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此言一出,大殿内瞬间鸦雀无声,众人皆感受到皇帝话语中裹挟的凛冽杀意,仿佛下一秒,殿外的侍卫便会冲进来,将这些忤逆之人拖出去问斩。
老臣们纷纷低下头,不敢与赵祈对视。
这些年来,赵祈勤政爱民,将大周治理得井井有条,朝堂上下呈现出一片祥和繁荣的景象。
可此刻,她那狠厉的眼神,却让众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坤和三年,菜市口那血流成河的恐怖场面。
那时,是因高太傅妄图逼皇帝退位,无数人头落地,整个京城都笼罩在一片腥风血雨之中。如今旧事重提,怎不让人心惊胆战。
近些年来,随着赵祈推行女子科举等新政,朝中女官数量日渐增多,她们凭借自身的才学与能力,在朝堂上站稳脚跟,逐渐挤压了男子在官场的位置。
照此趋势发展下去,或许用不了多久,女子为官的数量便会超过男子。
这对于那些秉持着“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的老臣们来说,无疑是难以接受的,他们怎能甘心让女人骑在自己头上发号施令。
再者,皇上为了整顿风气,下令不许男子纳妾,又关闭了青楼等地,这使得那些习惯了花天酒地的达官显贵们失去了潇洒取乐的地方,心中早已积怨颇深。
在他们看来,若是小世子赵天祚被选为储君,一切便还有转机,他们便能恢复往日的特权,不仅可以重新掌握朝堂大权,罢免女子为官的权利,还能让女子回归后院,相夫教子,恪守本分。
以赵祈的性子,对于那些鼓动小世子做储君的人,应是让他们告老还乡,罢免官职,以儆效尤才对。
但赵祈也仅仅是斥责了这群老臣一番,并未再多做惩处。
旁人看不明白皇上的想法,褚淳贤却知到赵祈的良苦用心。
眼下赵妘才刚满十岁,赵祈是不想将她的前路铺得过于顺遂,太过平坦的道路容易让人失去警惕与奋进之心。
留下这些冥顽不灵的老臣,便是给赵妘安排的磨砺石,日后赵妘亲政,便可自行处置这些人,从中积累政治经验,明白女子为帝,女子为官之路绝非一帆风顺的事情。
而留下赵天祚在赵妘跟前,也是为了让赵妘时刻保持防范之心。
赵祈年轻时,遭太后算计,身上中了慢性的毒。幸得阿魏妙手,精心调制解药,才将她从鬼门关拉回。
然而,毒素虽解,身子却不能恢复如初,她又一心扑在朝政上,心思繁重又不思饮食,长年累月下来,气血严重损耗,身子骨大不如前。
坤和三十四年。
一日,赵祈毫无征兆地突发一场大病,上朝时,整个人虚弱地瘫倒在龙椅之上。
朝臣见状,惊慌失措,赶忙将她抬回寝宫。此时的赵祈已经49岁,她曾与褚淳贤许下誓言,待到五十岁时,便卸下皇帝重担,将朝堂诸事交予赵妘,而后与褚淳贤携手,一同游历大周的壮丽山河,去领略世间的万千美景,感受民间的烟火气息。
可命运弄人,距这个约定仅仅只剩一年,赵祈却轰然倒下,一切美好愿景瞬间变得遥不可及。
阿魏为赵祈诊治过后,眉头紧锁,满脸悲戚。
面对焦急等候的皇后娘娘,阿魏缓缓摇头,眼眶中已满是盈盈泪水,声音颤抖着说道:“陛下这病症,乃长期积劳成疾、气血亏虚所致。阿魏……实在是回天乏术了。”
褚淳贤听后,瘫倒在地。
郑宓听闻赵祈病重的消息,心急如焚,日日赶往宫内。
见赵祈静静地躺在榻上,曾经明亮的面容此刻苍白如纸,毫无血色,身形消瘦得仿佛一阵风便能将她吹倒,已然病入膏肓。
郑宓只觉喉咙像被什么东西哽住,千言万语堵在心头,一句话也说不出口。泪水不受控制地涌出,簌簌滚落。
赵祈瞧见郑宓这副模样,强撑着虚弱的身体,扯出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声音微弱却透着坦然:“死,不过是早晚之事罢了。我能撑到今日,已然知足。”
郑宓喉咙发紧,哽咽着唤了声:“表姐……”
缓了缓神,赵祈又吃力地唤来徐玟。
她目光凝重,缓缓开口:“太后一心想让赵天祚做皇帝,这些年,她暗中四处笼络势力,试图为赵天祚登基铺路。我一直对此放任不管,实则是想给妘儿设下一场考验。只是往后,怕是没法亲眼看着了。”
