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14节
朱元璋并不听从。
李仕鲁无奈之下请求辞官还乡,为了表示决心,还将自己的朝笏放在地上。
朱元璋一看恼羞成怒,命令侍卫抓住他撞死在了台阶下。
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大理寺少卿陈汶辉扛过了上司的大旗,继续上书反对推崇佛道。
最后也因为触怒朱元璋,被下狱处死。
但是朱元璋也不是真的愚蠢,当时只是有些上头,事后逐渐冷静下来。
回想过往历史上佛道两家的德行,他也产生了怀疑,就派人去调查两家都做了些什么。
这一查不要紧,差点将他给气疯了。
欺骗百姓、放高利贷、兼并土地……可以说是罪行累累。
于是立即下旨清理佛道两教,关闭了大批的庙观。
总的来说,佛道两教确实在洪武初年辉煌过。
可惜他们自己作死,迎来了铁拳打击。
这一段经历才过去没几年,两家都还记忆犹新。
眼见老朱真的生气了,自然不敢再乱来。
处置过佛道,朱元璋又给群臣解释,我不是沉迷长生,一切都是为了研究留声机。
炼丹师天天和金石打交道,这方面的经验丰富。
正好可以利用他们这方面的经验,来研究适合当载体的材料。
群臣依然将信将疑。
毕竟老朱是有前科的,而皇帝沉迷长生带来的危害,历史书上写的明明白白。
大家自然要严防死守。
直到马皇后亲自出面作证,大家才相信。
将朱元璋给气得不行,谁才是大明的皇帝?你们信皇后不信咱是吧?
不行,咱不能白受这个气。
于是他找到陈景恪,要求必须研究出实用的留声机:
“要不然,咱这个气不是白受了吗。”
陈景恪哭笑不得,老朱自从决定退位,就和变了个人一样,越来越像个普通人了。
事实上他能教给工匠的也不多,留声机的原理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了,太深的东西说了他们也不懂。
他能做的,也就是根据前世见过的留声机,提出了一些建议。
“材质不一定非要用玻璃,你们可以多试验一些别的材质……”
“载体不一定要做成杯子的形状,可以做成圆片,制作简单还节省材料。”
“喇叭做成类似圆锥一样的形状,效果会更好……”
将自己对留声机的了解全部告诉这些人,陈景恪就离开了。
让他们慢慢摸索研究去吧,说不定就研究出什么成果来了呢。
研究不出来也没事儿,等过几年理科有所发展,书院那边正好顺势推出实用型号。
既能打响名声,又能赚取金钱。
-----------------
忙碌中时间总是过的很快,眨眼就到了立秋。
也速迭儿如预料的那般,在完成内部整合之后,大举南下劫掠。
尽管大明早有准备,可防守难免会出现漏洞,依然对边关造成了极大破坏。
老朱气的一度想要让朱棡和朱棣出击,和对面来个硬碰硬。
被大家集体劝阻,才按捺了下来。
“秋天草原马正肥,是他们战斗力最强的时候。”
“且这是也速迭儿上位后第一次南下,势必会战斗到底。”
“我们此时出关与其决战,就算胜了也是惨胜,非智者所为。”
“最好的办法是坚守,利用我们坚固的城防消耗他们的兵力。”
“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用不了多久他们的士气就会散了。”
“这次南下他出动了十余万大军,人吃马嚼的,需要消耗大量的粮草。”
“被劫掠走的那些财物,远远不够弥补消耗。”
“只要我们守住,胜利就属于我们。”
“等到明年开春,熬了一个冬季的草原人疲马瘦,战斗力能降低一半。”
“且春季也是女人和母兽产崽的时期,最忌讳迁徙奔波,那才是最适合我们出击的时候。”
徐达分析道。
他的这番话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草原人秋季南下劫掠,中原人在春季北伐,这是汉朝时期就总结出来的规律。
直到今日都还适用。
违反这个规律去作战,不是一个合格的领袖该做的事情。
陈景恪补充道:“我们和草原的战争,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分出胜负的,而是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没必要为了出一口气,就拿将士们的命往里面填。”
“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赢家。”
朱元璋又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刚才不过是一时气愤,被大家一劝就冷静了下来。
然后下旨令北边诸将严防死守,不可轻易出战。
但与此同时,他又给朱棡和朱棣分别写了一封信。
你们老子咱很生气,明年开春必须狠狠的揍他们,要不然咱就不认你们这俩儿子。
本就对被动防守不满的兄弟俩,接到信之后战意直接拉满。
然后派出更多的探子,去打听蒙古的详细信息。
其实从夏季接到出征命令时开始,两人就一直在收集蒙古的各种信息,掌握对方的行踪。
为来年北伐做准备。
毕竟中原北伐草原,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人。
提前收集消息,情况会好很多。
朱元璋自然不会如此放心将这么大的事情,交给两个年轻的儿子,还是派了老将到军中坐镇的。
朱棡因为久经杀场,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就派了宁侯张温和永平侯谢宁前来助阵。
永平侯谢宁是太原城的修筑者,也是朱棡的岳父。
朱棣更加年轻,且未挂帅出征过,老朱就将在四川的傅有德抽调回来,派到他身边当副帅。
至于为啥不让徐达出马。
原因很简单,军方第一人要坐镇洛阳才行。
尤其是马上就要发生皇位更替,更需要徐达坐镇洛阳,以防万一。
第285章 朱元璋的无力
一直忙碌到过年,才终于制定出大致的计划框架。
看着这份长达十四万字的工作计划,陈景恪长长的舒了口气,然后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玩意儿放到前世,肯定会被领导打回来。
写的什么玩意儿,不清不楚的也能用?
