菌手术室的标准,是九五年才由军医总确立的,进入二十一世纪才开始普及。
然后他穿越那会儿,网上很多人就开始认为,没有无菌手术室不能做手术。
这只是一个小的方面,放大到全社会,类似的事情非常多。
比如有人认为古代盛世时期百姓能温饱,十天半个月能吃一次肉。
然而事实是,盛世时期也是土地兼并最激烈的时期,百姓开始失去自己的土地。
温饱?
饿不死就算命大了。
反倒是立国初期百废待兴,百姓分到了土地,靠辛勤劳作能混口饭吃。
但能日两餐七分饱,那都算是富裕人家了。
至于油腥?想多了。
饭里面能多放几粒盐,那都是改善生活了。
普通人产生认知误差,影响还不大。
如果掌管国家的官僚系统,也普遍持有这种认知,那将是底层百姓的灾难。
作为统治者,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
想办法让新一代官僚了解基层情况。
陈景恪已经决定,回去就写一篇相关的文章,发表在新一期的周报上。
大明已经将基层工作经验,列入任选官吏的硬性标准。
但他认为还不够,不光要写在大明律上面,还要鼓动老朱,将其写在皇明祖训里。
还必须通过宣传,让所有人集体排挤违规晋升之人。
一个规矩,光靠律法是无法维护的。
只有整个官僚体系集体认可,才可能长久存在下去。
就和前世‘不入翰林不入阁’一样。
陈景恪也准备把‘不下基层,不入部阁’,弄成新大明公认的选官标准。
-----------------
本来就是闲来无事瞎转,离开书店后,两人在大街上信马由缰的走着。
杜同礼警惕的跟在后面,目光如鹰一般,打量着路过的每一个人。
搞的大家像是看神经病一样的看他。
朱雄英没话找话的点评道:“太刻意了,不如蒋瓛自然。”
杜同礼连忙道:“让殿……大郎失望了,我哪敢和蒋指挥使比。”
朱雄英说道:“以后锦衣卫可都要交给你掌管的,这样可不行。
“来来来,我教你该怎么做……”
杜同礼先是给手下打了个招呼,让他们提高警惕,才小心的靠过来。
看着一通瞎白话的朱雄英,陈景恪心下莞尔:
“你好一点,别把人给教沟里去了。”
朱雄英回怼道:“废话,这事儿我心里能没数吗。”
一旁的杜同礼听的羡慕不已,同时也深深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庆幸。
否则锦衣卫指挥使的位置,哪轮得到他来坐。
是的,现在他就是新任锦衣卫掌门人。
锦衣卫扩编,朝廷趁机对管理层进行了调整。
这么紧要的部门,不可能让一个部分人长期把持。
比如蒋瓛这个锦衣卫指挥使,是必须要下的。
陈景恪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帮他成功退居二线。
朱标也没有卸磨杀驴,给他封了个轻车都尉的准爵位。
蒋瓛虽然没有上过战场,但靠着提供情报也没少立军功。
所以他这个轻车都尉不是赏赐的,是计算军功之后给的。
只是锦衣卫指挥使这个位置太敏感,给他封爵文武百官都要造反了。
一直等到退居二线才封。
即便如此,也引起了百官的反对。
不过老朱从来都不是会考虑别人意见的人,那些反对声音统统被无视。
前天老朱离京,还将他给带在身边一起离开了。
这让很多等着报复他的人失望不已。
关于新的锦衣卫掌门人,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朱标竟然选择了杜同礼。
要知道,杜同礼身上可是明晃晃打着‘陈系’标签的人。
选他掌管锦衣卫,相当于是将这个机构,交到了陈景恪手里。
别说文武百官了,陈景恪自己都吓了一大跳,连忙去婉拒。
这个东西太敏感了,他一个臣子哪敢碰。
朱标是这么问他的:“你想当内阁首辅吗?”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没兴趣,给陛下当智囊轻松又自在,功劳还一分都不少,何必给自己找罪受。”
朱标说道:“那就是了,你一不当政府首脑,二不掌握军方,怕什么?”
“难不成你还能靠着锦衣卫造反不成?”
