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的太子群(清穿) 第37节
长房正妻,一品诰命,管管家里中馈不过分吧,然而二房用上了拖字诀,就是不给。
不为别的,主要是帐对不上,最大的亏空便是老太太留下那半副嫁妆。
黎百玉刚进门,不好一上来就抢班夺权,石静却没有那个耐心。
因为下个月,她就要出嫁。
“什么?分家?”祖父听到分家两个字,好像被踩了尾巴的猫,“我还没死呢,你就要分家?”
父母在,不分家,哪怕只有一个活着,也不能分,否则会被人笑话。
二叔吓傻了,听见祖父吼声,才缓过神。
大哥如今是正一品大员,镶白旗汉军都统,要权势有权势,要名望有名望,稍微在仕途上拉他一把,说不定他也能青云直上。
毕竟石家嫡枝只有他们兄弟两个。
若是分家单过,以后来往少了,说不定就没有这个机会了。
还有掌珠,马上就是太子妃了,再过几十年说不定能母仪天下。
分家?分什么家?打死他也不分!
“掌珠啊,下个月你要出嫁了,这时候闹分家,不是让外人看笑话吗?”
大老爷平调回京城,相当于升了官,长房三姐妹有仪仗,二老爷再跟石静说话,不敢如从前那般颐指气使。
只敢劝,劝完道德绑架:“再说你阿玛外放这些年,你们姐妹三人全靠我和你二婶照顾。如今你阿玛回来,长房若是过河拆桥,传出去好说不好听。”
二老爷说完,二夫人说:“说来说去,都是中馈事,我已经把账目盘点好了,随时可以交割。”
二夫人与二老爷想到一处去了,长房是粗大腿,抱住了就不能放。
至于老太太嫁妆,她早用银子补上了,现在出点血,等二老爷升了官发了财再加倍地赚回来。
石静目的达到,也没恋战,只与二夫人约定了交割的日子。
到日子,黎百玉亲自与二夫人交割。她带来的人都很能干,三下五除二就把石家的账目算清楚。两日后账本,对牌和实物全都交到了黎百玉手上。
“黎夫人,中馈收回来,银钱上没有吃亏。”石静跟了全程,最后给黎百玉交底,“但家还是要分,稳妥起见,等我出嫁之后再说。”
这回黎百玉都惊了:“老太爷还活着,中馈也交割完了,没有分家理由。”
石静朝芳芷抬了抬下巴,芳芷把几份状子交到黎百玉手上。黎百玉展开其中一份,错愕抬头:“二房在外头放印子钱,逼死人命?”
所谓印子钱,便是古时高利贷,在清朝属于民不举官不究行为。
可闹出人命,另当别论。
“我没嫁进宫,石家只是京城普通的勋贵人家,一旦我进宫,石家便是外戚。”石静一早便发现了二房生财之道,暗地里收集不少罪证,只等父亲回来分家用。
康熙朝官员奉银低是出了名,不然也不会有官员向国库借钱情况。石家也像京城很多勋贵人家那样,逐渐没落,只剩一个空壳子。
变卖完老太太留下嫁妆,二夫人不知被谁蛊惑,开始学着人家放印子钱,以此获利。
可借钱的人,很多都是穷苦百姓,二夫人利欲熏心定的利又高,收回来的难度可想而知。
印子钱借出去容易,收回来都带着血。
二房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以为打着石家的旗号,没人敢告官,其实好几次都是石静暗地里花银子摆平的。
那些人的状子,因此落在了她的手上。
“皇上对外戚约束,夫人不清楚,可以去问我阿玛。”石静敛笑,正色道,“之前赫舍里家旁支有人放过印子钱,利不算高,要钱的时候把人打残了,被告到官府,判全家流放。”
索相位高权重,绝非石文炳可比,饶是如此,照样护不住。
黎百玉立刻明白了石静意思,命人将状子收好:“你放心,这个家必须分。”
不然就等着被二房拉下地狱吧。
安排好分家事,石静又让芳芷拿了一个木匣给黎百玉,对她说:“这里的银票,房地契和铺面,是我祖母,额娘留给青儿和争儿,往后她们日常的嚼用,将来嫁人的陪嫁,都从这里出,还请夫人代为保管。”
虽然额娘把全副陪嫁,和祖母半副嫁妆全都留给了石静,石静也没想私吞,几乎平分了。
三个兄长都已成家,该得全给他们送过去了,石青和石争还小,只能拜托黎百玉帮忙打理。
黎百玉打开木匣,粗略一数,眉心跳了跳:“这些值不少银子,你就放心给我了,不跟你阿玛说一声吗?”