但放在明初,就是划时代的东西。
其他人也都是如此,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看向陈景恪的目光,更是充满了敬佩。
作为朱标的核心团队成员,未来必然身居高位。
他们心中是非常骄傲和自信的。
可是自从陈景恪出现,他们的认知受到了一波又一波的冲击。
以前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足够了解国家,将来走到关键岗位,必然能干出一番成就。
做完这份计划,他们才知道以前的自己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
可以说,这次的工作计划,对他们的认知进行了一次重塑。
而带领他们完成这一切的陈景恪,今年才刚满二十岁。
这是何等的天纵奇才。
更让他们感激和敬佩的,是他的谦虚和无私。
如果他们拥有这么高深的学问,尾巴早就翘到天上去了。
可陈景恪始终保持着谦虚,哪怕是授课也是以商讨的语气,而不是用必须如此的命令方式。
而且这种经验,换成他们肯定会藏起来,传给自己的子孙。
就算会教几个弟子,那也是有所保留的。
李仕鲁无奈之下请求辞官还乡,为了表示决心,还将自己的朝笏放在地上。
朱元璋一看恼羞成怒,命令侍卫抓住他撞死在了台阶下。
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大理寺少卿陈汶辉扛过了上司的大旗,继续上书反对推崇佛道。
最后也因为触怒朱元璋,被下狱处死。
但是朱元璋也不是真的愚蠢,当时只是有些上头,事后逐渐冷静下来。
回想过往历史上佛道两家的德行,他也产生了怀疑,就派人去调查两家都做了些什么。
这一查不要紧,差点将他给气疯了。
欺骗百姓、放高利贷、兼并土地……可以说是罪行累累。
于是立即下旨清理佛道两教,关闭了大批的庙观。
总的来说,佛道两教确实在洪武初年辉煌过。
可惜他们自己作死,迎来了铁拳打击。
这一段经历才过去没几年,两家都还记忆犹新。
眼见老朱真的生气了,自然不敢再乱来。
处置过佛道,朱元璋又给群臣解释,我不是沉迷长生,一切都是为了研究留声机。
炼丹师天天和金石打交道,这方面的经验丰富。
正好可以利用他们这方面的经验,来研究适合当载体的材料。
群臣依然将信将疑。
毕竟老朱是有前科的,而皇帝沉迷长生带来的危害,历史书上写的明明白白。
大家自然要严防死守。
直到马皇后亲自出面作证,大家才相信。
将朱元璋给气得不行,谁才是大明的皇帝?你们信皇后不信咱是吧?