靠锦衣卫造反?想多了。
这部门名声臭大街了,百姓听说他们要造反,估计能拎着菜刀上街平叛。
“你手中总要握有实权,才能更好的主导变革。”
“我想来想去,锦衣卫是最适合的。”
“……”
“之前你和蒋瓛配合的也不错……”
“……”
“每次你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心中对这个人其实是抱有一定期待的。”
“能入你的法眼,这个叫杨士奇的人不简单啊。”
陈景恪倒也没有反驳,说道:“期待确实有那么一点,但也只有那么一点。”
“那就足够了。”朱雄英点点头,对身后的杜同礼说道:
“回去把这个人的详细资料给我送过来。”
杜同礼恭敬的道:“是。”
陈景恪也没阻止,虽然现在大明不缺人才,没必要迷信前世的大佬。
但前世证明过自己的人才,更容易培养,提前发掘也没什么问题。
更何况,自己方才说了不干涉对方成长,朱雄英也不会随便乱伸手。
只是单纯了解一下他的详细资料,也没什么问题。
前世他不是研究历史的,只知道有‘三杨’,并不知道他们的具体情况。
根据他有限的了解,杨士奇出身低微,后身居高位。
算是寒门贵子的代表了。
然而这个寒门贵子的人品不太行,性情敏感、肚量狭隘。
掌权之后就成了恶龙,纵容家人为恶。
最关键的是,交趾战略上他是投降派。
蹇义、夏原吉等人表示,国库的钱粮足以支撑继续打下去,不能放弃那里。
杨士奇等人则力主停战,允许交趾独立。
可以说,陈景恪对他没有什么好感。
这也是方才没有上前结识对方的主要原因。
换成是于谦于少保过来,他早就上去要签名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吧,杨士奇能在永乐、仁宣、正统初期执掌朝堂,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用好了,不失为革新的闯将。
至于他为恶乡里……希望这辈子能改一改,否则三族难免吏治成绩单上走一遭。
不过杨士奇的出现,也让陈景恪意识到了一件事情。
大明立国前后出生的这一代人,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老臣经历过战乱,深知乱世的可怕。
他们或许会保守,但一般都比较务实,对底层的认识也比较清晰。
承平年代生长起来的人,对世界的认知又是另外一副样子。
如果朝廷无法意识到这一点,很可能会生出乱子。
打个简单的比方,我国无菌手术室的标准,是九五年才由军医总确立的,进入二十一世纪才开始普及。
然后他穿越那会儿,网上很多人就开始认为,没有无菌手术室不能做手术。
这只是一个小的方面,放大到全社会,类似的事情非常多。
比如有人认为古代盛世时期百姓能温饱,十天半个月能吃一次肉。
然而事实是,盛世时期也是土地兼并最激烈的时期,百姓开始失去自己的土地。
温饱?
饿不死就算命大了。
反倒是立国初期百废待兴,百姓分到了土地,靠辛勤劳作能混口饭吃。
但能日两餐七分饱,那都算是富裕人家了。
至于油腥?想多了。
饭里面能多放几粒盐,那都是改善生活了。
普通人产生认知误差,影响还不大。
如果掌管国家的官僚系统,也普遍持有这种认知,那将是底层百姓的灾难。
作为统治者,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
想办法让新一代官僚了解基层情况。
陈景恪已经决定,回去就写一篇相关的文章,发表在新一期的周报上。
大明已经将基层工作经验,列入任选官吏的硬性标准。
但他认为还不够,不光要写在大明律上面,还要鼓动老朱,将其写在皇明祖训里。
还必须通过宣传,让所有人集体排挤违规晋升之人。
一个规矩,光靠律法是无法维护的。
只有整个官僚体系集体认可,才可能长久存在下去。
就和前世‘不入翰林不入阁’一样。
陈景恪也准备把‘不下基层,不入部阁’,弄成新大明公认的选官标准。
-----------------
本来就是闲来无事瞎转,离开书店后,两人在大街上信马由缰的走着。
杜同礼警惕的跟在后面,目光如鹰一般,打量着路过的每一个人。
搞的大家像是看神经病一样的看他。
朱雄英没话找话的点评道:“太刻意了,不如蒋瓛自然。”
杜同礼连忙道:“让殿……大郎失望了,我哪敢和蒋指挥使比。”
朱雄英说道:“以后锦衣卫可都要交给你掌管的,这样可不行。
“来来来,我教你该怎么做……”
杜同礼先是给手下打了个招呼,让他们提高警惕,才小心的靠过来。
看着一通瞎白话的朱雄英,陈景恪心下莞尔:
“你好一点,别把人给教沟里去了。”
朱雄英回怼道:“废话,这事儿我心里能没数吗。”
一旁的杜同礼听的羡慕不已,同时也深深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庆幸。
否则锦衣卫指挥使的位置,哪轮得到他来坐。
是的,现在他就是新任锦衣卫掌门人。
锦衣卫扩编,朝廷趁机对管理层进行了调整。
这么紧要的部门,不可能让一个部分人长期把持。
比如蒋瓛这个锦衣卫指挥使,是必须要下的。
陈景恪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帮他成功退居二线。
朱标也没有卸磨杀驴,给他封了个轻车都尉的准爵位。
蒋瓛虽然没有上过战场,但靠着提供情报也没少立军功。
所以他这个轻车都尉不是赏赐的,是计算军功之后给的。
只是锦衣卫指挥使这个位置太敏感,给他封爵文武百官都要造反了。
一直等到退居二线才封。
即便如此,也引起了百官的反对。
不过老朱从来都不是会考虑别人意见的人,那些反对声音统统被无视。
前天老朱离京,还将他给带在身边一起离开了。
这让很多等着报复他的人失望不已。
关于新的锦衣卫掌门人,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朱标竟然选择了杜同礼。
要知道,杜同礼身上可是明晃晃打着‘陈系’标签的人。
选他掌管锦衣卫,相当于是将这个机构,交到了陈景恪手里。
别说文武百官了,陈景恪自己都吓了一大跳,连忙去婉拒。
这个东西太敏感了,他一个臣子哪敢碰。
朱标是这么问他的:“你想当内阁首辅吗?”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没兴趣,给陛下当智囊轻松又自在,功劳还一分都不少,何必给自己找罪受。”
朱标说道:“那就是了,你一不当政府首脑,二不掌握军方,怕什么?”
“难不成你还能靠着锦衣卫造反不成?”
靠锦衣卫造反?想多了。
这部门名声臭大街了,百姓听说他们要造反,估计能拎着菜刀上街平叛。
“你手中总要握有实权,才能更好的主导变革。”
“我想来想去,锦衣卫是最适合的。”
“……”
“之前你和蒋瓛配合的也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