徐玟眼眶瞬间红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强忍着悲痛说道:“陛下,您一定会好起来的。您还要亲眼看着妘儿治理天下,继承您的宏业,将大周的辉煌延续下去。”
赵祈轻轻摇了摇头,语气虚弱却坚定:“我的身子,我再清楚不过。我已提前留下一份密诏,你务必亲手交给妘儿。大周往后的帝王,必须皆是女子。否则,女子好不容易提升起来的地位,难以保全。唯有掌握权力,才是女子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本。”
话未说完,一阵剧烈的咳嗽袭来,震得她整个身子都在颤抖。
徐玟赶忙上前,轻轻为她顺气,泪水再也忍不住,顺着脸颊肆意流淌。
她用袖口匆匆抹了抹眼泪,郑重应道:“臣,谨遵陛下旨意。”
待众人鱼贯而出,殿门缓缓合上,殿内只余赵祈与褚淳贤二人。
殿中,烛火摇曳,昏黄的光晕如泣如诉。
赵祈静静躺在榻上,面色苍白如纸,气息微弱,声音轻得如同风中残烛:“我在大周这短短一生,对大周百姓,问心无愧。对追随我的臣子,亦未曾辜负。只是……独独对你,要食言了。曾许下同游山河的诺言,如今却只能把你自己留在这尘世。”
褚淳贤紧紧攥着赵祈的手,那手已没了往昔的温热,只剩一片冰凉。
她强忍着内心翻涌的剧痛,身子微微发颤,缓缓趴在榻沿。
这些时日,泪水早已哭干,只余下满心空洞,“我本就是死过一回的人,能在这一世与你相知相伴,已别无所求。”
赵祈扯出一抹虚弱却温柔的笑意,努力抬起手,轻柔地抚上褚淳贤的发丝。
褚淳贤只觉那放在头顶的手,温度一点点消散,直至彻底冰凉、僵硬。
她心头猛地一紧,缓缓抬眸,只见赵祈静静躺着,一动不动,好似陷入一场永无醒期的沉睡。
阿魏见状,疾步上前,颤抖着手为赵祈诊脉。
须臾,她的手无力垂落,泪水瞬间夺眶而出,悲恸地哭喊:“陛下—驾崩了。”
这一声呼喊,重重击中褚淳贤。
“怎么会呢……”褚淳贤喃喃自语,声音干涩喑哑。
她的目光扫过殿内熟悉的一切,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桌一椅,都承载着她与赵祈往昔的回忆。
那些促膝长谈的夜晚,为江山社稷谋划的时刻,还有偶尔忙里偷闲的笑语,如今都如梦如幻般在眼前浮现,却又那般遥不可及。
“说好要一起看遍山河,要一同见证大周在女子治下的昌盛,可如今,你却先走了……”
褚淳贤只觉天旋地转,心脏似被什么东西狠狠捏住,痛得无法呼吸。
她再也支撑不住,整个人直直栽倒在赵祈怀中。
阿魏见状,急忙转身诊治皇后娘娘。
殿内,一时乱作一团。
殿外,听闻皇帝驾崩,已是哭声一片。
坤和三十四年四月,本应是春回大地、万物生发的时节,漫山遍野的繁花,唤醒了沉睡一冬的生机。
可皇宫上层笼上一阵悲怆阴霾。
大周皇帝赵祈,这位以睿智果敢著称、执掌江山多年的君主,在养心殿龙御归天,享年四十九岁。
消息一经传开,震恸朝野。
朝堂上,大臣们身着素服,神色凝重,往日的激昂与意气风发全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满心悲痛与不舍。
民间,百姓们自发设灵堂祭拜,街头巷尾弥漫着哀伤气息,老人们跪地祈福,年轻人默默伫立。
新帝即位后,与众臣审慎商议,定先帝庙号为圣祖,以彰其赫赫功勋。
圣祖在位时,雷厉风行推行变革。
政治上,她力排众议推动女子科举,打破祖制禁锢,让无数女子得以踏入考场,凭才学崭露头角,朝堂之上女官身影渐多,女子地位空前提升。
圣祖广纳贤才,不问出身门第,朝堂风气为之一新,官员们皆勤勉奉公,一心为国效力。
经济上,圣祖深知农业是国之根基,大力兴修水利,派遣能工巧匠奔赴各地,勘察地形后修筑堤坝水渠,极大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
同时,颁布鼓励农桑政策,奖励勤劳农户。此后,田野麦浪翻涌,国库日益充盈,百姓家有余粮,生活富足。
军事方面,先后平定多起叛乱,威慑蛮夷,边境百姓摆脱战乱,重归安宁生活。
圣祖在位的岁月,将大周推向了最为辉煌的巅峰。