不行,咱不能白受这个气。
于是他找到陈景恪,要求必须研究出实用的留声机:
“要不然,咱这个气不是白受了吗。”
陈景恪哭笑不得,老朱自从决定退位,就和变了个人一样,越来越像个普通人了。
事实上他能教给工匠的也不多,留声机的原理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了,太深的东西说了他们也不懂。
他能做的,也就是根据前世见过的留声机,提出了一些建议。
“材质不一定非要用玻璃,你们可以多试验一些别的材质……”
“载体不一定要做成杯子的形状,可以做成圆片,制作简单还节省材料。”
“喇叭做成类似圆锥一样的形状,效果会更好……”
将自己对留声机的了解全部告诉这些人,陈景恪就离开了。
让他们慢慢摸索研究去吧,说不定就研究出什么成果来了呢。
研究不出来也没事儿,等过几年理科有所发展,书院那边正好顺势推出实用型号。
既能打响名声,又能赚取金钱。
-----------------
忙碌中时间总是过的很快,眨眼就到了立秋。
也速迭儿如预料的那般,在完成内部整合之后,大举南下劫掠。
尽管大明早有准备,可防守难免会出现漏洞,依然对边关造成了极大破坏。
老朱气的一度想要让朱棡和朱棣出击,和对面来个硬碰硬。
被大家集体劝阻,才按捺了下来。
“秋天草原马正肥,是他们战斗力最强的时候。”
“且这是也速迭儿上位后第一次南下,势必会战斗到底。”
“我们此时出关与其决战,就算胜了也是惨胜,非智者所为。”
“最好的办法是坚守,利用我们坚固的城防消耗他们的兵力。”
“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用不了多久他们的士气就会散了。”
“这次南下他出动了十余万大军,人吃马嚼的,需要消耗大量的粮草。”
“被劫掠走的那些财物,远远不够弥补消耗。”
“只要我们守住,胜利就属于我们。”
“等到明年开春,熬了一个冬季的草原人疲马瘦,战斗力能降低一半。”
“且春季也是女人和母兽产崽的时期,最忌讳迁徙奔波,那才是最适合我们出击的时候。”
徐达分析道。
他的这番话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草原人秋季南下劫掠,中原人在春季北伐,这是汉朝时期就总结出来的规律。
直到今日都还适用。
违反这个规律去作战,不是一个合格的领袖该做的事情。
陈景恪补充道:“我们和草原的战争,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分出胜负的,而是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没必要为了出一口气,就拿将士们的命往里面填。”
“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赢家。”
朱元璋又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刚才不过是一时气愤,被大家一劝就冷静了下来。
然后下旨令北边诸将严防死守,不可轻易出战。
但与此同时,他又给朱棡和朱棣分别写了一封信。
你们老子咱很生气,明年开春必须狠狠的揍他们,要不然咱就不认你们这俩儿子。
本就对被动防守不满的兄弟俩,接到信之后战意直接拉满。
然后派出更多的探子,去打听蒙古的详细信息。
其实从夏季接到出征命令时开始,两人就一直在收集蒙古的各种信息,掌握对方的行踪。
为来年北伐做准备。
毕竟中原北伐草原,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人。
提前收集消息,情况会好很多。
朱元璋自然不会如此放心将这么大的事情,交给两个年轻的儿子,还是派了老将到军中坐镇的。
朱棡因为久经杀场,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就派了宁侯张温和永平侯谢宁前来助阵。
永平侯谢宁是太原城的修筑者,也是朱棡的岳父。
朱棣更加年轻,且未挂帅出征过,老朱就将在四川的傅有德抽调回来,派到他身边当副帅。
至于为啥不让徐达出马。
原因很简单,军方第一人要坐镇洛阳才行。
尤其是马上就要发生皇位更替,更需要徐达坐镇洛阳,以防万一。
第285章 朱元璋的无力
一直忙碌到过年,才终于制定出大致的计划框架。
看着这份长达十四万字的工作计划,陈景恪长长的舒了口气,然后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玩意儿放到前世,肯定会被领导打回来。
写的什么玩意儿,不清不楚的也能用?
但放在明初,就是划时代的东西。
其他人也都是如此,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看向陈景恪的目光,更是充满了敬佩。
作为朱标的核心团队成员,未来必然身居高位。
他们心中是非常骄傲和自信的。
可是自从陈景恪出现,他们的认知受到了一波又一波的冲击。
以前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足够了解国家,将来走到关键岗位,必然能干出一番成就。
做完这份计划,他们才知道以前的自己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
可以说,这次的工作计划,对他们的认知进行了一次重塑。
而带领他们完成这一切的陈景恪,今年才刚满二十岁。
这是何等的天纵奇才。
更让他们感激和敬佩的,是他的谦虚和无私。
如果他们拥有这么高深的学问,尾巴早就翘到天上去了。
可陈景恪始终保持着谦虚,哪怕是授课也是以商讨的语气,而不是用必须如此的命令方式。
而且这种经验,换成他们肯定会藏起来,传给自己的子孙。
就算会教几个弟子,那也是有所保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