石静莞尔:“夫人是福州首富,并不差钱,又怎会将这点银子瞧在眼中。我阿玛是个怎样的人,不用我说,夫人也清楚。这些东西交给我阿玛,根本保不住,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被拿去给二房填窟窿,还是交给夫人更放心些。”
黎百玉哈哈笑:“承蒙你看重,这些东西我收了,等交到三姑娘和四姑娘手上的时候,只多不会少。”
石静起身谢过。
黎百玉看着石静,回忆自己二十岁的时候在做什么,好像刚刚难产失了孩子,毁了身子,被婆家骗得团团转。
而对面这个小姑娘,已经能够独自挑起石家长房大梁,代替她的阿玛安排好两个妹妹以后的生活了。
把二房一家人卖了,对方还在给她数钱呢。
下个月嫁进宫,又将与太子并肩站在一起,迎接更大更猛烈的风雨。
娘家的事安排妥当,石静才开始做鞋缝袜子。
寻常女子出阁前,总会老老实实待在房中绣嫁妆。勋贵人家姑娘不用自己绣嫁衣,但孝敬婆家长辈鞋袜总要自己做才显得孝顺。
奈何石静女红实在一般,绣个荷包手帕还行,做鞋袜就有些不够看。
石青瞧见了,嘻嘻地笑,主动帮忙:“长姐绣荷包好了,我替你做鞋袜。”
府里有绣娘,从外头找也行,只怕被人知道了说嘴。
石青年纪虽小,手艺却很好,石静干脆丢开手,转而绣起了荷包。
之后几日,姐妹俩坐在炕上一边做针线,一边闲聊。石争则坐在炕沿上,由小丫鬟陪着玩翻花绳。
黎百玉忙完了,也会来这边坐一坐,离开时通常会抱走石争。
“黎夫人好像特别喜欢石争。”石青此时接受了黎百玉,见她对石争好,心里还有点羡慕。
毕竟谁不想做那个被父母捧在手心里的孩子。
石静给绣好的荷包收了边,这才接上石青的话:“争儿年纪小,好养熟,也更容易跟人亲近。黎夫人生育时伤了身子,再不会有自己的孩子,估计想养争儿,承欢膝下。”
石青今年十一岁,再过几年也要出嫁,黎百玉自然更倾向于养石争。
“额娘去时,争儿才一岁多,还不记事。”石青很快想明白了这一层道理,“黎夫人对她好,她最先喊了额娘。”
反观她和长姐,无论如何都喊不出口,仍旧夫人夫人地叫着。
石静对现在长房很满意:“争儿自小没了额娘,把黎夫人当成额娘也好。”
等石青嫁了人,石争也有依靠,没准儿她会是三姐妹当中,最幸福的那一个。
说话间,石青看了一眼石静刚刚绣好的荷包,不由蹙眉:“长姐这荷包是绣给谁?”
按理说,这时候绣荷包应该是送给婆家长辈,可石青实在想不出,樱粉底色绣蝶恋花荷包长姐打算送给哪位长辈。
皇上还是太后?
好像都不合适。
石静低头看了一眼手上的荷包,含笑收起来:“下个月太子生辰,这是我送给他的生辰礼。”
石青:只送一个荷包吗?还是樱粉色?
又想起太子这些年的所作所为,深觉长姐能亲手绣了荷包送去,已经很好了。
还挑什么颜色!