后世史官编纂《大周年鉴》时,怀着崇敬与赞叹,盛赞其为“中兴之主,德被四方”。
老臣们纷纷低下头,不敢与赵祈对视。
这些年来,赵祈勤政爱民,将大周治理得井井有条,朝堂上下呈现出一片祥和繁荣的景象。
可此刻,她那狠厉的眼神,却让众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坤和三年,菜市口那血流成河的恐怖场面。
那时,是因高太傅妄图逼皇帝退位,无数人头落地,整个京城都笼罩在一片腥风血雨之中。如今旧事重提,怎不让人心惊胆战。
近些年来,随着赵祈推行女子科举等新政,朝中女官数量日渐增多,她们凭借自身的才学与能力,在朝堂上站稳脚跟,逐渐挤压了男子在官场的位置。
照此趋势发展下去,或许用不了多久,女子为官的数量便会超过男子。
这对于那些秉持着“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的老臣们来说,无疑是难以接受的,他们怎能甘心让女人骑在自己头上发号施令。
再者,皇上为了整顿风气,下令不许男子纳妾,又关闭了青楼等地,这使得那些习惯了花天酒地的达官显贵们失去了潇洒取乐的地方,心中早已积怨颇深。
在他们看来,若是小世子赵天祚被选为储君,一切便还有转机,他们便能恢复往日的特权,不仅可以重新掌握朝堂大权,罢免女子为官的权利,还能让女子回归后院,相夫教子,恪守本分。
以赵祈的性子,对于那些鼓动小世子做储君的人,应是让他们告老还乡,罢免官职,以儆效尤才对。
但赵祈也仅仅是斥责了这群老臣一番,并未再多做惩处。
旁人看不明白皇上的想法,褚淳贤却知到赵祈的良苦用心。
眼下赵妘才刚满十岁,赵祈是不想将她的前路铺得过于顺遂,太过平坦的道路容易让人失去警惕与奋进之心。
留下这些冥顽不灵的老臣,便是给赵妘安排的磨砺石,日后赵妘亲政,便可自行处置这些人,从中积累政治经验,明白女子为帝,女子为官之路绝非一帆风顺的事情。
而留下赵天祚在赵妘跟前,也是为了让赵妘时刻保持防范之心。
赵祈年轻时,遭太后算计,身上中了慢性的毒。幸得阿魏妙手,精心调制解药,才将她从鬼门关拉回。
然而,毒素虽解,身子却不能恢复如初,她又一心扑在朝政上,心思繁重又不思饮食,长年累月下来,气血严重损耗,身子骨大不如前。
坤和三十四年。
一日,赵祈毫无征兆地突发一场大病,上朝时,整个人虚弱地瘫倒在龙椅之上。
朝臣见状,惊慌失措,赶忙将她抬回寝宫。此时的赵祈已经49岁,她曾与褚淳贤许下誓言,待到五十岁时,便卸下皇帝重担,将朝堂诸事交予赵妘,而后与褚淳贤携手,一同游历大周的壮丽山河,去领略世间的万千美景,感受民间的烟火气息。
可命运弄人,距这个约定仅仅只剩一年,赵祈却轰然倒下,一切美好愿景瞬间变得遥不可及。
阿魏为赵祈诊治过后,眉头紧锁,满脸悲戚。
面对焦急等候的皇后娘娘,阿魏缓缓摇头,眼眶中已满是盈盈泪水,声音颤抖着说道:“陛下这病症,乃长期积劳成疾、气血亏虚所致。阿魏……实在是回天乏术了。”
褚淳贤听后,瘫倒在地。
郑宓听闻赵祈病重的消息,心急如焚,日日赶往宫内。
见赵祈静静地躺在榻上,曾经明亮的面容此刻苍白如纸,毫无血色,身形消瘦得仿佛一阵风便能将她吹倒,已然病入膏肓。
郑宓只觉喉咙像被什么东西哽住,千言万语堵在心头,一句话也说不出口。泪水不受控制地涌出,簌簌滚落。
赵祈瞧见郑宓这副模样,强撑着虚弱的身体,扯出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声音微弱却透着坦然:“死,不过是早晚之事罢了。我能撑到今日,已然知足。”
郑宓喉咙发紧,哽咽着唤了声:“表姐……”
缓了缓神,赵祈又吃力地唤来徐玟。
她目光凝重,缓缓开口:“太后一心想让赵天祚做皇帝,这些年,她暗中四处笼络势力,试图为赵天祚登基铺路。我一直对此放任不管,实则是想给妘儿设下一场考验。只是往后,怕是没法亲眼看着了。”
徐玟眼眶瞬间红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强忍着悲痛说道:“陛下,您一定会好起来的。您还要亲眼看着妘儿治理天下,继承您的宏业,将大周的辉煌延续下去。”