收好荷包,石静又翻出一条手帕,穿针引线绣起来,思绪却随着那荷包飞回过去。
那是一个明媚的春日,胤礽偷溜到慈宁宫给她送吃。她咬着包子,瞧见对方揪着腰间的荷包闷闷不乐。
“怎么了?”她问。
他闷闷地不说话,直到她又问了一遍,才道:“大哥过生辰,惠娘娘亲手绣了荷包给他,宝瓶纹可好看。三弟过生辰,荣娘娘也送了荷包,上面的小鹿小兔子像活了一样。下个月就是我生辰,却没人送我荷包。”
大阿哥是二月生辰,三阿哥是三月生辰,他们挂在腰间的新荷包,石静见过。
确实很精致,纹样栩栩如生,可与胤礽身上的荷包没法比。
太子衣裳鞋袜,所有饰物,规格都与皇上一样,都是针工局最顶级绣娘作品。
针工局做不到,还有江宁织造局来补充。
惠妃和荣妃女红再好,如何能与针工局和织造局绣娘相比。就连做荷包面料,都不能随便用。
太子用缂丝荷包,大阿哥和三阿哥只能用杭绸。太子荷包可以用杏黄,配金银两色丝线,大阿哥和三阿哥不能用。
总之,太子荷包规格与皇上一样,并且在皇上的纵容下,偶尔会越过皇上去。
用着天底下最好的荷包,却羡慕起不如自己来。石静知道,胤礽想要的并不是荷包,而是来自额娘爱。
皇上把满腔父爱全都给了他,却弥补不了胤礽心底母爱缺失。
石静把嘴里包子咽下,倚着高大白皮松,对他说:“不就是一个荷包吗,我绣了送你。”
太皇太后养女孩,与一般妇人不同。石静刚进宫那会儿,每天除了陪太皇太后礼佛,就是跟着苏麻喇姑读书写字。
有一回苏麻喇姑问要不要从针工局找个绣娘来教石静女红,太皇太后摇头:“她不用学,学了也没用,不如留着时间多读书。针线上事,绣娘都能做,做得还好,用不着亲自动手,劳心劳力。”
苏麻喇姑笑着说好:“还是太皇太后想得周到,操心费力地学会了,眼睛都熬花了,将来未必有功夫拿针线。”
石静在慈宁宫住了几年,从来没拿过针线,就是从那天开始,白嫩的手指头上有细小的针眼。
苏麻喇姑瞧见了,转头禀报给太皇太后。太皇太后把她叫到跟前,问她拿针线做什么,石静只得实话实话。
太皇太后把她搂在怀中,半天没说话,当天便叫了针工局绣娘进来教她绣荷包。
太子随身佩戴的荷包,看似是个小物件,绣起来难比登天。
缂丝,金银线,哪一样都不好上手。
石静每天的作息,并没有随着女红课加入有任何改变。太皇太后年纪大了,慈宁宫很早便要熄灯,也不许石静熬夜。
可她还是在胤礽下一个生辰的时候,送了一只缂丝金银双绣云纹荷包给他。
胤礽拿着那只荷包,对着太阳,反复看了好久,直夸漂亮。
见他喜欢,石静抿了嘴笑。
胤礽立刻卸下自己腰间荷包,把石静绣换了上去,对她说:“等会儿我就去南庑房转一圈,让他们都看看。”
皇子生辰当日放假,约好了下午过来玩,可一直等到掌灯,也没见到人。
不为别的,主要是帐对不上,最大的亏空便是老太太留下那半副嫁妆。
黎百玉刚进门,不好一上来就抢班夺权,石静却没有那个耐心。
因为下个月,她就要出嫁。
“什么?分家?”祖父听到分家两个字,好像被踩了尾巴的猫,“我还没死呢,你就要分家?”
父母在,不分家,哪怕只有一个活着,也不能分,否则会被人笑话。
二叔吓傻了,听见祖父吼声,才缓过神。
大哥如今是正一品大员,镶白旗汉军都统,要权势有权势,要名望有名望,稍微在仕途上拉他一把,说不定他也能青云直上。
毕竟石家嫡枝只有他们兄弟两个。
若是分家单过,以后来往少了,说不定就没有这个机会了。
还有掌珠,马上就是太子妃了,再过几十年说不定能母仪天下。
分家?分什么家?打死他也不分!
“掌珠啊,下个月你要出嫁了,这时候闹分家,不是让外人看笑话吗?”
大老爷平调回京城,相当于升了官,长房三姐妹有仪仗,二老爷再跟石静说话,不敢如从前那般颐指气使。
只敢劝,劝完道德绑架:“再说你阿玛外放这些年,你们姐妹三人全靠我和你二婶照顾。如今你阿玛回来,长房若是过河拆桥,传出去好说不好听。”
二老爷说完,二夫人说:“说来说去,都是中馈事,我已经把账目盘点好了,随时可以交割。”
二夫人与二老爷想到一处去了,长房是粗大腿,抱住了就不能放。
至于老太太嫁妆,她早用银子补上了,现在出点血,等二老爷升了官发了财再加倍地赚回来。
石静目的达到,也没恋战,只与二夫人约定了交割的日子。
到日子,黎百玉亲自与二夫人交割。她带来的人都很能干,三下五除二就把石家的账目算清楚。两日后账本,对牌和实物全都交到了黎百玉手上。
“黎夫人,中馈收回来,银钱上没有吃亏。”石静跟了全程,最后给黎百玉交底,“但家还是要分,稳妥起见,等我出嫁之后再说。”
这回黎百玉都惊了:“老太爷还活着,中馈也交割完了,没有分家理由。”
石静朝芳芷抬了抬下巴,芳芷把几份状子交到黎百玉手上。黎百玉展开其中一份,错愕抬头:“二房在外头放印子钱,逼死人命?”