赵祈轻轻摇了摇头,语气虚弱却坚定:“我的身子,我再清楚不过。我已提前留下一份密诏,你务必亲手交给妘儿。大周往后的帝王,必须皆是女子。否则,女子好不容易提升起来的地位,难以保全。唯有掌握权力,才是女子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本。”
话未说完,一阵剧烈的咳嗽袭来,震得她整个身子都在颤抖。
徐玟赶忙上前,轻轻为她顺气,泪水再也忍不住,顺着脸颊肆意流淌。
她用袖口匆匆抹了抹眼泪,郑重应道:“臣,谨遵陛下旨意。”
待众人鱼贯而出,殿门缓缓合上,殿内只余赵祈与褚淳贤二人。
殿中,烛火摇曳,昏黄的光晕如泣如诉。
赵祈静静躺在榻上,面色苍白如纸,气息微弱,声音轻得如同风中残烛:“我在大周这短短一生,对大周百姓,问心无愧。对追随我的臣子,亦未曾辜负。只是……独独对你,要食言了。曾许下同游山河的诺言,如今却只能把你自己留在这尘世。”
褚淳贤紧紧攥着赵祈的手,那手已没了往昔的温热,只剩一片冰凉。
她强忍着内心翻涌的剧痛,身子微微发颤,缓缓趴在榻沿。
这些时日,泪水早已哭干,只余下满心空洞,“我本就是死过一回的人,能在这一世与你相知相伴,已别无所求。”
赵祈扯出一抹虚弱却温柔的笑意,努力抬起手,轻柔地抚上褚淳贤的发丝。
褚淳贤只觉那放在头顶的手,温度一点点消散,直至彻底冰凉、僵硬。
她心头猛地一紧,缓缓抬眸,只见赵祈静静躺着,一动不动,好似陷入一场永无醒期的沉睡。
阿魏见状,疾步上前,颤抖着手为赵祈诊脉。
须臾,她的手无力垂落,泪水瞬间夺眶而出,悲恸地哭喊:“陛下—驾崩了。”
这一声呼喊,重重击中褚淳贤。
“怎么会呢……”褚淳贤喃喃自语,声音干涩喑哑。
她的目光扫过殿内熟悉的一切,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桌一椅,都承载着她与赵祈往昔的回忆。
那些促膝长谈的夜晚,为江山社稷谋划的时刻,还有偶尔忙里偷闲的笑语,如今都如梦如幻般在眼前浮现,却又那般遥不可及。
“说好要一起看遍山河,要一同见证大周在女子治下的昌盛,可如今,你却先走了……”
褚淳贤只觉天旋地转,心脏似被什么东西狠狠捏住,痛得无法呼吸。
她再也支撑不住,整个人直直栽倒在赵祈怀中。
阿魏见状,急忙转身诊治皇后娘娘。
殿内,一时乱作一团。
殿外,听闻皇帝驾崩,已是哭声一片。
坤和三十四年四月,本应是春回大地、万物生发的时节,漫山遍野的繁花,唤醒了沉睡一冬的生机。
可皇宫上层笼上一阵悲怆阴霾。
大周皇帝赵祈,这位以睿智果敢著称、执掌江山多年的君主,在养心殿龙御归天,享年四十九岁。
消息一经传开,震恸朝野。
朝堂上,大臣们身着素服,神色凝重,往日的激昂与意气风发全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满心悲痛与不舍。
民间,百姓们自发设灵堂祭拜,街头巷尾弥漫着哀伤气息,老人们跪地祈福,年轻人默默伫立。
新帝即位后,与众臣审慎商议,定先帝庙号为圣祖,以彰其赫赫功勋。
圣祖在位时,雷厉风行推行变革。
政治上,她力排众议推动女子科举,打破祖制禁锢,让无数女子得以踏入考场,凭才学崭露头角,朝堂之上女官身影渐多,女子地位空前提升。
圣祖广纳贤才,不问出身门第,朝堂风气为之一新,官员们皆勤勉奉公,一心为国效力。
经济上,圣祖深知农业是国之根基,大力兴修水利,派遣能工巧匠奔赴各地,勘察地形后修筑堤坝水渠,极大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
同时,颁布鼓励农桑政策,奖励勤劳农户。此后,田野麦浪翻涌,国库日益充盈,百姓家有余粮,生活富足。
军事方面,先后平定多起叛乱,威慑蛮夷,边境百姓摆脱战乱,重归安宁生活。
圣祖在位的岁月,将大周推向了最为辉煌的巅峰。
后世史官编纂《大周年鉴》时,怀着崇敬与赞叹,盛赞其为“中兴之主,德被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