所谓印子钱,便是古时高利贷,在清朝属于民不举官不究行为。
可闹出人命,另当别论。
“我没嫁进宫,石家只是京城普通的勋贵人家,一旦我进宫,石家便是外戚。”石静一早便发现了二房生财之道,暗地里收集不少罪证,只等父亲回来分家用。
康熙朝官员奉银低是出了名,不然也不会有官员向国库借钱情况。石家也像京城很多勋贵人家那样,逐渐没落,只剩一个空壳子。
变卖完老太太留下嫁妆,二夫人不知被谁蛊惑,开始学着人家放印子钱,以此获利。
可借钱的人,很多都是穷苦百姓,二夫人利欲熏心定的利又高,收回来的难度可想而知。
印子钱借出去容易,收回来都带着血。
二房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以为打着石家的旗号,没人敢告官,其实好几次都是石静暗地里花银子摆平的。
那些人的状子,因此落在了她的手上。
“皇上对外戚约束,夫人不清楚,可以去问我阿玛。”石静敛笑,正色道,“之前赫舍里家旁支有人放过印子钱,利不算高,要钱的时候把人打残了,被告到官府,判全家流放。”
索相位高权重,绝非石文炳可比,饶是如此,照样护不住。
黎百玉立刻明白了石静意思,命人将状子收好:“你放心,这个家必须分。”
不然就等着被二房拉下地狱吧。
安排好分家事,石静又让芳芷拿了一个木匣给黎百玉,对她说:“这里的银票,房地契和铺面,是我祖母,额娘留给青儿和争儿,往后她们日常的嚼用,将来嫁人的陪嫁,都从这里出,还请夫人代为保管。”
虽然额娘把全副陪嫁,和祖母半副嫁妆全都留给了石静,石静也没想私吞,几乎平分了。
三个兄长都已成家,该得全给他们送过去了,石青和石争还小,只能拜托黎百玉帮忙打理。
黎百玉打开木匣,粗略一数,眉心跳了跳:“这些值不少银子,你就放心给我了,不跟你阿玛说一声吗?”
石静莞尔:“夫人是福州首富,并不差钱,又怎会将这点银子瞧在眼中。我阿玛是个怎样的人,不用我说,夫人也清楚。这些东西交给我阿玛,根本保不住,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被拿去给二房填窟窿,还是交给夫人更放心些。”
黎百玉哈哈笑:“承蒙你看重,这些东西我收了,等交到三姑娘和四姑娘手上的时候,只多不会少。”
石静起身谢过。
黎百玉看着石静,回忆自己二十岁的时候在做什么,好像刚刚难产失了孩子,毁了身子,被婆家骗得团团转。
而对面这个小姑娘,已经能够独自挑起石家长房大梁,代替她的阿玛安排好两个妹妹以后的生活了。
把二房一家人卖了,对方还在给她数钱呢。
下个月嫁进宫,又将与太子并肩站在一起,迎接更大更猛烈的风雨。
娘家的事安排妥当,石静才开始做鞋缝袜子。
寻常女子出阁前,总会老老实实待在房中绣嫁妆。勋贵人家姑娘不用自己绣嫁衣,但孝敬婆家长辈鞋袜总要自己做才显得孝顺。
奈何石静女红实在一般,绣个荷包手帕还行,做鞋袜就有些不够看。
石青瞧见了,嘻嘻地笑,主动帮忙:“长姐绣荷包好了,我替你做鞋袜。”
府里有绣娘,从外头找也行,只怕被人知道了说嘴。
石青年纪虽小,手艺却很好,石静干脆丢开手,转而绣起了荷包。
之后几日,姐妹俩坐在炕上一边做针线,一边闲聊。石争则坐在炕沿上,由小丫鬟陪着玩翻花绳。
黎百玉忙完了,也会来这边坐一坐,离开时通常会抱走石争。
“黎夫人好像特别喜欢石争。”石青此时接受了黎百玉,见她对石争好,心里还有点羡慕。
毕竟谁不想做那个被父母捧在手心里的孩子。
石静给绣好的荷包收了边,这才接上石青的话:“争儿年纪小,好养熟,也更容易跟人亲近。黎夫人生育时伤了身子,再不会有自己的孩子,估计想养争儿,承欢膝下。”
石青今年十一岁,再过几年也要出嫁,黎百玉自然更倾向于养石争。
“额娘去时,争儿才一岁多,还不记事。”石青很快想明白了这一层道理,“黎夫人对她好,她最先喊了额娘。”
反观她和长姐,无论如何都喊不出口,仍旧夫人夫人地叫着。
石静对现在长房很满意:“争儿自小没了额娘,把黎夫人当成额娘也好。”
等石青嫁了人,石争也有依靠,没准儿她会是三姐妹当中,最幸福的那一个。
说话间,石青看了一眼石静刚刚绣好的荷包,不由蹙眉:“长姐这荷包是绣给谁?”
按理说,这时候绣荷包应该是送给婆家长辈,可石青实在想不出,樱粉底色绣蝶恋花荷包长姐打算送给哪位长辈。
皇上还是太后?
好像都不合适。
石静低头看了一眼手上的荷包,含笑收起来:“下个月太子生辰,这是我送给他的生辰礼。”
石青:只送一个荷包吗?还是樱粉色?
又想起太子这些年的所作所为,深觉长姐能亲手绣了荷包送去,已经很好了。
还挑什么颜色!
收好荷包,石静又翻出一条手帕,穿针引线绣起来,思绪却随着那荷包飞回过去。
那是一个明媚的春日,胤礽偷溜到慈宁宫给她送吃。她咬着包子,瞧见对方揪着腰间的荷包闷闷不乐。
“怎么了?”她问。
他闷闷地不说话,直到她又问了一遍,才道:“大哥过生辰,惠娘娘亲手绣了荷包给他,宝瓶纹可好看。三弟过生辰,荣娘娘也送了荷包,上面的小鹿小兔子像活了一样。下个月就是我生辰,却没人送我荷包。”
大阿哥是二月生辰,三阿哥是三月生辰,他们挂在腰间的新荷包,石静见过。
确实很精致,纹样栩栩如生,可与胤礽身上的荷包没法比。
太子衣裳鞋袜,所有饰物,规格都与皇上一样,都是针工局最顶级绣娘作品。
针工局做不到,还有江宁织造局来补充。
惠妃和荣妃女红再好,如何能与针工局和织造局绣娘相比。就连做荷包面料,都不能随便用。
太子用缂丝荷包,大阿哥和三阿哥只能用杭绸。太子荷包可以用杏黄,配金银两色丝线,大阿哥和三阿哥不能用。
总之,太子荷包规格与皇上一样,并且在皇上的纵容下,偶尔会越过皇上去。
用着天底下最好的荷包,却羡慕起不如自己来。石静知道,胤礽想要的并不是荷包,而是来自额娘爱。
皇上把满腔父爱全都给了他,却弥补不了胤礽心底母爱缺失。
石静把嘴里包子咽下,倚着高大白皮松,对他说:“不就是一个荷包吗,我绣了送你。”
太皇太后养女孩,与一般妇人不同。石静刚进宫那会儿,每天除了陪太皇太后礼佛,就是跟着苏麻喇姑读书写字。
有一回苏麻喇姑问要不要从针工局找个绣娘来教石静女红,太皇太后摇头:“她不用学,学了也没用,不如留着时间多读书。针线上事,绣娘都能做,做得还好,用不着亲自动手,劳心劳力。”
苏麻喇姑笑着说好:“还是太皇太后想得周到,操心费力地学会了,眼睛都熬花了,将来未必有功夫拿针线。”
石静在慈宁宫住了几年,从来没拿过针线,就是从那天开始,白嫩的手指头上有细小的针眼。
苏麻喇姑瞧见了,转头禀报给太皇太后。太皇太后把她叫到跟前,问她拿针线做什么,石静只得实话实话。
太皇太后把她搂在怀中,半天没说话,当天便叫了针工局绣娘进来教她绣荷包。
太子随身佩戴的荷包,看似是个小物件,绣起来难比登天。
缂丝,金银线,哪一样都不好上手。
石静每天的作息,并没有随着女红课加入有任何改变。太皇太后年纪大了,慈宁宫很早便要熄灯,也不许石静熬夜。
可她还是在胤礽下一个生辰的时候,送了一只缂丝金银双绣云纹荷包给他。
胤礽拿着那只荷包,对着太阳,反复看了好久,直夸漂亮。
见他喜欢,石静抿了嘴笑。
胤礽立刻卸下自己腰间荷包,把石静绣换了上去,对她说:“等会儿我就去南庑房转一圈,让他们都看看。”
皇子生辰当日放假,约好了下午过来玩,可一直等到掌灯,也没见到人。